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JES 009-2025 配用电边缘智能体功能规范
- 文件大小:2.26 MB
- 标准类型:团体标准规范
- 标准语言:中文版
- 文件类型:PDF文档
- 更新时间:2025-06-17
- 下载次数:
- 标签:
资料介绍
以下是团体标准《T/JES 009-2025 配用电边缘智能体功能规范》的详细内容总结:
1. 标准定位与背景
- 目的:规范配用电边缘智能体的功能定义、技术框架和应用场景,推动配电网智能化升级。
- 背景:依托智能配电物联网建设,融合物理电网与信息网,利用边缘计算、5G、云平台等技术解决配电网数据互通与业务协同问题。
- 核心创新:提出“配用电边缘智能体”作为软件定义配电网的智能实体,实现业务模型驱动的统一数据建模与决策。
2. 核心概念定义
2.1 配用电边缘智能体
- 定义:软硬件结合的智能实体,通过感知环境、学习决策、执行动作实现配电网业务目标。
- 功能核心:基于业务模型(含数据、逻辑、协同关系)运作,以状态服务响应事件。
- 物理范围:管理电气距离紧密的馈线簇,边界为配电网常开联络开关。
2.2 关键术语
- 配电网边缘:配电系统中局部区域(如一条馈线或台区)。
- 业务模型:描述业务逻辑、数据联动关系的模型(区别于传统数据模型)。
- 智能体状态:时空属性下支撑业务目标的信息集合(如功率平衡状态)。
3. 功能定位与价值
- 核心作用:
- 软件定义源网荷储新型配电网,统一建模物理信息融合层。
- 实时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提升电网可靠性、经济性。
- 意义:
- 实现电网业务与IT技术互接,增强感知、互动与运行效率。
- 支撑配电网运行、企业管理与社会服务一体化。
4. 功能描述
4.1 状态服务机制
- 以状态模型为基础,事件触发服务(如电力失衡、设备过载)。
- 示例:功率平衡状态触发调控指令生成。
4.2 电力电量平衡调控
- 目标:保障电源、负荷、储能的动态平衡。
- 子场景与事件响应:
场景 触发条件 响应策略 计划跟踪偏离 实际功率与计划偏差超阈值 构建电力电量平衡模型,优化源网荷储时序安排;越限时上报上级协调。 配变过载 负载>额定容量且持续≥2小时 增加“负载偏差最小”目标,调节发电、网架、需求响应资源。 线路过载 电流>额定值且持续≥2小时 同配变过载策略,优化潮流分布。 电压越限 电压偏离标称值±7% 调节分布式电源、无功补偿设备,优化电压水平。
4.3 运行方式优化
- 目标:提升系统经济性与安全性。
- 子场景与响应:
- 网损优化:系统网损超阈值 → 构建网损模型,调节分布式电源、OLTC、无功补偿设备。
- 电压安全优化:电压安全指标超阈值 → 调节电源、储能、电容器组优化潮流。
- 供电能力优化:供电能力<阈值 → 优化网络重构(如开关调整),提升供电容量。
4.4 故障恢复
- 目标:最小化停电影响,快速恢复供电。
- 子场景与策略:
场景 供电能力条件 恢复策略 足供电能力场景 最大供电能力>失电负荷总功率 以恢复成本最小为目标,调度资源全恢复供电。 足复电能力场景 供电能力<负荷功率但恢复能力>负荷功率 以切除可中断/转移负荷最小为目标,优先保重要负荷。 弱复电能力场景 最大恢复能力<失电负荷总功率 以失电代价最小为目标,最大化恢复负荷(如分级恢复)。
5. 技术支撑与标准引用
- 关键技术:边缘计算、实时数据处理、数学规划模型(如优化求解器)。
- 引用标准:
- 安全规范:GB/T 22239-2019(网络安全)、GB/T 38755-2019(电力系统稳定)。
- 电网设计:Q/GDW 10370-2016(配电网技术)、Q/GDW 10738-2020(规划设计)。
6. 实施主体与适用范围
- 主要起草单位:国网江苏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江苏电力、浙江大学等。
- 适用范围:江苏电网及同类智能配用电系统,首次发布填补标准空白。
总结
该标准系统定义了配用电边缘智能体的业务驱动架构、事件响应机制及三大核心功能(平衡调控、运行优化、故障恢复),强调通过数学模型实现本地化智能决策,为构建“源网荷储”协同的智能配电网提供标准化路径。其创新点在于将传统配电网升级为业务模型驱动的自治系统,推动电力物联网落地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