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T/JAASS 167-2025 稻麦周年生产 水稻涝害和小麦涝渍害防控技术规程 > 下载地址1
    T/JAASS 167-2025 稻麦周年生产 水稻涝害和小麦涝渍害防控技术规程
- 名 称:T/JAASS 167-2025 稻麦周年生产 水稻涝害和小麦涝渍害防控技术规程 - 下载地址1
 - 类 别:团体标准规范
 - 下载地址:[下载地址1]
 - 提 取 码:
 - 浏览次数:3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目录| 新闻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资料介绍
以下是《稻麦周年生产水稻涝害和小麦涝渍害防控技术规程》(T/JAASS 167-2025)的详细内容总结:
一、范围
适用于江苏省稻麦周年生产体系,规范水稻涝害和小麦涝渍害的等级划分、农田排水工程建设、灾害防控技术及灾后恢复措施。
二、规范性引用文件
包括《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标准》(GB 50288)、《秸秆粉碎还田机作业质量》(NY/T 500)、《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SL/T 4)等关键技术标准。
三、术语定义
- 水稻涝害:田面积水超过水稻生长阶段耐淹深度和历时,导致生理伤害或死亡。
 - 小麦涝渍害:包括涝害(田间积水超耐淹标准)和渍害(土壤相对湿度≥90%,有毒物质积累导致根系恶化)。
 - 小麦内三沟:竖墒沟(平行耕作方向)、横墒沟(垂直耕作方向)、出水墒沟(连通农沟),用于快速排水。
 
四、灾害等级划分
1. 水稻涝害等级
| 生育阶段 | 轻度(深度/天数) | 中度(深度/天数) | 重度(深度/天数) | 
|---|---|---|---|
| 返青分蘖初期 | 100~150mm / 4~5d | 150~200mm / 4~5d | ≥200mm / 4~6d | 
| 分蘖盛期 | 160~200mm / 4~5d | 200~250mm / 4~5d | ≥250mm / 4~6d | 
| 拔节孕穗期 | 250~300mm / 4~5d | 300~350mm / 4~5d | ≥350mm / 4~6d | 
| 抽穗乳熟期 | 350~400mm / 4~5d | 400~450mm / 4~5d | ≥450mm / 4~6d | 
2. 小麦涝渍害等级
| 等级 | 土壤相对湿度(SRWC)与历时要求 | 
|---|---|
| 轻渍 | SRWC 75~90%(苗期)至85~100%(蜡熟期),持续3~6d | 
| 中渍 | SRWC 90~100%,持续4~7d | 
| 重渍 | SRWC 100~150%,持续5~7d | 
| 涝 | 田间积水深度≥150mm,持续≥3d(所有生育期) | 
五、农田排水技术
1. 建设准则
- 满足稻麦周年排涝、降渍需求,抵御10年一遇暴雨。
 - 日降雨150~200mm时农田不受涝,雨后地下水位控制在1~1.5m。
 - 采用明沟、暗管、盲沟组合排水系统。
 
2. 水稻季水位控制
- 雨季预降河沟水位,稻田蓄水深度参照临界值(表3):	
- 返青期:2天淹水≤150mm;抽穗期:6天淹水≤300mm。
 
 
3. 稻麦茬口水分管理
- 水稻收获前7~10天断水,疏通沟渠排干积水,机收避免田面坑洼。
 - 小麦播种前开挖"内三沟"(标准见表4):	
沟类型 深度(cm) 沟宽(cm) 间距(m) 竖墒沟 20~25 15~20 2~3 横墒沟 25~30 15~20 4~6 出水墒沟 40~50 25~35 -  
4. 小麦地下水位控制
- 苗期≥50cm,拔节期80~100cm,成熟期100~130cm(表5)。
 
六、灾害防控技术
1. 田块整理
- 田面高差>3cm时需平整(按NY/T 2949)。
 
2. 秸秆还田
- 留茬10~20cm,粉碎至8cm均匀撒田,浅旋(15~20cm)或深翻(>25cm)后镇压。
 
3. 土壤改良
- 每3年深耕(25cm)或深松(30cm),施用有机肥改良剂。
 
4. 水稻涝害防控
- 灾前:选抗涝品种、浸种消毒、适期移栽;暴雨前清沟、喷抗涝调节剂。
 - 灾中:	
- 苗期:分阶段排水(先降至10cm,低温时段排干)。
 - 拔节后:高温时逐步排水(先露上部叶片),增氧促新根。
 
 - 灾后:	
- 苗期:喷调节剂+增施氮肥,高温加深水层至10cm。
 - 拔节后:排水3天内补尿素/复合肥,结合喷叶面肥;抽穗期灌深水防高温。
 
 
5. 小麦涝渍防控
- 灾前:	
- 播种前:三沟配套,适墒耕作(土壤持水量70%)。
 - 生长期:行向东北-西南利通风,"一喷三防"防病虫早衰。
 
 - 灾中:迅速清沟排水,调控地下水位至适宜深度,喷抗渍调节剂。
 - 灾后:	
- 播种期:淹水>2d补种,>3d重种。
 - 苗期:中度渍害补氮肥+叶面肥;重度以氮为主、磷钾为辅。
 - 拔节期:中度补恢复肥+喷调节剂;重度先喷调节剂后补肥。
 - 灌浆期:无人机喷叶面肥(涝后第1、6天)。
 
 
七、病虫害防治
- 原则:涝渍后湿度大、病虫基数高,需综合药剂、生物、农业防治。
 - 依据:	
- 水稻按《NY/T 2156》防治病害。
 - 小麦按《NY/T 3302》全生育期防控。
 
 
核心创新点
- 稻麦协同排水系统:明确稻麦茬口水管理衔接及三沟配套标准。
 - 量化灾害等级:分生育阶段细化淹水深度、历时及土壤湿度阈值。
 - 灾后精准恢复:按灾害等级和生育期制定补肥、化控方案,如小麦拔节期中度渍害需"恢复肥+调节剂"。
 - 工程农艺结合:排水工程设计(如暗管降渍)与农艺措施(秸秆还田、深耕)协同提升抗涝能力。
 
此规程为稻麦轮作区涝渍灾害防控提供了系统性技术支撑,兼顾灾前预防、灾中应急和灾后恢复全链条管理。
相关推荐
- T/NAHIEM 101-2023 急诊科建设与设备配置标准
 - T/DZJN 84-2022 饮用水处理装置用隔膜增压泵
 - T/JSQA 186-2024 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 输电和配电设备
 - T/QGCML 816-2023 高固体份环氧绝缘漆
 - T/ZDL 022-2023 产品碳足迹 产品种类规则10kV及以下电力变压器
 - T∕CTWPDA 08-2019 木材与木制品供应商管理规范
 - T/SXDZ 032-2020 井工煤矿中长期防治水规划编制细则
 - T/CNTAC 205-2024 T/CWTA 3-2024 产品碳足迹 产品种类规则 毛针织品
 - T/QGCML 4183-2024 产业园项目管理运营平台
 - T∕CFLP 0027-2020 国有企业采购管理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