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JAASS 165-2025 稻麦秸秆沟埋还田固碳增产技术规程
- 文件大小:2.01 MB
- 标准类型:团体标准规范
- 标准语言:中文版
- 文件类型:PDF文档
- 更新时间:2025-06-17
- 下载次数:
- 标签:
资料介绍
以下是《稻麦秸秆沟埋还田固碳增产技术规程》(T/JAASS 165-2025)的详细内容总结:
1. 适用范围
- 适用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稻-小麦轮作系统。
- 核心目标:通过秸秆沟埋还田实现土壤固碳和作物增产。
2. 核心术语
- 秸秆沟埋还田:开沟深埋全田秸秆(整秆形式),实现清洁地表和全量还田。
- 联合收获和沟埋一体机:一次完成收割、脱粒、开沟、埋草、覆土等作业的专用机械。
3. 作业条件
- 土壤要求:地势平坦,符合《GB 15618》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
- 秸秆要求:严重病虫害秸秆需移除;倒伏区域需人工收获后再沟埋。
- 机具准备:
- 检查传动部件(链条、皮带)、履带松紧度、燃油及电路系统。
- 操作者需经专业培训,熟悉设备操作流程。
- 田间准备:清除障碍物并标记不可清除物。
4. 作业流程
(1)收获阶段
- 水稻/小麦采用联合收获机(符合NY/T 995、DB3209/T 1286标准)适时收获。
(2)秸秆沟埋操作
- 开沟参数:
- 沟间距:2m
- 沟宽:20cm,沟深:20–30cm(最佳固碳深度为20cm)。
- 开沟面积仅占全田10%,秸秆整秆平铺沟底后覆土镇压。
- 轮换规则:
- 每季轮换埋沟位置,一年(稻麦两季)轮换两次,5年完成一个轮换周期(图1)。
(3)土壤耕作
- 小麦季:浅旋≤5cm,创造种床。
- 水稻季:灌溉泡田后浅旋,再移栽。
5. 作业质量指标
- 埋深误差:≤5cm(实际深度15–25cm)。
- 镇压要求:覆土后土壤容重与未扰动区相近,地表平整度≤3cm。
- 浅旋深度:≤5cm,符合NY/T 3658和DB34/T 2655标准。
6. 配套农艺措施
(1)播种
- 种子标准:符合GB 4404.1。
- 种植方式:
- 水稻:移栽,行距25cm×穴距15cm,每穴4–5苗。
- 小麦:条播,播种量150–225kg/hm²。
- 种子处理:
- 小麦拌种防病(黑穗病、纹枯病等),用戊唑醇(立克秀),包衣质量符合GB/T 15671。
(2)施肥制度
- 水稻季:
- 基肥:纯N 180kg/hm² + P₂O₅ 180kg/hm² + K₂O 150kg/hm²。
- 追肥:分蘖期纯N 90kg/hm²,拔节期纯N 30kg/hm²。
- 小麦季:
- 基肥:纯N 115kg/hm² + P₂O₅ 80kg/hm² + K₂O 150kg/hm²。
- 追肥:返青期纯N 45kg/hm²,拔节期纯N 65kg/hm²。
(3)灌溉管理
- 水稻:浅水移栽(1–2cm)→返青水(3cm)→分蘖期浅水层→晒田→拔节后浅灌→灌浆期间歇灌溉。
- 小麦:一般无需灌溉,极端干旱时出苗前灌水1次。
(4)病虫草害防治
- 重点对象:
- 水稻:稻瘟病、纹枯病、稻飞虱、二化螟;小麦:赤霉病、锈病、蚜虫。
- 药剂选择:
- 高效低毒药剂(如三环唑、吡虫啉、多菌灵、戊唑醇),符合GB/T 8321.1。
- 杂草防控:
- 水稻:插秧前后封闭除草;小麦:播后苗前土壤封闭+生长期"封杀结合"。
7. 注意事项
- 秸秆预处理:可日晒杀菌灭虫卵。
- 播后管理:及时防治病虫草害,选用迷雾性能好的药剂。
- 长期坚持:需连续实施5年(一个沟埋周期)以显著提升土壤固碳能力。
8. 技术优势
- 固碳机制:深埋秸秆至20cm,保障好氧分解条件,避免厌氧发酵。
- 增产原理:秸秆分解后释放养分,配合精准农艺措施优化作物生长环境。
- 生态效益:减少秸秆焚烧污染,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
总结:该规程通过机械化一体作业实现秸秆高效还田,结合科学的农艺管理(轮作周期、精准施肥、灌溉及植保),在长江中下游稻麦轮作区推广可持续的固碳增产模式。核心在于沟埋深度控制(20cm) 和五年轮换周期的严格执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