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Tags | 热门标准 | 最新标准 | 订阅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T/LWDIA 001-2025 混凝土内养护剂 > 下载地址2

T/LWDIA 001-2025 混凝土内养护剂

  • 名  称:T/LWDIA 001-2025 混凝土内养护剂 - 下载地址2
  • 类  别:团体标准规范
  • 下载地址:[下载地址2]
  • 提 取 码
  • 浏览次数:3
下载帮助: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目录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新闻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资料介绍

T/LWDIA 001--2025《混凝土内养护剂》团体标准主要内容的详细总结:

​核心概述:​
本标准规范了以特定类别的工业固体废物(主要是危险废物)和硅铝质固体废物为主要原料,通过高温烧结工艺制备的混凝土内养护剂(Internal curing agent of concrete)的产品要求、生产工艺、检验方法、标志、贮存与运输。该产品应用于混凝土中,作为内养护材料(替代部分骨料),通过预先吸收储存水分并在混凝土内部缓慢释放,促进水泥水化、减少收缩。特别强调了对原料控制、生产过程环保性及最终产品安全性和性能的要求。​​放射性物质不适用本标准。​

详细内容总结

  1. ​适用范围 (第1章):​

    • 产品定义:以废矿物油与含矿物油废物(部分特定代码)、精(蒸)馏残渣(部分)、染料/涂料废物(部分)、有机树脂类废物(部分)、表面处理废物(部分)、焚烧处置残渣、有色金属采选和冶炼废物(部分,主要指铝灰渣等)、其他废物(部分)、废催化剂(部分)及硅铝质固体废物(SiO₂含量>40%)为主要原料,经高温烧结制成。
    • 应用:作为混凝土内养护剂。
    • 排除:放射性物质;​​不可用于​​长期直接接触饮用水的混凝土结构(如储水设施大坝、水库、水井等)。
    • 掺量建议:替代混凝土中粗或细骨料的比例 < 10%。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第2章):​

    • 列出了标准中引用的多项国家标准(GB/T)和行业标准(HJ/T),涵盖放射性、化学分析、集料性能、胶砂强度、重金属检测、浸出方法、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规范等。
  3. ​术语和定义 (第3章):​

    • 明确定义了关键术语:
      • 混凝土内养护剂:基于上述特定废物原料烧结制成的内养护剂。
      • 内养护:通过掺入内养护材料,内部储水促进水化、减少收缩的机制。
      • 详细列出了作为原料的 ​​10类固体废物​​及其对应的​​特定危险废物代码​​(非常重要,限定原料来源范围)。
      • 高温烧结:配伍物料成型、预热后,在1000~1300℃下颗粒粘结或部分熔融形成致密固体的过程。
      • 硅铝质固体废物:以SiO₂、Al₂O₃为主要成分(SiO₂>40%),如建筑污泥、污染土等。
  4. ​一般要求 (第4章):​

    • ​原料要求:​​ 必须符合第3章定义的10类废物(特定代码)及硅铝质废物。
    • ​生产设施与工艺要求:​
      • 窑型:必须采用​​回转窑​​。
      • 规模:单线处理能力​​≥100吨/日​​。
      • 窑炉功能:需具备预热、干燥、烧结一体化功能。
      • 监控:配备DCS系统,在线监控窑温、压力、窑尾烟气量/温/含氧量。
      • ​烟气处理系统:​​ ​​必须配备​​且处于负压状态,至少包括除尘、脱硫、脱硝、脱二噁英等装置。
      • ​烟气在线监测:​​ 必须配备粉尘、NOx、SO₂、HCl、非甲烷总烃在线监测设备(符合HJ/T76)。
    • ​产品安全环保要求:​​ 除符合本标准外,还需符合国家环保安全法规,不得对混凝土性能、人体健康、环境有害。
  5. ​配伍均质控制要求 (第5章):​

    • ​目的:​​ 保证混合物料理化性质均匀,满足输送、烧结要求。
    • ​重金属入窑限值 (干基,关键控制点):​​ 明确规定了入窑混合料中多种重金属的最大允许投加量 (mg/kg),例如:
      • Hg: ≤ 294
      • 1000Tl + Cd + 10Pb + As: ≤ 589,000
      • 2000Be + Cr + 10Sn + 10Sb + Cu + 10Mn + 2Ni + 0.2V: ≤ 58,900
      • Pb: ≤ 1,700
      • As: ≤ 1,700
      • Cd: ≤ 200
      • Cr: ≤ 28,000
      • Cr6+: ≤ 300
      • ...等 (详见表1)。
    • ​氯(Cl)和氟(F)控制:​​ 入窑物料Cl < 4%,F < 0.5%。
    • ​原料与入窑料检测 (表2):​
      • ​入厂原料 (每批次):​​ 检测SiO₂, Al₂O₃, Fe₂O₃, CaO, MgO, F⁻, Cl⁻ (GB/T 176);Hg (HJ 702);As, Cr, Cu, Zn, Pb, Cd, Ni (HJ 781);Cr6+ (HJ 687)。
      • ​入窑物料 (每天一次):​​ 检测Hg, As, Cr, Cu, Zn, Pb, Cd, Ni, Cr6+, F⁻, Cl⁻。
  6. ​产品质量控制要求 (第6章):​

    • ​关键性能指标:​
      • 28天抗压强度比:​​≥ 95%​​ (对比基准砂浆)。
      • 筒压强度:​​≥ 4.0 MPa​​。
      • 松散堆积密度:​​≤ 1200 kg/m³​​。
      • 细度模数:​​0.7 ~ 3.7​​。
      • 碱骨料反应:试件无裂缝等破坏现象,​​膨胀率 < 0.10%​​。
      • 饱和面干吸水率:​​< 8%​​。
      • 含水率:用户要求时提供实测值。
    • ​有害物质含量限值 (表3):​
      • 硫化物及硫酸盐 (SO₃计):​​< 3.5%​​ (参照GB/T 14684)。
      • 氯离子 (Cl⁻):​​< 0.06%​​ (参照GB/T 14684)。
      • 氟化物 (F⁻) 水浸出含量:​​< 0.06 mg/L​​ (符合GB/T 41015)。
      • 放射性:​​符合GB 6566​​。
    • ​可浸出重金属含量限值 (表4,关键环保指标):​
      • 必须符合GB 30760表3限值 (mg/L):
        • As ≤ 0.1, Pb ≤ 0.3, Cd ≤ 0.03, Cr ≤ 0.2, Cu ≤ 1.0, Ni ≤ 0.2, Zn ≤ 1.0, Mn ≤ 1.0。
  7. ​检验规则 (第7章):​

    • ​检验分类:​
      • 出厂检验:颗粒级配、堆积密度、含水率、饱和面干吸水率、有害物质(SO₃, Cl⁻, F⁻水浸出)、可浸出重金属、放射性。
      • 型式检验:第6章所有要求 (6.1-6.9)。触发条件:新产品投产、原材料/工艺变更、正常生产每年一次、停产恢复、出厂与型式检验差异大。
    • ​组批规则:​
      • 稳定来源且连续三次合格:日产量≤600t按600t一批;>600t且≤2000t按600t一批;>2000t按1000t一批。
      • 每批需附《产品检验报告单》(附录A)。
    • ​判定规则:​​ 所有检验项目均符合要求判合格。若6.1-6.9中任一项不合格,需​​返回原料配伍环节并重新生产​​。
  8. ​试验方法 (第8章):​

    • 详细规定了各项指标的检测依据和方法标准:
      • 抗压强度比:按附录B制备胶砂试体,按GB/T 17671测试,计算受检砂浆与基准砂浆28天强度比值。
      • 筒压强度:按GB/T 17431.2。
      • 堆积密度:按GB/T 17431.2。
      • 碱骨料反应:按SL/T 352-2020中3.36。
      • 氯化物(Cl⁻):按GB/T 14684。
      • 硫化物和硫酸盐(SO₃):按GB/T 14684。
      • 氟化物(F⁻)水浸出含量:按GB/T 14848,浸出液制备按HJ 557。
      • 可浸出重金属:按GB/T 30810,​​胶砂试体制备按本标准附录B规定​​(特别注意,试体配合比为水泥:标准砂:内养护剂=1:3:0.5,水灰比0.50)。
  9. ​标志、贮存和运输 (第9章):​

    • ​标志/出厂文件:​​ 需提供《产品检验报告单》(附录A),包含客户信息、样品编号、检测项目标准值与实测值、结论等。
    • ​贮存:​​ 按规格、生产时间、批次分别堆放,防碾压、混合、污染。
    • ​运输:​​ 做好“防风、防雨、防渗漏”,严防污染环境。

​附录:​

  • ​附录A (资料性):​​ 《产品质量检验报告单》模板,列出了所有需要报告的项目。
  • ​附录B (规范性):​​ 《水泥胶砂试体制样方法》。详细规定了用于可浸出重金属检测和抗压强度比检测的胶砂试体(40mm×40mm×160mm)的​​配合比​​(水泥:标准砂:内养护剂=1:3:0.5,水灰比0.50)、搅拌程序、成型方法(振实台或振动台)、养护条件(脱模、水中养护)和龄期要求。这是进行关键检测(可浸出重金属、抗压强度比)的前提步骤。

​核心特点与意义:​

  1. ​固废资源化导向:​​ 明确限定原料为特定代码的危险废物和硅铝质废物,为这些废物的规模化、高值化利用提供了标准化途径。
  2. ​工艺环保要求严:​​ 对烧结窑炉规模、功能、控制及烟气处理系统提出强制性高标准要求,确保生产过程环保合规。
  3. ​配伍控制精细:​​ 设定详细的重金属、氯氟元素入炉限值,是实现安全稳定生产和合格产品的基础。
  4. ​性能与安全并重:​​ 既规定了产品的关键物理力学性能指标(强度、密度、吸水率、抗裂性),又设定了严格的有害物质(SO₃, Cl⁻)和可浸出重金属限值,确保产品在混凝土中使用的功能性和环境安全性。
  5. ​检测可操作性强:​​ 详细规定各项指标的检测方法标准,特别是附录B规范了关键检测用试体的制备方法,保证了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6. ​全链条规范:​​ 覆盖了原料、生产、产品、检验、标识、储运等全流程环节。

本标准旨在规范利用特定固体废物生产混凝土内养护剂的技术和产品质量,推动固废资源化利用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保障最终建筑产品的性能和环境安全。

收藏本站 | 热门资料 | 联系我们 | 下载帮助 | 下载声明 | 信息反馈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