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QGSX 006-2025 鲜食玉米品字栽培技术规程
- 文件大小:1.19 MB
- 标准类型:团体标准规范
- 标准语言:中文版
- 文件类型:PDF文档
- 更新时间:2025-06-17
- 下载次数:
- 标签:
资料介绍
《鲜食玉米品字栽培技术规程》(T/QGSX 006-2025)团体标准主要内容的详细总结:
核心目标: 规范黑龙江省青冈县区域内鲜食玉米(包括糯玉米、甜玉米、甜糯玉米)采用“品字栽培”模式的技术操作,以提高种植密度(增加15%-20%)和产量,保障鲜食玉米品质。
一、 适用范围与引用标准
- 范围: 明确规定本标准适用于青冈县境内的鲜食玉米品字栽培,涵盖从产地环境、选地整地到采收记录的全过程。
- 引用标准: 列出执行本标准必须遵循的上级或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如种子标准(GB 4404.1)、产地环境标准(NY/T 391)、肥料使用准则(NY/T 394)、植保机械作业规范(NY/T 1876, NY/T 3213)、收获机械标准(GB/T 21962)以及地方团体标准(T/QGSX 0012022)。
二、 关键术语定义
- 鲜食玉米: 乳熟期采收鲜果穗用于加工或鲜食的玉米,特指糯玉米、甜玉米、甜糯玉米。
- 品字栽培: 核心种植模式。
- 垄距: 130厘米。
- 行距配置: 宽行距80厘米,窄行距50厘米。
- 植株排列: 双行植株呈“品”字形交错排列。
- 留苗密度: 每穴保留3株幼苗。
- 株距: 90厘米。
- 密度提升: 相比常规小垄种植,密度增加15%-20%。
三、 产地环境
- 必须符合《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质量》(NY/T 391)的要求,确保土壤、水质、空气等环境因子无污染。
四、 选地与整地
- 选地: 选择耕层深厚、土质肥沃、排灌方便、保水保肥、通透性好、养分含量高、交通便利、无前茬药害的壤质地块。
- 整地:
- 最佳时间: 秋季(采收后立即进行)。
- 方式: 机械灭茬、翻耕、起垄。
- 要求:
- 灭茬深度 ≥ 15厘米。
- 茬口破碎长度 ≤ 5厘米。
- 漏茬率 ≤ 2%。
- 深松整地深度 ≥ 30厘米。
- 整地后达到“适播状态”。
五、 肥料管理
- 原则: 测土配方施肥。综合考虑土壤供肥能力、玉米需肥特性、肥料性质、环境和管理措施,科学施用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肥料。肥料使用必须符合《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NY/T 394)。
- 用量与方法:
- 有机肥: 腐熟优质农家肥 15-30 吨/公顷。
- 化肥: 商品肥约 750 公斤/公顷。
- 施肥方法:
- 底肥: 破垄夹肥或整地夹肥,施入18-20厘米土层。
- 种肥: 与播种同步,施于种下8-10厘米。
- 追肥: 拔节期前后使用中耕追肥机进行。追施氮肥总量的60%-70%,可适量追施钾肥。
- 执行依据: 具体操作细节参照《鲜食玉米栽培技术规程》(T/QGSX 0012022)。
六、 种子管理
- 品种选择: 种子发芽率 ≥ 95%,其他质量指标符合GB 4404.1。提倡选用登记的高效低毒种衣剂进行包衣处理。
- 播种要求:
- 时期: 5-10厘米土层地温稳定在10-12℃时开始播种。错期播种考虑市场供需和加工能力,通常间隔7-10天。
- 密度: 依据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确定。每公顷种植密度6.4万-6.9万株。播种时每穴播种4粒种子(最终定苗为3株)。
- 隔离: 不同品种间隔300米以上,或利用树林、高杆作物等自然屏障隔离,防止串粉杂交。
- 方式: 机械化精量播种。要求深浅一致、覆土均匀、及时镇压(镇压后覆土深度3-3.5厘米)。播后及时施用封闭除草剂。
七、 生育期田间管理
- 苗期管理:
- 及时查苗。
- 间苗/补苗: 3-4片叶时进行(及时间苗或移苗补缺)。
- 定苗: 5-6片叶时完成。每穴最终保留3株幼苗,每公顷保苗5.0万-5.5万株。
- 中耕管理: 拔节期前后进行中耕。重点要求:宽行间深松15-20厘米,不漏耕、不伤苗,锄净杂草,疏松土壤,促根下扎。
- 授粉管理: 授粉期遇不利天气(如连阴雨、高温干旱等),需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提高结实率。
- 病虫害防治:
- 优先选用低毒、低残留农药或生物制剂。
- 进行综合防治。
- 关键要求: 严格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末次施药到采收的时间间隔)。
- 施药规范: 喷杆喷雾机作业符合NY/T 1876;植保无人机作业符合NY/T 3213。
八、 采收管理
- 采收时期:
- 甜玉米: 吐丝后20-23天。成熟标志:撕开苞叶,划开籽粒有大量浆液溢出。
- 鲜食糯玉米/甜糯玉米: 吐丝后24-28天。成熟标志:撕开苞叶,手指按压籽粒有弹性,划开籽粒有少量浆液溢出。
- 采收方式:
- 推荐机械直收。
- 机械要求: 收获机械性能及作业质量需符合GB/T 21962的规定。
九、 生产记录
- 必须建立完善的鲜食玉米生产档案。
- 记录内容: 产地环境情况、选地与整地过程、肥料种类与施用方案、种子选用信息、各项田间管理操作(播种、中耕、植保、灌溉等)、采收信息等。
- 目的: 实现鲜食玉米生产全过程的可追溯性。
总结核心要点:
该标准的核心创新点在于推广“品字栽培”模式(130cm垄距:宽行80cm+窄行50cm,品字形排列,90cm株距,每穴3株),通过优化行株距配置显著提高种植密度(+15-20%)。标准详细规定了在青冈县特定环境下应用此模式的全流程技术规范,特别强调了环境要求(NY/T 391)、精准施肥(测土配方、NY/T 394)、种子质量与隔离种植、精量播种(每穴播4定3)、关键生育期管理(精准定苗、深松中耕、辅助授粉)、绿色植保(安全用药、间隔期)、适期采收标准(按品种区分)以及全程可追溯的生产记录。是指导当地鲜食玉米高效、绿色、标准化生产的重要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