T/GZTA 006-2025 贵州手工制茶职业技能竞赛技术规程
- 文件大小:99.62 KB
- 标准类型:团体标准规范
- 标准语言:中文版
- 文件类型:PDF文档
- 更新时间:2025-06-21
- 下载次数:
- 标签:
资料介绍
《贵州手工制茶职业技能竞赛技术规程》(T/GZTA-006-2025)主要内容总结
1. 文件概况
- 标准编号:T/GZTA-006-2025
- 归口单位:贵州省茶叶协会
- 起草单位:包括贵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贵州大学茶学院等10家单位,涉及高校、职校、研究所及企业。
- 适用范围:贵州省内以手工制茶(绿茶、红茶、白茶、黄茶、青茶)为考察对象的技能竞赛。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关键标准:
- GB/T 23776(茶叶感官审评方法)
- GH/T 1124(茶叶加工术语)
- GZB 6-02-06-10(茶叶加工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
3. 竞赛核心内容
(1)竞赛形式与成绩占比
- 理论考核(10%):90分钟,题型为选择题、判断题。
- 技能操作(90%):
- 手工制茶技艺(70%):
- 现场操作规范(5%)
- 成品茶制率及含水量(5%)
- 感官品质(60%)
- 茶叶缺陷诊断(20%):
- 审评操作规范(5%)
- 缺陷诊断与改进建议(15%)
- 手工制茶技艺(70%):
(2)手工制茶技艺要求
- 茶类与工艺流程:
- 绿茶:卷曲形(摊青→杀青→揉捻→做形→干燥,2小时);扁形(摊青→青锅→辉锅→干燥,2小时)。
- 红茶:条形/卷曲形(萎凋→揉捻→发酵→毛火→做形→干燥,24小时)。
- 青茶:萎凋→做青→炒青→做形→干燥(24小时)。
- 白茶:萎凋→干燥(72小时)。
- 黄茶:杀青→揉捻→闷黄→干燥(10小时)。
(3)茶叶缺陷诊断
- 任务:30分钟内对50克缺陷样进行审评,按GB/T 23776要求:
- 写出外形、内质评语;
- 指出主要缺陷;
- 提出改进建议。
4. 评分标准细则
- 手工制茶现场操作规范(表3-表7):
- 按茶类分项评分,涵盖流程规范性、操作熟练度、设备使用等。
- 感官审评操作规范(表8):
- 审评流程、术语规范性、记录完整性等。
- 成品茶质量检测(表9-表10):
- 感官品质(60%):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
- 理化指标:含水量、制率(各5%)。
5. 名次排名规则
- 按总成绩(理论+技能)从高到低排序,总分相同时,依次比较感官品质、缺陷诊断、操作规范得分。
6. 附录
- 补充评分表示例、审评术语表等实操细节。
关键特点
- 技能导向:以高级工(三级)为基础,融入技师(二级)要求,注重新技术应用。
- 多茶类覆盖:涵盖六大茶类中的五种,突出贵州特色(如绿茶、红茶)。
- 实操与理论结合:强调现场操作(70%)与问题解决能力(缺陷诊断)。
该规程系统规范了竞赛流程、评分维度及技术要求,为贵州省手工制茶技能人才培养与评价提供了标准化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