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T/ZASDI 0002-2025 用频系统电磁环境适应性响应等效测评 > 下载地址1
T/ZASDI 0002-2025 用频系统电磁环境适应性响应等效测评
- 名 称:T/ZASDI 0002-2025 用频系统电磁环境适应性响应等效测评 - 下载地址1
- 类 别:团体标准规范
- 下载地址:[下载地址1]
- 提 取 码:
- 浏览次数:3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目录| 新闻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资料介绍
以下是对《用频系统电磁环境适应性响应等效测评规范》(T/ZASDI 0002-2025)主要内容的详细总结:
一、标准概述
- 目的
规范电子信息系统(雷达、通信、导航等)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适应性测试流程,通过“响应等效”方法降低环境模拟难度,实现高效、低成本的电磁环境适应性评估。 - 适用范围
适用于电子信息系统的电磁环境适应性试验,包括功能电磁环境、背景电磁环境及综合电磁环境下的性能测试,相关试验可参照执行。 - 核心思想
提出“响应等效”概念:通过测量天线端口对电磁环境的响应特性(时/频/能量变化),结合天线模型,实现电磁环境的内场降维等效重构,避免直接模拟高维复杂电磁环境。
二、关键术语定义
- 电磁环境
- 功能电磁环境:系统正常工作所需的电磁信号(如通信/雷达信号)。
- 背景电磁环境:己方/友方设备、民用设备及自然杂波(地/海/气象杂波)产生的干扰信号。
- 电磁环境适应性
系统在综合电磁环境下保持有效功能性能的能力。 - 响应等效
以天线端口响应(低维函数)为桥梁,通过空间映射(主瓣/旁瓣)、频带映射(带内/带外)、距离映射,等效重构外部电磁环境。
三、试验对象
- 主要系统:雷达、通信、导航、侦察等依赖电磁信号交互的用频设备。
- 核心要求:系统性能需对电磁环境敏感。
四、试验内容与流程
5.1 试验类别
- 天线方向特性试验
- 内容:暗室远场测试天线方向图、增益、波瓣宽度、极化特性(覆盖带内/带外频点)。
- 目的:获取天线空间响应基础数据。
- 抗干扰接收频带选择试验
- 方法:通过主瓣辐照窄带瞄准干扰信号,调节功率至系统敏感阈值,绘制带内/带外频带选择特性曲线。
- 基本性能试验
- 内容:功能电磁环境下的系统基础性能测试(如通信速率、雷达探测距离)。
- 系统间电磁兼容性试验
- 方法:模拟多系统协同场景(如编队部署),验证互扰程度。
- 电磁环境效应试验
- 依据:参照GJB 151B、GJB 1389B等标准,测试背景电磁干扰下的性能变化。
- 综合电磁环境试验
- 目的:构建“功能+背景”复合环境,考核系统性能边界(摸边探底)。
5.2 基本要求
- 流程:试验设计→准备与实施→评估→问题整改。
- 关键原则:
- 明确场景及电磁环境要求(试验大纲中量化信号功率、频谱、样式等参数)。
- 结合模型机理与统计方法识别敏感因素。
- 允许裁剪试验科目(需说明理由)。
- 无标准时需定制方法并经专家评审。
5.3 试验设计
- 需求分析:分解系统用途与典型场景。
- 电磁环境建模:量化环境参数(电平、频谱、信号样式、脉冲密度等)。
- 项目设计:统筹指标、成本、风险,选择外场/内场手段。
- 因素设计:采用序贯/正交法确定敏感因素组合及样本量。
- 等效构建:基于附录A方法剪裁电磁环境。
5.4 试验实施
- 电磁环境构建:
- 方法:基于天线端口响应特性(空间/频带映射),通过公式(A.16)计算等效辐射功率(详见附录A)。
- 流程:简单→复杂环境逐步构建,实时监测环境参数。
- 测试执行:
- 形式:内场仿真、半实物、外场或其组合。
- 数据采集:记录电磁环境数据及系统性能数据。
- 数据管理:确保问题可追溯,支撑分析与改进。
5.5 试验评估
- 目的:
- 确定系统适应性边界;
- 评估想定场景下的任务完成能力;
- 提出改进建议与运用策略。
- 流程:
- 制定方案:明确评估内容/方法/阈值(参照GJB 151B等)。
- 数据获取:采集单/多因素试验数据。
- 综合评估:利用端口响应模型量化适应性。
- 方法:
- 基于边界测试结果,通过空间/频带映射模型,分析任务剖面下的响应状态,综合评估适应性。
五、附录A:电磁环境等效构建方法(核心创新)
A.1 等效构建思路
- 核心问题:直接模拟动态电磁环境成本高、难度大。
- 解决方案:利用天线端口响应与电磁环境的强相关性,通过互易定理建立等效关系(公式A.6):
V_{/text{open}}(/theta,/varphi,/psi) /propto /vec{G}(/theta,/varphi) /cdot /vec{E}^{/text{inc}}
其中V_{/text{open}}为端口开路电压,/vec{G}为天线方向图,/vec{E}^{/text{inc}}为入射场。
A.2–A.4 关键模型
- 电磁环境/天线耦合模型
- Friis公式:计算接收功率
P_r(公式A.11),关联辐射源功率、天线增益、距离、波长。
- Friis公式:计算接收功率
- 响应等效模型
- 空间映射因子
/Omega_1:等效不同方向/距离的耦合(公式A.13):/Omega_1 = /frac{G_{/text{旁瓣}} /cdot r_2^2}{G_{/text{主瓣}} /cdot r_1^2} - 频带映射因子
/Omega_2:将带外信号等效至带内(公式A.14):/Omega_2 = /frac{A_{/text{带外}}}{A_{/text{带内}}}
(A为敏感响应幅度)
- 空间映射因子
- 等效构建公式
- 内场辐射功率
P_{/text{rad}}计算公式(A.16):P_{/text{rad}} = /frac{/left( /sum /text{实际环境参数} /cdot /Omega_1 /cdot /Omega_2 /right) /cdot R_s^2}{G_{/text{rad}} /cdot G_R /cdot /lambda^2}
意义:通过调节P_{/text{rad}}和试验距离R_s,实现复杂环境的单路信号等效。
- 内场辐射功率
六、标准价值
- 技术突破:以“响应等效”替代物理模拟,显著降低试验成本。
- 工程价值:提供标准化流程,确保复杂电磁环境下系统性能的可比性评估。
- 军事应用:为雷达、通信等装备在强对抗环境下的适应性设计提供依据。
此规范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等20余家单位联合起草,涵盖理论、方法、实施全链条,是电子信息系统电磁适应性测试的权威指导文件。
相关推荐
- T/QGCML 817-2023 高固体份环氧绝缘漆试验方法
- T∕ZAS 4015-2022 幸福乡村建设规范
- T∕CFLP 0027-2020 国有企业采购管理规范
- T/QGCML 819-2023 轨道交通车辆表面保护聚脲涂层试验方法
- T∕CPMA 016-2020 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基本功能标准
- T/CIECCPA 016-2024 滤袋产品碳足迹量化与评价方法
- T/WZBF 023-2022 流量分配调节阀
- T/CNTAC 204-2024 T/CWTA 2-2024 产品碳足迹 产品种类规则 毛织物
- T/GDPAWS 23-2023 应急救援救助帐篷 撑伞式帐篷
- ZJM-005-3475-2021 高速纺尼龙-6用己内酰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