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Tags | 热门标准 | 最新标准 | 订阅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行业标准 > 团体标准 > T/LNUWA 016-2025 湖库水源地微囊藻快速检测技术规范

T/LNUWA 016-2025 湖库水源地微囊藻快速检测技术规范

  • 文件大小:8.65 MB
  • 标准类型:团体标准规范
  • 标准语言:中文版
  • 文件类型:PDF文档
  • 更新时间:2025-06-17
  • 下载次数
  • 标签

资料介绍

《湖库水源地微囊藻快速检测技术规范》(T/LNUWA 016-2025) 主要内容的详细总结:

​核心目标:​​ 规范湖库作为饮用水源地或其他关键水域的​​微囊藻快速应急检测​​流程和​​微囊藻水华风险等级确定​​方法,以实现快速响应,保障饮用水安全和生态健康。

​1. 适用范围 (第1章):​

  • ​适用对象:​​ 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
  • ​核心任务:​​ 微囊藻快速检测(应急监测)和微囊藻水华风险等级确定。
  • ​可参考对象:​​ 具有气囊结构藻类引发水华的应急检测;维持生态功能、保障饮水安全的关键水域、自然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重要水禽和水生生物栖息地、微囊藻水华历史暴发区等蓝藻水华生态敏感区。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第2章):​

  • 列出了制定本标准所依据的国家标准(GB/T)、行业标准(HJ, SL, SC/T)等,涉及水质参数测定(总磷、总氮、高锰酸盐指数、叶绿素a、透明度、浮游植物计数)、采样技术、质量管理和评价技术等。

​3. 术语和定义 (第3章):​

  • 明确定义了关键术语,包括:
    • ​微囊藻水华 (Microcystis Bloom):​​ 以微囊藻为主的蓝藻在富营养化条件下快速增殖、聚集、迁移的现象,伴随溶解氧波动、水质恶化、毒素释放等风险。
    • ​透光层 (Euphotic Zone):​​ 光线可充分透过、藻类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水层(与透明度相关)。
    • ​可涉水水域 (Wadeable Waters):​​ 水深浅、流速缓、坡度平坦,可徒步安全采样的近岸区域。
    • ​不可涉水水域 (Non-wadeable Waters):​​ 需借助船只或设备才能安全采样的区域。
    • ​高密度蓝藻水华聚集区 (High Density Accumulation Area):​​ 蓝藻在水表高度聚集、堆积形成明显水华的区域。
    • ​富藻水 (Algae-Rich Water):​​ 含有较高浓度微囊藻但仍具有一定流动性的藻水混合物。
    • ​深水型湖库 (Deep Water Lakes/Reservoirs):​​ 平均水深 ≥ 6m。
    • ​浅水型湖库 (Shallow Water Lakes/Reservoirs):​​ 平均水深 < 6m。
    • ​快速应急监测 (Rapid Emergency Monitoring):​​ 水华暴发前期进行的快速检测行为。

​4. 工作程序 (第4章 & 图1):​

  • 清晰描绘了整个检测与风险评估流程:
    1. ​样品采集:​​ 制定方案 -> 布设点位 -> 采集水样。
    2. ​样品预处理:​​ 水样采集后5小时内,在特定光照条件下静置1小时,利用微囊藻的光合作用特性使其上浮富集。
    3. ​装片制备:​​ 从富集后的水面取0.1mL样品,注入0.1mL浮游植物计数框,加盖玻片,制备装片(不少于6片)。
    4. ​镜检检测:​​ 在显微镜下检视计数框中的特定小方格(采用对角线法或行列法,总检视格数≥50格),识别微囊藻细胞或颗粒(附录A提供示例图)。
    5. ​检出率计算:​​ 根据检出含有微囊藻(细胞或颗粒)的小方格数计算微囊藻检出率(P = J / Z * 100%)。
    6. ​风险等级划分:​​ 结合检出率和其他水质参数(可选),计算风险等级指数(MI),确定风险等级。
    7. ​质量控制:​​ 贯穿全过程。
    8. ​报告编制:​​ 汇总分析结果,形成报告。

​5. 技术要求 (第5章):​

  • ​仪器设备 (5.1):​​ 详细列出了采样器(闭管式、杆式)、量杯(5L)、采样瓶(1L)、微量移液器(100μL)、0.1mL浮游植物计数框、盖玻片、显微镜(正置/倒置,特定物镜目镜要求)、定位系统等必备设备。
  • ​样品采集 (5.2):​
    • ​水平布点:​​ 根据湖库类型(可涉水/不可涉水),按百米/公里网格均匀布点或根据特点设置。采样方法对应不同水域(闭管式/杆式采样器用于不可涉水,量杯直接采集用于可涉水)。
    • ​垂直布点:​​ 根据水深分层采样(深水型≥6m,浅水型<6m)。采样点设置考虑透光层(透光层内每1m,透光层下每3m)或仅知水深时的通用设置(0.5m, 1.5m, 2.5m, 3.5m, 4.5m, 6m, 8m, 10m,>10m每3m)。
    • ​采样安全:​​ 符合GB/T 14581-1993要求。
  • ​样品预处理 (5.3):​
    • ​前处理:​​ 关键步骤。采样后5小时内,开盖在自然光照(9-16时)或人工光照(3000-10000 lux)下静置1小时,促使微囊藻上浮至液面富集。
    • ​装片制备:​​ 从富集后水面上层取样0.1mL注入计数框,盖片无气泡。每样品制≥6个装片。
  • ​样品分析 (5.4):​
    • ​检视方格选择:​​ 每装片用对角线法/行列法选择≥5个特定小方格检视(总检视格数≥50格)。
    • ​显微镜检视:​​ 描述微囊藻细胞(浅蓝/亮蓝绿/橄榄绿,球/长球形,2-7μm,常有颗粒/伪空胞)和颗粒(多细胞群体,淡绿偏黄,球/类椭球/不规则/网状)的镜下特征。细胞用10×目镜+20×/40×物镜,颗粒用10×目镜+10×物镜观察计数(参见附录A图)。
    • ​检出率计算:​​ 检出微囊藻细胞或颗粒的小方格即视为检出。按公式 P = J / Z * 100% 计算检出率(P),结果保留2位小数(记录表见附录B)。
  • ​微囊藻水华风险等级划分 (5.5):​
    • ​评价项目与赋分 (表1):​​ 定义了6个评价项目(微囊藻检出率、总磷、总氮、高锰酸盐指数、叶绿素a、透明度)的分级阈值及其对应的赋分值(Mn, 10-100分)。
    • ​项目要求:​​ 检出率是​​必评项目​​。其他项目未检测则不参与评价。分层采样时,下层点可选用检出率及总磷、总氮、叶绿素a、高锰酸盐指数。
    • ​单个项目赋分规则:​​ 检测值根据其在表1中所处区间位置按比例赋分。总磷、总氮、叶绿素a、高锰酸盐指数检测值≥最高阈值时赋100分。透明度>10m赋0分,≤0.12m赋100分。
    • ​风险等级指数 (MI) 计算 (公式2):​​ MI = (ΣMn) / N。其中Mn是单个项目赋分值,N是参与评价的项目个数。结果保留2位小数(记录表见附录C)。
    • ​风险等级划分:​
      • ​低风险:​​ 0 ≤ MI < 20 (无水华)
      • ​中风险:​​ 20 ≤ MI < 50 (无明显水华)
      • ​高风险:​​ 50 ≤ MI < 60 (轻度水华)
      • ​极高风险:​​ 60 ≤ MI ≤ 100 (中度或重度水华)
      • ​直接判定:​​ 富藻水水体和高密度蓝藻水华聚集区​​直接判定为极高风险区域​​。
      • ​风险程度:​​ 同一等级内MI值越高风险越高。

​6. 质量控制 (第6章):​

  • ​实验室分析:​​ 按HJ 1216-2021和HJ 630-2011执行。
  • ​空白试验:​​ 每批样品至少测1个实验室空白,异常时需校正或重采。
  • ​平行样测定:​​ 每批样品测≥10%平行双样(少于10个样品时至少测1个),相对偏差应≤10%。

​7. 监测报告编制 (第7章):​

  • 报告内容应包括:前言、水源地概况、监测目的和内容、评估方法、监测结果、结论等。
  • ​结论要求:​​ 明确水源地的微囊藻检出率和风险等级。可分析微囊藻水华发生态势,提出措施或建议。

​附录:​

  • ​附录A (资料性):​​ 提供微囊藻细胞和颗粒的显微镜下示例图(鱼害微囊藻、挪氏微囊藻、绿色微囊藻、铜绿微囊藻、水华微囊藻、微囊藻细胞)。
  • ​附录B (资料性):​​ 微囊藻检出率原始记录表模板。
  • ​附录C (资料性):​​ 微囊藻水华风险等级赋分原始记录表模板。

​参考文献:​

  • 列出了相关的水污染防治法、藻类学专著、监测分析方法标准、蓝藻水华防治书籍、研究报告、图册等参考资料。

​核心特点总结:​

  • ​快速性:​​ 强调“应急监测”,样品前处理(静置富集)和镜检方法(特定小方格法)旨在缩短流程。
  • ​针对性:​​ 专门针对​​微囊藻​​在​​湖库水源地​​的检测和风险评估。
  • ​实操性:​​ 详细规定了采样(水平/垂直布点、可涉水/不可涉水)、预处理(光照静置富集)、镜检(方格选择、特征识别)、计算(检出率、风险指数)等具体操作步骤和参数。
  • ​综合性风险评估:​​ 不仅依赖藻类检出率,还整合了关键水质参数(总磷、总氮、叶绿素a、高锰酸盐指数、透明度)进行综合赋分和风险等级划分。
  • ​直接判定规则:​​ 明确将“富藻水”和“高密度蓝藻水华聚集区”直接判定为极高风险,提高响应速度。
  • ​质量控制:​​ 规定了空白和平行样要求,确保数据可靠性。
  • ​标准化记录与报告:​​ 提供了标准化的原始记录表格和报告编制要求。

相关资料

  • 上一篇:T/LNSLX 021-2025 辽宁好粮油 薏仁米
  • 下一篇:T/ACEF 216-2025 燃煤锅炉尿素脱硝优化控制系统技术导则
  • 下载说明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收藏本站 | 热门资料 | 联系我们 | 下载帮助 | 下载声明 | 信息反馈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