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T/JES 008-2025 (近)零碳产业园碳绩效评价规范 > 下载地址2
T/JES 008-2025 (近)零碳产业园碳绩效评价规范
- 名 称:T/JES 008-2025 (近)零碳产业园碳绩效评价规范 - 下载地址2
- 类 别:团体标准规范
- 下载地址:[下载地址2]
- 提 取 码:
- 浏览次数:3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目录| 新闻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资料介绍
ICS 13.020.40
CCS Z04
T/JES 0082025
团体标准
江苏省电工技术学会发布
(近)零碳产业园碳绩效评价规范
Specifications for Evaluating Carbon Performance of
Zero-Carbon (Near Zero-Carbon) Industrial Park
2025-5-29 发布2025-5-29 实施
目次
前言.............................................................................................................................................................. 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符号、代号和缩略语.............................................................................................................................2
5 一般要求................................................................................................................................................2
5.1 自主减排优先...................................................................................................................................2
5.2 持续性.............................................................................................................................................2
5.3 适用性.............................................................................................................................................2
5.4 准确性.............................................................................................................................................2
6 评价指标体系及计算.............................................................................................................................2
6.1 评价内容.........................................................................................................................................2
6.1.1 生产过程效率提升.......................................................................................................................2
6.1.2 能源利用清洁低碳.......................................................................................................................2
6.1.3 基础设施绿色升级.......................................................................................................................2
6.1.4 资源利用循环高效.......................................................................................................................3
6.1.5 碳管理体系建设完备...................................................................................................................3
6.1.6 绿色发展创新驱动.......................................................................................................................3
6.1.7 加分项..........................................................................................................................................3
6.2 评价指标体系.................................................................................................................................3
6.3 计算方法.............................................................................................................................................4
6.4 数据要求.............................................................................................................................................4
6.5 评价结果.............................................................................................................................................4
附录A(资料性)(近)零碳产业园碳绩效评价指标说明...................................................................6
T/JES 008—2025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江苏省电工技术学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南京供电公司、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清华四川能源
互联网研究院、南京市低碳城市建设管理中心、江苏南京生态科技岛经开区管委会、中新南京生态科技岛
开发有限公司、河海大学、南方电网公司茂名供电局、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陈杰、高正平、朱寰、李晨、黄翔、齐飞、王自桢、李子韵、周恒俊、李雪、袁
远、黄成、靳翔、梅鑫、邹明轩、张华一、周晓薇、陈驰、刘江涛、王辰聪、张闻元、王子成、张昊亮、
朱鑫华、高浪、毛颖、张瀚、曾建鑫、张犁、李杨、吴晨雨、夏元兴、廖亨利、任红卫、陈金鹏、苏乃权、
王梦禹
本文件为首次发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既有园区进行(近)零碳产业园碳绩效评价规范的基本原则、工作流程、数据要求和
评价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近)零碳产业园碳绩效的评价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50378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 50878 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
大气中吸收和重新放出红外辐射的自然和人为的气态成分,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
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六氟化硫(SF6)和三氟化氮(NF3)。
本指南所指温室气体仅包括二氧化碳。
3.2
零碳产业园Zero-carbon emission industrial park
在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系统性融入“低碳发展”“碳中和”理念,充分运用非化石能源
开发、节能增效、新型电力系统和智慧微网建设、工艺流程再造、产业耦合和资源循环、碳捕集利用与
封存(CCUS)等多种方式,推进园区内工业、能源、建筑、交通、市政等领域零碳发展,建立健全零
碳管理机制,创新经济发展摆脱高碳投入的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模式,形成应对、引领国际绿色经贸规则
的有效经验,实现深度减排,内部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与吸收不断趋于自我平衡,以碳中和为最终目标的
产业园区。
3.3
碳汇carbon sink
从大气中吸收温室气体、气溶胶或温室气体前体并将其储存起来的自然或人工系统。
3.4
国家核证减排量Chinese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 (CCER)
对我国境内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利用等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效果进行量化核证,并在国
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注册登记系统中登记的温室气体减排量。
3.5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 (CCUS)
将CO2从工业过程、能源利用或大气中分离出来,直接加以利用或注入地层以实现CO2永久减排的
过程。
T/JES 008—2025
2
4 符号、代号和缩略语
无。
5 一般要求
5.1 园区边界
园区应有明确边界和区域范围,且运营正常。
5.2 自主减排优先
园区应动员和支持园区企业制定碳减排计划,计划应优先自身减排,再通过碳抵消等方式中和其
不可避免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园区的零碳排放。
5.3 持续性
园区应结合自身发展阶段、资源禀赋、结构特征等因素,保持减碳策略的长期执行,保证温室气
体排放的持续下降。
5.4 适用性
评价指标应因地制宜,对不同类型园区零碳园区碳绩效评价提供相应的参考。
5.5 准确性
评价指标数据的来源应全面、准确、有效,评价结果应客观、公正地反映园区碳减排工作的成效及
存在的问题。
6 评价指标体系及计算
6.1 评价内容
(近)零碳产业园碳绩效评价指标由基础项中的生产过程效率提升、能源利用清洁低碳、基础设
施绿色升级、资源利用循环高效以及碳管理体系建设完备五大方面以及加分项构成。
6.1.1 生产过程效率提升
6.1.1.1 园区应鼓励企业采用低碳技术,逐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使园区碳排放总量及单位产业增加值
碳排放量逐年下降。
6.1.1.2 园区应组织企业实施节能减排来逐年降低单位产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使更多企业能效水平达到
行业标杆水平。
6.1.1.3 园区应鼓励企业进行绿色工厂创建及认证。
6.1.2 能源利用清洁低碳
6.1.2.1 园区应组织企业推动用能结构优化,持续提升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
6.1.2.2 园区应鼓励企业采用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以及通过绿电绿证采购,持续提升可再生电力
消费占比。
6.1.2.3 园区应组织企业推动生产领域电能替代,提升终端电气化率持续提升。
6.1.3 基础设施绿色升级
6.1.3.1 园区新建建筑应参考GB/T 50378、GB/T 50878 的规定设计、建造、运营,建筑材料应使用节
能、减排、安全、健康和可循环的建材产品。
6.1.3.2 园区应鼓励企业利用铁路、水路、管道、管状带式输送机、皮带通廊等清洁方式运输进行产品
或原材料运输。
6.1.3.3 园区应配套建设充电桩停车位,园区内运营车辆应优先采用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交通工具。
T/JES 008—2025
3
6.1.4 资源利用循环高效
6.1.4.1 园区应组织企业减少生产过程中的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提高利用率。
6.1.4.2 园区应组织企业持续提升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
6.1.4.3 园区应提高重点用水企业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6.1.4.4 园区应组织企业充分利用余热资源。
6.1.5 碳管理体系建设完备
6.1.5.1 园区应建立碳排放管理体系,建设碳排放管理平台,推动平台实现园区范围节能降碳。
6.1.5.2 园区应持续推动园区企业接入园区碳排放管理平台,使平台在碳管理上发挥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6.1.5.3 园区应鼓励企业开展碳排放核查。
6.1.5.4 园区应鼓励并指导重点企业开展碳足迹核算认证。
6.1.5.5 园区应督促规上企业加强环境信息的披露。
6.1.6 绿色发展创新驱动
6.1.6.1 园区应鼓励企业加大绿色低碳技术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
6.1.6.2 园区应积极创建省级绿色低碳相关创新平台(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新研机构等)。
6.1.7 加分项
6.1.7.1 园区应鼓励重点企业进行零碳工厂创建及认证。
6.1.7.2 园区应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因地制宜开展CCUS 等碳吸收项目,并在园区层面挖掘增加碳汇的潜
力。
6.1.7.3 园区应鼓励企业通过购买碳配额或CCER 等方式抵消自身碳排放。
6.2 评价指标体系
(近)零碳产业园碳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达到赋分范围的指标按照赋分范围采用线性插值赋分,
未达赋分范围的指标则该项得分为0。考虑到不同类型园区的生产组织方式、能源消费、资源消耗等存在
差异,若不涉及到某项指标,园区可申明这一情况,该项指标以满分计。
表1 (近)零碳产业园碳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权重赋分方法
能源利用
效率提升
A1 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下降率8% 10%得60 分,100%为100 分
A2 单位产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率10% 10%得60 分,100%为100 分
A3 单位产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率6% 10%得60 分,50%以上为100 分
A4 企业能效水平达到行业标杆比例4% 50%得60 分,100%为100 分
生产过程
绿色低碳
B1 绿色工厂数量占比3% 10%得60 分,30%以上为100 分
B2 清洁生产审核企业数量占比2% 50%得60 分,100%为100 分
B3 参与“智改数转网联”诊断企业数量占比2% 20%得60 分,50%以上为100 分
能源供给
清洁零碳
C1 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7% 20%得60 分,90%以上为100 分
C2 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占比(含绿证) 7% 30%得60 分,100%为100 分
C3 终端电气化率7% 50%得60 分,70%以上为100 分
基础设施
绿色升级
D1 园区新建建筑中二星及以上绿色建筑占比4% 50%得60 分,100%为100 分
D2 货物清洁运输比例4% 80%得60 分,100%为100 分
D3 园区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交通工具占比4% 80%得60 分,100%为100 分
资源利用
循环高效
E1 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4% 96%得60 分,100%为100 分
E2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4% 85%得60 分,100%为100 分
E3 工业余热回收利用率4% 95%得60 分,100%为100 分
T/JES 008—2025
4
碳管理体
系建设完备
F1 建立园区级的碳排放管理平台3%
已建立具备基础功能的碳排放管
理平台,得60 分;平台已产生可
量化的节能降碳效果,得100 分
F2 接入碳排放管理平台企业占比3% 30%得60 分,100%为100 分
F3 开展碳排放核查的企业占比3% 10%得60 分,50%以上为100 分
F4 开展碳足迹核算认证的企业占比3% 10%得60 分,50%以上为100 分
F5 规上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率3% 50%得60 分,80%以上为100 分
绿色发展
创新驱动
G1 绿色低碳技术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3% 3%得60 分,4%以上为100 分
G2 省级以上绿色低碳相关创新平台(工程中心、
重点实验室、新研机构等) 2% 有1 家得60 分,1 家以上得100
分
附加项
H1 获得零碳工厂认证的企业数量/ 每增加一家,在总分基础上加0.5
分
H2 采用碳汇或碳吸收技术形成碳减排量/ 每降低总排放的1%,在总分基础
上加2 分
H3 采用购买核证减排量形成的碳抵消量/ 每抵消总排放的1%,在总分基础
上加1 分
6.3 计算方法
(近)零碳产业园碳绩效总得分按照公式(1)计算:
1 1
n m
i i i j j S S w A …………………………………………(1)
S —(近)零碳产业园碳绩效总分;
i S —第i个常规指标的分值;
i w —第i个常规指标的权重;
n—常规指标个数;
j A —第j个加分项指标分值;
m—加分项指标个数。
6.4 数据要求
用于计算指标的数据应以园区、企业或服务园区范围的能源、电力相关管理平台产生的时效性高、
准确性高的数据为主,见表2,无法通过平台获取的数据则基于园区、企业相关台账进行补充。
表2 建议使用平台数据的指标类型
指标类别指标备注
能源消费
电力电力消费总量,本地可再生能源发电及用电量
天然气/
水/
热力/
6.5 评价结果
(近)零碳产业园碳绩效评价结果见表3。
T/JES 008—2025
5
表3 (近)零碳产业园碳绩效评价结果
评价结果得分要求
零碳产业园区得分在80分以上
(近)零碳产业园区得分在48-80分之间
7 评价工作流程
园区应委托具有资质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开展(近)零碳产业园的评价。
第三方评价机构应进行如下工作:
(1)明确园区碳排放核算边界,并获取园区提交的评价资料;
(2)根据6.2 中的指标评价方法对园区进行打分;
(3)根据评价得分结果划分园区零碳建设等级;
(4)编制(近)零碳园区评价报告;
(5)出具(近)零碳园区评价证书。
T/JES 008—2025
6
附录A
(资料性)
(近)零碳产业园碳绩效评价指标说明
A1 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下降率,按公式(A1)计算。
0 t
0
E E 100%
ER
E
R C C
C
………………………………………………A1
ER R —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下降率;
E0 C —基准年(基准年一般取2020年,下同)园区范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单位为吨;
Et C —实施期末园区范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单位为吨。
A2 单位产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率,按公式(A2)计算。
0 t
0
100% C
R C C
C
………………………………………………A2
C R —单位产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率;
0 C —基准年单位产业增加值碳排放量,单位为吨CO2/万元;
t C —实施期末单位产业增加值碳排放量,单位为吨CO2/万元
A3 单位产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率,按公式(A3)计算。
0 t
0
100% E
R E E
E
………………………………………………A3
E R —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率;
0 E —基准年单位产业增加值综合能耗折算标煤量,单位为tce/万元;
t E —实施期末单位产业增加值综合能耗折算标煤量,单位为tce/万元。
A4 企业能效水平达到行业标杆比例,按公式(A4)计算。
B 100%
B
R E
E
………………………………………………A4
B R —企业能效水平达到行业标杆比例;
B E —园区内达到行业标杆水平的企业数量;
E —园区内企业总数。
B1 绿色工厂占比,按公式(B1)计算。
G 100%
G
R F
F
………………………………………………B1
G R —绿色工厂占比;
G F —园区内已获得绿色工厂认证的工厂数量;
F —园区内工厂总数。
T/JES 008—2025
7
B2 清洁生产审核企业数量占比,按公式(B2)计算。
C 100%
C
R F
F
………………………………………………B2
C R —清洁生产审核企业占比;
C F —园区内已进行清洁生产审核企业数量;
F —园区内企业总数。
B3 参与“智改数转网联”诊断企业数量占比,按公式(B3)计算。
I 100%
I
R F
F
………………………………………………B3
I R —参与“智改数转网联”诊断企业数量占比;
I F —园区内已参与“智改数转网联”诊断企业数量;
F —园区内企业总数。
C1 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按公式(C1)计算。
1
1
100%
n
i Ei
NF m
j j
E
R
E
………………………………………………C1
NF R —园区范围内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
Ei E —消费的第i中非化石能源折算标煤量,单位为tce/a;
n —消耗的非化石能源种类数;
j E —消耗的第j种能源折算标煤量,单位为tce/a;
m —消耗的能源种类数。
C2 可再生电力消费占比(含绿证),按公式(C2)计算。
RE GC 100%
RE
E
C C
R
C
………………………………………………C2
RE R —可再生电力消费占比(含绿证)
RE C —园区范围内可再生电力消费量,单位为亿千瓦时;
GC C —园区范围内绿证购买量,单位为亿千瓦时;
E C —园区范围内电力总消费量,单位为亿千瓦时。
C3 终端电气化率,按公式(C3)计算。
1
E 100%
ET m
i j
R C
E
………………………………………………C3
ET R —终端电气化率;
T/JES 008—2025
8
E C —园区范围内年电力总消费量折算标煤量,单位为tce/a;
j E —消耗的第j种能源折算标煤量,单位为tce/a;
m —消耗的能源种类数。
D1 园区新建建筑中二星及以上绿色建筑占比,按公式(D1)计算。
G 100%
G
R A
A
………………………………………………D1
G R —园区新建建筑中二星及以上绿色建筑占比;
G A —园区新建建筑中二星及以上绿色建筑面积,单位为万平方米;
A —园区新建建筑总面积,单位为万平方米。
D2 货物清洁运输比例,按公式(D2)计算。
G 100%
T
R T
T
………………………………………………D2
T R —货物清洁运输比例;
G T —采用铁路、水路、管道、管状带式输送机、皮带通廊等清洁方式运输的进出园区企业物料和产
品量,单位为万吨/a;
T —进出园区企业物料和产品总量,单位为万吨/a。
D3 园区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交通工具占比,按公式(D3)计算。
G 100%
G
R A
A
………………………………………………D3
G R —园区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交通工具占比;
G A —园区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交通工具数量,单位为辆;
A —园区内交通工具总量,单位为辆。
E1 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按公式(E1)计算。
R 100%
SW
R W
W
………………………………………………E1
SW R —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R W —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量,单位为万吨/a;
W —园区范围内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总量,单位为万吨/a。
E2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按公式(E2)计算。
R W 100%
W
Q
Q
………………………………………………E2
RW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W Q —重复用水量,单位为万m3/a;
Q —总用水量,单位为万m3/a。
E3 工业余热回收利用率,按公式(E3)计算。
T/JES 008—2025
9
R 100%
H
R H
H
………………………………………………E3
H R —工业余热回收利用率;
R H —园区内回收利用的总余热量,单位为MJ/a;
H —园区范围产生的总余热量,单位为MJ/a。
F2 接入碳排放管理平台企业占比,按公式(F2)计算.
EP 100%
EP
R E
E
………………………………………………F3
EP R —接入碳排放管理平台企业占比;
EP E —园区内接入碳管理平台的企业数量;
E —园区内企业总数。
F3 开展碳排放核查的企业占比,按公式(F3)计算。
CA 100%
CA
R E
E
………………………………………………F3
CA R —开展碳排放核查的企业占比;
CA E —园区内开展碳排放核查的企业数量;
E —园区内企业总数。
F4 开展碳足迹核算认证的企业占比,按公式(F4)计算。
FP 100%
FP
R E
E
………………………………………………F4
FP R —开展碳足迹核算认证的企业占比;
FP E —园区内开展碳足迹核算认证的企业数量;
E —园区内企业总数。
F5 进行环境信息披露的企业占比,按公式(F5)计算。
ESG 100%
ESG
R E
E
………………………………………………F5
ESG R —进行环境信息披露的企业占比;
ESG E —园区内通过FSG报告或其他形式向公众进行环境信息披露的企业数量;
E —园区内企业总数。
G1 绿色低碳技术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按照公式(G1)计算。
1
&
&
100% G
n
i Gi
R D
P
R D
R
GDP
………………………………………………F5
R&DG R —绿色低碳技术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
& Gi R D —园区内第i 家企业绿色低碳技术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
T/JES 008—2025
10
n —园区内企业总数;
P GDP —园区生产总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CS Z04
T/JES 0082025
团体标准
江苏省电工技术学会发布
(近)零碳产业园碳绩效评价规范
Specifications for Evaluating Carbon Performance of
Zero-Carbon (Near Zero-Carbon) Industrial Park
2025-5-29 发布2025-5-29 实施
目次
前言.............................................................................................................................................................. 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符号、代号和缩略语.............................................................................................................................2
5 一般要求................................................................................................................................................2
5.1 自主减排优先...................................................................................................................................2
5.2 持续性.............................................................................................................................................2
5.3 适用性.............................................................................................................................................2
5.4 准确性.............................................................................................................................................2
6 评价指标体系及计算.............................................................................................................................2
6.1 评价内容.........................................................................................................................................2
6.1.1 生产过程效率提升.......................................................................................................................2
6.1.2 能源利用清洁低碳.......................................................................................................................2
6.1.3 基础设施绿色升级.......................................................................................................................2
6.1.4 资源利用循环高效.......................................................................................................................3
6.1.5 碳管理体系建设完备...................................................................................................................3
6.1.6 绿色发展创新驱动.......................................................................................................................3
6.1.7 加分项..........................................................................................................................................3
6.2 评价指标体系.................................................................................................................................3
6.3 计算方法.............................................................................................................................................4
6.4 数据要求.............................................................................................................................................4
6.5 评价结果.............................................................................................................................................4
附录A(资料性)(近)零碳产业园碳绩效评价指标说明...................................................................6
T/JES 008—2025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江苏省电工技术学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南京供电公司、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清华四川能源
互联网研究院、南京市低碳城市建设管理中心、江苏南京生态科技岛经开区管委会、中新南京生态科技岛
开发有限公司、河海大学、南方电网公司茂名供电局、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陈杰、高正平、朱寰、李晨、黄翔、齐飞、王自桢、李子韵、周恒俊、李雪、袁
远、黄成、靳翔、梅鑫、邹明轩、张华一、周晓薇、陈驰、刘江涛、王辰聪、张闻元、王子成、张昊亮、
朱鑫华、高浪、毛颖、张瀚、曾建鑫、张犁、李杨、吴晨雨、夏元兴、廖亨利、任红卫、陈金鹏、苏乃权、
王梦禹
本文件为首次发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既有园区进行(近)零碳产业园碳绩效评价规范的基本原则、工作流程、数据要求和
评价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近)零碳产业园碳绩效的评价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50378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 50878 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
大气中吸收和重新放出红外辐射的自然和人为的气态成分,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
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六氟化硫(SF6)和三氟化氮(NF3)。
本指南所指温室气体仅包括二氧化碳。
3.2
零碳产业园Zero-carbon emission industrial park
在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系统性融入“低碳发展”“碳中和”理念,充分运用非化石能源
开发、节能增效、新型电力系统和智慧微网建设、工艺流程再造、产业耦合和资源循环、碳捕集利用与
封存(CCUS)等多种方式,推进园区内工业、能源、建筑、交通、市政等领域零碳发展,建立健全零
碳管理机制,创新经济发展摆脱高碳投入的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模式,形成应对、引领国际绿色经贸规则
的有效经验,实现深度减排,内部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与吸收不断趋于自我平衡,以碳中和为最终目标的
产业园区。
3.3
碳汇carbon sink
从大气中吸收温室气体、气溶胶或温室气体前体并将其储存起来的自然或人工系统。
3.4
国家核证减排量Chinese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 (CCER)
对我国境内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利用等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效果进行量化核证,并在国
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注册登记系统中登记的温室气体减排量。
3.5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 (CCUS)
将CO2从工业过程、能源利用或大气中分离出来,直接加以利用或注入地层以实现CO2永久减排的
过程。
T/JES 008—2025
2
4 符号、代号和缩略语
无。
5 一般要求
5.1 园区边界
园区应有明确边界和区域范围,且运营正常。
5.2 自主减排优先
园区应动员和支持园区企业制定碳减排计划,计划应优先自身减排,再通过碳抵消等方式中和其
不可避免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园区的零碳排放。
5.3 持续性
园区应结合自身发展阶段、资源禀赋、结构特征等因素,保持减碳策略的长期执行,保证温室气
体排放的持续下降。
5.4 适用性
评价指标应因地制宜,对不同类型园区零碳园区碳绩效评价提供相应的参考。
5.5 准确性
评价指标数据的来源应全面、准确、有效,评价结果应客观、公正地反映园区碳减排工作的成效及
存在的问题。
6 评价指标体系及计算
6.1 评价内容
(近)零碳产业园碳绩效评价指标由基础项中的生产过程效率提升、能源利用清洁低碳、基础设
施绿色升级、资源利用循环高效以及碳管理体系建设完备五大方面以及加分项构成。
6.1.1 生产过程效率提升
6.1.1.1 园区应鼓励企业采用低碳技术,逐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使园区碳排放总量及单位产业增加值
碳排放量逐年下降。
6.1.1.2 园区应组织企业实施节能减排来逐年降低单位产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使更多企业能效水平达到
行业标杆水平。
6.1.1.3 园区应鼓励企业进行绿色工厂创建及认证。
6.1.2 能源利用清洁低碳
6.1.2.1 园区应组织企业推动用能结构优化,持续提升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
6.1.2.2 园区应鼓励企业采用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以及通过绿电绿证采购,持续提升可再生电力
消费占比。
6.1.2.3 园区应组织企业推动生产领域电能替代,提升终端电气化率持续提升。
6.1.3 基础设施绿色升级
6.1.3.1 园区新建建筑应参考GB/T 50378、GB/T 50878 的规定设计、建造、运营,建筑材料应使用节
能、减排、安全、健康和可循环的建材产品。
6.1.3.2 园区应鼓励企业利用铁路、水路、管道、管状带式输送机、皮带通廊等清洁方式运输进行产品
或原材料运输。
6.1.3.3 园区应配套建设充电桩停车位,园区内运营车辆应优先采用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交通工具。
T/JES 008—2025
3
6.1.4 资源利用循环高效
6.1.4.1 园区应组织企业减少生产过程中的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提高利用率。
6.1.4.2 园区应组织企业持续提升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
6.1.4.3 园区应提高重点用水企业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6.1.4.4 园区应组织企业充分利用余热资源。
6.1.5 碳管理体系建设完备
6.1.5.1 园区应建立碳排放管理体系,建设碳排放管理平台,推动平台实现园区范围节能降碳。
6.1.5.2 园区应持续推动园区企业接入园区碳排放管理平台,使平台在碳管理上发挥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6.1.5.3 园区应鼓励企业开展碳排放核查。
6.1.5.4 园区应鼓励并指导重点企业开展碳足迹核算认证。
6.1.5.5 园区应督促规上企业加强环境信息的披露。
6.1.6 绿色发展创新驱动
6.1.6.1 园区应鼓励企业加大绿色低碳技术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
6.1.6.2 园区应积极创建省级绿色低碳相关创新平台(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新研机构等)。
6.1.7 加分项
6.1.7.1 园区应鼓励重点企业进行零碳工厂创建及认证。
6.1.7.2 园区应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因地制宜开展CCUS 等碳吸收项目,并在园区层面挖掘增加碳汇的潜
力。
6.1.7.3 园区应鼓励企业通过购买碳配额或CCER 等方式抵消自身碳排放。
6.2 评价指标体系
(近)零碳产业园碳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达到赋分范围的指标按照赋分范围采用线性插值赋分,
未达赋分范围的指标则该项得分为0。考虑到不同类型园区的生产组织方式、能源消费、资源消耗等存在
差异,若不涉及到某项指标,园区可申明这一情况,该项指标以满分计。
表1 (近)零碳产业园碳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权重赋分方法
能源利用
效率提升
A1 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下降率8% 10%得60 分,100%为100 分
A2 单位产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率10% 10%得60 分,100%为100 分
A3 单位产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率6% 10%得60 分,50%以上为100 分
A4 企业能效水平达到行业标杆比例4% 50%得60 分,100%为100 分
生产过程
绿色低碳
B1 绿色工厂数量占比3% 10%得60 分,30%以上为100 分
B2 清洁生产审核企业数量占比2% 50%得60 分,100%为100 分
B3 参与“智改数转网联”诊断企业数量占比2% 20%得60 分,50%以上为100 分
能源供给
清洁零碳
C1 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7% 20%得60 分,90%以上为100 分
C2 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占比(含绿证) 7% 30%得60 分,100%为100 分
C3 终端电气化率7% 50%得60 分,70%以上为100 分
基础设施
绿色升级
D1 园区新建建筑中二星及以上绿色建筑占比4% 50%得60 分,100%为100 分
D2 货物清洁运输比例4% 80%得60 分,100%为100 分
D3 园区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交通工具占比4% 80%得60 分,100%为100 分
资源利用
循环高效
E1 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4% 96%得60 分,100%为100 分
E2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4% 85%得60 分,100%为100 分
E3 工业余热回收利用率4% 95%得60 分,100%为100 分
T/JES 008—2025
4
碳管理体
系建设完备
F1 建立园区级的碳排放管理平台3%
已建立具备基础功能的碳排放管
理平台,得60 分;平台已产生可
量化的节能降碳效果,得100 分
F2 接入碳排放管理平台企业占比3% 30%得60 分,100%为100 分
F3 开展碳排放核查的企业占比3% 10%得60 分,50%以上为100 分
F4 开展碳足迹核算认证的企业占比3% 10%得60 分,50%以上为100 分
F5 规上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率3% 50%得60 分,80%以上为100 分
绿色发展
创新驱动
G1 绿色低碳技术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3% 3%得60 分,4%以上为100 分
G2 省级以上绿色低碳相关创新平台(工程中心、
重点实验室、新研机构等) 2% 有1 家得60 分,1 家以上得100
分
附加项
H1 获得零碳工厂认证的企业数量/ 每增加一家,在总分基础上加0.5
分
H2 采用碳汇或碳吸收技术形成碳减排量/ 每降低总排放的1%,在总分基础
上加2 分
H3 采用购买核证减排量形成的碳抵消量/ 每抵消总排放的1%,在总分基础
上加1 分
6.3 计算方法
(近)零碳产业园碳绩效总得分按照公式(1)计算:
1 1
n m
i i i j j S S w A …………………………………………(1)
S —(近)零碳产业园碳绩效总分;
i S —第i个常规指标的分值;
i w —第i个常规指标的权重;
n—常规指标个数;
j A —第j个加分项指标分值;
m—加分项指标个数。
6.4 数据要求
用于计算指标的数据应以园区、企业或服务园区范围的能源、电力相关管理平台产生的时效性高、
准确性高的数据为主,见表2,无法通过平台获取的数据则基于园区、企业相关台账进行补充。
表2 建议使用平台数据的指标类型
指标类别指标备注
能源消费
电力电力消费总量,本地可再生能源发电及用电量
天然气/
水/
热力/
6.5 评价结果
(近)零碳产业园碳绩效评价结果见表3。
T/JES 008—2025
5
表3 (近)零碳产业园碳绩效评价结果
评价结果得分要求
零碳产业园区得分在80分以上
(近)零碳产业园区得分在48-80分之间
7 评价工作流程
园区应委托具有资质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开展(近)零碳产业园的评价。
第三方评价机构应进行如下工作:
(1)明确园区碳排放核算边界,并获取园区提交的评价资料;
(2)根据6.2 中的指标评价方法对园区进行打分;
(3)根据评价得分结果划分园区零碳建设等级;
(4)编制(近)零碳园区评价报告;
(5)出具(近)零碳园区评价证书。
T/JES 008—2025
6
附录A
(资料性)
(近)零碳产业园碳绩效评价指标说明
A1 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下降率,按公式(A1)计算。
0 t
0
E E 100%
ER
E
R C C
C
………………………………………………A1
ER R —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下降率;
E0 C —基准年(基准年一般取2020年,下同)园区范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单位为吨;
Et C —实施期末园区范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单位为吨。
A2 单位产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率,按公式(A2)计算。
0 t
0
100% C
R C C
C
………………………………………………A2
C R —单位产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率;
0 C —基准年单位产业增加值碳排放量,单位为吨CO2/万元;
t C —实施期末单位产业增加值碳排放量,单位为吨CO2/万元
A3 单位产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率,按公式(A3)计算。
0 t
0
100% E
R E E
E
………………………………………………A3
E R —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率;
0 E —基准年单位产业增加值综合能耗折算标煤量,单位为tce/万元;
t E —实施期末单位产业增加值综合能耗折算标煤量,单位为tce/万元。
A4 企业能效水平达到行业标杆比例,按公式(A4)计算。
B 100%
B
R E
E
………………………………………………A4
B R —企业能效水平达到行业标杆比例;
B E —园区内达到行业标杆水平的企业数量;
E —园区内企业总数。
B1 绿色工厂占比,按公式(B1)计算。
G 100%
G
R F
F
………………………………………………B1
G R —绿色工厂占比;
G F —园区内已获得绿色工厂认证的工厂数量;
F —园区内工厂总数。
T/JES 008—2025
7
B2 清洁生产审核企业数量占比,按公式(B2)计算。
C 100%
C
R F
F
………………………………………………B2
C R —清洁生产审核企业占比;
C F —园区内已进行清洁生产审核企业数量;
F —园区内企业总数。
B3 参与“智改数转网联”诊断企业数量占比,按公式(B3)计算。
I 100%
I
R F
F
………………………………………………B3
I R —参与“智改数转网联”诊断企业数量占比;
I F —园区内已参与“智改数转网联”诊断企业数量;
F —园区内企业总数。
C1 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按公式(C1)计算。
1
1
100%
n
i Ei
NF m
j j
E
R
E
………………………………………………C1
NF R —园区范围内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
Ei E —消费的第i中非化石能源折算标煤量,单位为tce/a;
n —消耗的非化石能源种类数;
j E —消耗的第j种能源折算标煤量,单位为tce/a;
m —消耗的能源种类数。
C2 可再生电力消费占比(含绿证),按公式(C2)计算。
RE GC 100%
RE
E
C C
R
C
………………………………………………C2
RE R —可再生电力消费占比(含绿证)
RE C —园区范围内可再生电力消费量,单位为亿千瓦时;
GC C —园区范围内绿证购买量,单位为亿千瓦时;
E C —园区范围内电力总消费量,单位为亿千瓦时。
C3 终端电气化率,按公式(C3)计算。
1
E 100%
ET m
i j
R C
E
………………………………………………C3
ET R —终端电气化率;
T/JES 008—2025
8
E C —园区范围内年电力总消费量折算标煤量,单位为tce/a;
j E —消耗的第j种能源折算标煤量,单位为tce/a;
m —消耗的能源种类数。
D1 园区新建建筑中二星及以上绿色建筑占比,按公式(D1)计算。
G 100%
G
R A
A
………………………………………………D1
G R —园区新建建筑中二星及以上绿色建筑占比;
G A —园区新建建筑中二星及以上绿色建筑面积,单位为万平方米;
A —园区新建建筑总面积,单位为万平方米。
D2 货物清洁运输比例,按公式(D2)计算。
G 100%
T
R T
T
………………………………………………D2
T R —货物清洁运输比例;
G T —采用铁路、水路、管道、管状带式输送机、皮带通廊等清洁方式运输的进出园区企业物料和产
品量,单位为万吨/a;
T —进出园区企业物料和产品总量,单位为万吨/a。
D3 园区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交通工具占比,按公式(D3)计算。
G 100%
G
R A
A
………………………………………………D3
G R —园区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交通工具占比;
G A —园区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交通工具数量,单位为辆;
A —园区内交通工具总量,单位为辆。
E1 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按公式(E1)计算。
R 100%
SW
R W
W
………………………………………………E1
SW R —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R W —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量,单位为万吨/a;
W —园区范围内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总量,单位为万吨/a。
E2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按公式(E2)计算。
R W 100%
W
Q
Q
………………………………………………E2
RW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W Q —重复用水量,单位为万m3/a;
Q —总用水量,单位为万m3/a。
E3 工业余热回收利用率,按公式(E3)计算。
T/JES 008—2025
9
R 100%
H
R H
H
………………………………………………E3
H R —工业余热回收利用率;
R H —园区内回收利用的总余热量,单位为MJ/a;
H —园区范围产生的总余热量,单位为MJ/a。
F2 接入碳排放管理平台企业占比,按公式(F2)计算.
EP 100%
EP
R E
E
………………………………………………F3
EP R —接入碳排放管理平台企业占比;
EP E —园区内接入碳管理平台的企业数量;
E —园区内企业总数。
F3 开展碳排放核查的企业占比,按公式(F3)计算。
CA 100%
CA
R E
E
………………………………………………F3
CA R —开展碳排放核查的企业占比;
CA E —园区内开展碳排放核查的企业数量;
E —园区内企业总数。
F4 开展碳足迹核算认证的企业占比,按公式(F4)计算。
FP 100%
FP
R E
E
………………………………………………F4
FP R —开展碳足迹核算认证的企业占比;
FP E —园区内开展碳足迹核算认证的企业数量;
E —园区内企业总数。
F5 进行环境信息披露的企业占比,按公式(F5)计算。
ESG 100%
ESG
R E
E
………………………………………………F5
ESG R —进行环境信息披露的企业占比;
ESG E —园区内通过FSG报告或其他形式向公众进行环境信息披露的企业数量;
E —园区内企业总数。
G1 绿色低碳技术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按照公式(G1)计算。
1
&
&
100% G
n
i Gi
R D
P
R D
R
GDP
………………………………………………F5
R&DG R —绿色低碳技术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
& Gi R D —园区内第i 家企业绿色低碳技术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
T/JES 008—2025
10
n —园区内企业总数;
P GDP —园区生产总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推荐
- T/CPQS XF003-2023 灭火器产品维修、更换及售后服务
- T/CI 122-2022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机械制动系统通用技术规范
- T/QGCML 818-2023 轨道交通车辆表面保护聚脲涂层
- T/LFBXXH 001-2023 保险行业服务规范
- T/CIECCPA 055-2023 燃煤发电产品碳足迹量化与评价方法
- T/CI 155-2023 基于多模态大模型的智慧交通出行技术规范
- T∕CPMA 016-2020 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基本功能标准
- T∕CSTM 00552-2022 裂化催化剂用高岭土
- T/ZBD 100.5-2023 建设工程结算审核作业指引
- DB23∕T 2700-2020 气象灾害评估 暴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