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CFA 0021-2025 深水网箱养殖区选址指南
- 文件大小:2.25 MB
- 标准类型:团体标准规范
- 标准语言:中文版
- 文件类型:PDF文档
- 更新时间:2025-06-17
- 下载次数:
- 标签:
资料介绍
《深水网箱养殖区选址指南》(T/SCFA 0021-2025) 主要内容尽可能详细的总结:
核心目的
为深水网箱(定义:放置在开放性水域,水深≥15m的大型网箱)养殖区的设计、施工前的选址提供科学、系统、规范的指导意见,确保选址的合规性、安全性、生态友好性和经济可行性。
适用范围
适用于深水网箱养殖区设计、施工前的选址工作。
规范性引用文件
明确选址需遵循或参考的现有国家、行业及协会标准,包括:
- GB/T 1.1-2020:标准化文件起草规则。
- GB 11607:渔业水质标准(水质要求依据)。
- GB 18668-2002:海洋沉积物质量(沉积物要求依据,需符合第一类标准)。
- SC/T 4001:渔具基本术语(术语来源)。
- SC/T 4048.1:深水网箱通用技术要求 第1部分:框架系统(深水网箱定义来源)。
- T/SCFA 0018:深水网箱养殖生态影响调查与评估技术规范(生态影响评估依据)。
选址核心条件(必须满足的关键要求)
选址需综合考虑六大类条件:
-
法律政策符合性:
- 严格遵守海域使用管理、水产养殖管理、环境保护等相关法律法规。
- 与项目所在地的国土空间规划、养殖水域滩涂规划、海洋经济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相协调。
-
环境适宜性(保障网箱稳定高效运营):
- 避风条件: 优先选择具备岛礁屏障等天然避风条件的水域。
- 水深: 最低潮位时,网箱底部与海底的距离应≥5米。
- 海底底质: 宜为泥沙等软质底质,地形平缓,无剧烈起伏。
- 空间避让: 与水利设施、海上开采区、航道、港区、锚地、通航密集区、倾废区、海底管线、其他海洋工程设施、国防用海区等保持安全距离,避免冲突。同时需远离自然保护区、军事管制区、捕捞区、旅游区等。
- 避开污染/生态威胁区: 非江河入海口、排污海域、污损生物密集海区及赤潮频发海域。
- 生态敏感区保护: 避开珊瑚礁、海草床、海洋冷泉等典型海洋生态敏感区。
- 养殖容量: 所选区域的养殖容量(环境承载力)必须充足,能够支撑规划养殖规模。
-
养殖对象适宜性(保障养殖生物健康生长):
- 水域环境: 选择生态环境良好、无污染的水域,避开航道(减少干扰和污染风险)。
- 污染防控: 产地应远离污染源,并配备能有效切断有毒有害物质进入产地的设施。
- 水质标准: 海水水质必须符合GB 11607《渔业水质标准》的要求。
- 沉积物质量: 海洋沉积物质量必须符合GB 18668-2002中表1规定的第一类标准(要求最严格)。
- 水流: 流速需适中。过慢易导致污染物堆积,过快则造成网箱有效容积损失过大(水流挤压变形)。流速应满足养殖对象生长需求。
- 关键水质因子: 水温、盐度、溶解氧等水质因子需适合目标养殖对象,且其变化幅度要小(保证环境稳定)。
-
设施安全性(保障网箱结构安全):
- 灾害风险: 避开台风频发海域及地震等地质灾害高风险海域。
- 底质稳定性: 潮差变化平缓,海底沉积物厚度稳定,无底质液化(流沙)迹象。
- 潮流特征: 要求潮流通畅,流向平直稳定(减少网箱受力不均风险)。
-
经济便利性(保障运营效率与成本效益):
- 交通物流: 交通便利,靠近枢纽港口、码头及主要水产品市场(降低运输成本)。
- 电力保障: 电力供应稳定可靠,年停电时间需小于24小时(保障增氧、投饵等关键设备运行)。
- 通信网络: 通信网络通畅(便于数据传输、监控和应急联络)。
- 产业配套: 周边产业配套完善(方便获取苗种、饲料、设备维护、加工销售等支持)。
-
社会适应性(保障项目与社区和谐发展):
- 产业基础: 周边水域最好具有一定网箱养殖基础(便于技术交流和劳动力获取)。
- 文化相容: 与所在地居民无严重文化冲突。
- 利益协调: 与所在地居民无严重利益纠纷。
- 空间距离: 与居民区、工业区保持足够距离(减少相互干扰)。
选址程序(科学规范的步骤)
选址工作应遵循以下系统化流程:
-
资料调研:
- 全面收集候选区域的资料,包括:水文气象、海况资料、海底地形地貌图;水产养殖历史与现状;海域功能区划;生态环境敏感区、自然保护区分布;交通运输、经济社会发展、民俗民情等。
-
现场调研:
- 对候选区进行实地考察勘测:测量水温、水深、潮差、流速、流向;勘测海底底质类型、沉积物厚度、稳定度及地形;采集水样和沉积物样本,调查海水水质和沉积物质量;调查污损生物种类和生物量;详细调查记录周边海域的用海现状。
-
候选区筛选:
- 可行性分析: 对照第4章所有“选址条件”,结合收集的资料和现场调研结果,逐一分析各候选区在网箱组装、生产运营方面的可行性。
- 养殖容量分析: 对各候选区进行养殖容量评估,确定可承载的最大养殖规模。
- 生态影响分析: 严格按照 T/SCFA 0018《深水网箱养殖生态影响调查与评估技术规范》的要求,评估在各候选区开展深水网箱养殖可能产生的生态影响。
- 适宜度评价: 基于可行性分析、容量分析和生态影响分析的结果,对各候选区进行深水网箱养殖适宜度综合评价和排序。
- 确定方案: 依据评价结果,筛选出首选养殖区和若干备选养殖区,并明确备选区的优先顺序。
- 给出建议: 针对选定的区域,提出适宜的养殖品种和数量建议、网箱类型、规格和布局建议以及配套的养殖管理建议。
-
报告编制:
- 参照指南附录A提供的标准提纲,编制详细的《深水网箱养殖区选址报告》。
-
专家论证:
- 组建专家组: 组建涵盖养殖工程、水产养殖、海洋生态等相关领域的多学科专家组。
- 实地踏勘: 专家组对重点候选区进行实地考察。
- 听取汇报: 专家组听取选址工作组的详细汇报。
- 质询讨论: 专家组就选址报告内容进行质询和深入讨论。
- 形成结论: 专家组最终形成关于选址报告的论证结论,确认选址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选址报告提纲(附录A)
报告应包含以下核心内容:
- 绪论: 引言(项目背景)、建设目的与意义。
- 选址概况: 选址具体要求、选址依据(法规标准)、选址范围描述。
- 资料调研情况: 对所收集各类资料的汇总和分析。
- 现场调研情况: 实地勘测和调查结果的详细报告。
- 候选区筛选:
- 各候选区深水网箱组装和运营可行性分析。
- 各候选区深水网箱养殖容量分析结果。
- 各候选区深水网箱养殖生态影响分析结果(依据T/SCFA 0018)。
- 各候选区深水网箱养殖适宜度评价及排序。
- 首选养殖区和备选养殖区的确定及其理由。
- 总结:
- 选址最终结论。
- 具体养殖建议(品种、数量、网箱、管理)。
- 附图:
- 候选区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示意图(重点标示避风屏障、其他用海区、敏感区、污损生物区等)。
- 首选养殖区位置示意图。
- 首选养殖区网箱布置草案图。
关键特点
- 系统性: 覆盖了从法规、环境、生物、工程、经济到社会等全方位的考量因素。
- 规范性: 严格引用国家和行业标准作为技术依据,尤其是水质(GB 11607)、沉积物(GB 18668 第一类)和生态影响评估(T/SCFA 0018)。
- 可操作性: 提供了清晰、具体的选址条件(如水深≥5米,停电<24小时)和标准化的选址程序。
- 生态优先: 强调避开生态敏感区,要求进行强制性的生态影响评估。
- 科学决策: 强调资料收集、现场调研、多维度分析和专家论证相结合的科学决策过程。
- 注重细节: 考虑了流速对网箱容积的影响、污损生物、底质液化等具体问题。
- 成果明确: 要求通过筛选确定首选区和备选区,并给出具体的养殖和管理建议,最终形成标准化选址报告。
这份总结力求详尽地覆盖了该团体标准的核心内容和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