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T/JAASS 159-2025 秸秆还田稻田排水 有机碳和氮磷协同减排技术规程 > 下载地址1
T/JAASS 159-2025 秸秆还田稻田排水 有机碳和氮磷协同减排技术规程
- 名 称:T/JAASS 159-2025 秸秆还田稻田排水 有机碳和氮磷协同减排技术规程 - 下载地址1
- 类 别:团体标准规范
- 下载地址:[下载地址1]
- 提 取 码:
- 浏览次数:3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目录| 新闻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资料介绍
T/JAASS 159-2025 《秸秆还田稻田排水有机碳和氮磷协同减排技术规程》主要内容的详细总结:
核心目标: 在保证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前提下,通过综合管理秸秆、肥料、水分等要素,实现水旱轮作、水稻移栽稻田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减少田间排水中有机碳(DOC/TOC)、氮(N)和磷(P)的流失总量(即协同减排)。
适用范围: 水旱轮作、水稻移栽稻田。
主要内容总结:
-
基础原则与要求 (第4章 总体要求 & 第5章 一般要求):
- 核心原则: 不降低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兼顾经济与环境效益;通过调控土壤、肥料、秸秆、水分等要素,采用单一或组合技术实现全过程协同减排。
- 土壤改良 (针对砂质土):
- 要求:种植前改良砂土或偏砂土(黏粒<15%)田块。
- 方法:施用黏土、有机肥、有机/无机保水剂(如吸水树脂、多糖材料、矿物材料)。
- 目标:改良后土壤水分渗透速率控制在 5 mm/d ~ 15 mm/d。
- 田埂改造:临沟渠田埂可通过泥浆糊埂、掺黏土等措施加固防渗。
- 灌排系统建设:
- 田埂高度:不低于 25 cm。
- 排水口管理:高度需根据水稻生育进程动态调整(遵循 DB32/T 4262)。
- 灌溉系统:符合 GB/T 50363《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标准》。
- 排水系统生态化:对沟渠塘进行生态化改造(遵循 T/JAASS 128),以增强对排出水体的拦截净化能力。
-
秸秆还田管理 (第6章):
- 还田方式:
- 方法:机械旋耕或翻耕。
- 质量要求:秸秆长度 5 cm ~ 15 cm;还田深度 10 cm ~ 25 cm (作业质量遵循 DB32/T 3126)。
- 轮作要求:周年连续旋耕还田的稻田,需 2年~3年 进行一次 深翻 (20 cm ~ 25 cm),防止秸秆富集表层。
- 还田管理:
- 还田量: 不高于当季作物秸秆产生量。
- 泡田要求:
- 时间:秸秆还田后,水稻移栽前及时泡田(含起浆-沉实),时间以 5 d ~ 7 d 为宜。
- 水深:田面水深保持在 3 cm ~ 5 cm。
- 秸秆促腐:
- 推荐:秸秆还田时,同时施用有机物料腐熟菌剂(符合 GB 20287)或生物有机肥(符合 NY/T 884)。
- 用量:按产品说明书执行。
- 还田方式:
-
肥料施用管理 (第7章):
- 施肥量:
- 基本原则:按照 NY/T 2911《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程》执行。
- 重点流域:遵循 DB32/T 4230《重点流域农田化肥用量定额》。
- 长期秸秆还田:应适当减少当季肥料施用量。
- 肥料运筹(养分管理策略):
- 氮肥 (N): 秸秆还田时应适量增加基肥氮用量。
- 磷肥 (P): 用量宜周年统筹(考虑整个轮作周期)。稻季应适量减少磷肥用量,麦季(或油菜季)应适量增加。
- 有机无机配合:
- 推荐: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
- 有机肥:施用方法遵循 NY/T 1868;商品有机肥质量符合 NY/T 525。
- 替代比例:有机肥替代化肥氮的比例以 20%~30% 为宜。
- 关键调整:有机肥施用后,应相应减少磷肥用量。
- 施肥方式:
- 基肥: 可于秸秆还田前撒施,与秸秆一同深翻/旋耕混入土壤。
- 或: 在水稻移栽时,用插秧施肥一体机深施(遵循 DB32/T 4136)。
- 施肥量:
-
水分管理(核心减排措施 - 第8章):
- 秸秆还田后关键期 (还田后30天内):
- 还田后前15天:
- 深翻还田:采用湿润灌溉。
- 旋耕还田:采用浅水灌溉并保持浅水层(灌溉量遵循 DB32/T 2950)。
- 重要禁令:泡田期及秸秆还田后 30 d 内,不应主动排水。 (让秸秆分解产物在田间保留更长时间,减少随水流失)
- 还田后前15天:
- 施肥后关键期:
- 施肥后 15 d 内:采用浅水灌溉或湿润灌溉(灌溉量遵循 DB32/T 2950)。
- 重要禁令:施肥后 15 d 内,不应主动排水。 (减少新施肥料养分的流失)
- 其他时段:
- 烤田: 应采用自然落干方式,不应主动排水。
- 排水原则: 稻田排水宜通过沟渠塘系统进行拦截净化或回用(强调生态沟渠的重要性)。
- 秸秆还田后关键期 (还田后30天内):
-
规范性引用文件:
- 标准引用了大量相关国标、行标和地标(如 GB 20287, GB/T 50363, NY/T 525, NY/T 884, NY/T 1868, NY/T 2911, DB32/T 2950, DB32/T 3126, DB32/T 4136, DB32/T 4230, DB32/T 4262, T/JAASS 128),为其技术要求提供了依据和支撑。
总结要点:
该标准的核心在于“协同减排”,即通过一系列综合性、约束性的技术措施,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同步降低稻田排水中的有机碳、氮和磷污染负荷。关键技术和要求包括:
- 源头控制: 改良土壤结构(尤其砂土)、控制秸秆还田质量和数量、优化肥料种类(有机无机配合)、精准施肥(减量、周年统筹、调整基追比例)。
- 过程阻断: 严格禁止在关键期(秸秆还田后30天内、施肥后15天内)主动排水,采用适宜的灌溉模式(湿润/浅水),利用土壤和田间水层滞留养分和有机质。
- 末端治理: 建设生态化沟渠塘系统,对不可避免的排水进行拦截净化和回用。
- 系统管理: 强调各项措施(土壤、秸秆、肥料、水分)的协同配合,以达到最佳减排效果。
这份标准为江苏省乃至类似稻作区在推广秸秆还田的同时,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特别是DOC/TOC、N、P的协同流失)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技术规范。
相关推荐
- T/CSRME 018-2021 城市地下空间施工安全自动监控系统技术指南
- T/ZZB 3106-2023 电动滑板车
- T/GDPAWS 22-2023 应急救援救助帐篷 框架式帐篷
- T/QGCML 2562-2023 企业内部项目管理跟进系统
- T∕CSAE 232-2021 电动汽车碳化硅电机控制器效率测试方法
- T/ZZB 3018-2022 电机铁芯级进模
- T/SXDZ 032-2020 井工煤矿中长期防治水规划编制细则
- T/QGCML 832-2023 高固体份聚酰亚胺漆
- T/QGCML 311-2022 用于高盐有机废水处理的蒸发结晶制盐设备
- T∕ZZB 2255-2021 AMT重型商用车离合器总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