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GZQXXH 0001-2024 区域生态系统质量评价技术规范
- 文件大小:8.47 MB
- 标准类型:团体标准规范
- 标准语言:中文版
- 文件类型:PDF文档
- 更新时间:2025-06-21
- 下载次数:
- 标签:
资料介绍
《区域生态系统质量评价技术规范》(T/GZQXXH 0001-2024)主要内容总结
1. 文件概述
- 标准名称:贵州省气象学会团体标准《区域生态系统质量评价技术规范》。
- 适用范围:适用于省、市、县及气候区等不同尺度的生态系统质量评价,涵盖农田、林地、草地等类型。
- 核心目标:通过量化生态系统功能(支持、调节、维持功能),评估区域生态质量状况。
- 实施时间:2025年1月10日生效。
2. 术语和定义
- 生态系统(Ecosystem):生物群落与环境的统一体(引用Chapin III等,2005)。
- 三大功能分类:
- 支持功能(S):如总初级生产力(GPP)、水分蓄存指数(WSI)。
- 调节功能(R):如波文比(BWB)、地表温度(LST)、水分利用效率(WUE)。
- 维持功能(M):如叶面积指数(LAI)、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 关键指标:
- 波文比:感热与潜热比值,反映能量分配。
-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碳收支指标。
- 水分利用效率(WUE):单位水分消耗的干物质产量。
3. 评价指标体系
- 综合指数(EFQI):
- 公式:EFQI = M(维持功能) + S(支持功能) + R(调节功能)。
- 权重分配:采用投影寻踪算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如GPP权重0.14-0.20,NDVI权重0.14-0.25)。
- 指标标准化:
- 正向指标(如GPP、NDVI)和负向指标(如BWB)分别按最大值/最小值归一化处理。
4. 数据来源与计算方法
- 数据要求:
- 遥感数据(MODIS、FY系列等)需经TIMESAT 3.2去噪处理。
- 气候数据(降水、蒸散)采用气象观测或模型模拟(如ARTS模型)。
- 关键计算:
- 实际蒸散量(E₀):基于能量平衡和冠层导度模型。
- GPP:通过遥感-过程耦合模型(如GLOPEM-CEVSA)估算。
- 软件工具:使用《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生态系统生态质量指数计算系统》(登记号2021SR0406214)。
5. 分级标准
- 五级评价:
级别 EFQI范围 生态质量描述 优 ≥0.70 功能稳定,承载力高 良 0.60-0.70 较好,存在轻微问题 一般 0.55-0.60 脆弱,需关注 较差 0.50-0.55 功能不稳定 差 <0.50 功能极脆弱
6. 附录与引用文件
- 规范性附录A:指标体系及数据要求(如LAI、NDVI基准值)。
- 资料性附录B:
- 贵州省分气候区/土地覆被的指标基准值(如中亚热带林地GPP范围2118.97-4100.03 gC·m⁻²·a⁻¹)。
- 权重示例(如草地WUE权重0.19-0.28)。
- 引用标准:
- 国家/行业标准(如GB/T 42340-2023、HJ 192-2015)。
- 地方标准(DB52/T 755-2012)。
7. 技术特点
- 多尺度适用:从县域到省级均可评价。
- 动态基准法:基于历史数据(5%-95%分位数)设定基准值。
- 综合功能导向:兼顾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气候调节和稳定性维持。
总结:该规范通过量化7项核心指标,结合遥感与模型技术,提供了一套科学、可操作的生态系统质量评价方法,为贵州省及类似区域的生态管理提供了技术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