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Tags | 热门标准 | 最新标准 | 订阅

T/CCTA 30516-2025 喷气涡流纺腈纶粘胶纤维混纺本色纱

  • 名  称:T/CCTA 30516-2025 喷气涡流纺腈纶粘胶纤维混纺本色纱 - 下载地址1
  • 类  别:团体标准规范
  • 下载地址:[下载地址1]
  • 提 取 码
  • 浏览次数:3
下载帮助: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目录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新闻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资料介绍

T/CCTA 30516-2025《喷气涡流纺腈纶粘胶纤维混纺本色纱》团体标准主要内容的详细总结:

​核心主题:​​ 本标准规定了采用喷气涡流纺技术生产的,由腈纶(含量50%-70%)和粘胶纤维混纺而成的本色纱(未经染色)的产品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

​一、 适用范围​

  • 适用于喷气涡流纺工艺生产的腈纶(Acrylic,代号A)与粘胶纤维(Viscose,代号R)混纺本色纱。
  • ​关键限制:​​ 腈纶含量必须在50%至70%之间(公定质量比),粘胶纤维相应为50%至30%。
  • 涵盖的纱线线密度(Tex)范围:9.8 tex 至 60.0 tex。

​二、 产品分类与标记​

  1. ​分类依据:​​ 主要按混纺比(腈纶/粘胶)和线密度(Tex)分类。
  2. ​代号:​
    • 生产工艺:喷气涡流纺(Air-jet vortex spun),代号 ​​JV​​。
    • 原料:腈纶(Acrylic),代号 ​​A​​;粘胶纤维(Viscose),代号 ​​R​​。
  3. ​混纺比表示:​​ 以公定质量比表示,格式为:​​腈纶含量/粘胶纤维含量​​。
  4. ​产品标记:​
    • 格式:生产工艺(或代号) 原料名称(或代号) 混纺比 线密度 tex
    • ​示例:​JV A/R 65/35 19.7 tex 表示:喷气涡流纺工艺生产的腈纶含量65%、粘胶纤维含量35%、线密度19.7tex的混纺本色纱。

​三、 技术要求​

  1. ​分等规定:​
    • 以同一原料、工艺、规格的连续生产批次作为检验批。
    • 质量等级分为 ​​优等品、一等品、二等品​​,低于二等品为等外品。
    • ​评等规则:​​ 根据产品公称线密度,按照​​表1​​中规定的各项考核指标进行检验,最终等级依据​​所有考核项目中最低的单项等级​​确定。
  2. ​核心指标要求 (见表1):​
    • ​公称线密度 (tex):​​ 分为5个区间 (9.8~13.0, 13.1~16.0, 16.1~23.0, 23.1~32.0, 32.1~40.0, 40.1~60.0)。
    • ​考核项目及不同等级要求:​​ 对每个线密度区间的每个等级(优、一、二),规定了以下指标的具体要求值:
      • ​线密度偏差率 (%):​​ 允许纱线实际线密度偏离公称值的范围(有正负限制)。
      • ​线密度变异系数 CV (%):​​ 衡量纱线长片段粗细均匀度,要求 ≤ 特定值。
      • ​单纱断裂强度 (cN/tex):​​ 纱线单位线密度所能承受的断裂强力,要求 ≥ 特定值。
      • ​单纱断裂强力变异系数 CV (%):​​ 衡量单纱强力均匀度,要求 ≤ 特定值。
      • ​条干不匀变异系数 CV (%):​​ 衡量纱线短片段粗细均匀度(常称条干),要求 ≤ 特定值。
      • ​千米棉结 (+200%) (个/km):​​ 每千米纱线中超过设定阈值的粗节(棉结)数量,要求 ≤ 特定值。
      • ​十万米纱疵 (个/10⁵m):​​ 每十万米纱线中A3、B3、C3、D2及以上的九级有害纱疵总数,优等品和一等品要求 ≤ 特定值(5或15),二等品无要求(标为“-”)。
    • ​总体趋势:​​ 随着纱线变粗(线密度Tex增大),对均匀度(线密度CV、条干CV)、强力指标(强度、强力CV)和纱疵(千米棉结、十万米纱疵)的要求通常更严格(数值要求更小)。
  3. ​纤维含量要求:​
    • 实测纤维含量(腈纶/粘胶)与标称混纺比的​​允许偏差为 ±1.5%​​。

​四、 试验方法​
标准详细规定了各项指标的测试方法,均引用或依据相关国家标准:

  1. ​线密度偏差率 & 线密度变异系数:​​ 按 GB/T 4743-2009(绞纱法)进行。偏差率计算涉及实测干燥质量和标准干燥质量(计算见附录A),结果修约至0.1%。变异系数在调湿平衡后计算,结果修约至0.1%。
  2. ​单纱断裂强度 & 单纱断裂强力变异系数:​​ 按 GB/T 3916(CRE法)执行。
  3. ​条干不匀变异系数 & 千米棉结 (+200%):​​ 按 GB/T 3292.1(电容法)执行。
  4. ​十万米纱疵:​​ 按 FZ/T 01050-1997(电容式)执行。结果统计 ​​A3、B3、C3、D2及以上九级疵点之和​​。
  5. ​纤维含量:​​ 按 GB/T 2910.12(二甲基甲酰胺法)执行。结果以公定质量分数表示。

​五、 检验规则、标志与包装​

  • 按 GB/T 43955(棉及化纤纯纺、混纺纱线检验、标志与包装)的规定执行。

​六、 其他​

  • 用户若有特殊要求,允许供需双方通过签订合同另行约定。

​七、 规范性附录 (附录A)​

  • ​标题:​​ 喷气涡流纺腈纶粘胶纤维混纺本色纱百米质量的计算
  • ​核心内容:​
    1. ​公定回潮率计算 (W):​
      • ​方法一 (按干重混纺比例):​W = (W_A * A_A) + (W_R * A_R)
      • ​方法二 (按公定质量混纺比例):​W = [ (B_A * W_A) / (1 + W_A) + (B_R * W_R) / (1 + W_R) ] / [ B_A / (1 + W_A) + B_R / (1 + W_R) ]
      • 其中:W_A = 2.0% (腈纶公定回潮率), W_R = 13.0% (粘胶公定回潮率), A_A/A_R为干重混纺比, B_A/B_R为公定质量混纺比。结果修约至0.1%。
    2. ​100m纱在公定回潮率时的标准质量 (m_g):​m_g = T_t / 10 (g) (T_t为公称线密度tex)。结果修约至0.001g。
    3. ​100m纱标准干燥质量 (m_d):​m_d = T_t / (10 * (1 + W)) (g)。结果修约至0.001g。用于线密度偏差率计算。

​总结:​​ T/CCTA 30516-2025 标准为喷气涡流纺腈纶(50%-70%)/粘胶混纺本色纱的生产、检验和质量评定提供了全面的技术规范。它详细定义了产品标记方法,严格规定了不同线密度和等级下的关键质量指标(如线密度偏差、均匀度、强力、条干、棉结、纱疵)的限值以及纤维含量的允许偏差,并明确了各项指标的测试依据标准和计算方法(特别是涉及公定回潮率和百米质量计算的附录A)。该标准是确保此类混纺纱产品质量一致性和满足下游应用要求的重要依据。

收藏本站 | 热门资料 | 联系我们 | 下载帮助 | 下载声明 | 信息反馈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