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T/EPIAJL 16-2024 吉林省66kV~220kV 电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工作规范 > 下载地址2
    T/EPIAJL 16-2024 吉林省66kV~220kV 电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工作规范
- 名 称:T/EPIAJL 16-2024 吉林省66kV~220kV 电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工作规范 - 下载地址2
- 类 别:综合团体标准
- 下载地址:[下载地址2]
- 提 取 码:
- 浏览次数:3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错误报告 目录
目录| 新闻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资料介绍
        ICS 01.040
CCS H 11
吉林省电力行业协会团体标准
T/EPIA JL16—2024
吉林省66kV~220kV 电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工作规范
Jilin Province 66kV~220kV power grid construction project feasibility study researchreport review work specification
2024 - 12 - 25 发布2025 - 1 - 10 实施
吉林省电力行业协会发布
目次
前言..........................................................................................................................................................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工作职责............................................................................................................................................................ 1
4.1 可研管理部门职责....................................................................................................................................1
4.2 可研评审单位职责....................................................................................................................................1
4.3 可研建设单位职责....................................................................................................................................1
4.4 可研编制单位职责....................................................................................................................................1
5 可研评审方式及流程........................................................................................................................................1
5.1 可研评审方式............................................................................................................................................1
5.2 可研评审流程............................................................................................................................................2
6 可研评审实施....................................................................................................................................................2
6.1 可研评审基本条件....................................................................................................................................2
6.2 可研必要性评审........................................................................................................................................3
6.3 电力系统一次评审....................................................................................................................................3
6.4 电力系统二次评审....................................................................................................................................3
6.5 系统通信评审............................................................................................................................................4
6.6 变电站选址评审........................................................................................................................................4
6.7 变电评审....................................................................................................................................................5
6.8 输电评审....................................................................................................................................................5
6.9 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评审.........................................................................................................................6
6.10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6
6.11 投资估算及经济性评审...........................................................................................................................6
7 可研评审质量控制............................................................................................................................................7
7.1 专业能力....................................................................................................................................................7
7.2 制度建设....................................................................................................................................................7
7.3 信息化管理................................................................................................................................................7
7.4 评审质量要求............................................................................................................................................7
7.5 评审完成时效............................................................................................................................................7
附录A (规范性) 可研评审流程图....................................................................................................... 8
T/EPIA JL16—2024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吉林省电力行业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本文件参加起草单位: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经研院、国网长春供电公司、国网辽源供电
公司、国网延边供电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刘元琦、杜秋实、高晓峰、时雨、刘军、刘立明、郑文竹、姜勇、马海洋、修
成钢、齐士伟、孟繁波、吕长会、聂孝国、苗倩、许波、张营、田子豪、朱羽丰、刘天荣、郭晓丹、赵
祥、邵帅、敖慧凝、柳禾丰、谌骏哲、闫天冀、郑宇、张苏、荣经国、张晓华。
T/EPIA JL16—2024
1
吉林省66kV~220kV 电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工作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66kV~220kV电网建设项目可研报告评审的工作职责、可研评审方式及流程、可研评审
实施、可研评审质量控制的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吉林省66kV~220kV电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以下简称“可研报告”)评审工作,
其他电压等级可研报告评审工作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50545 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
DL/T 5219 架空输电线路基础设计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 工作职责
4.1 可研管理部门职责
a) 可研管理部门负责组织66kV~220kV 电网建设项目评审工作,主要职责包括:
b) 负责所辖业务范围内电网建设项目可研审批工作管理;
c) 负责66kV~220kV 电网建设项目可研评审计划管理及可研评审计划下达;
d) 负责66kV~220kV 电网建设项目可研批复;
e) 负责重要电网建设工程可研上报审批。
4.2 可研评审单位职责
可研评审单位应按照国家、行业和公司的现行规程、规范、标准等开展评审工作,本着“科学、公
正、合理、可靠”的原则,严格把控安全、技术、经济标准,保证评审质量。
4.3 可研建设单位职责
可研建设单位负责上报评审计划,组织可研内审,提交内审意见,协助评审单位踏勘现场,组织可
研编制单位按评审意见修改可研文件,对可研编制单位设计质量进行考核评价,配合对评审质量进行评
价。
4.4 可研编制单位职责
可研编制单位应按要求编制完成可研文件,按计划提交评审资料,并根据可研评审单位的评审意见
按时完成收口版可研文件。
5 可研评审方式及流程
5.1 可研评审方式
T/EPIA JL16—2024
2
可研评审部门根据可研管理部门下达的年度评审计划,以可研预审、现场踏查、召开正式评审会议
等方式对吉林省66kV~220kV电网建设项目可研报告进行可研评审工作。
5.2 可研评审流程
a) 可研管理部门下达年度评审计划。
b) 可研评审单位按照可研管理部门下达年度评审计划开展可研评审工作,制定可研评审部门电
网项目可研评审实施计划,确定项目经理及可研预审、现场踏查、正式评审、可研收口、可
研评审意见上报各阶段的时间节点。
c) 可研评审单位副主任及专业总工程师对评审实施计划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的计划对可研建
设单位发布。
d) 可研建设单位根据可研评审工作计划向可研评审部门报送可研报告、相关前期手续及建设单
位对可研报告的内审意见。
e) 可研评审工作开始后,各项目由对应项目经理全过程负责,安排技术评审与技经评审人员实
施项目评审。
f) 可研评审部门开展可研初评并下发初评纪要,对不具备评审条件的设计文件予以退回,及时
通知可研建设单位及可研管理部门,待可研编制单位完善相关文件后重新报送,按照临时评
审工作流程处理,并择日安排初评。
g) 可研评审单位对具备评审条件的项目开展正式可研评审,可研编制单位根据会中各专家评审
意见修改可研报告,由项目经理结合项目实际问题及难度与可研建设单位约定可研报告及其
他材料返回时间。
h) 项目经理负责可研报告收口,并组织向可研管理部门进行主要问题汇报及分析,重点问题得
到可研管理部门肯定后方能进入出文及公文流转流程。
i) 项目经理组织各专业编制评审意见并进入公文流转流程,按照三级审核(专业会签、总工校
稿、部门领导审核)制度出具正式评审意见。
j) 对临时评审工作,与可研管理部门确定工作内容后,由副主任及专业总工程师审核具体评审
内容。通过审核后按照计划内评审工作模式开展后续流程。
k) 可研建设单位报请可研管理部门。
l) 可研管理部门完成可研批复。
m) 可研评审全流程结束。
6 可研评审实施
6.1 可研评审基本条件
6.1.1 应提供报告编制单位中标通知书。
6.1.2 应提供报告编制单位相关资质证书。
6.1.3 应提供建设单位内审会议纪要,建设单位所有涉及的部门和单位参加会议,形成一致意见并盖
公章。
6.1.4 可研报告的章节、附图附表、意向性协议、估算书应具备规范性和完整性,符合《国家电网有
限公司电网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管理办法》(国网(发展2)996-2021)要求。
6.1.5 电源送出工程应附电源工程接入系统设计报告评审意见。
6.1.6 可研报告内如有涉密的协议或是地图等,不能使用电子报告传递,待可研评审会议时,以纸质
报告带到会场,会后设计单位及时收回并统一销毁。
6.1.7 项目应取得县(区)级及以上的规划、国土等方面协议,落实文物、矿业、军事、环保、交通
航运、水利、海事、林业(畜牧)、通信、电力、油气管道、旅游、地震等主管部门的相关要求,如需
做防洪评估报告、地灾压矿报告、考古评估报告,应在可研评审前取得相关报告,项目如不涉及上述要
求,应在协议中明确。
T/EPIA JL16—2024
3
6.1.8 项目投资超参考造价的,应提供造价分析。
6.1.9 新建变电站应有地勘报告,变电站站址明确四角坐标,如需建户内变应在可研评审时与评审单
位沟通,并提供依据。
6.1.10 新建输变电工程,应合理选择匹配的通用设计、通用设备方案。特殊情况工程需开展差异化设
计时,建设单位应组织开展专题研究,论证推荐方案的必要性、可靠性、合理性,调研推荐设备的型式
试验、供货能力、运行情况等,并纳入可研评审的重要环节。
6.1.11 设计方案应符合国家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的相关法律法规要求。选择的站址、路径涉及自然保
护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生态保护红线等生态敏感区时,应取
得相应主管部门的协议文件。
6.1.12 依托项目开展科技研究,对项目的背景、内容、目标、费用开展专题论述。
6.2 可研必要性评审
6.2.1 负荷增长类工程:应提供新增负荷落位新(改、扩)建工程供电分区图;考虑前5 年负荷增长
情况,提供拟建项目所处区域上一年负荷最大时刻各分变电站负荷基础数据(同时率为1);根据用电
需求信息计算区域新增点负荷列表(考虑系数及同时率),同一类型负荷考虑的系数应一致,表中需明
确各用户用电投产时限。
6.2.2 提高电网供电可靠性工程:应提供拟改、扩建工程目前存在问题的相关证明材料,并说明工程
实施后可达到的预期效果。
6.2.3 加强网架、提高电网输电能力工程:应统筹考虑拟建工程周边电网现状、负荷发展趋势、区域
电网规划、线路T 接变电站数量、站间联络能力等说明项目可行性及必要性。
6.2.4 电源送出或者用户接入工程:应提供接入系统评审意见。
6.2.5 其它工程:对于应对突发增长负荷需求的输变电工程项目,应根据实际情况,核实突发负荷情
况,保证工程建设确有必要性。
6.3 电力系统一次评审
6.3.1 拟改、扩建变电工程建设时间及站址选择:根据负荷增长及电力平衡结果,依据《配电网规划
设计技术导则》(Q/GDW 10738)容载比选择范围要求的下限提出工程建设时间,变电站站址原则上应
靠近负荷中心。
6.3.2 接入系统方案校核:对于新能源建设比较集中的地区,应考虑本输变电工程所在地区小负荷、
新能源大出力方式下,推荐方案送出线路导体截面和主变容量是否满足新能源送出需要。
6.3.3 停电过渡:对施工中涉及到停电的工程,应配合停电方案进行相关潮流、短路等电气校核计算,
提供详细过渡方案。
6.3.4 短路电流计算:短路电流计算中负荷模型按地区实际情况考虑马达负荷比例。对220kV 及以上
短路电流计算结果,可研编制单位应向调度部门收资并进行比对,若仍存在差异,应校核电网参数。
6.3.5 低压侧出线:疏通工程根据建设必要性确定本期出线规模;负荷增长工程根据负荷预测、地区
间联络线建设情况确定远期及本期出线规模。
6.3.6 系统安全校核分析:开展系统稳定分析,提出是否需配置安全稳定控制装置。如需配置安全稳
定控制装置应提出与工程相关的初步配置要求及投资估算,确定本工程是否需要进一步开展安全稳定控
制系统专题研究。
6.3.7 检修作业安全校核分析:开展作业安全校核分析,提出保证作业空间、安全距离等措施,防止
近电作业、防止因作业造成大范围停电,保证电网安全和作业安全。
6.4 电力系统二次评审
T/EPIA JL16—2024
4
6.4.1 根据审定的系统一次及继电保护现状,结合周边已评审的电源和用户项目接入需求,明确变电
站线路保护的配置及通道的组织方案。
6.4.2 220kV 线路通信通道应优先选用光纤分相电流差动保护。新配置或改造更新的220kV 线路保护
应具备双通道接入能力。
6.4.3 66kV 专线接入的电源线路应配置光纤差动保护,长度小于10km 的66kV 专线供电线路宜配置纵
联电流差动保护。
6.4.4 电气化铁路牵引站供电线路应采用适合电铁负荷特性的保护装置。
6.4.5 明确新建变电站母线保护、故障录波器装置配置方案。对于母线保护、故障录波器装置,应考
虑远景规划需求,按终期规模配置。核实扩建变电站母线保护、线路故障录波器装置容量是否满足本期
工程的需要。
6.4.6 66kV 及以上变电站应按“双平面”原则配置2 套调数据专网接入设备和相应的二次安全防护设
备。
6.4.7 根据各相关电网电能量计量(费)建设要求,提出本工程计费、考核关口计量点设置原则,明确
关口表和电能量采集终端配置方案。
6.4.8 按要求部署网络安全监测装置,网络安全监测装置应满足电力监控系统网络安全的要求。
6.4.9 220kV 新建变电站确定一体化电源系统配置方案,直流系统供电方式,交流电源、UPS 电源、通
信直流变换电源(DC/DC)、蓄电池容量、组数及高频开关电源的配置方案。
6.5 系统通信评审
6.5.1 光缆、传输网络、数据通信网现状描述及建设方案应完整、准确。
6.5.2 对端站点通信设备板卡容量及空余槽位数应描述清楚,并说明存在的问题。
6.5.3 通信设备在满足工程接入需求的情况下,原则上不进行更换,如需更换应充分论述并提供相关
佐证材料。
6.5.4 光缆建设应兼顾站点业务接入与网络发展需求,具备可行性与经济性。若线路维持原运行方式,
原则上不更换线路光缆,如需更换应从纤芯资源需求、停电施工条件、杆塔荷载校核等方面分析论证,
并考虑经济性。若项目实施阶段需断开现有光缆或涉及设备改造,应完整、准确地描述光缆及设备上所
承载业务的过渡方案,并确保方案具备可实施性。
6.6 变电站选址评审
6.6.1 站址选择:应提供2 个及以上技术、经济、环保指标良好的站址,开展必要的调查、收资、现
场踏勘、勘测和试验工作,进行全面技术经济比较,提出推荐意见;若站址唯一,应出具加盖属地政府
部门公章的正式说明文件,文件内应进行站址唯一性详细论述,严禁以“最佳位置”、“最优位置”等
模糊性词语佐证站址唯一。
6.6.2 推荐站址:应位于负荷中心区域,且自然标高、土石方回填量、地下水位、地质条件、换填工
程量、五十(一百)年一遇洪水位等技术指标良好。
6.6.3 代征地面积:征地范围原则上按照围墙(护坡、挡墙)外1m 确定,严格禁止随意扩大征地范围。
如需扩大,需提供正式佐证文件并在评审会议中阐明原因。
6.6.4 设计方案:应明确变电站站址及进站道路方案、总平面布置和竖向布置方案;应明确建筑物设
计方案和建筑物面积及结构型式;应明确暖通、给排水、照明和消防设计方案;
6.6.5 其他:应提供地质勘察报告,明确地质条件、地下水位及相应处理方案;主变扩建工程、变电
站改造工程、变电站扩建工程必须提供工程量佐证影像资料;对于其他专业部门提出的非典型设计要求
需在内审意见中明确并在评审会议中介绍。
T/EPIA JL16—2024
5
6.7 变电评审
6.7.1 变电站扩建、增容、改造工程,应对站内原有设备及导体进行校验,明确设备短路电流控制水
平和回路最大工作电流;主变增容、主变扩建工程应论证是否能与前期主变并列运行;计算站用电容量
是否满足本期工程要求;避雷器保护范围能否满足本期要求。
6.7.2 当需要引接站外电源时,论证所引接的电源可靠性,站外电源一般采取施工电源永临结合的方
式。
6.7.3 涉及设备迁改和更换的工程,设计人员应核实工程内容,避免重复投资。对于不属于本工程引
起的问题,原则上不列入本工程。
6.7.4 当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置于建筑物内时,建筑物地基内的钢筋应与人工敷设的接地网连
接;室内还应设置环形接地母线,室内各种需接地的设备均应连接至环形母线。环形接地母线还应与气
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区域专用接地网相连接。
6.7.5 同一建筑物或建筑物的任一防火分区布置有不同火灾危险性的房间时,建筑物或防火分区内的
火灾危险性类别应按火灾危险性较大的部分确定,当火灾危险性较大的房间占本层或本防火分区建筑面
积的比例小于5%,且发生火灾事故时不足以蔓延至其他部位或火灾危险性较大的部分采取了有效的防
火措施时,可按火灾危险性较小的部分确定。
6.7.6 220kV 枢纽变电站站区场地设计标高应高于频率为1%的洪水水位或历史最高内涝水位,其他电
压等级的变电站站区场地设计标高应高于频率为2%的洪水水位或历史最高内涝水位。当站区场地设计
标高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可区别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变电站运行安全性。
6.8 输电评审
6.8.1 新建线路应选择两个及以上可行的路径方案,开展必要的调查、收资、勘测和试验工作,综合
考虑技术、经济、环保、施工和运维等因素,对可行的线路路径方案进行综合比选;线路曲折系数超过
1.3,应进行深度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
6.8.2 线路路径应尽量符合安全可靠、经济合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机械化施工等设计原则。线
路路径应尽量避开中冰区、导线易舞动区及影响安全运行的其他区域,如无法避开,采取相应的预防措
施。大跨越工程应符合《110kV~750kV 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GB 50545)规定,跨越点宜选择在地
形优越、跨距小,水文、地质条件较好区域,提出两个及以上可比的跨越点位置方案,并应与一般线路
结合进行综合技术经济分析,提出推荐方案。
6.8.3 明确杆塔是否采用通用设计模块,对未采用的要说明原因。实际工程应用中,当冰区等与通用
设计不一致时,应对通用设计杆塔进行校核应对杆塔进行优化设计及校验,并提供相关计算书。
6.8.4 应提供完整的材料清册(包含征占地面积、拆迁及砍伐数量)。
6.8.5 基础型式的选择应符合《架空输电线路基础设计规程》(DL/T 5219)规定,综合考虑工程要求、
岩土工程条件、施工条件等因素,优先采用原状土基础。线路如采用灌注桩等特殊基础,需有完整的地
勘报告作为依据。
6.8.6 线路工程应严格控制拆迁及赔偿范围,拆迁及赔偿工程量应经现场勘查做到真实、准确,严禁
虚列,且必须有影像资料作为证明。
6.8.7 采用电缆及钢管杆时必须有相关依据,同时需确定好有无地方政府承担电缆方案与架空方案间
投资差价。
6.8.8 送出工程应根据升压站站址的位置及出线方向,确定终端杆塔的位置。
6.8.9 改造线路时在确保安全可靠的前提下,经技术经济综合论证后可选用耐热导线或高导电率节能
导线。
6.8.10 选用技术成熟、适用度高、经济合理的防雷和接地设备。如选择特殊接地方式及材料,需提供
充分的依据。
T/EPIA JL16—2024
6
6.8.11 新建线路跨越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重要输电通道的架空输电线路区段时,应采取必要的反事
故措施。
6.8.12 线路经过成片林区时,宜采用高跨方案,在重冰区、限高区等特殊地段需要砍伐时应进行经济
技术比较,明确砍伐范围。高跨时应明确树木自然生长高度,跨越苗圃、经济林、公益林时应提供相关
赔偿依据。
6.9 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评审
6.9.1 选址选线应优先避让各类环境敏感区和水保敏感区。确实无法避让的,按规定开展相关专项论
证、协议办理等工作。
6.9.2 应综合考虑污染物排放控制、生态保护与恢复、水土流失防治等因素,优化站址路径方案。在
投资估算中合理计列环保水保设施(措施)和技术服务费用,编制环保水保篇章。
6.9.3 应综合考虑污染物排放控制、生态保护与恢复、水土流失防治等因素,优化站址路径方案。对
涉及防爆、危化品的管理提出相应措施论述,编制环保水保篇章。
6.10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应对可能涉及的环境风险、安全风险和社会纷争风险等进行评估和管理,确保电力工程建设的顺利
进行,保护社会稳定和居民安全。
a) 对电力工程建设可能存在的事故隐患进行评估,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有效降低事故风
险。
b) 对电力工程建设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减少对生态环
境的破坏。
c) 对电力工程建设涉及征地拆迁等社会纷争进行评估,及时发现潜在的社会纷争,保护社会稳
定和居民安全。
6.11 投资估算及经济性评审
6.11.1 估算书应采用现行的电力建设工程定额、预规及相应费用调整文件编制,编制说明应详细描述
工程概况并进行造价分析。
6.11.2 设备价格参照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定额站最新发布的《电网工程设备材料信息参考价》,地材价
格参照公司定额站发布的最新《吉林省输变电工程地方性材料参考价格表》,不足部分参照近期同类工
程中标价或采用市场询价。
6.11.3 勘察设计费标准执行《关于印发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勘察设计费概算计列标准(2014 年
版)的通知》(国家电网电定〔2014〕19 号)。
6.11.4 二次设备改造费用按甲供设备计列,不取设备运杂费。
6.11.5 调试定额计列参照《35kV~75kV 输变电工程安装调试定额应用等2 项指导意见(2021 年版)》,
不计取施工企业配合调试费。
6.11.6 建设场地征用及清理费中赔偿需提供相关依据,参照工程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最新发布的
赔偿标准(或含补偿标准的会议纪要),拆迁及特殊赔偿费用可参照第三方评估报告确定。
6.11.7 当输电线路跨越高速公路时,除正常套用定额外,应在其他费用中补充跨越配合等相关费用。
如遇跨越铁路(含电气化铁路、高速铁路、一般铁路)时,应与铁路部门取得联系,请铁路部门确认跨
越位置及对应的预算,并将此费用计列到估算中,原定额套用不执行。应注意跨越铁路时临时占地、树
木砍伐等费用的计列,避免落项。
6.11.8 如需计列“站外电源”、“施工电源”等施工费,应提供费用计算过程,临时工程需考虑设备
材料摊销。
6.11.9 可研编制单位上报评审的设计文件,工程造价(费用)水平高于对应参考价造价水平的,设计
文件中要增加专题论证材料;超过对应参考价水平10%以上的工程,要增加方案技术经济比选专篇,说
T/EPIA JL16—2024
7
明采用该方案的必要性。
7 可研评审质量控制
7.1 专业能力
可研评审单位应根据内部分工情况和评审的实际工作量至少建立1个相对固定的评审小组,每个评
审小组至少有1名符合条件的评审项目经理(可由专业评审人员兼任)。
各专业评审人员应配置齐全,包括系统专业、变电专业(变电一次、变电二次、土建、通信等)、
线路专业(线路电气、线路结构等)、技经专业(变电技经、线路技经等)、环水保专业等。
7.2 制度建设
应制定可研评审管理办法或实施细则,包括评审流程,进度、质量控制及考核等内容;建立技术典
型案例库、评审技术要点库、技经指标库等专家辅助评审体系,加强可研评审工作管理,保证体系完整
更新及时。
7.3 信息化管理
可研评审单位应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三维评审系统等,保证系统的完整性和更新及时性。
7.4 评审质量要求
应保证可研评审计划及时执行,保证专业评审人员能力符合要求,保证可研评审意见的规范性、完
整性、准确性、及时性,内容深度符合要求。
7.5 评审完成时效
可研报告审定后,可研评审单位应在规定的工作日内向可研管理部门、可研建设单位提交正式评审
意见。
T/EPIA JL16—2024
8
A
A
附录A
(规范性)
可研评审流程图
	  CCS H 11
吉林省电力行业协会团体标准
T/EPIA JL16—2024
吉林省66kV~220kV 电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工作规范
Jilin Province 66kV~220kV power grid construction project feasibility study researchreport review work specification
2024 - 12 - 25 发布2025 - 1 - 10 实施
吉林省电力行业协会发布
目次
前言..........................................................................................................................................................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工作职责............................................................................................................................................................ 1
4.1 可研管理部门职责....................................................................................................................................1
4.2 可研评审单位职责....................................................................................................................................1
4.3 可研建设单位职责....................................................................................................................................1
4.4 可研编制单位职责....................................................................................................................................1
5 可研评审方式及流程........................................................................................................................................1
5.1 可研评审方式............................................................................................................................................1
5.2 可研评审流程............................................................................................................................................2
6 可研评审实施....................................................................................................................................................2
6.1 可研评审基本条件....................................................................................................................................2
6.2 可研必要性评审........................................................................................................................................3
6.3 电力系统一次评审....................................................................................................................................3
6.4 电力系统二次评审....................................................................................................................................3
6.5 系统通信评审............................................................................................................................................4
6.6 变电站选址评审........................................................................................................................................4
6.7 变电评审....................................................................................................................................................5
6.8 输电评审....................................................................................................................................................5
6.9 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评审.........................................................................................................................6
6.10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6
6.11 投资估算及经济性评审...........................................................................................................................6
7 可研评审质量控制............................................................................................................................................7
7.1 专业能力....................................................................................................................................................7
7.2 制度建设....................................................................................................................................................7
7.3 信息化管理................................................................................................................................................7
7.4 评审质量要求............................................................................................................................................7
7.5 评审完成时效............................................................................................................................................7
附录A (规范性) 可研评审流程图....................................................................................................... 8
T/EPIA JL16—2024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吉林省电力行业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本文件参加起草单位: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经研院、国网长春供电公司、国网辽源供电
公司、国网延边供电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刘元琦、杜秋实、高晓峰、时雨、刘军、刘立明、郑文竹、姜勇、马海洋、修
成钢、齐士伟、孟繁波、吕长会、聂孝国、苗倩、许波、张营、田子豪、朱羽丰、刘天荣、郭晓丹、赵
祥、邵帅、敖慧凝、柳禾丰、谌骏哲、闫天冀、郑宇、张苏、荣经国、张晓华。
T/EPIA JL16—2024
1
吉林省66kV~220kV 电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工作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66kV~220kV电网建设项目可研报告评审的工作职责、可研评审方式及流程、可研评审
实施、可研评审质量控制的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吉林省66kV~220kV电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以下简称“可研报告”)评审工作,
其他电压等级可研报告评审工作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50545 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
DL/T 5219 架空输电线路基础设计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 工作职责
4.1 可研管理部门职责
a) 可研管理部门负责组织66kV~220kV 电网建设项目评审工作,主要职责包括:
b) 负责所辖业务范围内电网建设项目可研审批工作管理;
c) 负责66kV~220kV 电网建设项目可研评审计划管理及可研评审计划下达;
d) 负责66kV~220kV 电网建设项目可研批复;
e) 负责重要电网建设工程可研上报审批。
4.2 可研评审单位职责
可研评审单位应按照国家、行业和公司的现行规程、规范、标准等开展评审工作,本着“科学、公
正、合理、可靠”的原则,严格把控安全、技术、经济标准,保证评审质量。
4.3 可研建设单位职责
可研建设单位负责上报评审计划,组织可研内审,提交内审意见,协助评审单位踏勘现场,组织可
研编制单位按评审意见修改可研文件,对可研编制单位设计质量进行考核评价,配合对评审质量进行评
价。
4.4 可研编制单位职责
可研编制单位应按要求编制完成可研文件,按计划提交评审资料,并根据可研评审单位的评审意见
按时完成收口版可研文件。
5 可研评审方式及流程
5.1 可研评审方式
T/EPIA JL16—2024
2
可研评审部门根据可研管理部门下达的年度评审计划,以可研预审、现场踏查、召开正式评审会议
等方式对吉林省66kV~220kV电网建设项目可研报告进行可研评审工作。
5.2 可研评审流程
a) 可研管理部门下达年度评审计划。
b) 可研评审单位按照可研管理部门下达年度评审计划开展可研评审工作,制定可研评审部门电
网项目可研评审实施计划,确定项目经理及可研预审、现场踏查、正式评审、可研收口、可
研评审意见上报各阶段的时间节点。
c) 可研评审单位副主任及专业总工程师对评审实施计划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的计划对可研建
设单位发布。
d) 可研建设单位根据可研评审工作计划向可研评审部门报送可研报告、相关前期手续及建设单
位对可研报告的内审意见。
e) 可研评审工作开始后,各项目由对应项目经理全过程负责,安排技术评审与技经评审人员实
施项目评审。
f) 可研评审部门开展可研初评并下发初评纪要,对不具备评审条件的设计文件予以退回,及时
通知可研建设单位及可研管理部门,待可研编制单位完善相关文件后重新报送,按照临时评
审工作流程处理,并择日安排初评。
g) 可研评审单位对具备评审条件的项目开展正式可研评审,可研编制单位根据会中各专家评审
意见修改可研报告,由项目经理结合项目实际问题及难度与可研建设单位约定可研报告及其
他材料返回时间。
h) 项目经理负责可研报告收口,并组织向可研管理部门进行主要问题汇报及分析,重点问题得
到可研管理部门肯定后方能进入出文及公文流转流程。
i) 项目经理组织各专业编制评审意见并进入公文流转流程,按照三级审核(专业会签、总工校
稿、部门领导审核)制度出具正式评审意见。
j) 对临时评审工作,与可研管理部门确定工作内容后,由副主任及专业总工程师审核具体评审
内容。通过审核后按照计划内评审工作模式开展后续流程。
k) 可研建设单位报请可研管理部门。
l) 可研管理部门完成可研批复。
m) 可研评审全流程结束。
6 可研评审实施
6.1 可研评审基本条件
6.1.1 应提供报告编制单位中标通知书。
6.1.2 应提供报告编制单位相关资质证书。
6.1.3 应提供建设单位内审会议纪要,建设单位所有涉及的部门和单位参加会议,形成一致意见并盖
公章。
6.1.4 可研报告的章节、附图附表、意向性协议、估算书应具备规范性和完整性,符合《国家电网有
限公司电网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管理办法》(国网(发展2)996-2021)要求。
6.1.5 电源送出工程应附电源工程接入系统设计报告评审意见。
6.1.6 可研报告内如有涉密的协议或是地图等,不能使用电子报告传递,待可研评审会议时,以纸质
报告带到会场,会后设计单位及时收回并统一销毁。
6.1.7 项目应取得县(区)级及以上的规划、国土等方面协议,落实文物、矿业、军事、环保、交通
航运、水利、海事、林业(畜牧)、通信、电力、油气管道、旅游、地震等主管部门的相关要求,如需
做防洪评估报告、地灾压矿报告、考古评估报告,应在可研评审前取得相关报告,项目如不涉及上述要
求,应在协议中明确。
T/EPIA JL16—2024
3
6.1.8 项目投资超参考造价的,应提供造价分析。
6.1.9 新建变电站应有地勘报告,变电站站址明确四角坐标,如需建户内变应在可研评审时与评审单
位沟通,并提供依据。
6.1.10 新建输变电工程,应合理选择匹配的通用设计、通用设备方案。特殊情况工程需开展差异化设
计时,建设单位应组织开展专题研究,论证推荐方案的必要性、可靠性、合理性,调研推荐设备的型式
试验、供货能力、运行情况等,并纳入可研评审的重要环节。
6.1.11 设计方案应符合国家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的相关法律法规要求。选择的站址、路径涉及自然保
护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生态保护红线等生态敏感区时,应取
得相应主管部门的协议文件。
6.1.12 依托项目开展科技研究,对项目的背景、内容、目标、费用开展专题论述。
6.2 可研必要性评审
6.2.1 负荷增长类工程:应提供新增负荷落位新(改、扩)建工程供电分区图;考虑前5 年负荷增长
情况,提供拟建项目所处区域上一年负荷最大时刻各分变电站负荷基础数据(同时率为1);根据用电
需求信息计算区域新增点负荷列表(考虑系数及同时率),同一类型负荷考虑的系数应一致,表中需明
确各用户用电投产时限。
6.2.2 提高电网供电可靠性工程:应提供拟改、扩建工程目前存在问题的相关证明材料,并说明工程
实施后可达到的预期效果。
6.2.3 加强网架、提高电网输电能力工程:应统筹考虑拟建工程周边电网现状、负荷发展趋势、区域
电网规划、线路T 接变电站数量、站间联络能力等说明项目可行性及必要性。
6.2.4 电源送出或者用户接入工程:应提供接入系统评审意见。
6.2.5 其它工程:对于应对突发增长负荷需求的输变电工程项目,应根据实际情况,核实突发负荷情
况,保证工程建设确有必要性。
6.3 电力系统一次评审
6.3.1 拟改、扩建变电工程建设时间及站址选择:根据负荷增长及电力平衡结果,依据《配电网规划
设计技术导则》(Q/GDW 10738)容载比选择范围要求的下限提出工程建设时间,变电站站址原则上应
靠近负荷中心。
6.3.2 接入系统方案校核:对于新能源建设比较集中的地区,应考虑本输变电工程所在地区小负荷、
新能源大出力方式下,推荐方案送出线路导体截面和主变容量是否满足新能源送出需要。
6.3.3 停电过渡:对施工中涉及到停电的工程,应配合停电方案进行相关潮流、短路等电气校核计算,
提供详细过渡方案。
6.3.4 短路电流计算:短路电流计算中负荷模型按地区实际情况考虑马达负荷比例。对220kV 及以上
短路电流计算结果,可研编制单位应向调度部门收资并进行比对,若仍存在差异,应校核电网参数。
6.3.5 低压侧出线:疏通工程根据建设必要性确定本期出线规模;负荷增长工程根据负荷预测、地区
间联络线建设情况确定远期及本期出线规模。
6.3.6 系统安全校核分析:开展系统稳定分析,提出是否需配置安全稳定控制装置。如需配置安全稳
定控制装置应提出与工程相关的初步配置要求及投资估算,确定本工程是否需要进一步开展安全稳定控
制系统专题研究。
6.3.7 检修作业安全校核分析:开展作业安全校核分析,提出保证作业空间、安全距离等措施,防止
近电作业、防止因作业造成大范围停电,保证电网安全和作业安全。
6.4 电力系统二次评审
T/EPIA JL16—2024
4
6.4.1 根据审定的系统一次及继电保护现状,结合周边已评审的电源和用户项目接入需求,明确变电
站线路保护的配置及通道的组织方案。
6.4.2 220kV 线路通信通道应优先选用光纤分相电流差动保护。新配置或改造更新的220kV 线路保护
应具备双通道接入能力。
6.4.3 66kV 专线接入的电源线路应配置光纤差动保护,长度小于10km 的66kV 专线供电线路宜配置纵
联电流差动保护。
6.4.4 电气化铁路牵引站供电线路应采用适合电铁负荷特性的保护装置。
6.4.5 明确新建变电站母线保护、故障录波器装置配置方案。对于母线保护、故障录波器装置,应考
虑远景规划需求,按终期规模配置。核实扩建变电站母线保护、线路故障录波器装置容量是否满足本期
工程的需要。
6.4.6 66kV 及以上变电站应按“双平面”原则配置2 套调数据专网接入设备和相应的二次安全防护设
备。
6.4.7 根据各相关电网电能量计量(费)建设要求,提出本工程计费、考核关口计量点设置原则,明确
关口表和电能量采集终端配置方案。
6.4.8 按要求部署网络安全监测装置,网络安全监测装置应满足电力监控系统网络安全的要求。
6.4.9 220kV 新建变电站确定一体化电源系统配置方案,直流系统供电方式,交流电源、UPS 电源、通
信直流变换电源(DC/DC)、蓄电池容量、组数及高频开关电源的配置方案。
6.5 系统通信评审
6.5.1 光缆、传输网络、数据通信网现状描述及建设方案应完整、准确。
6.5.2 对端站点通信设备板卡容量及空余槽位数应描述清楚,并说明存在的问题。
6.5.3 通信设备在满足工程接入需求的情况下,原则上不进行更换,如需更换应充分论述并提供相关
佐证材料。
6.5.4 光缆建设应兼顾站点业务接入与网络发展需求,具备可行性与经济性。若线路维持原运行方式,
原则上不更换线路光缆,如需更换应从纤芯资源需求、停电施工条件、杆塔荷载校核等方面分析论证,
并考虑经济性。若项目实施阶段需断开现有光缆或涉及设备改造,应完整、准确地描述光缆及设备上所
承载业务的过渡方案,并确保方案具备可实施性。
6.6 变电站选址评审
6.6.1 站址选择:应提供2 个及以上技术、经济、环保指标良好的站址,开展必要的调查、收资、现
场踏勘、勘测和试验工作,进行全面技术经济比较,提出推荐意见;若站址唯一,应出具加盖属地政府
部门公章的正式说明文件,文件内应进行站址唯一性详细论述,严禁以“最佳位置”、“最优位置”等
模糊性词语佐证站址唯一。
6.6.2 推荐站址:应位于负荷中心区域,且自然标高、土石方回填量、地下水位、地质条件、换填工
程量、五十(一百)年一遇洪水位等技术指标良好。
6.6.3 代征地面积:征地范围原则上按照围墙(护坡、挡墙)外1m 确定,严格禁止随意扩大征地范围。
如需扩大,需提供正式佐证文件并在评审会议中阐明原因。
6.6.4 设计方案:应明确变电站站址及进站道路方案、总平面布置和竖向布置方案;应明确建筑物设
计方案和建筑物面积及结构型式;应明确暖通、给排水、照明和消防设计方案;
6.6.5 其他:应提供地质勘察报告,明确地质条件、地下水位及相应处理方案;主变扩建工程、变电
站改造工程、变电站扩建工程必须提供工程量佐证影像资料;对于其他专业部门提出的非典型设计要求
需在内审意见中明确并在评审会议中介绍。
T/EPIA JL16—2024
5
6.7 变电评审
6.7.1 变电站扩建、增容、改造工程,应对站内原有设备及导体进行校验,明确设备短路电流控制水
平和回路最大工作电流;主变增容、主变扩建工程应论证是否能与前期主变并列运行;计算站用电容量
是否满足本期工程要求;避雷器保护范围能否满足本期要求。
6.7.2 当需要引接站外电源时,论证所引接的电源可靠性,站外电源一般采取施工电源永临结合的方
式。
6.7.3 涉及设备迁改和更换的工程,设计人员应核实工程内容,避免重复投资。对于不属于本工程引
起的问题,原则上不列入本工程。
6.7.4 当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置于建筑物内时,建筑物地基内的钢筋应与人工敷设的接地网连
接;室内还应设置环形接地母线,室内各种需接地的设备均应连接至环形母线。环形接地母线还应与气
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区域专用接地网相连接。
6.7.5 同一建筑物或建筑物的任一防火分区布置有不同火灾危险性的房间时,建筑物或防火分区内的
火灾危险性类别应按火灾危险性较大的部分确定,当火灾危险性较大的房间占本层或本防火分区建筑面
积的比例小于5%,且发生火灾事故时不足以蔓延至其他部位或火灾危险性较大的部分采取了有效的防
火措施时,可按火灾危险性较小的部分确定。
6.7.6 220kV 枢纽变电站站区场地设计标高应高于频率为1%的洪水水位或历史最高内涝水位,其他电
压等级的变电站站区场地设计标高应高于频率为2%的洪水水位或历史最高内涝水位。当站区场地设计
标高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可区别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变电站运行安全性。
6.8 输电评审
6.8.1 新建线路应选择两个及以上可行的路径方案,开展必要的调查、收资、勘测和试验工作,综合
考虑技术、经济、环保、施工和运维等因素,对可行的线路路径方案进行综合比选;线路曲折系数超过
1.3,应进行深度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
6.8.2 线路路径应尽量符合安全可靠、经济合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机械化施工等设计原则。线
路路径应尽量避开中冰区、导线易舞动区及影响安全运行的其他区域,如无法避开,采取相应的预防措
施。大跨越工程应符合《110kV~750kV 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GB 50545)规定,跨越点宜选择在地
形优越、跨距小,水文、地质条件较好区域,提出两个及以上可比的跨越点位置方案,并应与一般线路
结合进行综合技术经济分析,提出推荐方案。
6.8.3 明确杆塔是否采用通用设计模块,对未采用的要说明原因。实际工程应用中,当冰区等与通用
设计不一致时,应对通用设计杆塔进行校核应对杆塔进行优化设计及校验,并提供相关计算书。
6.8.4 应提供完整的材料清册(包含征占地面积、拆迁及砍伐数量)。
6.8.5 基础型式的选择应符合《架空输电线路基础设计规程》(DL/T 5219)规定,综合考虑工程要求、
岩土工程条件、施工条件等因素,优先采用原状土基础。线路如采用灌注桩等特殊基础,需有完整的地
勘报告作为依据。
6.8.6 线路工程应严格控制拆迁及赔偿范围,拆迁及赔偿工程量应经现场勘查做到真实、准确,严禁
虚列,且必须有影像资料作为证明。
6.8.7 采用电缆及钢管杆时必须有相关依据,同时需确定好有无地方政府承担电缆方案与架空方案间
投资差价。
6.8.8 送出工程应根据升压站站址的位置及出线方向,确定终端杆塔的位置。
6.8.9 改造线路时在确保安全可靠的前提下,经技术经济综合论证后可选用耐热导线或高导电率节能
导线。
6.8.10 选用技术成熟、适用度高、经济合理的防雷和接地设备。如选择特殊接地方式及材料,需提供
充分的依据。
T/EPIA JL16—2024
6
6.8.11 新建线路跨越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重要输电通道的架空输电线路区段时,应采取必要的反事
故措施。
6.8.12 线路经过成片林区时,宜采用高跨方案,在重冰区、限高区等特殊地段需要砍伐时应进行经济
技术比较,明确砍伐范围。高跨时应明确树木自然生长高度,跨越苗圃、经济林、公益林时应提供相关
赔偿依据。
6.9 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评审
6.9.1 选址选线应优先避让各类环境敏感区和水保敏感区。确实无法避让的,按规定开展相关专项论
证、协议办理等工作。
6.9.2 应综合考虑污染物排放控制、生态保护与恢复、水土流失防治等因素,优化站址路径方案。在
投资估算中合理计列环保水保设施(措施)和技术服务费用,编制环保水保篇章。
6.9.3 应综合考虑污染物排放控制、生态保护与恢复、水土流失防治等因素,优化站址路径方案。对
涉及防爆、危化品的管理提出相应措施论述,编制环保水保篇章。
6.10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应对可能涉及的环境风险、安全风险和社会纷争风险等进行评估和管理,确保电力工程建设的顺利
进行,保护社会稳定和居民安全。
a) 对电力工程建设可能存在的事故隐患进行评估,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有效降低事故风
险。
b) 对电力工程建设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减少对生态环
境的破坏。
c) 对电力工程建设涉及征地拆迁等社会纷争进行评估,及时发现潜在的社会纷争,保护社会稳
定和居民安全。
6.11 投资估算及经济性评审
6.11.1 估算书应采用现行的电力建设工程定额、预规及相应费用调整文件编制,编制说明应详细描述
工程概况并进行造价分析。
6.11.2 设备价格参照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定额站最新发布的《电网工程设备材料信息参考价》,地材价
格参照公司定额站发布的最新《吉林省输变电工程地方性材料参考价格表》,不足部分参照近期同类工
程中标价或采用市场询价。
6.11.3 勘察设计费标准执行《关于印发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勘察设计费概算计列标准(2014 年
版)的通知》(国家电网电定〔2014〕19 号)。
6.11.4 二次设备改造费用按甲供设备计列,不取设备运杂费。
6.11.5 调试定额计列参照《35kV~75kV 输变电工程安装调试定额应用等2 项指导意见(2021 年版)》,
不计取施工企业配合调试费。
6.11.6 建设场地征用及清理费中赔偿需提供相关依据,参照工程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最新发布的
赔偿标准(或含补偿标准的会议纪要),拆迁及特殊赔偿费用可参照第三方评估报告确定。
6.11.7 当输电线路跨越高速公路时,除正常套用定额外,应在其他费用中补充跨越配合等相关费用。
如遇跨越铁路(含电气化铁路、高速铁路、一般铁路)时,应与铁路部门取得联系,请铁路部门确认跨
越位置及对应的预算,并将此费用计列到估算中,原定额套用不执行。应注意跨越铁路时临时占地、树
木砍伐等费用的计列,避免落项。
6.11.8 如需计列“站外电源”、“施工电源”等施工费,应提供费用计算过程,临时工程需考虑设备
材料摊销。
6.11.9 可研编制单位上报评审的设计文件,工程造价(费用)水平高于对应参考价造价水平的,设计
文件中要增加专题论证材料;超过对应参考价水平10%以上的工程,要增加方案技术经济比选专篇,说
T/EPIA JL16—2024
7
明采用该方案的必要性。
7 可研评审质量控制
7.1 专业能力
可研评审单位应根据内部分工情况和评审的实际工作量至少建立1个相对固定的评审小组,每个评
审小组至少有1名符合条件的评审项目经理(可由专业评审人员兼任)。
各专业评审人员应配置齐全,包括系统专业、变电专业(变电一次、变电二次、土建、通信等)、
线路专业(线路电气、线路结构等)、技经专业(变电技经、线路技经等)、环水保专业等。
7.2 制度建设
应制定可研评审管理办法或实施细则,包括评审流程,进度、质量控制及考核等内容;建立技术典
型案例库、评审技术要点库、技经指标库等专家辅助评审体系,加强可研评审工作管理,保证体系完整
更新及时。
7.3 信息化管理
可研评审单位应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三维评审系统等,保证系统的完整性和更新及时性。
7.4 评审质量要求
应保证可研评审计划及时执行,保证专业评审人员能力符合要求,保证可研评审意见的规范性、完
整性、准确性、及时性,内容深度符合要求。
7.5 评审完成时效
可研报告审定后,可研评审单位应在规定的工作日内向可研管理部门、可研建设单位提交正式评审
意见。
T/EPIA JL16—2024
8
A
A
附录A
(规范性)
可研评审流程图
相关推荐
- T/ZDL 022-2023 产品碳足迹 产品种类规则10kV及以下电力变压器
- T/CCUA 016-2021 超级计算数据中心设计要求
- T∕ZZB 2255-2021 AMT重型商用车离合器总成
- T/QLCY 001-2022 学校食堂大宗食品原料采购 食品安全管理规范
- T/QGCML 818-2023 轨道交通车辆表面保护聚脲涂层
- T∕CFLP 0027-2020 国有企业采购管理规范
- T/DZJN 84-2022 饮用水处理装置用隔膜增压泵
- T/WZSJD 2308-2024 无卤低烟阻燃交联聚烯烃绝缘电力电缆
- T/CI 122-2022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机械制动系统通用技术规范
- T/WZBF 023-2022 流量分配调节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