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T/EPIAJL 15-2024 吉林省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技术导则 > 下载地址2
    T/EPIAJL 15-2024 吉林省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技术导则
- 名 称:T/EPIAJL 15-2024 吉林省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技术导则 - 下载地址2
- 类 别:综合团体标准
- 下载地址:[下载地址2]
- 提 取 码:
- 浏览次数:3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错误报告 目录
目录| 新闻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资料介绍
        ICS 29.020
CCS F21
团体标准
T/EPI AJL15—2024
吉林省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技术导则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Jilin province electric vehiclecharging/battery swap infrastructure
2024 - 12 - 15 发布2024 - 12- 30 实施
吉林省电力行业协会 发布
目次
前言.......................................................................................................................................................... II
1 范围.................................................................................................................................................................... 3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3 术语和定义........................................................................................................................................................ 3
4 基本规定............................................................................................................................................................ 4
5 规划选址............................................................................................................................................................ 5
5.1 规划............................................................................................................................................................ 5
5.2 选址............................................................................................................................................................ 5
6 充换电设施........................................................................................................................................................ 6
6.1 一般要求.................................................................................................................................................... 6
6.2 设施选择.................................................................................................................................................... 6
6.3 设施布置.................................................................................................................................................... 6
7 工程设计............................................................................................................................................................ 7
7.1 一般要求.................................................................................................................................................... 7
7.2 供配电系统................................................................................................................................................ 7
7.3 照明系统.................................................................................................................................................... 8
7.4 配电线路布线系统.................................................................................................................................... 8
7.5 防雷接地.................................................................................................................................................... 8
7.6 监控系统.................................................................................................................................................... 9
7.7 计量计费系统.......................................................................................................................................... 10
7.8 消防.......................................................................................................................................................... 10
7.9 土建与配套设施...................................................................................................................................... 11
7.10 节能与环保............................................................................................................................................ 12
7.11 标识系统................................................................................................................................................ 13
T/EPI AJL15—2024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由吉林省电力行业协会提出、解释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吉林省长春电力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辽源供电公司、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延边供电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刘元琦、孙勇、时雨、王静、孟繁波、路晓明、吕长会、王勇、杜秋实、
李鹏飞、王微微、姚忆雯、王鑫红、许鑫、高雪峰、王丽威、赵博、谌骏哲、王若菡、郑宇、张晓
华、李剑、张宪超
T/EPI AJL15—2024
3
吉林省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技术导则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吉林省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规划设计的基本规定、规划选址、充换电设施、工程
设计。
本文件适用于吉林省行政区内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公用充电设施及换电站的工程规划、设计,不适
用于自用充电设施、专用充换电设施的规划、设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3096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T 12326 电能质量电压波动和闪变
GB/T 14549 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
GB 15630 消防安全标志设置要求
GB/T 18487.1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T 28569 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电能计量
GB/T 29317 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术语
GB 50015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
GB 500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34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 50038 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
GB 50052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 50053 2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
GB 50057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 50067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98 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GB 50217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标准
GB 50260 电力设施抗震设计规范
GB 50343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GB 50395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 50966 电动汽车充电站设计规范
JJG 1148 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
3 术语和定义
GB/T 29317 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充换电设施charging/battery swap infrastructure
采用整车充电方式为电动汽车提供电能的相关设施的总称。
3.2 充电设施charging infrastructure
采用整车充电方式为电动汽车提供电能的相关设施的总称。
3.3 充换电系统charging/battery swap system
充换电设施内的所有充电设备、电缆及相关辅助设备组成的系统。
3.4 交流充电桩AC charging spot
T/EPI AJL15—2024
4
采用传导方式为具有车载充电机的电动汽车提供交流电源的专用供电装置。
3.5 直流充电桩DC charging spot
用传导方式为具有车载充电机的电动汽车提供直流电源的专用供电装置。
3.6 非车载充电机board charger
固定途接至交流或直流电源,并将其电能转化为直流电能,采用传导方式为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充
电的专用装置.
3.7 充电主机charging host
充电主机系统中实现能量变换和功率分配的核心部分。
3.8 充电终端charging terminal
充电主机系统或分体式非车载充电机与电动汽车进行信息交互和能量传输、计量计费的部分。
3.9 充电站charging station
采用整车充电模式为电动汽车提供电能的场所,主要由三台及以上电动汽车充电设备,至少有一台
非车载充电机,以及相关的供电设备、监控设备等组成。
3.10 公共充电站public charging station
对社会开放,可对各种社会车辆提供充电服务的充电站。
3.11 换电站battery swap station
采用电池更换模式为电动汽车提供电能的场所。
3.12 预装式换电站prefabricated battery swap station
将充电设备、配电设备、监控设备、电池存放架、值班室等安装于封闭箱体内的换电站。
3.13 监控系统supeisormd control system
应用信息、网络及通信技术,对充电站内设备运行状态和环境进行监视、控制和管理的系统。
3.14 计量计费系统metering and billing system
用于实现充电站与电网之间、充电站与电动汽车用户之间的电能计量和费用结算的装置和系统。
3.15 防火单元Fireunit
是指一个防火区域,目的是将火灾影响控制在该范围内。
3.16 有序充电orderly charging
通过管理系统对多个充电设备进行充电顺序或充电功率进行调控,确保供电系统负荷不超过限定值。
4 基本规定
4.1 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应选用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合格产品,宜采用节能、环保、免维护或少
维护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或淘汰的技术和产品。
4.2 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配套的供电设施、防火单元分隔、消防设施等建设应与主体项目同步设
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
4.3 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应能为电动汽车提供安全的充换电环境,在充换电过程中实时监控充换
电设备及被充换电车辆。
4.4 新建建筑内的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应与其他充换电设施统筹规划、同步设计,可采用整体建
成交付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的方式进行配置。预留条件应包括必要的土建设施、供电容量、变配电设备
位置、线路通道、充电设备安装位置等。
4.5 既有建筑配建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供电电源可利用已有配电设施且应满足用电调度要求。
当已有供配电设施无法满足容量要求时,应进行增容改造或采用有序充电方式降低充电容量需求。
4.6 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距其他建(构)筑物的防火间距应符合现行国家相关防火规范、标准的
相关规定,不应设置在汽车库(场)通道的出入口的两侧,不应影响车辆和人员正常通行,不应设置在
走廊或疏散通道上。
4.7 在人防工程内设置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与充电设备应符合GB 50038、GB 50098 等的规定。
4.8 公共充电站应按照以快充为主、慢充为辅的原则建设。
4.9 换电设施应根据服务车型、服务能力选择电池箱更换设备,电池箱更换设备宜具备对多车型或多
种规格电池箱进行换电的能力。
T/EPI AJL15—2024
5
4.10 依据社会化进程,实际与发展需求、场地特征、人文特色、发展水平、技术水平和公众意见,因
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开展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与充换电设备的规划、设计工作。
4.11 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与充电设备规划年限应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年限一致,一般
要求为近期5 年、中期10~15 年、远期20~30 年,三个阶段。
5 规划选址
5.1 规划
5.1.1 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应满足行政区域内规划的要求,宜结合电动汽车用户的需求和充换电
需求,确定其建设规模、数量与服务半径,科学合理地规划充电设施的类型和容量。充换电设备宜集中
布置,统一管理。
5.1.2 充换电设施的规划应预留供配电装置的位置、空间、进出线路由,预留消防改造条件,满足未
来安装充换电设施的需要。
5.1.3 电动汽车公共充电站宜符合以下规定:
1) 新建的文化设施用地、体育用地、医疗卫生用地、商业设施用地、娱乐康体用地、公共
设施营业网点、其他服务设施用地、公园绿地等对外开放的公共设施配建停车场,宜按
不低于总停车位15%的比例设置充电车位;
2) 应结合机场、火车站、交通枢纽等大型交通枢纽建设配置公共充电站;
3) 结合城市道路的路内、路外、快速路桥下空间等临时停车位作为补充,设置公共充电车
位;
4) 宜按照1.5km 服务半径要求,结合有条件的现状及规划的加油加气站、变电站设置充电
车位。
5.1.4 电动汽车换电设施宜符合以下规定:
1) 中心城区宜按2.5km、外围城区按4.0km 服务半径要求,结合机场、火车站、客运站等交
通枢纽、停车场、公交场站、供热、供电用地等城市基础设施、大型商场、公园绿地等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加油站、加气站和加氢站等能源设施设置换电站。亦可依据服务
半径要求独立设置的换电站;
2) 有条件时,换电站可作为储能站。
5.1.5 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总平面布置应遵守站内工艺布置合理、功能分区明确、交通便利、节约用
地的原则。
5.1.6 依据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规模,合理设置车辆出入口数量,车辆出入口应临近城市道路,宜单
独设置车辆出入口,条件允许时,入口和出口宜分开设置。
5.1.7 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内道路的设置应满足消防及服务车辆通行的要求。当站内无法形成环形道
路时,站内行车道应与站外行车道形成环形。
5.1.8 电动汽车换电站的布置应设置站区工作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安全撤离的通道,预装式换电站可利
用周边道路或空旷区域作为安全撤离通道。
5.1.9 电动汽车换电站宜设置临时停车场地。临时停车场地的大小应根据换电站的规模及入站的车流
量进行合理考虑,其布置不应妨碍车辆的电池更换和正常通行。
5.2 选址
5.2.1 电动汽车充换电站的站址选择应符合城镇规划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宜靠近城市道路,不宜选在
城市干道的交叉口和交通繁忙路段附近,车辆应进出便利。对于车流量大的场所,应选择已有停车位或
足够空间缓解车流的站址。
5.2.2 充换电设施的选址应满足供电电源接入容量、位置的要求,宜利用就近的供电、消防、通风、
防洪及排水等公用设施。
5.2.3 充换电站宜设置在附近有消火栓或消防车能够进入的场所。
5.2.4 充换电站的选址应符合防火安全和电气安全要求,不应靠近易燃、易爆、污染等危险源,并应
符合站内外防火间距、电气设备绝缘配合有关标准的要求。
5.2.5 充换电站不应设在多尘、水雾、有腐蚀性和破坏绝缘的有害气体及导电介质的场所。当无法远
T/EPI AJL15—2024
6
离时,不应设在污染源主导风向的下风侧。
5.2.6 充电设施不宜设置在地下最底层,如需设置采取防水措施。
5.2.7 不应设在有剧烈振动或高温的场所,且配套建(构)筑物抗震能力应符合GB 50260 的相关标准
要求。
5.2.8 充换电站的选址应满足通信要求,宜选在有公用通信网络覆盖的区域。
5.2.9 因场地等条件限制使充换电站与需要保持安静的区域距离较近时,应采取措施保证上述区域满
足GB 3096 标准要求的环境噪声限值。
5.2.10 电动汽车换电站应在地面上独立设置,可与汽车加油加气加氢站、充电站、室外停车场等场所
合建,应布置在汽车加油加气加氢站辅助服务区内。
5.2.11 换电站不宜选在有重要文物或开采后对换电站有影响的矿藏地点。
5.2.12 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不应设在车库内以及甲、乙类物品运输车的汽车库停车场内。
5.2.13 换电站不应附设在民用建筑内。
6 充换电设施
6.1 一般要求
6.1.1 充换电设施应结合停车位、车行道路进行合理布局,便于车辆充换电。
6.1.2 充换电设备必须取得具备相应资质机构出具的符合标准的产品认证证书或者型式试验报告;充
换电设备内部元器件应选用获得相应资质的第三方检验机构检验合格的产品,使用的关键零部件应按法
律法规的要求取得强制性认证或型式试验报告。
6.1.3 充换电设备应具备与上级监控管理系统的通信功能。
6.1.4 充换电系统各部分之间、充电设备与电动汽车之间的通信接口及协议应符合相关国家标准的规
定。
6.1.5 当有大量充电设施和充电设备时,应采用有序充电模式,实施充电时间、功率等智能控制。
6.2 设施选择
6.2.1 公共充电设施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商业停车场、独立建设的充电站、充换电站宜以快充为主方式进行配建;
2) 医院、车站、机场、快速路桥下等停车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对外开放停车场宜以
快充为主,慢充为辅方式进行配建;
3) 对需要快充的场所,应选择大功率直流充电桩、超级充电桩、分体式充电桩。
6.2.2 充电设备采用的标称电压、电流及充电模式应符合GB/T 18487.1 的规定。
6.2.3 充换电设施宜具备本地数据存储功能,充电数据应以记录形式保存在非易失性存储器内并保证
存储数据的正确、连续、完整、有效。
6.2.4 预装式换电站应具有下列功能:
1) 应按设计更换能力选择电池箱更换设备参数及数量;
2) 电池箱更换设备出现异常时应能通过人工干预完成电池更换;
3) 电池存储区应具备电池热失控检测和识别功能;
4) 宜具备电池自动转运功能,保证电池出现异常时能够及时从电池仓转运至隔离区,与其
他电池隔离。不具备自动转运功能的预装式换电站应具备电池快速隔离措施;
5) 电池箱更换设备宜具备适应多种轮轴距车型的能力;
6) 电池自动转运功能应与烟雾报警系统联动,当收到烟雾告警时自动将问题电池隔离处理。
6.2.5 重量较重、体积较大的充电设备应选择落地式,重量较轻、体积较小的充电设备可选择壁挂式
或立柱式。
6.2.6 室外型充换电设备应具有防水、防尘能力,防护等级不应低于IP54,室内型充电设施防护等级
不应低于IP32。
6.3 设施布置
6.3.1 充电设备布置应符合GB 50966 的相关规定。根据停车场(库)实际条件合理布置;低压配电柜
T/EPI AJL15—2024
7
与充电设备、末端充电设备与充电停车位之间宜靠近布置;充电停车位应设置停车车挡。
6.3.2 充电设备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充电设备应结合停车位合理布局,便于车辆充电;
2) 充电设备的布置靠近供电电源,以缩短供电线路的路径,同时应满足供电半径的要求;
3) 采用分体式结构的非车载充电机,其整流柜宜靠近充电桩布置,末端压降应满足要求;
4) 充电设备不应遮挡行车视线,电动汽车在停车位充电时不应妨碍区域内其他车辆的充电
与通行;并应留出方便驾驶员操作的空间;
5) 充电设备与充电车位、建(构)筑物之间的距离满足安全、操作及检修的要求;充电设
备外廓距充电车位的边缘净距不宜小于0.4m。
6.3.3 换电设备的布置应方便车辆的通行及停靠。
6.3.4 换电设备布置应根据电池箱在车体的安装位置确定,并应能可靠识别电池箱在换电车辆上的安
装位置。
6.3.5 在装载、搬运和卸载电池箱过程中,电池箱更换设备应具有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保证操作人
员、车辆和设备的安全。
6.3.6 预装式换电站设备布置时,宜预留人员操作空间。
7 工程设计
7.1 一般要求
7.1.1 充换电基础设施的设计应根据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用电容量、工程特点、系统规模和发展规划,
合理确定设计方案。
7.1.2 充换电基础设施的设计应保障用电安全、供电可靠、技术先进和经济合理。
7.1.3 充换电基础设施的构成应简单明确,减少电能损失,便于管理和维护。
7.1.4 充换电设施供配电系统应符合GB 50052 的规定。
7.1.5 分散充电设施负荷等级在无特殊要求时应为三级。
7.2 供配电系统
7.2.1 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供配电系统的设计,除应符合本文件外,还应符合GB 50052、GB 50053
有关规定,并符合地方供电公司相关规定。
7.2.2 供配电设备的布置应遵循安全、可靠、适用的原则,便于安装、操作、搬运、检修和调试。
7.2.3 配电系统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中低压配电系统宜采用单母线或单母线分段接线,低压接地系统宜采用TN-S 系统或
TN-C-S 系统;
2) 低压进出线开关、分段开关宜采用断路器。
3) 来自不同电源的低压进线断路器和低压分段断路器之间应设置机械闭锁和电气联锁装置,
防止不同电源并联运行;
4) 低压断路器宜具有短路瞬时、短路延时、长延时和接地保护功能,宜设置分励脱扣装置,
不宜设置失压脱扣装置或低压脱扣装置;
5) 配套的配电室、箱式变电站、柱上变台等供电设施宜加装智能融合终端装置,实现对供
电设备和充电设备运行状态、电能计量、环境监测等各类数据采集,并能上传至相关系
统主站。
7.2.4 分散充电设施供配电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分散充电设施宜就近接入电源点;
2) 既有停车位配建充电设施应根据变压器容量、用电高峰时变压器负载率等,选择接线方
式。当采用单母线接线时,负载率不宜超过80%,当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时,负载率不宜
超过60%;
3) 当接入充电设施造成配电变压器过载运行时,可采取对充电功率和充电时间段进行优化
控制或对配电设施进行增容改造等措施,降低负载率;
4) 新建充电设施应根据规模在配电室预留专用馈线开关;
T/EPI AJL15—2024
8
5) 交流充电桩应设过负荷保护、短路保护和剩余电流保护功能;
6) 单相交流充电桩接入系统时宜满足三相平衡的要求。
7.2.5 开关柜宜选用小型化、无油化、免维修或少维修的产品。
7.2.6 无功功率补偿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无功功率补偿装置宜设置在变压器低压侧,补偿容量宜按最大负荷时变压器高压侧功率
因数不低于0.95 确定;
2) 当用电设备的自然功率因数满足变压器高压侧功率因数不低于0.95 的要求时,可不加装
低压无功功率补偿装置。
7.2.7 充换电设施供配电系统的供电电压允许偏差应符合GB/T 12325 的规定。
7.2.8 充换电设施所产生的电压波动和闪变在电网公共连接点的限值应符合GB/T 12326 的规定。
7.2.9 当充换电设施的波动负荷引起电网电压波动和闪变时,宜采用动态无功补偿装置或动态电压调
节装置等措施进行改善,对于具有大功率充电机的充电站,可由短路容量较大的电网供电。
7.2.10 充换电设施接入电网所注入的谐波电流和引起公共连接点电压的正弦畸变率应符合GB/T
14549 的规定。
7.2.11 电动汽车充电末端配电回路应设置限流式电气防火保护器。
7.2.12 换电站内充电设备的供电系统宜设置限流式电气防火保护器。
7.3 照明系统
7.3.1 充换电设施的照明应包含工作照明和应急照明。
7.3.2 充换电设施的照度及照明功率密度应符合GB 50034 的规定。
7.3.3 室内充电站应设置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其照度及备用电源的连续供电时间应符合GB
50016 的规定。
7.3.4 照明光源及灯具应选择高效节能光源、节能附件及高效灯具。
7.3.5 充电设备操作面宜自带背景灯或增加局部照明。
7.3.6 室内外照明器安装位置应便于维修,照明器与带电导体或带电设备间应有足够安全距离,对工
作有可能损坏灯具的场所,应采用带保护罩的灯具,金属保护罩应与保护地线可靠连接。
7.3.7 设置在公共停车场(库)内的充电站的照明应采用集中控制或自动控制的方式。
7.3.8 配套建设充电基础设施的汽车库、停车场的照明灯具布置及控制应满足充电设备操作的要求。
7.4 配电线路布线系统
7.4.1 配电线路及设备、电缆的选择及敷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配电线路和控制线路应宜采用铜芯导体或铝导体;
2) 移动式电气设备等经常弯移或有较高柔软性要求的回路,应使用橡胶绝缘等电缆;
3) 低压线缆的选择应符合GB 50217 的规定;
4) 中压电力电缆宜选用交联聚乙烯绝缘类型,低压电力电缆应选用交联聚乙烯绝缘类型;
5) 低压三相回路宜选用五芯电缆,单相回路宜选用三芯电缆;
6) 电力电缆截面的选择应符合GB 50217 的规定;
7) 电缆路径应规划合理,电缆应固定敷设;户内电缆可采用桥架敷设、地槽敷设、穿管明
敷等方式;户外电缆线路宜采用电缆沟槽或穿保护管埋地的方式敷设;
8) 电力管线与其他市政管线之间的平行或交叉距离,应符合GB 50217 的规定;
9) 电缆接入供电和用电设备时,不应对柜内端子或连接器产生额外应力;
10) 交流单芯电缆外护套不应采用导磁性材料铠装,交流单芯电缆穿管时应采用非导磁管材。
7.4.2 充电设备供电电缆应置于可以抵抗车轮碾压能力的结构且电缆不应直接接触地面。
7.4.3 充换电设备信息传输线缆应符合国家相关规范。
7.4.4 充换电设备内部信息传输线缆应采用屏蔽双绞线,屏蔽层应可靠接地。
7.4.5 设置于建筑物内的配电线缆及管路的选型应符合相应建筑物属性的消防要求。
7.5 防雷接地
7.5.1 充换电设施的防雷与接地应符合GB 50057、GB 50343 的相关规定。
7.5.2 安装在室外的充、换电设备应设置防直击雷、防雷电波入侵和防雷电电磁脉冲的技术措施。
T/EPI AJL15—2024
9
7.5.3 室外充换电设施的顶棚或其他防雨、防晒设施应采取防雷接地措施。
7.5.4 户内安装的充电设备,应利用建筑物的接地装置接地;户外安装的充电设备宜与建筑或配电设
施共用接地装置。当无法利用时,应加设接地装置。
7.5.5 充换电设施的工作接地、保护接地、防雷接地宜共用接地装置,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应满足充
换电设施的需求。
7.5.6 正常情况下不带电的充电设备金属外壳、支架和底座等金属构件应与建筑物的接地装置进行可
靠连接,充电设备应设置等电位联结。
7.5.7 充电设备保护接地端子应可靠接地。
7.5.8 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 的相关要求设置SPD 浪涌保护器。
7.6 监控系统
7.6.1 电动汽车充换电站应设置监控系统,包含充电监控、供电监控、环境监测及视频安防监控等系
统,相关信息应传至有人值班的场所。
7.6.2 充电监控系统应满足下列要求:
1) 具备对充电设备进行监测、控制、保护以及数据处理与存储、事故状态下的紧急处理等
功能;
2) 具备对车载充电机运行状况的监视和对电动汽车储能单元储能状态的监视功能;
3) 具备对非车载充电机的工作状态、温度、故障信号、功率、电压、电流和电能量;
4) 应具备向充电设备下发控制命令、遥控启停、校时、紧急停机、远方设定充电参数等控
制调节功能;
5) 具有兼容性和可扩展性,满足不同类型充电设备的接入以及充电设施规模不断扩容的要
求;
6) 具有接受时钟同步系统对时的功能,以保证系统时间的一致性。
7.6.3 供电监控系统应具备下列功能:
1) 应具备对供电状况、电能质量、设备运行状态等参数的监控功能;
2) 应具备供电系统的越限报警、事件记录、故障统计等功能。
3) 供电监控系统应能控制供电系统负荷开关或断路器的分合。
7.6.4 监控系统应具备下列数据处理与存储功能:
1) 设备的越限报警、故障统计等数据处理功能;
2) 过程数据统计等数据处理功能;
3) 设备的遥测、遥信、遥控、报警等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的集中存储和查询功能。
7.6.5 系统应具有兼容性,保证不同类型充电设备的接入,应具有扩展性,满足充电站规模不断扩容
的要求以及新功能的要求。
7.6.6 充电监控系统接受时钟同步系统对时,应能保证系统时间的一致性。
7.6.7 充电监控系统宜具备纳入省级电动汽车充电服务与监管平台的功能。
7.6.8 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安防监控系统设计应符合现行GB 50395 的规定。
7.6.9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应具备下列功能:
1)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应满足无死角覆盖要求;
2)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宜具有与消防报警系统的联动接口;
3)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应保证实时、稳定、可靠,以确保充换电设施运行过程的安全。
7.6.10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应采用不间断电源进行供电。
7.6.11 换电站监控系统应具备下列功能:
1) 换电站监控系统宜由站控层、间隔层及网络设备构成;
2) 站控层应实现换电站内各系统的人机交互,实现相关信息的收集和实时显示、设备的远
程控制、数据的存储、查询和统计功能,并可与相关系统通信;
3) 间隔层应能采集设备运行状态及运行数据,实现上传至站控层,并应能接收和执行站控
层的控制命令;
4) 站控层配置应能满足整个系统的功能要求及性能指标要求,服务器容量应与监控系统所
控制采集的设计容量匹配,并应留有扩充裕度;
T/EPI AJL15—2024
10
5) 监控系统应具有数据交互接口。
7.7 计量计费系统
7.7.1 面向电网直接报装接电的经营性充电设施的电能计量装置应安装在产权分界点处或按与供电单
位签订协议设置计量。
7.7.2 交流充电桩电能计量应符合GB/T 28569 的规定。
7.7.3 电动汽车非车载充电计量宜采用直流计量。直流计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采用电子式直流电能表(以下简称直流电能表)和分流器时,应安装非车载充电装置直
流端和电动汽车之间,直流电能表的准确度等级应不低于1.0 级,分流器的准确度等级
应不低于0.2 级。根据充电电流的大小,直流电能表的电流线路可采用直接接入方式或
经分流器接入方式,电能计量装置的规格配置应符合表1 的要求;
表1 电能计量装置的规格配置
额定电压(V) (100)、350、500/700
额定电流(A) 10、20、50、100、150、200、300、500
2) 直流电能表的电流线路可采用直接接入方式或经分流器接入方式。经分流器接入式直流
电能表的分流器额定二次电压为75mV,直流电能表的电流采集回路应接入分流器电压信
号;
3) 充电机具备多个可同时充电接口时,每个接口应单独配置直流电能表,直流电能表应符
合国家相关要求。
7.7.4 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的电能计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交流充电桩的充电计量装置应选用静止式交流多费率有功电能表(以下简称交流电能表),
交流电能表应采用直接接入式,其电气和技术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参比电压(Un)应为220V;
基本电流(Ib)应为5A或10A;
最大电流(Imax)应大于或等于4倍的基本电流;
参比频率应为50Hz;
准确度等级单相应不低于2.0级,三相应不低于1.0级。
2) 交流充电桩具备多个可同时充电接口时,每个接口应单独配备交流电能表;
3) 交流电能表宜安装在交流充电桩内部,设于交流输出端与车载充电机之间,电能表与车
载充电机之间不应接入其他与计量无关的设备;
4) 交流充电桩应能采集交流电能表数据,计算充电电量,显示充电时间、充电电量及充电
费用等信息;
5) 交流充电桩应显示本次充电电量,并可将该项清零;
6) 交流充电桩可至少记录100 次充电行为,记录内容包括充电起始时刻、起始时刻电量值、
结束时刻、结束时刻电量值和充电电量;
7) 交流充电桩从交流电能表采集的数据应与其对用户的显示内容保持一致。
7.8 消防
7.8.1 建筑物内的充换电设施应与建筑物统一进行消防设计。建筑红线内的室外充电设施宜与就近建
筑物共用消防设施;当无法共用时,应单独设消防设施。换电站应独立设置消防设施。
7.8.2 充换电设施消防建设应符合GB 50016、GB 50067 的规定。
7.8.3 电动汽车充电设备设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设置防火单元,宜集中设置。每个防火单元内充电车位数量及设置要求应符合国家现
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防火单元出入口不应正对车辆;
3) 防火单元内每个充电车位顶部应至少设置1 只感烟火灾探测器;
4) 防火单元内行车通道上的防火卷帘应由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控制,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T/EPI AJL15—2024
11
当火灾发生时,防火单元内任意两只独立的感烟火灾探测器或任意一只防火卷帘专用感烟火灾探测
器的报警信号应联动控制防火卷帘下降至距地面1.8m处;任意一只防火卷帘专用感温火灾探测器的报警
信号应联动控制防火卷帘下降到地面;
在防火卷帘两侧应设置手动控制装置控制其升降。
5) 配电线路的线缆燃烧性能不应低于B1 级、燃烧滴落物/微粒等级不低于d1 级、产烟毒性
不低于t1 级;
6) 防火单元内的行车通道应采用具有停滞功能、耐火极限不低于2h 的防火卷帘作为防火单
元分隔,并采用不低于2h 耐火极限的隔墙和楼板,持续喷淋时间和消防水枪持续出水时
间不应小于2h;
7) 防火单元应设置水喷淋自动灭火系统,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每个车位上部应至少设置2个喷头;
每个防火单元内应设置覆盖到每个车位的2只消防水枪;
宜设置事故后清洗与污水排放系统。
8) 防火单元应设置独立的排烟系统,相邻的防火单元可共用一套排烟系统,但不应与建筑
物其他排烟系统共用和混用。
7.8.4 电动汽车充电车位所在区域严禁通过燃油、燃气、蒸汽压力管道。
7.8.5 消防车通道以及消防扑救场地上不应设置充电设备。
7.8.6 电动汽车充电车位所在区域应便于消防救援人员开展消防救援工作。
7.8.7 建筑物内的电动汽车充电设备,其末端配电箱内接线端子处应设置测温式电气火灾监控探测器。
7.8.8 预装式换电站充电间防火应满足下列要求:
1) 室内地面和电池存放架应做防静电处理;
2) 室内应具有环境温度监控设施;
3) 室内照明不应使用热辐射光源;
4) 电池组应分组存放,每组电池之间应有防火分隔措施;
5) 充电设备应有充电电流、充电电压、电池温度监控,当参数异常时,应发出报警信号,
且报警信号应传至控制室或值班室。
6) 充电间应设置可燃气体探测报警系统及其联动的机械通风系统。
7.8.9 预装式换电站应设置与声光报警器联动触发的烟雾告警系统,烟雾告警系统被触发后首先应进
行排烟,或将电池隔离至独立区域,避免烟雾聚集。
7.8.10 换电站内可种植草坪,不应种植易造成可燃气体积聚的植物,严禁种植油性植物。
7.8.11 预装式换电站内应设置消防沙坑,沙坑的各边尺寸不应小于电池箱的最长边尺寸,并应有不小
于0.3m 的余量,沙坑平面尺寸不小于3.0mx6.0m,深度不小于0.6m,沙坑内满填沙子,存储的沙子应
能掩埋整块电池,换电站具备条件时可配备电池叉车,用于电池过温后,将电池叉入沙池内。
7.8.12 室外充电设备基础底座内电缆入口处应进行防火封堵。
7.9 土建与配套设施
7.9.1 建筑
充电设施系统应根据建筑工程或场地特点、负荷等级、设备容量、道路交通、安装环境和环保节能
等因素,合理确定设计方案,设置充电区、监控室、供配电用房、行车道、停车位等;
变压器室、配电室等的建筑设计应符合GB 50053的规定;
监控室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监控室不宜与高压配电室和变压器室毗邻布置;
2) 监控室的面积应根据设备布置、操作、维护等因素确定监控室净高不小于2.5m;
3) 监控室地面宜采用不产生静电或尘埃的材料,也可采用抗静电阻燃材料活动地板或水磨
石地面;
4) 监控室的顶棚、墙面宜采用不反光、不起灰的浅色装饰材料;
室外充电区域宜采取防雨雪措施,当罩棚顶棚的承重构件为钢结构时,应为不燃材料,其耐火极限
不应低于0.25h,顶棚其他部分不得采用可燃烧体建造;
大中型公共充电站宜设置公共卫生间;
T/EPI AJL15—2024
12
当配电室、监控室、充电机室的长度大于7m时,应设两个出口,并宜布置在配电室、监控室、充电
机室的两端;
7.9.2 结构
充电设备基础应根据其土建要求进行设计,并满足结构相关标准的要求;
充电设备与支撑构件之间应可靠连接、安装牢固;
当充电设备采用立柱式或落地式安装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充电设备基础应抬高;
2) 底座基础宜大于充电设备长宽外廓尺寸各不小于50mm。
3) 可采用钢结构或钢筋混凝土基础,地基承载力特征变形应满足充电设备的安装要求;
4) 充电设备底座应采取封闭措施,防止小动物从底部侵箱体;
5) 基础应预埋满足电缆直径要求的套管,电缆套管应设有封堵及防水措施。
充电设备采用壁挂式安装时,宜安装在钢筋混凝土或实心砖墙体,墙厚不宜小于200mm,支架固定
安装时应符合承重要求。充电设备应做可靠固定;
充电主机系统的充电主机应采用钢筋混凝土基础,并根据主机容量及通风方式确定基础高度,且应
符合本标准第5.4.节的规定;
监控室的地面等效均布活载应满足最终设备的承载要求。当没有具体设备荷载数据时,监控室的地
面等效均布活荷载可取4.5kN/m;
预装式换电站构造材料的耐久性应满足其设计使用年限的要求其充电间、换电间、换电区、电池检
测与维护室、监控室值班室、供配电用房等的室内地面应至少高出换电站周围地坪0.2m。
7.9.3 暖通
充换电设施系统各区域室内温度设计参数宜符合表2的规定;
表2 充换电设施系统各区域室内温度设计参数
场所名称夏季室内温度(℃) 冬季室内温度(℃)
充电设备室≤40 ≥ 5
监控室18~25 18~25
监控室温度变化不宜超过±5℃/h;相对湿度宜为45%~75%,且在任何情况下应无凝露产生;
充电终端区域、充电主机系统的主机室等宜采用自然通风。夏季的排风温度不宜高于40℃,进风和
排风的温度差不宜大于15℃。当自然通风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采用机械通风,或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相
结合的通风方式。当采用机械通风时,变压器室、配电室、充电机室、监控室内的通风管道应采用不燃
材料制作,通风百叶应加装可拆卸的防尘滤网;
当通风无法满足设备工作环境要求时,宜设置空调系统;
换电站的充电间、电池检测与维护室宜设专用空调机,室内温度应满足电池工作环境温度的要求,
并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
变压器室、配电室、控制室等应根据设备要求和环境要求设置必要的供暖和进排风装置,并应符合
GB 50053的规定;
充换电间、电池维修间等区域应设置事故排风。通风机及其电机应为防爆型。
7.9.4 给水排水
充换电设施区域生活给水和排水应符合GB 50015的规定;
电池充换电场所的公共卫生间应设给水排水设施。
7.10 节能与环保
7.10.1 充换电设施系统设计应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的选址、系统设计和设备配置,减
少能源浪费和资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
T/EPI AJL15—2024
13
7.10.2 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应与其他用电负荷分开计量。
7.10.3 电气设备宜选用符合现行国家能效标准的节能型电气产品。
7.10.4 充电设施专用变电所宜设在充电设施的负荷中心,充电站、换电站、充电主机系统的专用变压
器应就近安装。
7.10.5 充换电设施系统设计应使变压器工作在经济运行范围内,宜为后期发展预留电动汽车充电设施
安装条件。预留安装条件的充电设施不宜提前安装变压器、高低压配电装置。
7.10.6 充换电设施宜利用夜间低谷电预约充电或定时充电。
7.10.7 单相交流充电桩应均匀分布到三相系统上,三相负荷的不平衡度宜小于15%。
7.10.8 单相交流充电桩数量较多时,其变电所集中设置的无功补偿装置宜采用部分分相无功自动补偿
装置。
7.10.9 当充电系统的自然功率因数达不到电力部门要求时,应采取无功补偿措施。
7.10.10 换电站应采用节能变压器,变压器宜选用回收利用率高、环境影响小的绝缘材料。
7.10.11 设置人工照明的场所宜采用LED 灯等节能型光源,应选用高效灯具和节能型附件,照明功率
密度值(LPD)应符合相应标准的规定。
7.10.12 电缆的选择除应符合相关标准规定外,尚宜根据电缆寿命周期内的损耗成本和电缆的初投资
成本综合确定电缆的规格预留安装条件的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系统不宜提前安装电缆。
7.10.13 充换电站内建筑物墙体材料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保温、隔热、防水、防火、防腐、
强度及稳定性要求,选用节能、环保、经济、合理的材料,有温度控制要求的建筑墙体宜采用墙体外保
温措施。
7.10.14 充换电站应选用节水型洁具。
7.10.15 充换电设施的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应符合GB 3096 的规定。
7.10.16 当充换电站设置埋地式生活污水处理装置时,生活污水经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后方可
排出站外。
7.10.17 充换电站应设置垃圾收集装置,并应集中进行处理。
7.11 标识系统
7.11.1 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的标识与标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充换电区域应设置充换电设施标志和标识,标示充换电设施的位置、方向及功能等;
2) 设置的标识、标志包括导向、功能识别、禁止、警告、指令等类别;
3) 导向标识宜包括入口指示标识、引导标识和充换电专用车位标识等;
4) 充换电设施应在醒目位置特别标识警示牌及安全注意事项;
7.11.2 充换电设施应在明显位置明示运营机构的名称、运营时间、服务范围、服务项目、收费标准和
计算方式、服务热线、求援电话、监督举报电话等,宜显示当前充换电设备可供使用情况。
7.11.3 充换电设施应设置合理的引导标识,出入口和车辆限速标志应明确,应在地面清晰标识行车导
引线。
7.11.4 安全、消防设施标志应明显、清晰,并应符合GB 15630 的要求。
7.11.5 充换电设施应设置提示用户注意电气安全、安全操作等信息的安全警示标志。
7.11.6 充电车位应设置区别于非充电车位的明显标识。
7.11.7 民用建筑停车场(库)应设置电动汽车停车单元区导向、电动汽车停车位等标志。
7.11.8 充电设备应在醒目位置标记“有电危险”、“未成年人禁止操作”、“雷雨天气禁止操作”等
安全警告标识。
	  CCS F21
团体标准
T/EPI AJL15—2024
吉林省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技术导则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Jilin province electric vehiclecharging/battery swap infrastructure
2024 - 12 - 15 发布2024 - 12- 30 实施
吉林省电力行业协会 发布
目次
前言.......................................................................................................................................................... II
1 范围.................................................................................................................................................................... 3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3 术语和定义........................................................................................................................................................ 3
4 基本规定............................................................................................................................................................ 4
5 规划选址............................................................................................................................................................ 5
5.1 规划............................................................................................................................................................ 5
5.2 选址............................................................................................................................................................ 5
6 充换电设施........................................................................................................................................................ 6
6.1 一般要求.................................................................................................................................................... 6
6.2 设施选择.................................................................................................................................................... 6
6.3 设施布置.................................................................................................................................................... 6
7 工程设计............................................................................................................................................................ 7
7.1 一般要求.................................................................................................................................................... 7
7.2 供配电系统................................................................................................................................................ 7
7.3 照明系统.................................................................................................................................................... 8
7.4 配电线路布线系统.................................................................................................................................... 8
7.5 防雷接地.................................................................................................................................................... 8
7.6 监控系统.................................................................................................................................................... 9
7.7 计量计费系统.......................................................................................................................................... 10
7.8 消防.......................................................................................................................................................... 10
7.9 土建与配套设施...................................................................................................................................... 11
7.10 节能与环保............................................................................................................................................ 12
7.11 标识系统................................................................................................................................................ 13
T/EPI AJL15—2024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由吉林省电力行业协会提出、解释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吉林省长春电力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辽源供电公司、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延边供电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刘元琦、孙勇、时雨、王静、孟繁波、路晓明、吕长会、王勇、杜秋实、
李鹏飞、王微微、姚忆雯、王鑫红、许鑫、高雪峰、王丽威、赵博、谌骏哲、王若菡、郑宇、张晓
华、李剑、张宪超
T/EPI AJL15—2024
3
吉林省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技术导则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吉林省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规划设计的基本规定、规划选址、充换电设施、工程
设计。
本文件适用于吉林省行政区内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公用充电设施及换电站的工程规划、设计,不适
用于自用充电设施、专用充换电设施的规划、设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3096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T 12326 电能质量电压波动和闪变
GB/T 14549 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
GB 15630 消防安全标志设置要求
GB/T 18487.1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T 28569 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电能计量
GB/T 29317 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术语
GB 50015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
GB 500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34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 50038 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
GB 50052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 50053 2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
GB 50057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 50067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98 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GB 50217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标准
GB 50260 电力设施抗震设计规范
GB 50343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GB 50395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 50966 电动汽车充电站设计规范
JJG 1148 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
3 术语和定义
GB/T 29317 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充换电设施charging/battery swap infrastructure
采用整车充电方式为电动汽车提供电能的相关设施的总称。
3.2 充电设施charging infrastructure
采用整车充电方式为电动汽车提供电能的相关设施的总称。
3.3 充换电系统charging/battery swap system
充换电设施内的所有充电设备、电缆及相关辅助设备组成的系统。
3.4 交流充电桩AC charging spot
T/EPI AJL15—2024
4
采用传导方式为具有车载充电机的电动汽车提供交流电源的专用供电装置。
3.5 直流充电桩DC charging spot
用传导方式为具有车载充电机的电动汽车提供直流电源的专用供电装置。
3.6 非车载充电机board charger
固定途接至交流或直流电源,并将其电能转化为直流电能,采用传导方式为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充
电的专用装置.
3.7 充电主机charging host
充电主机系统中实现能量变换和功率分配的核心部分。
3.8 充电终端charging terminal
充电主机系统或分体式非车载充电机与电动汽车进行信息交互和能量传输、计量计费的部分。
3.9 充电站charging station
采用整车充电模式为电动汽车提供电能的场所,主要由三台及以上电动汽车充电设备,至少有一台
非车载充电机,以及相关的供电设备、监控设备等组成。
3.10 公共充电站public charging station
对社会开放,可对各种社会车辆提供充电服务的充电站。
3.11 换电站battery swap station
采用电池更换模式为电动汽车提供电能的场所。
3.12 预装式换电站prefabricated battery swap station
将充电设备、配电设备、监控设备、电池存放架、值班室等安装于封闭箱体内的换电站。
3.13 监控系统supeisormd control system
应用信息、网络及通信技术,对充电站内设备运行状态和环境进行监视、控制和管理的系统。
3.14 计量计费系统metering and billing system
用于实现充电站与电网之间、充电站与电动汽车用户之间的电能计量和费用结算的装置和系统。
3.15 防火单元Fireunit
是指一个防火区域,目的是将火灾影响控制在该范围内。
3.16 有序充电orderly charging
通过管理系统对多个充电设备进行充电顺序或充电功率进行调控,确保供电系统负荷不超过限定值。
4 基本规定
4.1 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应选用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合格产品,宜采用节能、环保、免维护或少
维护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或淘汰的技术和产品。
4.2 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配套的供电设施、防火单元分隔、消防设施等建设应与主体项目同步设
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
4.3 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应能为电动汽车提供安全的充换电环境,在充换电过程中实时监控充换
电设备及被充换电车辆。
4.4 新建建筑内的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应与其他充换电设施统筹规划、同步设计,可采用整体建
成交付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的方式进行配置。预留条件应包括必要的土建设施、供电容量、变配电设备
位置、线路通道、充电设备安装位置等。
4.5 既有建筑配建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供电电源可利用已有配电设施且应满足用电调度要求。
当已有供配电设施无法满足容量要求时,应进行增容改造或采用有序充电方式降低充电容量需求。
4.6 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距其他建(构)筑物的防火间距应符合现行国家相关防火规范、标准的
相关规定,不应设置在汽车库(场)通道的出入口的两侧,不应影响车辆和人员正常通行,不应设置在
走廊或疏散通道上。
4.7 在人防工程内设置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与充电设备应符合GB 50038、GB 50098 等的规定。
4.8 公共充电站应按照以快充为主、慢充为辅的原则建设。
4.9 换电设施应根据服务车型、服务能力选择电池箱更换设备,电池箱更换设备宜具备对多车型或多
种规格电池箱进行换电的能力。
T/EPI AJL15—2024
5
4.10 依据社会化进程,实际与发展需求、场地特征、人文特色、发展水平、技术水平和公众意见,因
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开展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与充换电设备的规划、设计工作。
4.11 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与充电设备规划年限应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年限一致,一般
要求为近期5 年、中期10~15 年、远期20~30 年,三个阶段。
5 规划选址
5.1 规划
5.1.1 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应满足行政区域内规划的要求,宜结合电动汽车用户的需求和充换电
需求,确定其建设规模、数量与服务半径,科学合理地规划充电设施的类型和容量。充换电设备宜集中
布置,统一管理。
5.1.2 充换电设施的规划应预留供配电装置的位置、空间、进出线路由,预留消防改造条件,满足未
来安装充换电设施的需要。
5.1.3 电动汽车公共充电站宜符合以下规定:
1) 新建的文化设施用地、体育用地、医疗卫生用地、商业设施用地、娱乐康体用地、公共
设施营业网点、其他服务设施用地、公园绿地等对外开放的公共设施配建停车场,宜按
不低于总停车位15%的比例设置充电车位;
2) 应结合机场、火车站、交通枢纽等大型交通枢纽建设配置公共充电站;
3) 结合城市道路的路内、路外、快速路桥下空间等临时停车位作为补充,设置公共充电车
位;
4) 宜按照1.5km 服务半径要求,结合有条件的现状及规划的加油加气站、变电站设置充电
车位。
5.1.4 电动汽车换电设施宜符合以下规定:
1) 中心城区宜按2.5km、外围城区按4.0km 服务半径要求,结合机场、火车站、客运站等交
通枢纽、停车场、公交场站、供热、供电用地等城市基础设施、大型商场、公园绿地等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加油站、加气站和加氢站等能源设施设置换电站。亦可依据服务
半径要求独立设置的换电站;
2) 有条件时,换电站可作为储能站。
5.1.5 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总平面布置应遵守站内工艺布置合理、功能分区明确、交通便利、节约用
地的原则。
5.1.6 依据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规模,合理设置车辆出入口数量,车辆出入口应临近城市道路,宜单
独设置车辆出入口,条件允许时,入口和出口宜分开设置。
5.1.7 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内道路的设置应满足消防及服务车辆通行的要求。当站内无法形成环形道
路时,站内行车道应与站外行车道形成环形。
5.1.8 电动汽车换电站的布置应设置站区工作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安全撤离的通道,预装式换电站可利
用周边道路或空旷区域作为安全撤离通道。
5.1.9 电动汽车换电站宜设置临时停车场地。临时停车场地的大小应根据换电站的规模及入站的车流
量进行合理考虑,其布置不应妨碍车辆的电池更换和正常通行。
5.2 选址
5.2.1 电动汽车充换电站的站址选择应符合城镇规划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宜靠近城市道路,不宜选在
城市干道的交叉口和交通繁忙路段附近,车辆应进出便利。对于车流量大的场所,应选择已有停车位或
足够空间缓解车流的站址。
5.2.2 充换电设施的选址应满足供电电源接入容量、位置的要求,宜利用就近的供电、消防、通风、
防洪及排水等公用设施。
5.2.3 充换电站宜设置在附近有消火栓或消防车能够进入的场所。
5.2.4 充换电站的选址应符合防火安全和电气安全要求,不应靠近易燃、易爆、污染等危险源,并应
符合站内外防火间距、电气设备绝缘配合有关标准的要求。
5.2.5 充换电站不应设在多尘、水雾、有腐蚀性和破坏绝缘的有害气体及导电介质的场所。当无法远
T/EPI AJL15—2024
6
离时,不应设在污染源主导风向的下风侧。
5.2.6 充电设施不宜设置在地下最底层,如需设置采取防水措施。
5.2.7 不应设在有剧烈振动或高温的场所,且配套建(构)筑物抗震能力应符合GB 50260 的相关标准
要求。
5.2.8 充换电站的选址应满足通信要求,宜选在有公用通信网络覆盖的区域。
5.2.9 因场地等条件限制使充换电站与需要保持安静的区域距离较近时,应采取措施保证上述区域满
足GB 3096 标准要求的环境噪声限值。
5.2.10 电动汽车换电站应在地面上独立设置,可与汽车加油加气加氢站、充电站、室外停车场等场所
合建,应布置在汽车加油加气加氢站辅助服务区内。
5.2.11 换电站不宜选在有重要文物或开采后对换电站有影响的矿藏地点。
5.2.12 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不应设在车库内以及甲、乙类物品运输车的汽车库停车场内。
5.2.13 换电站不应附设在民用建筑内。
6 充换电设施
6.1 一般要求
6.1.1 充换电设施应结合停车位、车行道路进行合理布局,便于车辆充换电。
6.1.2 充换电设备必须取得具备相应资质机构出具的符合标准的产品认证证书或者型式试验报告;充
换电设备内部元器件应选用获得相应资质的第三方检验机构检验合格的产品,使用的关键零部件应按法
律法规的要求取得强制性认证或型式试验报告。
6.1.3 充换电设备应具备与上级监控管理系统的通信功能。
6.1.4 充换电系统各部分之间、充电设备与电动汽车之间的通信接口及协议应符合相关国家标准的规
定。
6.1.5 当有大量充电设施和充电设备时,应采用有序充电模式,实施充电时间、功率等智能控制。
6.2 设施选择
6.2.1 公共充电设施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商业停车场、独立建设的充电站、充换电站宜以快充为主方式进行配建;
2) 医院、车站、机场、快速路桥下等停车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对外开放停车场宜以
快充为主,慢充为辅方式进行配建;
3) 对需要快充的场所,应选择大功率直流充电桩、超级充电桩、分体式充电桩。
6.2.2 充电设备采用的标称电压、电流及充电模式应符合GB/T 18487.1 的规定。
6.2.3 充换电设施宜具备本地数据存储功能,充电数据应以记录形式保存在非易失性存储器内并保证
存储数据的正确、连续、完整、有效。
6.2.4 预装式换电站应具有下列功能:
1) 应按设计更换能力选择电池箱更换设备参数及数量;
2) 电池箱更换设备出现异常时应能通过人工干预完成电池更换;
3) 电池存储区应具备电池热失控检测和识别功能;
4) 宜具备电池自动转运功能,保证电池出现异常时能够及时从电池仓转运至隔离区,与其
他电池隔离。不具备自动转运功能的预装式换电站应具备电池快速隔离措施;
5) 电池箱更换设备宜具备适应多种轮轴距车型的能力;
6) 电池自动转运功能应与烟雾报警系统联动,当收到烟雾告警时自动将问题电池隔离处理。
6.2.5 重量较重、体积较大的充电设备应选择落地式,重量较轻、体积较小的充电设备可选择壁挂式
或立柱式。
6.2.6 室外型充换电设备应具有防水、防尘能力,防护等级不应低于IP54,室内型充电设施防护等级
不应低于IP32。
6.3 设施布置
6.3.1 充电设备布置应符合GB 50966 的相关规定。根据停车场(库)实际条件合理布置;低压配电柜
T/EPI AJL15—2024
7
与充电设备、末端充电设备与充电停车位之间宜靠近布置;充电停车位应设置停车车挡。
6.3.2 充电设备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充电设备应结合停车位合理布局,便于车辆充电;
2) 充电设备的布置靠近供电电源,以缩短供电线路的路径,同时应满足供电半径的要求;
3) 采用分体式结构的非车载充电机,其整流柜宜靠近充电桩布置,末端压降应满足要求;
4) 充电设备不应遮挡行车视线,电动汽车在停车位充电时不应妨碍区域内其他车辆的充电
与通行;并应留出方便驾驶员操作的空间;
5) 充电设备与充电车位、建(构)筑物之间的距离满足安全、操作及检修的要求;充电设
备外廓距充电车位的边缘净距不宜小于0.4m。
6.3.3 换电设备的布置应方便车辆的通行及停靠。
6.3.4 换电设备布置应根据电池箱在车体的安装位置确定,并应能可靠识别电池箱在换电车辆上的安
装位置。
6.3.5 在装载、搬运和卸载电池箱过程中,电池箱更换设备应具有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保证操作人
员、车辆和设备的安全。
6.3.6 预装式换电站设备布置时,宜预留人员操作空间。
7 工程设计
7.1 一般要求
7.1.1 充换电基础设施的设计应根据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用电容量、工程特点、系统规模和发展规划,
合理确定设计方案。
7.1.2 充换电基础设施的设计应保障用电安全、供电可靠、技术先进和经济合理。
7.1.3 充换电基础设施的构成应简单明确,减少电能损失,便于管理和维护。
7.1.4 充换电设施供配电系统应符合GB 50052 的规定。
7.1.5 分散充电设施负荷等级在无特殊要求时应为三级。
7.2 供配电系统
7.2.1 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供配电系统的设计,除应符合本文件外,还应符合GB 50052、GB 50053
有关规定,并符合地方供电公司相关规定。
7.2.2 供配电设备的布置应遵循安全、可靠、适用的原则,便于安装、操作、搬运、检修和调试。
7.2.3 配电系统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中低压配电系统宜采用单母线或单母线分段接线,低压接地系统宜采用TN-S 系统或
TN-C-S 系统;
2) 低压进出线开关、分段开关宜采用断路器。
3) 来自不同电源的低压进线断路器和低压分段断路器之间应设置机械闭锁和电气联锁装置,
防止不同电源并联运行;
4) 低压断路器宜具有短路瞬时、短路延时、长延时和接地保护功能,宜设置分励脱扣装置,
不宜设置失压脱扣装置或低压脱扣装置;
5) 配套的配电室、箱式变电站、柱上变台等供电设施宜加装智能融合终端装置,实现对供
电设备和充电设备运行状态、电能计量、环境监测等各类数据采集,并能上传至相关系
统主站。
7.2.4 分散充电设施供配电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分散充电设施宜就近接入电源点;
2) 既有停车位配建充电设施应根据变压器容量、用电高峰时变压器负载率等,选择接线方
式。当采用单母线接线时,负载率不宜超过80%,当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时,负载率不宜
超过60%;
3) 当接入充电设施造成配电变压器过载运行时,可采取对充电功率和充电时间段进行优化
控制或对配电设施进行增容改造等措施,降低负载率;
4) 新建充电设施应根据规模在配电室预留专用馈线开关;
T/EPI AJL15—2024
8
5) 交流充电桩应设过负荷保护、短路保护和剩余电流保护功能;
6) 单相交流充电桩接入系统时宜满足三相平衡的要求。
7.2.5 开关柜宜选用小型化、无油化、免维修或少维修的产品。
7.2.6 无功功率补偿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无功功率补偿装置宜设置在变压器低压侧,补偿容量宜按最大负荷时变压器高压侧功率
因数不低于0.95 确定;
2) 当用电设备的自然功率因数满足变压器高压侧功率因数不低于0.95 的要求时,可不加装
低压无功功率补偿装置。
7.2.7 充换电设施供配电系统的供电电压允许偏差应符合GB/T 12325 的规定。
7.2.8 充换电设施所产生的电压波动和闪变在电网公共连接点的限值应符合GB/T 12326 的规定。
7.2.9 当充换电设施的波动负荷引起电网电压波动和闪变时,宜采用动态无功补偿装置或动态电压调
节装置等措施进行改善,对于具有大功率充电机的充电站,可由短路容量较大的电网供电。
7.2.10 充换电设施接入电网所注入的谐波电流和引起公共连接点电压的正弦畸变率应符合GB/T
14549 的规定。
7.2.11 电动汽车充电末端配电回路应设置限流式电气防火保护器。
7.2.12 换电站内充电设备的供电系统宜设置限流式电气防火保护器。
7.3 照明系统
7.3.1 充换电设施的照明应包含工作照明和应急照明。
7.3.2 充换电设施的照度及照明功率密度应符合GB 50034 的规定。
7.3.3 室内充电站应设置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其照度及备用电源的连续供电时间应符合GB
50016 的规定。
7.3.4 照明光源及灯具应选择高效节能光源、节能附件及高效灯具。
7.3.5 充电设备操作面宜自带背景灯或增加局部照明。
7.3.6 室内外照明器安装位置应便于维修,照明器与带电导体或带电设备间应有足够安全距离,对工
作有可能损坏灯具的场所,应采用带保护罩的灯具,金属保护罩应与保护地线可靠连接。
7.3.7 设置在公共停车场(库)内的充电站的照明应采用集中控制或自动控制的方式。
7.3.8 配套建设充电基础设施的汽车库、停车场的照明灯具布置及控制应满足充电设备操作的要求。
7.4 配电线路布线系统
7.4.1 配电线路及设备、电缆的选择及敷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配电线路和控制线路应宜采用铜芯导体或铝导体;
2) 移动式电气设备等经常弯移或有较高柔软性要求的回路,应使用橡胶绝缘等电缆;
3) 低压线缆的选择应符合GB 50217 的规定;
4) 中压电力电缆宜选用交联聚乙烯绝缘类型,低压电力电缆应选用交联聚乙烯绝缘类型;
5) 低压三相回路宜选用五芯电缆,单相回路宜选用三芯电缆;
6) 电力电缆截面的选择应符合GB 50217 的规定;
7) 电缆路径应规划合理,电缆应固定敷设;户内电缆可采用桥架敷设、地槽敷设、穿管明
敷等方式;户外电缆线路宜采用电缆沟槽或穿保护管埋地的方式敷设;
8) 电力管线与其他市政管线之间的平行或交叉距离,应符合GB 50217 的规定;
9) 电缆接入供电和用电设备时,不应对柜内端子或连接器产生额外应力;
10) 交流单芯电缆外护套不应采用导磁性材料铠装,交流单芯电缆穿管时应采用非导磁管材。
7.4.2 充电设备供电电缆应置于可以抵抗车轮碾压能力的结构且电缆不应直接接触地面。
7.4.3 充换电设备信息传输线缆应符合国家相关规范。
7.4.4 充换电设备内部信息传输线缆应采用屏蔽双绞线,屏蔽层应可靠接地。
7.4.5 设置于建筑物内的配电线缆及管路的选型应符合相应建筑物属性的消防要求。
7.5 防雷接地
7.5.1 充换电设施的防雷与接地应符合GB 50057、GB 50343 的相关规定。
7.5.2 安装在室外的充、换电设备应设置防直击雷、防雷电波入侵和防雷电电磁脉冲的技术措施。
T/EPI AJL15—2024
9
7.5.3 室外充换电设施的顶棚或其他防雨、防晒设施应采取防雷接地措施。
7.5.4 户内安装的充电设备,应利用建筑物的接地装置接地;户外安装的充电设备宜与建筑或配电设
施共用接地装置。当无法利用时,应加设接地装置。
7.5.5 充换电设施的工作接地、保护接地、防雷接地宜共用接地装置,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应满足充
换电设施的需求。
7.5.6 正常情况下不带电的充电设备金属外壳、支架和底座等金属构件应与建筑物的接地装置进行可
靠连接,充电设备应设置等电位联结。
7.5.7 充电设备保护接地端子应可靠接地。
7.5.8 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 的相关要求设置SPD 浪涌保护器。
7.6 监控系统
7.6.1 电动汽车充换电站应设置监控系统,包含充电监控、供电监控、环境监测及视频安防监控等系
统,相关信息应传至有人值班的场所。
7.6.2 充电监控系统应满足下列要求:
1) 具备对充电设备进行监测、控制、保护以及数据处理与存储、事故状态下的紧急处理等
功能;
2) 具备对车载充电机运行状况的监视和对电动汽车储能单元储能状态的监视功能;
3) 具备对非车载充电机的工作状态、温度、故障信号、功率、电压、电流和电能量;
4) 应具备向充电设备下发控制命令、遥控启停、校时、紧急停机、远方设定充电参数等控
制调节功能;
5) 具有兼容性和可扩展性,满足不同类型充电设备的接入以及充电设施规模不断扩容的要
求;
6) 具有接受时钟同步系统对时的功能,以保证系统时间的一致性。
7.6.3 供电监控系统应具备下列功能:
1) 应具备对供电状况、电能质量、设备运行状态等参数的监控功能;
2) 应具备供电系统的越限报警、事件记录、故障统计等功能。
3) 供电监控系统应能控制供电系统负荷开关或断路器的分合。
7.6.4 监控系统应具备下列数据处理与存储功能:
1) 设备的越限报警、故障统计等数据处理功能;
2) 过程数据统计等数据处理功能;
3) 设备的遥测、遥信、遥控、报警等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的集中存储和查询功能。
7.6.5 系统应具有兼容性,保证不同类型充电设备的接入,应具有扩展性,满足充电站规模不断扩容
的要求以及新功能的要求。
7.6.6 充电监控系统接受时钟同步系统对时,应能保证系统时间的一致性。
7.6.7 充电监控系统宜具备纳入省级电动汽车充电服务与监管平台的功能。
7.6.8 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安防监控系统设计应符合现行GB 50395 的规定。
7.6.9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应具备下列功能:
1)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应满足无死角覆盖要求;
2)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宜具有与消防报警系统的联动接口;
3)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应保证实时、稳定、可靠,以确保充换电设施运行过程的安全。
7.6.10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应采用不间断电源进行供电。
7.6.11 换电站监控系统应具备下列功能:
1) 换电站监控系统宜由站控层、间隔层及网络设备构成;
2) 站控层应实现换电站内各系统的人机交互,实现相关信息的收集和实时显示、设备的远
程控制、数据的存储、查询和统计功能,并可与相关系统通信;
3) 间隔层应能采集设备运行状态及运行数据,实现上传至站控层,并应能接收和执行站控
层的控制命令;
4) 站控层配置应能满足整个系统的功能要求及性能指标要求,服务器容量应与监控系统所
控制采集的设计容量匹配,并应留有扩充裕度;
T/EPI AJL15—2024
10
5) 监控系统应具有数据交互接口。
7.7 计量计费系统
7.7.1 面向电网直接报装接电的经营性充电设施的电能计量装置应安装在产权分界点处或按与供电单
位签订协议设置计量。
7.7.2 交流充电桩电能计量应符合GB/T 28569 的规定。
7.7.3 电动汽车非车载充电计量宜采用直流计量。直流计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采用电子式直流电能表(以下简称直流电能表)和分流器时,应安装非车载充电装置直
流端和电动汽车之间,直流电能表的准确度等级应不低于1.0 级,分流器的准确度等级
应不低于0.2 级。根据充电电流的大小,直流电能表的电流线路可采用直接接入方式或
经分流器接入方式,电能计量装置的规格配置应符合表1 的要求;
表1 电能计量装置的规格配置
额定电压(V) (100)、350、500/700
额定电流(A) 10、20、50、100、150、200、300、500
2) 直流电能表的电流线路可采用直接接入方式或经分流器接入方式。经分流器接入式直流
电能表的分流器额定二次电压为75mV,直流电能表的电流采集回路应接入分流器电压信
号;
3) 充电机具备多个可同时充电接口时,每个接口应单独配置直流电能表,直流电能表应符
合国家相关要求。
7.7.4 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的电能计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交流充电桩的充电计量装置应选用静止式交流多费率有功电能表(以下简称交流电能表),
交流电能表应采用直接接入式,其电气和技术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参比电压(Un)应为220V;
基本电流(Ib)应为5A或10A;
最大电流(Imax)应大于或等于4倍的基本电流;
参比频率应为50Hz;
准确度等级单相应不低于2.0级,三相应不低于1.0级。
2) 交流充电桩具备多个可同时充电接口时,每个接口应单独配备交流电能表;
3) 交流电能表宜安装在交流充电桩内部,设于交流输出端与车载充电机之间,电能表与车
载充电机之间不应接入其他与计量无关的设备;
4) 交流充电桩应能采集交流电能表数据,计算充电电量,显示充电时间、充电电量及充电
费用等信息;
5) 交流充电桩应显示本次充电电量,并可将该项清零;
6) 交流充电桩可至少记录100 次充电行为,记录内容包括充电起始时刻、起始时刻电量值、
结束时刻、结束时刻电量值和充电电量;
7) 交流充电桩从交流电能表采集的数据应与其对用户的显示内容保持一致。
7.8 消防
7.8.1 建筑物内的充换电设施应与建筑物统一进行消防设计。建筑红线内的室外充电设施宜与就近建
筑物共用消防设施;当无法共用时,应单独设消防设施。换电站应独立设置消防设施。
7.8.2 充换电设施消防建设应符合GB 50016、GB 50067 的规定。
7.8.3 电动汽车充电设备设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设置防火单元,宜集中设置。每个防火单元内充电车位数量及设置要求应符合国家现
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防火单元出入口不应正对车辆;
3) 防火单元内每个充电车位顶部应至少设置1 只感烟火灾探测器;
4) 防火单元内行车通道上的防火卷帘应由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控制,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T/EPI AJL15—2024
11
当火灾发生时,防火单元内任意两只独立的感烟火灾探测器或任意一只防火卷帘专用感烟火灾探测
器的报警信号应联动控制防火卷帘下降至距地面1.8m处;任意一只防火卷帘专用感温火灾探测器的报警
信号应联动控制防火卷帘下降到地面;
在防火卷帘两侧应设置手动控制装置控制其升降。
5) 配电线路的线缆燃烧性能不应低于B1 级、燃烧滴落物/微粒等级不低于d1 级、产烟毒性
不低于t1 级;
6) 防火单元内的行车通道应采用具有停滞功能、耐火极限不低于2h 的防火卷帘作为防火单
元分隔,并采用不低于2h 耐火极限的隔墙和楼板,持续喷淋时间和消防水枪持续出水时
间不应小于2h;
7) 防火单元应设置水喷淋自动灭火系统,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每个车位上部应至少设置2个喷头;
每个防火单元内应设置覆盖到每个车位的2只消防水枪;
宜设置事故后清洗与污水排放系统。
8) 防火单元应设置独立的排烟系统,相邻的防火单元可共用一套排烟系统,但不应与建筑
物其他排烟系统共用和混用。
7.8.4 电动汽车充电车位所在区域严禁通过燃油、燃气、蒸汽压力管道。
7.8.5 消防车通道以及消防扑救场地上不应设置充电设备。
7.8.6 电动汽车充电车位所在区域应便于消防救援人员开展消防救援工作。
7.8.7 建筑物内的电动汽车充电设备,其末端配电箱内接线端子处应设置测温式电气火灾监控探测器。
7.8.8 预装式换电站充电间防火应满足下列要求:
1) 室内地面和电池存放架应做防静电处理;
2) 室内应具有环境温度监控设施;
3) 室内照明不应使用热辐射光源;
4) 电池组应分组存放,每组电池之间应有防火分隔措施;
5) 充电设备应有充电电流、充电电压、电池温度监控,当参数异常时,应发出报警信号,
且报警信号应传至控制室或值班室。
6) 充电间应设置可燃气体探测报警系统及其联动的机械通风系统。
7.8.9 预装式换电站应设置与声光报警器联动触发的烟雾告警系统,烟雾告警系统被触发后首先应进
行排烟,或将电池隔离至独立区域,避免烟雾聚集。
7.8.10 换电站内可种植草坪,不应种植易造成可燃气体积聚的植物,严禁种植油性植物。
7.8.11 预装式换电站内应设置消防沙坑,沙坑的各边尺寸不应小于电池箱的最长边尺寸,并应有不小
于0.3m 的余量,沙坑平面尺寸不小于3.0mx6.0m,深度不小于0.6m,沙坑内满填沙子,存储的沙子应
能掩埋整块电池,换电站具备条件时可配备电池叉车,用于电池过温后,将电池叉入沙池内。
7.8.12 室外充电设备基础底座内电缆入口处应进行防火封堵。
7.9 土建与配套设施
7.9.1 建筑
充电设施系统应根据建筑工程或场地特点、负荷等级、设备容量、道路交通、安装环境和环保节能
等因素,合理确定设计方案,设置充电区、监控室、供配电用房、行车道、停车位等;
变压器室、配电室等的建筑设计应符合GB 50053的规定;
监控室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监控室不宜与高压配电室和变压器室毗邻布置;
2) 监控室的面积应根据设备布置、操作、维护等因素确定监控室净高不小于2.5m;
3) 监控室地面宜采用不产生静电或尘埃的材料,也可采用抗静电阻燃材料活动地板或水磨
石地面;
4) 监控室的顶棚、墙面宜采用不反光、不起灰的浅色装饰材料;
室外充电区域宜采取防雨雪措施,当罩棚顶棚的承重构件为钢结构时,应为不燃材料,其耐火极限
不应低于0.25h,顶棚其他部分不得采用可燃烧体建造;
大中型公共充电站宜设置公共卫生间;
T/EPI AJL15—2024
12
当配电室、监控室、充电机室的长度大于7m时,应设两个出口,并宜布置在配电室、监控室、充电
机室的两端;
7.9.2 结构
充电设备基础应根据其土建要求进行设计,并满足结构相关标准的要求;
充电设备与支撑构件之间应可靠连接、安装牢固;
当充电设备采用立柱式或落地式安装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充电设备基础应抬高;
2) 底座基础宜大于充电设备长宽外廓尺寸各不小于50mm。
3) 可采用钢结构或钢筋混凝土基础,地基承载力特征变形应满足充电设备的安装要求;
4) 充电设备底座应采取封闭措施,防止小动物从底部侵箱体;
5) 基础应预埋满足电缆直径要求的套管,电缆套管应设有封堵及防水措施。
充电设备采用壁挂式安装时,宜安装在钢筋混凝土或实心砖墙体,墙厚不宜小于200mm,支架固定
安装时应符合承重要求。充电设备应做可靠固定;
充电主机系统的充电主机应采用钢筋混凝土基础,并根据主机容量及通风方式确定基础高度,且应
符合本标准第5.4.节的规定;
监控室的地面等效均布活载应满足最终设备的承载要求。当没有具体设备荷载数据时,监控室的地
面等效均布活荷载可取4.5kN/m;
预装式换电站构造材料的耐久性应满足其设计使用年限的要求其充电间、换电间、换电区、电池检
测与维护室、监控室值班室、供配电用房等的室内地面应至少高出换电站周围地坪0.2m。
7.9.3 暖通
充换电设施系统各区域室内温度设计参数宜符合表2的规定;
表2 充换电设施系统各区域室内温度设计参数
场所名称夏季室内温度(℃) 冬季室内温度(℃)
充电设备室≤40 ≥ 5
监控室18~25 18~25
监控室温度变化不宜超过±5℃/h;相对湿度宜为45%~75%,且在任何情况下应无凝露产生;
充电终端区域、充电主机系统的主机室等宜采用自然通风。夏季的排风温度不宜高于40℃,进风和
排风的温度差不宜大于15℃。当自然通风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采用机械通风,或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相
结合的通风方式。当采用机械通风时,变压器室、配电室、充电机室、监控室内的通风管道应采用不燃
材料制作,通风百叶应加装可拆卸的防尘滤网;
当通风无法满足设备工作环境要求时,宜设置空调系统;
换电站的充电间、电池检测与维护室宜设专用空调机,室内温度应满足电池工作环境温度的要求,
并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
变压器室、配电室、控制室等应根据设备要求和环境要求设置必要的供暖和进排风装置,并应符合
GB 50053的规定;
充换电间、电池维修间等区域应设置事故排风。通风机及其电机应为防爆型。
7.9.4 给水排水
充换电设施区域生活给水和排水应符合GB 50015的规定;
电池充换电场所的公共卫生间应设给水排水设施。
7.10 节能与环保
7.10.1 充换电设施系统设计应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的选址、系统设计和设备配置,减
少能源浪费和资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
T/EPI AJL15—2024
13
7.10.2 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应与其他用电负荷分开计量。
7.10.3 电气设备宜选用符合现行国家能效标准的节能型电气产品。
7.10.4 充电设施专用变电所宜设在充电设施的负荷中心,充电站、换电站、充电主机系统的专用变压
器应就近安装。
7.10.5 充换电设施系统设计应使变压器工作在经济运行范围内,宜为后期发展预留电动汽车充电设施
安装条件。预留安装条件的充电设施不宜提前安装变压器、高低压配电装置。
7.10.6 充换电设施宜利用夜间低谷电预约充电或定时充电。
7.10.7 单相交流充电桩应均匀分布到三相系统上,三相负荷的不平衡度宜小于15%。
7.10.8 单相交流充电桩数量较多时,其变电所集中设置的无功补偿装置宜采用部分分相无功自动补偿
装置。
7.10.9 当充电系统的自然功率因数达不到电力部门要求时,应采取无功补偿措施。
7.10.10 换电站应采用节能变压器,变压器宜选用回收利用率高、环境影响小的绝缘材料。
7.10.11 设置人工照明的场所宜采用LED 灯等节能型光源,应选用高效灯具和节能型附件,照明功率
密度值(LPD)应符合相应标准的规定。
7.10.12 电缆的选择除应符合相关标准规定外,尚宜根据电缆寿命周期内的损耗成本和电缆的初投资
成本综合确定电缆的规格预留安装条件的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系统不宜提前安装电缆。
7.10.13 充换电站内建筑物墙体材料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保温、隔热、防水、防火、防腐、
强度及稳定性要求,选用节能、环保、经济、合理的材料,有温度控制要求的建筑墙体宜采用墙体外保
温措施。
7.10.14 充换电站应选用节水型洁具。
7.10.15 充换电设施的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应符合GB 3096 的规定。
7.10.16 当充换电站设置埋地式生活污水处理装置时,生活污水经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后方可
排出站外。
7.10.17 充换电站应设置垃圾收集装置,并应集中进行处理。
7.11 标识系统
7.11.1 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的标识与标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充换电区域应设置充换电设施标志和标识,标示充换电设施的位置、方向及功能等;
2) 设置的标识、标志包括导向、功能识别、禁止、警告、指令等类别;
3) 导向标识宜包括入口指示标识、引导标识和充换电专用车位标识等;
4) 充换电设施应在醒目位置特别标识警示牌及安全注意事项;
7.11.2 充换电设施应在明显位置明示运营机构的名称、运营时间、服务范围、服务项目、收费标准和
计算方式、服务热线、求援电话、监督举报电话等,宜显示当前充换电设备可供使用情况。
7.11.3 充换电设施应设置合理的引导标识,出入口和车辆限速标志应明确,应在地面清晰标识行车导
引线。
7.11.4 安全、消防设施标志应明显、清晰,并应符合GB 15630 的要求。
7.11.5 充换电设施应设置提示用户注意电气安全、安全操作等信息的安全警示标志。
7.11.6 充电车位应设置区别于非充电车位的明显标识。
7.11.7 民用建筑停车场(库)应设置电动汽车停车单元区导向、电动汽车停车位等标志。
7.11.8 充电设备应在醒目位置标记“有电危险”、“未成年人禁止操作”、“雷雨天气禁止操作”等
安全警告标识。
相关推荐
- T/CNCIA 02012-2022 地坪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通用技术条件
- T/SXDZ 032-2020 井工煤矿中长期防治水规划编制细则
- T/CIECCPA 016-2024 滤袋产品碳足迹量化与评价方法
- T∕CSAE 112-2019 乘用车空气动力学仿真技术规范
- T∕CFLP 0027-2020 国有企业采购管理规范
- T/CWA 211-2022 水性非固化橡胶沥青防水涂料
- T/CI 122-2022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机械制动系统通用技术规范
- T/CFPA 003-2021 模块化消防救援方舱
- T∕CFA 0202044-2021 熔模铸造用煅烧高岭土砂、粉
- T/NAHIEM 101-2023 急诊科建设与设备配置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