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UMT 031-2025 工业数字孪生 总体框架
- 文件大小:2.95 MB
- 标准类型:团体标准规范
- 标准语言:中文版
- 文件类型:PDF文档
- 更新时间:2025-06-22
- 下载次数:
- 标签:
资料介绍
以下是T/CPUMT 031-2025《工业数字孪生总体框架》的详细内容总结:
1. 标准背景与定位
- 背景: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数字孪生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工具,但缺乏统一标准导致互操作性差、数据格式不一致等问题。
- 定位:作为工业数字孪生系列标准的框架性文件(共7份配套标准),为后续标准提供基础架构和技术路径。
2. 适用范围
- 行业覆盖:制造业、能源、交通运输、农业等领域的数字孪生系统构建、规划、设计、应用及运维活动。
- 核心功能:支持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多技术集成、生产优化与高质量发展。
3. 总体原则
- 先进性
- 融合AI、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实现虚拟映射、实时分析、预测优化。
- 系统性
- 横向覆盖物理层至应用层,纵向贯穿运营、安全、标准要求。
- 准确性
- 基于物理模型和传感器数据,精确映射实体装备全生命周期。
- 安全性
- 符合国家保密要求,实施物理环境、网络传输、数据加密等多层防护。
- 实用性
-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功能简约高效,推动数字化转型。
- 可扩展性
- 模块化设计,预留接口,支持未来新需求的无缝集成。
4. 总体架构
工业数字孪生系统分为五层核心架构和三项纵向要求,如图1所示:

4.1 核心层级
-
物理层
- 功能:数据采集(传感器、IoT设备)、双向控制、通信传输。
- 要求:确保数据实时性、准确性(引用T/CPUMT 032)。
-
资源层
- 功能:提供计算、存储、网络资源,支撑数据处理。
- 要求:弹性基础设施,高可用性(引用T/CPUMT 032)。
-
数据层
- 功能:数据汇聚、知识库构建、模型开发(通用/专用)、智能分析。
- 技术:边缘侧数据接入云平台统一处理。
-
服务层
- 功能:可视化、预测、优化、仿真、决策服务(引用T/CPUMT 035)。
- 特点:支持人机/系统间授权,满足多元化需求。
-
应用层
- 场景:覆盖产品设计、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等全生命周期(引用T/CPUMT 035)。
- 目标:优化设计、提升效率、保障质量与安全。
4.2 纵向要求
-
运营运维
- 要求:系统监控、故障恢复、性能优化、软件升级(引用T/CPUMT 032)。
- 目标:确保稳定运行与用户体验。
-
安全要求
- 分层防护:
- 物理安全(容灾机制)、网络安全(加密、审计)、数据安全(脱敏、备份)、服务安全(高可用性)、应用安全(全生命周期防护)。
- 引用标准:T/CPUMT 032。
- 分层防护:
-
标准要求
- 遵循国际/行业标准(如ISO 23247-1、IEC 62264),确保互操作性和成熟度提升。
5. 配套标准与参考文献
- 系列标准:包括通用要求、建设运维、数据集成、成熟度评估等6份配套文件。
- 参考文献:引用GB/T 41723、ISO 23247-1等国际标准,强化技术依据。
6. 实施意义
- 经济效益:降低系统复杂度与成本,促进产业链整合。
- 技术价值:推动数据共享、协同工作,加速工业数字化转型。
通过上述框架,该标准为工业数字孪生提供了从技术实施到安全管理的全面指导,旨在解决行业痛点并推动标准化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