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Tags | 热门标准 | 最新标准 | 订阅

T/NAIA 0387-2025 六盘山区中华蜜蜂囊状幼虫怖治技术规程

  • 名  称:T/NAIA 0387-2025 六盘山区中华蜜蜂囊状幼虫怖治技术规程 - 下载地址1
  • 类  别:团体标准规范
  • 下载地址:[下载地址1]
  • 提 取 码
  • 浏览次数:3
下载帮助: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目录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新闻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资料介绍

以下是《六盘山区中华蜜蜂囊状幼虫病防治技术规程》(T/NAIA 03872025)的详细内容总结:


​一、标准概况​

  1. ​适用范围​
    • 适用于宁夏六盘山区中华蜜蜂囊状幼虫病的防治。
  2. ​引用标准​
    • 包括GB/T 19168(蜜蜂病虫害防治规范)、NY 5027(饮用水质标准)、NY/T 4043(诊断技术)、DB 64/T 1938(林下饲养规程)。
  3. ​术语定义​
    • ​囊状幼虫病​​:由中蜂囊状幼虫病病毒(单链RNA病毒)引发的幼虫病。
    • ​子脾​​:含卵、幼虫、蛹的巢脾。
    • ​花子​​:子脾上健康封盖子、空巢房、虫房混杂的异常状态。
    • ​穿孔​​:染病幼虫死亡后,工蜂啃咬房盖形成的小孔。

​二、疾病判定​

​病原与流行特点​

  • ​病原​​:无囊膜正二十面体单链RNA病毒。
  • ​高发期​​:春季(5~6月)和秋季(8~9月)。
  • ​易感群体​​:幼虫为主,可侵染蛹及成虫。
  • ​诱因​​:
    • 繁殖期饲料不足导致群势衰弱;
    • 低温寒潮致蜂群抱团,边缘幼虫抵抗力下降。

​临床诊断​

  1. ​箱外观察​​:工蜂频繁拖出病虫尸体散落巢门前。
  2. ​开箱检查​​:
    • 5~6日龄幼虫死于封盖前后,房盖下陷、穿孔。
    • 初期:病虫房被清理后蜂王重新产卵,形成“花子”。
    • 重症期:大幼虫死亡,巢房被咬成“尖头”状;虫体头部积聚透明液体,呈囊袋状;后期虫体变褐、干缩成“龙船”状鳞片(头尾上翘)。
    • 虫体无黏性、无臭味,易清除。

​实验室诊断​

  • 按NY/T 4043标准执行。

​三、预防措施​

  1. ​饲养管理​
    • ​抗病育种​​:春季从健康群选育抗病蜂王替换病群蜂王,经多代选育提升抗病力。
    • ​密集保温​​:合并弱群,保持蜂多于脾,缩小巢门增强巢温及清巢能力。
    • ​断子清巢​​:换王或幽闭蜂王,制造断子期减少幼虫重复感染。
  2. ​蜂场设置​
    • 按DB 64/T 1938规范蜂场选址与蜂箱摆放。
  3. ​水源与消毒​
    • 提供符合NY 5027的清洁饮水;
    • 蜂机具消毒按GB/T 19168执行。

​四、药物治疗​

  1. ​中草药配方​
    • ​组方​​:半枝莲50g(或华千金藤10g/五加皮30g) + 金银花15g + 甘草5g。
    • ​用法​​:加水1000ml煎至600~700ml,凉后加蜂蜜200ml,饲喂10框蜂;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2. ​其他治疗​
    • 紧脾缩巢后,按说明饲喂“中囊康复液”,连续3次。

​五、关键防治策略​

  • ​预防核心​​:强群饲养(蜂多于脾)、环境保温、定期清巢。
  • ​治疗原则​​:中草药抑毒(如半枝莲抗病毒)+ 辅助清巢(断子或紧脾)。
  • ​技术支撑​​:依赖实验室确诊(NY/T 4043)及标准化蜂场管理(DB 64/T 1938)。

​总结​​:该规程系统覆盖了囊状幼虫病的病原特性、诊断标准、预防管理及药物治疗全流程,强调通过抗病育种、环境调控和中药干预实现绿色防治,适用于六盘山区中蜂养殖的病害防控实践。

收藏本站 | 热门资料 | 联系我们 | 下载帮助 | 下载声明 | 信息反馈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