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Tags | 热门标准 | 最新标准 | 订阅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T/SZSWA 016-2025 精神卫生社会工作服务指南 > 下载地址2

T/SZSWA 016-2025 精神卫生社会工作服务指南

  • 名  称:T/SZSWA 016-2025 精神卫生社会工作服务指南 - 下载地址2
  • 类  别:团体标准规范
  • 下载地址:[下载地址2]
  • 提 取 码
  • 浏览次数:3
下载帮助: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目录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新闻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资料介绍

《深圳市社会工作者协会团体标准 T/SZSWA 016-2025 精神卫生社会工作服务指南》主要内容的详细总结:

​核心目标:​​ 规范深圳市精神卫生领域社会工作服务行为,保障服务质量,促进服务规范化与科学化,为精神障碍患者构建良好康复环境,助力其融入社会。

​核心内容详述:​

  1. ​范围:​

    • 适用于深圳市范围内,以精神障碍患者为主体开展的各类精神卫生社会工作服务。
    • 规定了服务对象、原则、目的、内容、方法、过程、管理及保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引用了多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政策文件作为依据,如 MZ/T 056-2014, GB/T 1.1-2020,《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规范》,《深圳市提升社会工作服务水平若干措施》等。
  3. ​术语和定义:​

    • 明确定义了关键术语,如:
      • ​精神卫生社会工作:​​ 运用专业理念方法,通过个体/群体服务、资源链接、倡导、院舍/社区服务等,协助患者治疗康复、融入社会。
      • ​精神卫生社会工作者:​​ 具备相关资质,从事精神卫生社会工作服务的人员。
      • ​精神卫生机构:​​ 涵盖精神专科医院、综合医院精神科、社康中心、精神卫生福利机构等。
      • ​精神障碍患者:​​ 被诊断为一种或多种精神障碍的人员。
      • ​社区关爱帮扶小组:​​ 由社区工作站、精防医生、社工、民警、民政、残联、网格员、监护人等组成的多部门联动帮扶团队。
  4. ​服务对象:​

    • ​直接服务对象:​​ 精神障碍患者。
    • ​间接服务对象:​​ 患者的监护人(法定/社区指定)、协助监护人(从关爱小组、志愿者、个案管理团队中选择)、其他主要照顾者。
  5. ​服务原则:​

    • ​通用原则 (附录A):​​ 保护生命、差别平等、自由自主、最小伤害、生命质量、隐私保密、真诚相待。
    • ​特定原则:​
      • ​积极影响:​​ 输入希望,运用积极心理学、复元、优势视角。
      • ​全人视角:​​ 关注身心、能力、交往、价值意义四方面整合。
      • ​动态跟进:​​ 依托信息平台持续评估跟进。
      • ​协同联动:​​ 依托“市-区-街道-社区”机制,多部门协作提供综合服务。
  6. ​服务目的:​

    • ​个人层面:​​ 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科学认识疾病,减少病耻感;提高服药依从性,稳定病情;降低复发率;恢复社会功能;培养生活乐趣与自理能力;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拓展社会支持网络;促进社会参与;提升就业能力;重建自信与希望。
    • ​家庭层面:​​ 提升监护能力与积极性;提高疾病风险识别与应对能力;促进患者参与家庭;协助家属情绪管理;缓解经济与照顾负担;传授家庭康复技术;改善家庭关系;营造积极家庭氛围。
    • ​社会环境层面:​​ 反馈政策实施效果;提升公众精神健康意识与素养;减少偏见,营造理解、尊重、接纳的社会氛围。
  7. ​服务内容 (八大类):​

    • ​院舍适应:​​ 协助入出院手续、政策宣传(救助)、适应辅导、康复协助、文娱活动、社区康复资源链接。
    • ​疾病管理:​​ 建立/完善档案;评估病情稳定性;制定管理计划;提高自知力与服药就医能力;链接救治救助资源(服药/监护补贴等);协助医疗转介。
    • ​个案辅导:​​ 心理及生活能力评估;制定目标计划;心理调适(减轻病耻感、心理健康);生活/社交/就业技能训练;成效检视;转介服务(康复/心理治疗/医院)。
    • ​家属健康教育:​​ 定期联络了解需求;提供资讯;传授照顾知识技能(药物/情绪管理等);搭建学习平台;协助情绪调节与减压。
    • ​家庭支持服务:​​ 评估家庭情况与需求;制定支持计划;提升照护能力;提供家属心理关怀;改善家庭关系(家庭治疗);促进家庭互助。
    • ​社区支持:​​ 评估社区支持网络;制定支持计划;政策宣传普及;提升资源获取能力;创造社区参与机会。
    • ​社会功能康复:​​ 评估社会功能;制定康复计划;生活能力辅导;人际沟通辅导与平台搭建;就学辅导与资源链接;就业辅导与机会争取。
    • ​社会倡导:​​ 评估公众认知;制定倡导计划;普及精神疾病知识,减少歧视;倡导有利于康复的政策。
  8. ​服务方法:​

    • ​通用方法:​​ 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督导、行政、研究。
    • ​特定方法:​
      • ​个案管理:​​ 为多重需求患者协调、整合资源,实现复元(适用于同意社区管理的在册患者)。
      • ​同伴教育:​​ 由成功康复者分享经验,输入希望(适用于患者及家属)。
      • ​应急处置:​​ 对自杀、肇事肇祸等危机状态进行及时干预、送医。
  9. ​服务过程:​

    • ​通用过程 (六阶段):​
      • ​接案:​​ 介绍身份职责、收集基本信息、初步了解问题需求、评估能力范围、建立关系与协议。
      • ​预估:​​ 评估风险(如自伤自杀、服药)、跨专业评估、确定问题优先级。
      • ​计划:​​ 共同设定目标、制定行动计划、明确各方角色、确定评估方法、落实资源保障。
      • ​介入:​前提是患者病情稳定;了解病情;调解冲突;促使运用资源;跨专业合作;发掘机构资源;促进政策改善。
      • ​评估:​​ 评估患者病情对其功能的影响(尤其风险)、评估服务成效(目标达成、改善、满意度)、评估服务过程(理论方法、进度、表现、反思)。
      • ​结案:​​ 确定时机、理解收获处理离别、巩固改变、解除关系、跟踪服务。
    • ​特定过程:​
      • ​个案管理过程:​​ 需求评估→制定计划→资源整合→监督评估→结案与后续支持。
      • ​同伴教育过程:​​ 制定计划→招募培训同伴教育者→实施活动→监督评估→结束与后续支持。
      • ​应急处置过程:​​ 详细规定了针对病情恶化/药物反应、自伤自杀、肇事肇祸三类紧急情况的联动处置流程(联系精防医生/医院、报警、通知家属/监护人、联合介入、协助送医)。
  10. ​服务管理:​

    • ​质量管理:​
      • 制定详细服务标准与流程。
      • ​自评机制:​​ 每半年至少1次,评估项目管理执行、服务产出与成效、财务物资管理。
      • ​外部评估机制:​​ 每年至少1次(成效、满意度等)。
      • ​评估反馈:​​ 根据评估结果与需求调整服务计划,回应问题改进措施。
    • ​风险管理:​
      • ​风险识别:​​ 方法(历史数据、头脑风暴、SWOT、专家咨询);类型(服务、技术、管理、安全、财务、环境、自然)及内容(附录C)。
      • ​风险分析:​​ 评估可能性(1-5分,定量定性结合)和影响程度(1-5分,定量定性结合),确定优先级(附录C 风险矩阵、风险管理指引表)。
      • ​风险处置:​​ 策略包括回避、减少、转移、接受。
      • ​风险监控:​​ 建立预警系统,动态监测,预防新风险。
      • ​特殊要求:​
        • ​职业防护:​​ 遵纪守法;留意安全风险,遇险自保并求助(报警/急救);掌握急救知识;对暴力风险启动应急处置;记录事故;建立社工身心健康监测调节机制。
        • ​应急处置管理:​​ 详细规定家属/周围人/护送的安全注意事项及操作流程。
        • ​家访服务安全管理:​​ 严格规定家访前评估、双人协同、告知行踪、环境观察(危险物品)、座位选择(近出口)、通讯畅通、保持距离(1米)、避免激怒、及时撤离等。
    • ​档案管理:​
      • 建立制度(归档、移交、储存、借阅、销毁、保密)。
      • 设立专用档案室及专人管理。
      • 建立并管理基本服务档案、服务过程记录、质量评估档案。
      • 分类分级管理,做好保密。
      • 纸质档案保存≥30年,电子化长期保存。
      • ​离职管理:​​ 明确规定交接内容(患者资料等)、流程、信息存储与处理要求(电子文档处理、纸质资料归还)、访问权限控制。
  11. ​服务保障:​

    • ​服务人员要求:​
      • ​资质要求:​​ 大专及以上学历;国家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深圳社协注册社工;上岗前或1年内取得区/市级精神卫生中心培训合格证(或同级)。
      • ​素质要求:​
        • 能力: 熟悉《精神卫生法》,遵守伦理;尊重文化背景;有效沟通建立关系。
        • 职业: 运用技术管理服务患者;缓解家庭问题(病耻感、服药、矛盾);链接资源提供个性化服务。
        • 知识技能与继续教育: 掌握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接受相关培训;按深圳要求完成继续教育。
      • ​配置要求:​​ 1名社工 : 50名患者 (根据深府办规(2020)11号,随政策调整)。
      • ​督导要求:​​ 满足社工资质,获深圳督导资质,掌握督导技术,善解决复杂问题。
    • ​服务数量及时间要求:​
      • 精神卫生专业服务工作量 ≥ 80% (包括第7章内容及相关的计划总结、督导、质管、政策宣贯反馈、研究、维权、培训、宣传等)。
      • 行政服务工作量 ≤ 20%。
    • ​服务场所与设施设备要求:​
      • ​精神卫生机构/基层医疗机构:​​ 参考 MZ/T 056-2014。
      • ​政府单位/其他场所:​
        • 独立、固定、功能满足的场所(舒适整洁)。
        • 建议分区(康复活动、阅读、心理咨询、户外、休息、专项如舞蹈音乐等)。
        • 配备生活、娱乐、康复设施(多媒体、电视、棋牌等)。
        • 配备评估训练器材、教具、辅具、急救包、社工安防物品;安装防护设施(防坠/滑/摔)。
        • 显著位置设置应急疏散图、消防设备、安全标识。
        • 安全通道畅通。

​附录:​

  • ​附录A (规范性):​​ 社会工作通用服务原则的详细内容(保护生命、差别平等等7项)。
  • ​附录B (资料性):​​ 精神卫生社会工作者可利用资源列表模板(机构资源、社区资源、政策行政资源等)。
  • ​附录C (资料性):​​ 风险识别详细信息(风险类型与内容、风险发生可能性评价表、风险发生影响评价标准、风险管理指引表)。

​参考文献:​

  • 列出了制定本指南所依据或参考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政策文件及重要文献。

​总结要点:​​ 该指南是一份全面、系统、操作性强的深圳地方标准,为精神卫生社会工作者提供了从理念原则到具体操作、从服务内容到风险管理、从人员资质到场所保障的全方位规范,旨在提升深圳市精神卫生社会工作服务的专业化、规范化和质量水平,最终服务于精神障碍患者的全面康复和社会融入。其特色在于紧密结合深圳政策、强调多部门协同联动、注重风险管理(特别是应急处置和家访安全)、明确量化指标(人员配比、工作量要求)、提供实用工具(附录)。

收藏本站 | 热门资料 | 联系我们 | 下载帮助 | 下载声明 | 信息反馈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