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T/JES 001-2025 新型电力系统省市县变电站负荷协同预测技术规范 > 下载地址2
T/JES 001-2025 新型电力系统省市县变电站负荷协同预测技术规范
- 名 称:T/JES 001-2025 新型电力系统省市县变电站负荷协同预测技术规范 - 下载地址2
- 类 别:团体标准规范
- 下载地址:[下载地址2]
- 提 取 码:
- 浏览次数:3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目录| 新闻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资料介绍
以下是对《新型电力系统省市县变电站负荷协同预测技术规范》(T/JES 001-2025)核心内容的详细总结:
1. 标准基本信息
- 标准编号:T/JES 001-2025
- 名称:新型电力系统省市县变电站负荷协同预测技术规范
- 实施日期:2025年3月5日
- 发布机构:江苏省电工技术学会
- 适用范围:电网企业、市场经营主体开展省、市、县、变电站四级负荷协同预测。
2. 核心框架与要求
(1)总体要求(第4章)
- 预测范围需覆盖省级、地市级、区县级、变电站级负荷层级。
- 预测流程包括:负荷要素分析→数据采集处理→负荷特性分析→负荷预测→结果评估。
(2)负荷关键构成要素(第5章)
- 省级负荷:省内所有地市负荷、产业结构、风光等新能源出力。
- 市级负荷:市内所有区县负荷、产业结构、新能源出力。
- 县级负荷:县级产业结构、新能源出力。
- 变电站级负荷(分电压等级):
- 220kV站:负荷类型、容载比/负载率、线路结构(下属110kV站)、新能源出力。
- 110kV站:负荷类型、容载比/负载率、线路结构(下属35kV站/10kV出线)、新能源出力。
3. 数据采集与处理(第6章)
(1)数据要求
| 数据类型 | 内容 | 采集要求 |
|---|---|---|
| 负荷数据 | 历史负荷(小时级/15分钟级)、负荷管理数据、用户数据、电源数据等 | 通过调度系统自动采集(GB/T 33604-2017),支持手动补充录入。 |
| 气象数据 | 天气类型、温湿度、气压、降水量、风速风向等(小时级/15分钟级) | 来自气象部门,含历史数据及数值天气预报。 |
| 新能源出力数据 | 风电、光伏、生物质能等历史出力数据,装机容量、接入位置信息 | 调度系统自动采集,未并网电源(如户用光伏)需聚合/拟合获取。 |
| 其他数据 | GDP、产业结构、大用户数据等 | 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用户报装数据等。 |
(2)数据处理
- 数据清洗:辨识空值、零值、恒定值、异常阶跃值,采用相似日曲线比对法检测不良数据。
- 修正方法:使用线性插值法、指数平滑法修正,修正后数据需特殊标记。
- 层级校验:省、市、县级负荷数据需通过层级关系(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交叉校验一致性。
4. 负荷特性分析(第7章)
(1)负荷曲线还原
- 在调度负荷基础上叠加分布式光伏出力(220kV站需叠加110kV及以下电源),得到全网口径负荷。
- 可进一步剔除风光出力生成净负荷曲线(公式:
L_i = L_i' - P_i)。
(2)特性分析内容
| 分析类型 | 关键指标 |
|---|---|
| 基本特征 | 最大/最小负荷、平均负荷、负荷率、峰谷差等。 |
| 典型日特性 | 夏季/冬季最大负荷日、工作日/节假日负荷规律。 |
| 趋势变化特性 | 结合自然增长率分解数据,量化不同层级负荷的年内变化规律。 |
| 气象因素关联 | 高温/寒潮对用电行为及新能源发电的影响(采用分段线性拟合、皮尔逊相关系数法)。 |
| 层级关联分析 | 省、市、县、变电站负荷间的回归关系。 |
5. 负荷协同预测流程(第8章)
(1)预测关键点
- 考虑负荷自然增长趋势、新能源装机计划、气象影响(如极寒极热天气)。
- 需验证各级负荷预测结果的同时率、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公式:
T_{/text{max}} = A / P_{/text{max}})合理性。
(2)预测方法
- 模型构建:
- 按负荷类型、层级、日期类型(正常日/节假日/典型日)分别建模。
- 采用综合预测模型优化单一算法结果。
- 算法选择:
- 最小二乘法、时间序列法、人工智能算法等26种(详见附录A)。
- 遵循“近大远小”原则(近期负荷规律权重更高)。
- 预测修正:
- 初始预测:基于历史数据和模型输出。
- 修正因素:专家经验、社会事件(如节假日)、气象突变、新能源波动、年自然增长率。
6. 预测结果评估(第9章)
(1)评估指标
| 指标 | 计算公式 | 说明 |
|---|---|---|
评估时刻偏差率(E_i) | /frac{L_{i,f} - L_i}{L_i} /times 100/% | 单点负荷预测偏差。 |
日平均准确率(A_d) | (1 - /sqrt{/frac{1}{n} /sum E_i^2}) /times 100/% | 基于均方根误差(RMSE)。 |
日最大/最小负荷准确率(A_h, A_l) | (1 - /| /frac{L_{h,f} - L_h}{L_h} /| ) /times 100/% | 关键峰值/谷值准确性。 |
月平均日最大负荷准确率(A_{m,h}) | /frac{1}{m} /sum A_{h,i} /times 100/% | 月尺度峰值稳定性评估。 |
(2)评估原则
- 需考虑数值天气预报偏差、模型局限性、设备老化等客观因素。
- 通过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校验预测结果与实际用电量的匹配度。
7. 附录核心内容
- 附录A:列出26种数据处理与预测算法(如皮尔逊相关系数法、人工神经网络法、专家系统法等)。
- 附录B:提供7类评估指标计算公式(如净负荷计算、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等)。
总结要点
- 层级协同:首次明确省、市、县、变电站四级负荷的要素差异与数据校验逻辑。
- 净负荷核心:强调叠加/剔除新能源出力还原真实负荷曲线。
- 气象深度耦合:量化分析气象对用电行为及新能源发电的双重影响。
- 动态修正机制:结合专家知识、社会事件等多因素修正初始预测。
- 评估体系完善:从单点偏差到月尺度稳定性构建多维指标。
此标准为新型电力系统下负荷预测提供了全链条技术框架,突出“数据-分析-预测-评估”闭环管理,尤其注重新能源渗透率提升带来的净负荷特性变化。
相关推荐
- T∕CSTM 00353-2021 化妆品工业用高岭土
- T/CSAE 263-2022 电动汽车驱动电机系统控制器 故障注入测试规范
- T∕CSAE 112-2019 乘用车空气动力学仿真技术规范
- T/ZZB 3150-2023 5G基站信号控制核心器件(环行器、隔离器)用钐钴永磁体
- T/ZZB 0125-2016 光学防抖手机摄像模块
- T/GDPAWS 22-2023 应急救援救助帐篷 框架式帐篷
- T/ZZB 3106-2023 电动滑板车
- T/CNFPIA 4015-2023 人造板企业快速清洁生产审核指南 胶合板
- T/WLJC 52-2017 机床装备企业风险控制指南 业务外包
- T/QGCML 817-2023 高固体份环氧绝缘漆试验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