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T/NAIA 0387-2025 六盘山区中华蜜蜂囊状幼虫怖治技术规程 > 下载地址1
T/NAIA 0387-2025 六盘山区中华蜜蜂囊状幼虫怖治技术规程
- 名 称:T/NAIA 0387-2025 六盘山区中华蜜蜂囊状幼虫怖治技术规程 - 下载地址1
- 类 别:团体标准规范
- 下载地址:[下载地址1]
- 提 取 码:
- 浏览次数:3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目录| 新闻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资料介绍
以下是《六盘山区中华蜜蜂囊状幼虫病防治技术规程》(T/NAIA 03872025)的详细内容总结:
一、标准概况
- 适用范围
- 适用于宁夏六盘山区中华蜜蜂囊状幼虫病的防治。
- 引用标准
- 包括GB/T 19168(蜜蜂病虫害防治规范)、NY 5027(饮用水质标准)、NY/T 4043(诊断技术)、DB 64/T 1938(林下饲养规程)。
- 术语定义
- 囊状幼虫病:由中蜂囊状幼虫病病毒(单链RNA病毒)引发的幼虫病。
- 子脾:含卵、幼虫、蛹的巢脾。
- 花子:子脾上健康封盖子、空巢房、虫房混杂的异常状态。
- 穿孔:染病幼虫死亡后,工蜂啃咬房盖形成的小孔。
二、疾病判定
病原与流行特点
- 病原:无囊膜正二十面体单链RNA病毒。
- 高发期:春季(5~6月)和秋季(8~9月)。
- 易感群体:幼虫为主,可侵染蛹及成虫。
- 诱因:
- 繁殖期饲料不足导致群势衰弱;
- 低温寒潮致蜂群抱团,边缘幼虫抵抗力下降。
临床诊断
- 箱外观察:工蜂频繁拖出病虫尸体散落巢门前。
- 开箱检查:
- 5~6日龄幼虫死于封盖前后,房盖下陷、穿孔。
- 初期:病虫房被清理后蜂王重新产卵,形成“花子”。
- 重症期:大幼虫死亡,巢房被咬成“尖头”状;虫体头部积聚透明液体,呈囊袋状;后期虫体变褐、干缩成“龙船”状鳞片(头尾上翘)。
- 虫体无黏性、无臭味,易清除。
实验室诊断
- 按NY/T 4043标准执行。
三、预防措施
- 饲养管理
- 抗病育种:春季从健康群选育抗病蜂王替换病群蜂王,经多代选育提升抗病力。
- 密集保温:合并弱群,保持蜂多于脾,缩小巢门增强巢温及清巢能力。
- 断子清巢:换王或幽闭蜂王,制造断子期减少幼虫重复感染。
- 蜂场设置
- 按DB 64/T 1938规范蜂场选址与蜂箱摆放。
- 水源与消毒
- 提供符合NY 5027的清洁饮水;
- 蜂机具消毒按GB/T 19168执行。
四、药物治疗
- 中草药配方
- 组方:半枝莲50g(或华千金藤10g/五加皮30g) + 金银花15g + 甘草5g。
- 用法:加水1000ml煎至600~700ml,凉后加蜂蜜200ml,饲喂10框蜂;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 其他治疗
- 紧脾缩巢后,按说明饲喂“中囊康复液”,连续3次。
五、关键防治策略
- 预防核心:强群饲养(蜂多于脾)、环境保温、定期清巢。
- 治疗原则:中草药抑毒(如半枝莲抗病毒)+ 辅助清巢(断子或紧脾)。
- 技术支撑:依赖实验室确诊(NY/T 4043)及标准化蜂场管理(DB 64/T 1938)。
总结:该规程系统覆盖了囊状幼虫病的病原特性、诊断标准、预防管理及药物治疗全流程,强调通过抗病育种、环境调控和中药干预实现绿色防治,适用于六盘山区中蜂养殖的病害防控实践。
相关推荐
- T/ZZB 3150-2023 5G基站信号控制核心器件(环行器、隔离器)用钐钴永磁体
- T/CI 122-2022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机械制动系统通用技术规范
- T/CPQS XF003-2023 灭火器产品维修、更换及售后服务
- T/GWIA 001-2022 定制衣柜人因工效学要求
- ZJM-005-3475-2021 高速纺尼龙-6用己内酰胺
- T∕ZAS 4015-2022 幸福乡村建设规范
- T∕CPMA 016-2020 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基本功能标准
- T∕CSAE 232-2021 电动汽车碳化硅电机控制器效率测试方法
- T/QGCML 817-2023 高固体份环氧绝缘漆试验方法
- T/QGCML 832-2023 高固体份聚酰亚胺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