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Tags | 热门标准 | 最新标准 | 订阅

T/JSYX 7-2025 池塘养殖尾水微生物强化生态处理 技术规范

  • 名  称:T/JSYX 7-2025 池塘养殖尾水微生物强化生态处理 技术规范 - 下载地址1
  • 类  别:团体标准规范
  • 下载地址:[下载地址1]
  • 提 取 码
  • 浏览次数:3
下载帮助: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目录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新闻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资料介绍

以下是对《池塘养殖尾水微生物强化生态处理技术规范》(T/JSYX 7-2025)核心内容的详细总结:


​1. 适用范围​

  • ​适用对象​​:规模化池塘养殖尾水的生态处理。
  • ​扩展参考​​:其他养殖方式(如工厂化养殖)可参照执行。

​2. 技术定义​

  • ​微生物强化生态处理​​:以​​功能性微生物​​为核心,通过其代谢作用定向降解污染物,结合增氧系统、生物绳填料构建微生物定殖环境,协同水生动植物系统强化净化,实现尾水达标排放的技术。
  • ​功能性微生物​​:
    • 来源:从养殖尾水环境中原位选育。
    • 特性:具备高效降解有机质、脱氮固磷能力,适应低温(≤8℃)和高盐度(≥3%)环境。

​3. 工艺流程​

尾水处理分为三级(见图1):

  1. ​调节沉淀区​​(占治理区面积20%):
    • 功能:沉淀悬浮物和大颗粒物质。
    • 措施:设置导流板、生物仓、生态截滤坝,种植水生植物。
  2. ​功能降解区​​(占40%-60%):
    • 功能:微生物定向降解污染物。
    • 措施:布设增氧设备、生物模块(固定式/悬浮式)、生物仓(投加微生物),末端设生态截滤坝。
  3. ​生态净化区​​(占20%):
    • 功能:深度净化残留污染物。
    • 措施:设置喷泉、生物浮岛、水生植物/动物,末端设水质监测点和水坝。

​4. 关键设施​

  • ​尾水治理区​​:
    • 面积要求:≥养殖区面积的6%。
    • 构建方式:改造原有沟渠/池塘或新建,沟渠深1.5-2m、宽15-30m,池塘深2-2.5m。
  • ​核心设施​​:
    • ​生态截滤坝​​(≥2道):填充火山岩/陶粒等滤料,拦截悬浮物。
    • ​生物仓​​:改性聚氨酯海绵+火山岩填料,兼具过滤和微生物载体功能。
    • ​生物模块​​:
      • 固定式:1.5m×1.5m×3m框架+生物绳,水下40cm安装。
      • 悬浮式:垂直安装,深度与水深一致。
    • ​增氧设备​​:日运行≥6小时。

​5. 生物配置​

  • ​水生植物​​(占水面50%):
    • 淡水:挺水植物(蒲苇、菖蒲)、沉水植物(苦草)、漂浮植物(凤眼莲)。
    • 海水:根据盐度选耐盐品种(如碱蓬)。
  • ​水生动物​​:
    • 淡水:鲢/鳙(30-50尾/亩)、螺/贝类(50-100kg/亩)。
    • 海水:梭鱼/鲻鱼(50-80尾/亩)、文蛤/竹蛏(100-150kg/亩)。
  • ​微生物制剂​​:
    • 类型:水剂(活菌>3×10⁸ CFU/mL)或粉剂(活菌>1×10¹⁰ CFU/g)。
    • 要求:符合《环保用微生物菌剂环境安全评价导则》(HJ/T 415),优先选用《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安全菌株。

​6. 运行维护​

  • ​排水控制​​:日排放量≤治理区总容量的50%,避免集中排放。
  • ​水力停留时间​​:≥2天。
  • ​设施维护​​:
    • 定期冲洗/更换生态截滤坝填料。
    • 根据季节收割水生植物(控制密度),无害化处理。
  • ​微生物投加​​:在生物仓/生物模块区域定向投加。

​7. 排放标准​

  • 尾水经处理后需符合《池塘养殖尾水排放标准》(DB32/4043),方可排放至公共水域或循环回用。

​8. 规范性引用​

  • 主要依据:
    • DB32/4043(尾水排放标准)
    • DB32/4540(污染物控制技术)
    • DB32/T 4725(尾水生态处理规范)
    • HJ/T 415(微生物菌剂安全评价)

​总结​​:该标准通过“微生物强化+生态协同”技术,构建三级处理系统(沉淀→降解→净化),结合专用设施(生物模块/截滤坝)和生物配置(植物/动物/微生物),实现尾水高效净化。核心优势在于功能性微生物的定向降解能力及强环境适应性,为养殖尾水治理提供标准化解决方案。

收藏本站 | 热门资料 | 联系我们 | 下载帮助 | 下载声明 | 信息反馈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