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Tags | 热门标准 | 最新标准 | 订阅

T/CCTAS 216-2025 沥青路面异步法超薄罩面技术规程

  • 名  称:T/CCTAS 216-2025 沥青路面异步法超薄罩面技术规程 - 下载地址1
  • 类  别:团体标准规范
  • 下载地址:[下载地址1]
  • 提 取 码
  • 浏览次数:3
下载帮助: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目录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新闻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资料介绍

ICS 93.080.20
CCS P 66
团体标准
T/CCTAS 216—2025
沥青路面异步法超薄罩面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asphalt pavement asynchronous ultra-thin
overlays method
2025-05-13 发布2025-06-01 实施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 发布
T/CCTAS 216—2025
I
目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适用条件............................................................................................................................................................1
5 原材料................................................................................................................................................................2
5.1 一般规定..................................................................................................................................................2
5.2 沥青..........................................................................................................................................................2
5.3 粗集料......................................................................................................................................................3
5.4 细集料......................................................................................................................................................3
5.5 填料..........................................................................................................................................................3
5.6 纤维稳定剂..............................................................................................................................................4
5.7 不粘轮乳化沥青..................................................................................................................................... 4
6 混合料配合比设计............................................................................................................................................5
6.1 一般规定...............................................................................................................................................5
6.2 配合比设计.............................................................................................................................................5
7 施工工艺............................................................................................................................................................6
7.1 一般规定..................................................................................................................................................6
7.2 粘层油洒布..............................................................................................................................................6
7.3 拌和..........................................................................................................................................................6
7.4 运输..........................................................................................................................................................6
7.5 摊铺..........................................................................................................................................................6
7.6 碾压..........................................................................................................................................................7
7.7 接缝处理..................................................................................................................................................7
7.8 开放交通..................................................................................................................................................7
8 施工质量控制....................................................................................................................................................7
8.1 试验段铺筑..............................................................................................................................................7
8.2 施工前质量控制..................................................................................................................................... 7
8.3 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 7
8.4 工后质量检查.........................................................................................................................................8
T/CCTAS 216—2025
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交通工程设施分会提出。
本文件由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南京兴佑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山东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辽宁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有
限责任公司、招商智翔道路科技(重庆)有限公司、北京公联洁达公路养护工程有限公司、上海浦东路
桥(集团)有限公司、郓城县公路事业发展中心、江苏宁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江苏通用路桥工程有
限公司、安徽省中兴工程监理有限公司、湖南路桥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中德建基路桥工程技术
有限公司、江苏启强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济宁市公路工程总公司、江苏祥安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魏唐中、蔡广楠、张小强、李佩宁、韦金城、高立波、徐建晖、孙强、朱建平、
杨波、邱川、姜伟、刘海峰、马广文、黄广磊、蔺广民、诸定军、徐安、李煜、谢抒晋、林秀川、熊德
锋、周炳、白震、周建华、刘芳、邵长顺、温福国、燕红祥、段根峰。
T/CCTAS 216-2025
1
沥青路面异步法超薄罩面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沥青路面异步法超薄罩面的适用条件、原材料、配合比设计、施工工艺、质量控制等
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各等级道路沥青路面预防、养护工程等。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适用于本文件。
GB/T 5210 涂层附着力的测定法
JT/T 533 沥青路面用纤维
JTG 3432 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
JTG 5142 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
JTG 5220 公路养护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JTG/T 5142-01 公路沥青路面预防养护技术规范
JTG E20 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
JTG F40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异步法超薄罩面asynchronous ultra-thin overlays
先洒布不粘轮乳化沥青,待其破乳后再进行沥青混合料摊铺,厚度小于25mm的一种沥青路面罩面。
3.2
不粘轮乳化沥青trackless emulsified asphalt
破乳后在施工过程中具有不粘轮效果的乳化沥青粘结材料。
4 适用条件
4.1 沥青路面在使用超薄罩面技术前,应满足表1规定。
表1 原路面技术状况指标
评定指标高速公路一级和二级公路三级和四级公路
PCI、RQI ≥90 ≥80 ≥80
RDI ≥80 ≥75 ≥70
4.2 如原路面技术状况不满足要求,则应对原路面进行处治。
T/CCTAS 216-2025
2
5 原材料
5.1 一般规定
5.1.1 各种原材料经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应保证料源充足、质量稳定。
5.1.2 不同料源、品种、规格的集料应分别堆放。
5.2 沥青
5.2.1 异步法超薄罩面沥青混合料中沥青可选择橡胶改性沥青、高粘改性沥青等。
5.2.2 橡胶改性沥青技术指标应满足表2要求。
表2 橡胶改性沥青技术要求
试验项目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
针入度(25℃,100g,5s) 0.1mm 40~65 T 0604
延度(5℃,5cm/min) cm ≥20 T 0605
软化点℃ ≥65 T 0606
运动黏度(175℃) Pa·s 1~4 T 0625
离析(48h 软化点差) ℃ ≤5.0 T 0661
弹性恢复(25℃) % ≥75 T 0662
粘附性级5 T 0616
TFOT(或RTFOT)后残留物
质量损失% ±1.0 T 0610/T 0609
针入度比(25℃) % ≥65 T 0604
残留延度(5℃) cm ≥15 T 0605
5.2.3 高粘改性沥青技术指标应满足表3要求。
表3 高粘改性沥青技术要求
试验项目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
针入度(25℃,100g,5s) 0.1mm 40~70 T 0604
延度(5℃,5cm/min) cm ≥30 T 0605
软化点℃ ≥80 T 0606
动力黏度(60℃) Pa·s ≥200000 T 0620
离析(48h 软化点差) ℃ ≤2.5 T 0661
弹性恢复(25℃) % ≥85 T 0662
粘附性级5 T 0616
TFOT(或RTFOT)后残留物
质量损失(%) % ±1.0 T 0610/T 0609
针入度比(25℃) % ≥70 T 0604
残留延度(5℃) cm ≥20 T 0605
5.2.4 当使用SBS改性沥青时应添加薄层改性剂。
T/CCTAS 216-2025
3
5.3 粗集料
5.3.1 粗集料宜采用耐磨性好、粘附性好的玄武岩、辉绿岩。
5.3.2 粗集料应洁净、干燥,技术指标应满足表4的技术要求。
表4 粗集料技术要求
试验项目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
粗集料压碎值% ≤26 T 0316
洛杉矶磨耗损失% ≤28 T 0317
粘附性级5 T 0616
表观相对密度— ≥2.60 T 0304
吸水率% ≤2 T 0307
坚固性% ≤12 T 0314
针片状颗粒含量% ≤15 T 0312
软石含量% ≤3 T 0320
集料磨光值BPN ≥42 T 0321
5.3.3 粗集料可使用钢渣,钢渣进料前应针对浸水膨胀率、游离氧化钙、吸水率和单质铁含量开展抽样
检查,其技术指标需满足表5的要求。
表5 钢渣技术要求
试验项目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
浸水膨胀率% ≤2 T 0348
游离氧化钙% ≤3 T 0375
吸水率% ≤3 T 0304
单质铁含量% ≤3 T 0374
5.4 细集料
5.4.1 细集料应坚硬、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
5.4.2 细集料技术指标应满足表6的要求。
表6 细集料技术要求
试验项目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
表观相对密度— ≥2.50 T 0328
坚固性(>0.3mm 部分) % ≥12 T 0340
含泥量(<0.075mm 的含量) % ≤3 T 0333
砂当量% ≥60 T 0334
亚甲蓝值g/kg ≤2.5 T 0349
棱角性(流动时间) s ≥30 T 0345
5.5 填料
T/CCTAS 216-2025
4
5.5.1 填料应采用石灰岩等碱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不得使用回收粉或粉煤灰,其技术指标需满足
表7的要求。
表7 矿粉技术要求
试验项目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
表观密度t/m3 ≥2.50 T 0352
含水量% ≤1 T 0103(烘干法)
粒度
范围
0.6mm % 100
0.15mm % 90-100 T 0351
0.075mm % 75-100
外观— 无团粒结块-
亲水系数— 1 T 0353
塑性指数— 4 T 0354
5.5.2 填料应洁净、干燥、无杂质。
5.6 纤维稳定剂
5.6.1 为了提高超薄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可掺加纤维稳定剂。
5.6.2 纤维稳定剂可选用木质素纤维、聚酯纤维和玄武岩纤维等,各纤维的技术指标应符合JT/T 533的
相关规定。
5.6.3 纤维的掺加比例以沥青混合料总质量的百分比计算,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
5.7 不粘轮乳化沥青
5.7.1 不粘轮乳化沥青性能应满足表8的要求。
表8 不粘轮乳化沥青技术指标
试验项目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
破乳速度— 快裂或中裂T 0658
粒子电荷— 阳离子( + ) T 0653
恩格拉黏度(25℃) — 1~30 T 0622
蒸发残留
物含量
残留物含量% ≥50 T 0651
针入度(25℃ ) 0.1mm ≤40 T 0604
软化点℃ ≥65 T 0606
60℃动力黏度Pa · s ≥5000 T 0625
溶解度(三氯乙烯) % ≥97.5 T 0607
储存稳定

1d % ≤1 T 0655
5d % ≤5 T 0655
60℃粘轮情况— 不粘轮GB/T 5210
附着力拉拔强度
25℃
MPa
≥1.0
GB/T 5210
40℃ ≥0.7
T/CCTAS 216-2025
5
6 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6.1 一般规定
6.1.1 超薄罩面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应考虑交通量、气候条件、原路面状况、使用要求等因素,
结合同类路面配合比设计和使用情况对比,确认合适的级配类型。
6.1.2 超薄罩面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应分为目标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设计以及试拌试铺验证三
个阶段。
6.2 配合比设计
6.2.1 超薄罩面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按照JTG F40热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进行。
6.2.2 超薄罩面沥青混合料根据级配类型不同分为连续级配(UDAC-5、UDAC-10)、间断级配(UDSMA-10),
级配范围见表9。
表9 沥青混合料级配范围
级配类型
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
13.2 9.5 4.75 2.36 1.18 0.6 0.3 0.15 0.075
UDAC-5 100 100 80--100 25--65 18--36 15--28 13--22 10--18 8--15
UDAC-10 100 85--100 40--65 24--50 15--35 10--25 8--18 6--12 4--8
UDSMA-10 100 90--100 28--60 20--32 14--26 12--22 10--18 9--16 8--13
6.2.3 室内成型试件温度应参照表10要求。
表10 室内试件成型温度
类目高粘改性沥青橡胶改性沥青
矿料加热温度(℃) 185~195 185~200
沥青加热温度(℃) 160~170 175~185
沥青混合料拌和温度(℃) 175~185 180~190
试模预热温度(℃) >160 >165
试件击实温度(℃) 160~170 165~175
6.2.4 超薄罩面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采用马歇尔试验为设计方法,相关设计要求应符合表11的规定。
表11 马歇尔试验配合比设计技术要求
试验项目单位
技术要求
连续级配间断级配
马歇尔试件击实次双面各75 次双面各50 次
空隙率VV % 4~6 3~5
矿料间隙率VMA % ≥15 ≥17
沥青饱和度VFA % 65~75 75~85
马歇尔稳定度MS kN ≥6 ≥6
流值FL mm 2~5 —
残留稳定度% ≥85 ≥85
冻融劈裂残留强度比% ≥80 ≥80
T/CCTAS 216-2025
6
动稳定度(60℃) 次/mm ≥5000 ≥5000
小梁低温弯曲应变(-10℃) με ≥2500 ≥2500
肯塔堡飞散损失% — <15
谢伦堡析漏损失% — <0.1
7 施工工艺
7.1 一般规定
7.1.1 施工前应对原路面局部病害(裂缝、坑槽、沉陷、拥包等)进行处理。
7.1.2 粘层油洒布前工作面应洁净干燥、无明显浮灰、无污染物。
7.1.3 施工过程中,下承层表面温度不应低于15℃,雨天情况下不应施工。
7.1.4 若原路面不铣刨,应对原路面标线等进行去除,并对井盖处理等进行专项设计。
7.1.5 对粘层油洒布量,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松铺系数、碾压工艺等指标应通过试验段确定。
7.2 粘层油洒布
7.2.1 粘层油洒布前应确定洒布车具备加热功能且喷孔无堵塞现象。
7.2.2 粘层油洒布应均匀、无漏洒,洒布量为0.4 kg/m2~0.6kg/m2,若不满足应立即补洒。
7.2.3 粘层油洒布完成后,应立即封闭交通并安排专人值守,禁止行人和车辆通行。
7.2.4 粘层油破乳时间应满足设计要求,沥青混合料应在粘层油完全破乳、实干后进行施工。
7.3 拌和
7.3.1 超薄罩面沥青混合料拌和及施工温度应满足表12的要求。
表12 混合料拌和及施工温度
工序高粘改性沥青橡胶改性沥青
矿料加热温度(℃) 185~195 185~200
沥青加热温度(℃) 160~170 175~185
混合料出料温度(℃) 175~185 180~190
混合料最高废弃温度(℃) 195 200
混合料摊铺温度(℃) ≥165 ≥170
初压开始温度(℃) ≥155 ≥160
碾压终了温度(℃) ≥95 ≥95
7.3.2 混合料应均匀一致,无花白料、无结团、无离析。
7.3.3 当加入纤维时,总的拌和时间应适当延长10s~15s。
7.4 运输
7.4.1 装料时运料车应前后移动,避免混合料离析。
7.4.2 混合料运输时应采取覆盖保温措施,混合料到场温度应满足施工要求。
7.5 摊铺
7.5.1 摊铺机熨平板应在开工前预热,温度应不低于100℃。
7.5.2 摊铺速度应控制在2m/min~3m/min,摊铺过程做到缓慢、匀速、不间断。
7.5.3 摊铺过程中料车应尽量保持覆盖状态,减少沥青混合料的温度损失。
T/CCTAS 216-2025
7
7.5.4 沥青混合料铺面应平整、均匀、无离析、无划痕。
7.5.5 摊铺过程中更换料车时,运料车应在摊铺机前10cm~30cm处停下,挂空挡,不得撞击摊铺机,由
摊铺机主动迎接推动前进。
7.6 碾压
7.6.1 碾压应遵循“紧跟、慢压”的原则。混合料摊铺后应在高温状态下开始碾压,不应在低温状态下反
复碾压,防止磨掉石料棱角、压碎石料,破坏石料嵌挤。
7.6.2 碾压工艺根据级配类型、摊铺厚度来定,可参照表13进行。
表13 碾压工艺
碾压工艺UDAC-5 UDAC-10 UDSMA-10
初压双钢轮前静后振1遍双钢轮前静后振1遍双钢轮前静后振1遍
复压双钢轮振压2遍~3遍
双钢轮振压1遍~2遍
胶轮碾压2遍~3遍
双钢轮振压2遍~3遍
终压双钢轮静压1遍~2遍,无轮迹印可取消终压
碾压速度初压2km/h~3km/h,复压3km/h~5km/h,终压4km/h~6km/h
碾压区间20m~30m
7.6.3 碾压时应采用隔离剂,喷水系统不应处于常开状态,需要时可喷涂清水或含有隔离剂的水溶液,
喷洒应呈雾状,以不粘轮为度。
7.7 接缝处理
接缝处理参照JTG F40热拌沥青混合料接缝处理工艺要求。
7.8 开放交通
施工完成后,应在摊铺层自然冷却至50℃以下方可开放交通。
8 施工质量控制
8.1 试验段铺筑
8.1.1 异步法超薄罩面施工前应通过铺筑试验段验证配合比设计、施工工艺。
8.1.2 试验段应选取有代表性的路段进行,长度不宜小于200米。
8.2 施工前质量控制
8.2.1 施工前应按照规定项目和频率对原材料进行质量检测。
8.2.2 施工前应进行沥青混合料的目标配合比、生产配合比设计及性能验证。
8.2.3 施工前应对拌和楼、摊铺机、压路机等施工机械进行检查。
8.3 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
8.3.1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应满足表16的要求。
表16 混合料质量控制
项目检查频度质量要求或允许差试验方法
外观随时无花白料、无离析目测
施工环境温度每车料1 次符合表6.2-1 规定温度计测定
T/CCTAS 216-2025
8
温度出料温度
摊铺温度
初压温度
碾压终了温度
矿料级配,与生产设计标
准级配的差(%)
0.075mm
逐盘在
线检测
±2
≤2.36mm ±5 计算机采集数据计算
≥4.75mm ±6
0.075mm
每半天1 次
±2
拌和厂取样,用抽取后的矿料
筛分
≤2.36mm ±4
≥4.75mm ±5
沥青用量与设计之差(%)
在线检测-0.1,+0.2 计算机采集数据计算
每半天1 次0.1,+0.2 拌和厂取样,离心法抽提
8.3.2 施工现场质量控制应满足表17的要求。
表17 施工现场质量控制
检测指标检测频率技术指标检测方法
铺面外观随时均匀、无离析目测
厚度(mm) 随时符合设计要求插入法实测
温度(℃)
摊铺温度
随时
符合表7.3.1-1要求温度计实测
碾压温度符合表7.3.1-1要求温度计实测
接缝每个接缝平直顺滑目测
8.4 工后质量检查
8.4.1 施工完成后的质量检查应满足JTG/T 5142-01的要求。
表18 验收标准
检查项目检查频率质量要求试验方法
厚度(mm) 3个点/km 偏差不大于设计值的-10% T 0912
平整度(IRI) 每车道连续检测≤1.5m/km T 0933
摩擦系数(SFC60)连续检测
3个点/km
≥54 T 0965
构造深度(mm) ≥0.55 T 0961
渗水系数(s) 3个点/km 符合设计要求T 0971
8.4.2 工后检查的其他要求应满足JTG/T 5142-01的要求。

收藏本站 | 热门资料 | 联系我们 | 下载帮助 | 下载声明 | 信息反馈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