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Tags | 热门标准 | 最新标准 | 订阅

T/GDPMAA 0017-2024 导盲辅助设备避障能力考核操作规范

  • 名  称:T/GDPMAA 0017-2024 导盲辅助设备避障能力考核操作规范 - 下载地址1
  • 类  别:综合团体标准
  • 下载地址:[下载地址1]
  • 提 取 码
  • 浏览次数:3
下载帮助: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目录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新闻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资料介绍

ICS 11.040.70
CCS C 30
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团体标准
T/GDPMAA 0017—2024
导盲辅助设备避障能力考核操作规范
Operation specification for assessment of assistive device for blind
2024-9-21 发布2024-9-21 实施
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发布

目次
前言............................................................................... II
引言.............................................................................. I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考核对象.............................................................................. 2
5 考核原则.............................................................................. 2
6 考核内容与方法........................................................................ 3
附录A(规范性附录)导盲辅助设备避障能力考核评分表......................................18
参考文献............................................................................ 20
T/GDPMAA 0017—2024
II
前言
本标准按GB/T 1.1-2020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提出。
本标准由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中日友好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中
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北京化工大学、杭州深睿博联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至真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袁进、柯碧莲、马国林、李劲嵘、雷震、王坤峰、杨阳、李一鸣、张冬冬、封
檑、王雪彤、刘昕、栾继昕、李子奇。
T/GDPMAA 0017—2024
III
引言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与机器视觉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市场上的导盲辅助设备种类日益丰
富,为视障人士提供了诸多便利和帮助。这些设备能够辅助视障人士感知周围环境,识别物体和人物,
对于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独立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此类设备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作为导盲
犬的补充,为某些无法使用导盲犬的视障人士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帮助。
考虑到不同类型导盲辅助设备的技术路线多样性以及交互方式的差异性,为确保设备在实际应用中
的可靠性和高效性,亟需制定统一的标准来规范设备的性能和质量。在制定导盲辅助设备能力考核操作
规范标准时,应从实际应用场景出发,明确设备与视障人士在各导盲辅助设备能力考核操作规范场景下
的考核内容和规范方法,进而高效地提升视障人士出行的安全性。另外,规范的导盲辅助设备能力考核
操作规范标准还可以为导盲辅助设备的开发和应用提供指导和保障,帮助开发者更好地评估设备的性能
并优化设计方案。

T/GDPMAA 0017—2024
1
导盲辅助设备避障能力考核操作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导盲辅助设备避障能力考核中的考核对象、考核原则、考核内容与方法、考核结果等
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由传感器模块、处理器模块、信息提示模块及电源模块组成的导盲辅助设备进行设备
避障能力考核。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9706.1 医用电器设备第1部分:基本安全和基本性能的通用要求;
GB 7247.1 激光产品的安全第1部分:设备分类、要求;
《盲人定向行走训练指导师任职标准》(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视力障碍者person with vision impairments
盲人或低视力者。
3.2
导盲辅助设备assistive device for blind
协助视力障碍者安全出行的电子辅助设备。
3.3
考核设备device under assessment
应用于能力考核中的导盲辅助设备。
3.4
使用者handler
使用导盲辅助设备的视力障碍者或模拟视力障碍者。
3.5
安全员safety officer
导盲辅助设备能力考核期间出现紧急情况时,对考核设备及使用者进行应急操作的人员。
3.6
考核场地assessment site
为导盲辅助设备提供研发测试、技术验证、能力考核服务的封闭场地环境。
T/GDPMAA 0017—2024
2
4 考核对象
4.1 考核设备
适用范围包含为视力障碍者提供障碍物提示功能的设备,设备组成主要由传感器模块、处理器模块、
信息提示模块及电源模块组成的电子设备(以下简称:考核设备)。
4.2 使用者
使用导盲辅助设备进行避障能力考核的视力障碍者或模拟视力障碍者(以下简称:使用者)。
5 考核原则
5.1 考核设备要求
应用于能力考核过程中的考核设备应满足以下要求:
a) 考核设备应符合GB 9706.1《医用电气设备第1部分:基本安全和基本性能的通用要求》中的
相应要求;
b) 若考核设备中任意模块中含有激光发射装置,则应符合GB7247.1《激光产品的安全第1部分:
设备分类、要求》中的相应要求。
5.2 考核安全员要求
为保证考核设备使用者在考核过程中的人身安全,每名使用者在考核过程中应配备一名安全员,安
全员应符合如下要求:
a) 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且未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
b) 掌握定向行走中人导法技能知识及实际引导经验,且符合《盲人定向行走训练指导师任职标
准》;
c) 具备基础急救知识及临场急救经验,且持有有效期内的红十字救护员证。
5.3 考核场地要求
5.3.1 一般要求
涉及使用者参与的考核场地应当选择在封闭环境进行,考核场地内的动静设施在测试实施主体管理
范围内。若测试场地内涉及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参与时需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中
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等相关地方性法规要求。
5.3.2 障碍物要求
涉及使用者参与的测试场地内所设置的障碍物应当优先保证使用者人身安全,确保发生轻微碰撞时
不会对使用者造成严重肢体伤害,具体如下:
静态障碍物:应包含地面障碍物及悬空障碍物两类,障碍物应为非固定障碍物。
动态障碍物:应包含模拟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三类,障碍物动态移动最高移动速度应符合5.3.3
中的具体要求。
5.3.3 道路要求
测试场地道路类型根据考核项目应包含室内人行道路、室外人行道路、室外人车混行道路,具体要
求如表1。
T/GDPMAA 0017—2024
3
表1 测试场地道路类型要求
道路类型参与方类型道路长度行人移动速度
非机动移动速

机动车移动速度
室内人行道路行人≥10 ≤5 - -
室外人行道路行人≥20 ≤10 - -
室外人车混行道路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50 ≤10 ≤15 ≤30
注1:道路长度项目计量单位为米(m)。
注2:行人移动速度、非机动移动速度、机动车移动速度项目计量单位为千米每小时(km/h)。
5.4 核过程要求
考核过程中使用者仅能通过考核设备的反馈信息进行障碍物避让。考核期间在无特殊要求下,使用
者不得使用其他辅助器具或肢体进行环境感知,包括但不限于使用肢体或盲杖触碰障碍物辅助进行判
断。
5.5 考核记录要求
记录能力考核过程的工具包含但不限于具有摄像、设备状态信息记录、数据存储和传输等功能的设
备,以及评估人员记录的信息文件。
能力评估时需要记录使用者佩戴设备通过所有考核场景的行为过程,记录的数据包括但不限于:
a) 使用者视角过程视频;
b) 考核设备反馈信息数据;
c) 安装在封闭测试场地内的第三视角视频;
d) 评估人员记录的考核结果评价表。
以上内容用于记录评估过程及结果,作为能力评估与复查的依据。
6 考核内容与方法
6.1 考核内容
导盲辅助设备避障能力评估内容与方法包含基本适应能力测试、基本避障能力测试和基本道路行走
能力测试。
a) 基本适应能力考核:使用者需独自完成设备基本操作并根据设备反馈信息完成静态及动态障碍
物的应答能力考核。
b) 基本避障能力考核:使用者根据设备反馈信息完成静态障碍物绕行、悬空障碍物绕行、动态障
碍物避让考核。
c) 基本道路行走能力考核:使用者根据设备反馈信息完成道路方向转换、窄门/道通过、人行道
路行走、人车混行道路行走、上下行楼梯提示及非机动车/机动车道提示考核。
6.2 考核方法
6.2.1 基本适应能力
6.2.1.1 设备操作
a) 考核场景:
1) 将考核设备放置于固定平面上;
2) 所述考核设备应为达到设备预期目的的所有零配件。
b) 考核方法:
T/GDPMAA 0017—2024
4
1) 使用者需独立完成设备佩戴、设备开机、设备基础调节操作并符合设备设计预期。
6.2.1.2 静态障碍物应答
a) 考核场景:
标引序号说明:
1——使用者;
2——左前方障碍物;
3——正前方障碍物;
4——右前方障碍物。
图1 静态障碍物应答考核场景示意图
b) 考核方法:
1) 使用者佩戴设备静止;
2) 按照考核场景要求放置障碍物;
3) 使用者根据设备反馈信息进行描述;
4) 使用者正确描述障碍物方向及距离差异记为通过,否则记为不通过。
6.2.1.3 动态障碍物应答
a) 考核场景:
T/GDPMAA 0017—2024
5
标引序号说明:
1——使用者;
2——模拟行人;
3——模拟行人起点线;
4——模拟行人终点线。
图2 动态障碍物应答考核场景示意图
b) 考核方法:
1) 使用者佩戴设备静止;
2) 模拟行人按照考核场景要求动态行进;
3) 使用者根据设备反馈信息进行描述;
4) 使用者正确描述障碍物移动方向记为通过,否则记为不通过。
6.2.2 基本避障能力
6.2.2.1 静态障碍物绕行
a) 考核中考核场景:
T/GDPMAA 0017—2024
6
标引序号说明:
1——使用者;
2——使用者起点线;
3——单一障碍物;
4——右侧模拟墙面;
5——左侧模拟墙面;
6——使用者终点线。
图3.1 静态障碍物(单一障碍物)绕行考核场景示意图
T/GDPMAA 0017—2024
7
标引序号说明:
1——使用者;
2——使用者起点线;
3——组合障碍物1;
4——组合障碍物2;
5——右侧模拟墙面;
6——左侧模拟墙面;
7——使用者终点线。
图3.2 静态障碍物(组合障碍物)绕行考核场景示意图
T/GDPMAA 0017—2024
8
标引序号说明:
1——使用者;
2——使用者起点线;
3——连续障碍物1;
4——连续障碍物2;
5——连续障碍物3;
6——右侧模拟墙面;
7——左侧模拟墙面;
8——终点线。
图3.3 静态障碍物(连续障碍物)绕行考核场景示意图
b) 考核方法:
1) 使用者佩戴考核设备从起点线出发;
2) 使用者根据设备反馈信息避让障碍物;
3) 使用者在未发生碰撞下通过终点线记为通过,否则记为不通过。
6.2.2.2 悬空障碍物绕行
a) 考核场景:
T/GDPMAA 0017—2024
9
标引序号说明:
1——使用者;
2——使用者起点线;
3——肘部悬空障碍物;
4——右侧模拟墙面;
5——左侧模拟墙面;
6——使用者终点线。
图4.1 悬空障碍物(肘部障碍物)绕行考核场景示意图
T/GDPMAA 0017—2024
10
标引序号说明:
1——使用者;
2——使用者起点线;
3——头部悬空障碍物;
4——右侧模拟墙面;
5——左侧模拟墙面;
6——使用者终点线。
图4.2 悬空障碍物(头部障碍物)绕行考核场景示意图
b) 考核方法:
1) 使用者佩戴考核设备从起点线出发;
2) 使用者根据设备反馈信息避让障碍物;
3) 使用者在未发生碰撞下通过终点线记为通过,否则记为不通过。
6.2.2.3 动态障碍物避让
a) 考核场景:
T/GDPMAA 0017—2024
11
标引序号说明:
1——使用者;
2——使用者起点线;
3——模拟行人;
4——模拟行人起点线;
5——右侧模拟墙面;
6——左侧模拟墙面;
7——使用者终点线。
图5.1 动态障碍物(相向行人)避让考核场景示意图
T/GDPMAA 0017—2024
12
标引序号说明:
1——使用者;
2——使用者起点线;
3——模拟行人;
4——模拟行人起点线;
5——右侧模拟墙面;
6——左侧模拟墙面;
7——使用者终点线。
图5.2 动态障碍物(横穿行人)避让考核场景示意图
T/GDPMAA 0017—2024
13
标引序号说明:
1——使用者;
2——使用者起点线;
3——模拟行人;
4——模拟行人起点线;
5——右侧模拟墙面;
6——左侧模拟墙面;
7——使用者终点线。
图5.3 动态障碍物(斜穿行人)避让考核场景示意图
b) 考核方法:
1) 使用者佩戴考核设备从使用者起点线出发;
2) 模拟行人从模拟行人起点线出发;
3) 使用者根据设备反馈信息避让障碍物;
4) 使用者在未发生碰撞下通过终点线记为通过,否则记为不通过。
6.2.3 基本道路行走能力
6.2.3.1 道路方向转换
a) 考核场景:
T/GDPMAA 0017—2024
14
标引序号说明:
1——使用者;
2——使用者起点线;
3——右侧模拟墙面;
4——左侧模拟墙面;
5——使用者终点线。
图6 道路方向转换考核场景示意图
b) 考核方法:
1) 使用者佩戴考核设备从起点线出发;
2) 使用者根据设备反馈信息避让障碍物;
3) 使用者在未发生碰撞下通过终点线记为通过,否则记为不通过。
6.2.3.2 窄门/窄道路通行
a) 考核场景:
T/GDPMAA 0017—2024
15
标引序号说明:
1——使用者;
2——使用者起点线;
3——模拟障碍物;
4——右侧模拟墙面;
5——左侧模拟墙面;
6——使用者终点线。
图7 窄门/窄道通行考核场景示意图
b) 考核方法:
1) 使用者佩戴考核设备从起点线出发;
2) 使用者根据设备反馈信息避让障碍物;
3) 使用者在未发生碰撞下通过终点线记为通过,否则记为不通过。
6.2.3.3 人行道路行走
a) 考核场景:
1) 测试场景应当选择标准人行道路;
2) 测试场景内的动态障碍仅为行人,且数量不应少于2人;
3) 模拟动态行为应至少包含6.2.2.3中两类以上。
b) 考核方法:
1) 使用者佩戴设备从起点线出发;
2) 模拟行人根据测试场景依次对使用者进行干扰;
3) 使用者根据设备反馈信息避让障碍物;
4) 使用者在未发生碰撞下通过终点线记为通过,否则记为不通过。
6.2.3.4 人车混行道路行走
a) 考核场景:
测试场景应当选择人车混行道路;
测试场景内的动态障碍应至少包含行人及非机动车,且行人数量不应少于2人,非机动车数量不应
少于2台;
模拟动态行为应至少包含6.2.2.3中两类以上。
T/GDPMAA 0017—2024
16
b) 考核方法:
1) 使用者佩戴设备从起点线出发;
2) 模拟行人根据测试场景依次对使用者进行干扰;
3) 使用者根据设备反馈信息避让障碍物;
4) 使用者在未发生碰撞下通过终点线记为通过,否则记为不通过。
6.2.3.5 上/下行楼梯提示
a) 考核场景:
标引序号说明:
1——使用者;
2——使用者起点线;
3——使用者停止线;
4——上/下行楼梯。
图8 上/下行楼梯提示考核场景示意图
b) 考核方法:
1) 使用者佩戴设备从起点线出发;
2) 使用者接收设备反馈信息后停止行进;
3) 使用者停止位置位于停止线前记为通过,否则记为不通过。
6.2.3.6 非机动车/机动车道提示
a) 考核场景:
T/GDPMAA 0017—2024
17
标引序号说明:
1——使用者;
2——使用者起点线;
3——使用者停止线;
4——非机动车/机动车道。
图9 非机动车/机动车道禁行提示考核场景示意图
b) 考核方法:
1) 使用者佩戴设备从起点线出发;
2) 使用者接收设备反馈信息后停止行进;
3) 使用者停止位置位于停止线前记为通过,否则记为不通过。
6.3 考核方法
使用者佩戴符合5.1所述要求的考核设备按照考核规程进行避障能力考核。考核方法:
a) 在符合6.2要求的考核场地内实施现场考核;
b) 考核专家组根据考核内容及考核方法现场评价;
c) 若发生轻微碰撞或安全员终止则需经安全员现场评估及使用者本人确认后重新进行对应项目
的考核,每个项目允许有3次考核机会。
6.4 考核评分
考核过程中考核专家按照实际情况依次记录各考核场景通过所需次数,并依据各场景通过情况对考
核项目进行打分,考核项目评分结果共分为优秀、良好、一般、不通过四类,评分方法如下:
a) 全部考核场景第一次通过:对应考核项目记为优秀;
b) 全部考核场景任意一项为第一次未通过,第二次通过:对应考核项目记为良好;
c) 全部考核场景任意一项为第一次及第二次均未通过,第三次通过:对应考核项目记为一般;
d) 全部考核场景任意一项为三次均未通过:对应考核项目记为不通过。
e) 所有考核项目及考核场景的记录按照附录B内的表格进行记录。
T/GDPMAA 0017—2024
18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导盲辅助设备避障能力考核评分表
使用者姓名使用者性别
使用者类型测试时间
大项项目名称项目编号场景名称场景编号完成考核所需次数综合评价
基本适应能力
设备操作SY01
设备佩戴SY0101 一次两次三次未完成
优秀(100 分)
良好(80 分)
一般(60 分)
不通过(0 分)
设备开机SY0102 一次两次三次未完成
设备调节SY0103 一次两次三次未完成
静态障碍物应答SY02
正前方障碍物应答SY0201 一次两次三次未完成
左前方障碍物应答SY0202 一次两次三次未完成
右前方障碍物应答SY0203 一次两次三次未完成
动态障碍物避让SY03
相向行人避让SY0301 一次两次三次未完成
横穿行人避让SY0302 一次两次三次未完成
斜穿行人避让SY0303 一次两次三次未完成
基本避障能力
静态障碍物绕行BZ01
单一障碍物绕行BZ0101 一次两次三次未完成
优秀(100 分)
良好(80 分)
一般(60 分)
不通过(0 分)
组合障碍物绕行BZ0102 一次两次三次未完成
连续障碍物绕行BZ0103 一次两次三次未完成
悬空障碍物绕行BZ02
肘部悬空障碍物绕行BZ0201 一次两次三次未完成
头部悬空障碍物绕行BZ0202 一次两次三次未完成
动态障碍物避让BZ03
相向行人避让BZ0301 一次两次三次未完成
横穿行人避让BZ0302 一次两次三次未完成
斜穿行人避让BZ0303 一次两次三次未完成
T/GDPMAA 0017—2024
19
导盲辅助设备避障能力考核评分表(续)
大项项目名称项目编号场景名称场景编号完成考核所需次数综合评价
基本道路行走能

道路方向转换DL01
单一方向转换DL0101 一次两次三次未完成
优秀(100 分)
良好(80 分)
一般(60 分)
不通过(0 分)
连续方向转换DL0102 一次两次三次未完成
窄门/窄道通行DL02 窄门/窄道通行DL0201 一次两次三次未完成
人行道路行走DL03 人行道路行走DL0301 一次两次三次未完成
人车混行道路行走DL04 人车混行道路行走DL0401 一次两次三次未完成
上下行楼梯提示DL05 上下行楼梯提示DL0501 一次两次三次未完成
非机动车/机动车道提示DL06 非机动车/机动车道提示DL0601 一次两次三次未完成
专家建议:
考核评分结果按照考核场景依次记录通过所需次数,共分为优秀、良好、一般、不通过四类,考核评分方法如下:
a) 全部考核场景第一次通过:对应试验项目记为优秀;
b) 全部考核场景任意一项为第一次未通过,第二次通过:对应试验项目记为良好
c) 全部考核场景任意一项为第一次及第二次均未通过,第三次通过:对应试验项目记为一般;
d) 全部考核场景任意一项为三次均未通过:对应试验项目记为不通过。
T/GDPMAA 0017—2024
20
参考文献
[1] GB/T 36186-21018 导盲犬.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8.05.14;
[2] GB 9706.1-2020 医用电器设备第1部分:基本安全和基本性能的通用要求.国家市场监督管理
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20.04.09 ;
[3] GB 7247.1-2012 激光产品的安全第1部分:设备分类、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
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2.12.31;
[4] GB/T 41175-2121 视力障碍者和视听障碍者用辅助器具行人交通信号灯的声音和触觉信号.国
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21.12.31;
[5] GB/T 41798-2022 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功能场地试验方法及要求.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22.10.14;
[6] GB/T 24720-2009 交通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
委员会.2009.11.30;
[7] GB/T 26158-2010 中国未成年人人体尺寸.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1.11.14;
[8] GB/T 10000-2023 中国成年人人体尺寸.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
会.2023.08.06;
[9] T/CMAX 116-01-2020 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能力评估内容与方法.中关村智通智能交通产业
联盟. 2018.02.11;
[10] T/CMAX 116-02-2020 自动驾驶车封闭实验场地技术要求.中关村智通智能交通产业联盟.
2018.02.11;
[11] DB 3301/T 0354-2021 红十字救护员管理规范.杭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2021.12.31;
[12] T/CWDMA 002-2022 导盲犬作业能力考核操作规范(征求意见稿).中国工作犬管理协
会.2022.01.12;
[13] 《盲人定向行走训练指导师任职标准》(试行);
[14] 沈剑辉.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盲人定向行走训练指导师培训教材.华夏出版社.2008;
[15] World Report on Vision.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9. Licence: Cc by-Nc-Sa
3.0 Igo.
[16] Proulx M.J., Gwinnutt J., DellErba S., Levy-Tzedek S., de Sousa A.A., Brown D.J. Other
Ways of Seeing: From Behavior to Neural Mechanisms in the Online "Visual" Control of Action
with Sensory Substitution. Restor. Neurol. Neurosci. 2016;34:29– 44.
[17] 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 Fact Sheet No282: Visual impairment and blindness; 2017.
[18] Bourne R.R.A., Flaxman S.R., Braithwaite T., Cicinelli M.V., Das A., Jonas J.B.,
Keeffe J., Kempen J., Leasher J., Limburg H., et al. Magnitude, temporal trends, and projections
of the global prevalence of blindness and distance and near vision impairment: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19] meta-analysis. Lancet Glob. Health. 2017;5:e888–e897.
[20] Massiceti D, Hicks SL, van Rheede JJ. Stereosonic vision: Exploring visual-to
auditory sensory substitution mappings in an immersive virtual reality navigation paradigm.
PLoS One. 2018 Jul 5; 13(7):e0199389.
[21] Manduchi R, Kurniawan S. Mobility-related accidents experienced by people with visual
impairment. AER Journal: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Visual Impairment and Blindness.
2011;4(2):44–54.
T/GDPMAA 0017—2024
21
[22] Roentgen U.R., Gelderblom G.J., Soede M., de Witte L.P. Inventory of Electronic
Mobility Aids for Persons with Visual Impairments: A Literature Review. J. Vis. Impair. Blind.
2008;102:702–724.
[23] Whitmarsh L. The Benefits of Guide Dog Ownership. Vis. Impair. Res. 2005;7:27– 42.
[24] 朱文霖. 基于触觉振动信号的盲人辅助系统设计与实现[D].河北工业大学,2020.
[25] Worchel P, Mauney J, Andrew JG. The perception of obstacles by the blind.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950;40(6):746–751.
[26] Amedi A, Hofstetter S, Maidenbaum S, Heimler B. Task selectivity as a comprehensive
principle for brain organization.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2017;21(5):307–310.
[27] Loomis JM, Klatzky RL, Giudice NA. Sensory substitution of vision: importance of
perceptual and cognitive processing. Assistive Technology for Blindness and Low Vision, 2012.
收藏本站 | 热门资料 | 联系我们 | 下载帮助 | 下载声明 | 信息反馈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