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Tags | 热门标准 | 最新标准 | 订阅

T/CCTAS 213-2025 沉管法隧道管节坐底寄放技术指南

  • 名  称:T/CCTAS 213-2025 沉管法隧道管节坐底寄放技术指南 - 下载地址2
  • 类  别:团体标准规范
  • 下载地址:[下载地址2]
  • 提 取 码
  • 浏览次数:3
下载帮助: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目录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新闻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资料介绍

ICS 93.060
CCS P21
团体标准
T/CCTAS 213—2025
沉管法隧道管节坐底寄放技术指南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sit-on-bottom and deposit of immersed tunnel
(此版本未经出版审核,仅供参考,以最终出版发布为准)
2025-04-24 发布2025-05-01 实施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 发布

T/CCTAS 213—2025
I
目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总则....................................................................................................................................................................3
5 工程调查与勘测................................................................................................................................................3
5.1 一般规定.....................................................................................................................................................3
5.2 工程调查.....................................................................................................................................................3
5.3 工程勘测.....................................................................................................................................................4
6 设计....................................................................................................................................................................4
6.1 一般规定.....................................................................................................................................................4
6.2 寄放区选址.................................................................................................................................................4
6.3 基础设计.....................................................................................................................................................5
6.4 管节平面布置.............................................................................................................................................5
6.5 浮力计算.....................................................................................................................................................5
6.6 管节静力计算.............................................................................................................................................6
6.7 淤泥吸附力对管节起浮影响计算............................................................................................................. 6
6.8 数模及物模分析.........................................................................................................................................7
6.9 舾装件计算.................................................................................................................................................7
7 寄放作业............................................................................................................................................................7
7.1 一般规定.....................................................................................................................................................7
7.2 基础施工.....................................................................................................................................................7
7.3 管节浮运.....................................................................................................................................................8
7.4 管节坐底.....................................................................................................................................................9
8 监测....................................................................................................................................................................9
8.1 一般规定.....................................................................................................................................................9
8.2 监测方案...................................................................................................................................................10
8.3 坐底作业监测...........................................................................................................................................10
8.4 存放期监测...............................................................................................................................................10
9 安全防护..........................................................................................................................................................10
9.1 寄放作业安全措施.................................................................................................................................. 10
9.2 存放期安全措施...................................................................................................................................... 10
10 质量控制........................................................................................................................................................11
参考文献..................................................................................................................................................12
T/CCTAS 213—2025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新技术促进分会提出。
本文件由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广州打捞局、深中通道管理中心、中交公路长大桥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
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永强、孔维达、李汪讳、陈伟乐、孙世鹏、马家杰、宋神友、师启龙、付佰
勇、李冠欢、钟汉滨、金文良、席俊杰、池明华、严绍伟、刘迪、刘志刚、郭鸿斌、陈昆明、钱雪圃、
魏焕祥、鲁真、干志诚。
T/CCTAS 213—2025
1
沉管法隧道管节坐底寄放技术指南
1 范围
本文件提供了沉管法隧道管节坐底寄放技术的总则、工程调查与勘测、设计、寄放作业、监测、安
全防护、质量控制的指导和建议。
本文件适用于沉管法隧道管节坐底寄放的设计、施工和质量控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51201—2016 沉管法隧道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
GB/T 51318—2019 沉管法隧道设计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GB/T 51318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沉管法隧道immersed tunnel
在水域中主要由若干预制完成的基本结构单元,将其通过浮运、沉放、水下对接贯通形成的隧道。
[来源:GB/T 51318—2019,2.1.1]
3.2
管节element
一次或分次预制完成,可实施浮运、沉放,水下对接组成沉管结构的基本单元。
[来源:GB/T 51318—2019,2.1.2]
3.3
干坞dry dock
用于管节预制的场地,可兼用于舾装、起浮、系泊,通常为固定干坞;特殊情况下利用大型驳船作
为管节预制、舾装的场地则称为移动干坞。
[来源:GB/T 51318—2019,2.1.8]
3.4
T/CCTAS 213—2025
2
坐底sit-on-bottom
通过管内压载水箱加载,将管节下沉至指定位置的施工过程。
3.5
寄放depositing
将预制好的管节,从干坞浮运至存放位置并坐底临时存放的施工过程。
3.6
浮运floating transportation
管节预制完成后,浮于水面,将其拖运到指定位置的过程。
[来源:GB/T 51318—2019,2.1.3]
3.7
系泊mooring
管节浮出水面或浮运到位后,通过锚拉固定于水面的过程。
[来源:GB/T 51318—2019,2.1.14]
3.8
干舷freeboard
管节在寄放、系泊、浮运过程中,其顶面高出吃水线的竖向距离。
[来源:GB/T 51318—2019,2.1.15]
3.9
GINA 止水带GINA gasket
安装于管节接头处外贴压缩式防水专用橡胶制品。
[来源:GB/T 51318—2019,2.1.12]
3.10
端封墙bulkhead
为浮运、沉放和安装管节,实现管节及暗埋段临时封闭的墙体结构。
[来源:GB/T 51318—2019,2.1.19]
3.11
钢端壳steel shell of the terminal surface
管节或衔接段端头用于GINA 止水带安装或对接的钢构件,又称端钢壳。
[来源:GB/T 51318—2019,2.1.20]
T/CCTAS 213—2025
3
3.12
压载水箱ballast tank
调整管节起浮、浮运、沉放过程中压载重量所采用的临时设施。
[来源:GB/T 51318—2019,2.1.23]
3.13
舾装outfitting
管节浮运沉放所需的临时设施及设备安装作业。
[来源:GB/T 51318—2019,2.1.24]
3.14
存放期deposit period
从管节坐底作业完成后开始临时存放,至管节再次起浮的时间段。
4 总则
4.1 沉管法隧道管节坐底寄放设计前宜进行工程调查与勘测工作。
4.2 沉管法隧道管节坐底寄放宜进行设计,包括寄放区选址、基础设计、管节平面布置、防护设计、监
测设计等。
4.3 沉管法隧道管节坐底寄放宜根据坐底寄放选址、工艺要求,进行针对性的寄放作业施工、监测、安
全防护。
4.4 沉管法隧道管节坐底寄放宜编制专项施工方案。
5 工程调查与勘测
5.1 一般规定
5.1.1 坐底寄放工程调查宜根据管节坐底寄放的技术特点、设计要求和所在区域条件,搜集和调查资料。
5.1.2 坐底寄放区工程勘测方法及勘测工作量宜根据现场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工程结构设置以及不
同勘测手段的特殊性进行确定。
5.2 工程调查
5.2.1 坐底寄放工程调査宜根据沉管法隧道管节坐底寄放的任务、目的、要求,结合沉管法隧道管节坐
底寄放的特点和规模,确定调查资料的内容。
5.2.2 坐底寄放工程调查宜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a)现状及规划资料,包括港口码头、航道运输、堤岸防护、行洪排涝等;
b)气象资料,包括气温、湿度、降水、雾况、风向、风速等;
T/CCTAS 213—2025
4
c)水文地质资料,包括水位、波浪、流速、流向、水温、重度、水质、泥沙、回淤、防洪标准、
河道整治、河(海)势变化等;
d)工程地质资料,包括地形、地貌、工程地质等;
e)沿线水下建(构)筑物资料,包括建(构)筑物、管线、文物、军事设施等;
f)现场施工条件资料,包括场地、供水供电、建筑材料来源、装备和机械等。
5.3 工程勘测
5.3.1 水下地形测绘宜考虑下列因素:
a)水下地形测量宜与陆上地形测量互相衔接;
b)测绘比例可采用1:500/1:1000,测绘范围可取坐底寄放区域边界范围外0.5km~1km;
c)当采用异地干坞时,测绘范围宜涵盖管节浮运区域。
5.3.2 勘察工作宜考虑下列因素:
a)勘探孔可采用梅花形布设方式,坐底寄放区勘探孔间距宜为40m~60m;
b)在松散地层中,一般性勘探孔宜进入管节寄放基础顶面设计高程以下不小于1.5 倍管节高度,
钻孔进入到硬塑状土层;
c)在微风化及中等风化岩石中,勘探孔深度宜进入管节寄放基础顶面设计高程以下0.5 倍管节高
度且不宜小于5m;
d)当河(海)底存在淤泥时宜实测淤泥层厚度及各分层浮泥密度;
e)管节浮运区域需疏浚时,疏浚范围内宜布设勘探孔,勘探孔深度满足疏浚工程量计算需要,勘
探孔间距根据区域地质环境具体确定;
f)坐底寄放区水文勘察宜包括水流速度及流向、水位、水重度、回淤、潮汐等内容。
5.3.3 坐底寄放区设计所需条件超出5.3.1 及5.3.2 范围外,另行补充勘测。
6 设计
6.1 一般规定
6.1.1 管节坐底寄放路线宜协调好与水工建筑物、地下管线、航道间的相互关系。
6.1.2 管节坐底寄放方案设计宜考虑堤防、航道、码头等规划对沉管坐底寄放的影响。
6.1.3 管节坐底寄放方案设计宜根据临近水工建筑物、防台防洪等要求开展相关物模或数模专题研究。
6.2 寄放区选址
6.2.1 管节寄放区选址宜选择在水文、河势稳定以及河床平缓地段,水深宜满足低潮期寄放施工要求,
管节坐底寄放区流速不宜大于1m/s,条件不满足时,宜进行专项论证。
6.2.2 管节坐底寄放区选址宜考虑水文、航运、行洪排涝条件,有利于管节坐底寄放施工和环境保护,
T/CCTAS 213—2025
5
减少对驳岸、码头等既有构筑物的不良影响。
6.3 基础设计
6.3.1 坐底寄放区基础型式可根据工程地质条件、管节结构型式、管节规模、荷载条件、水文条件等综
合确定。
6.3.2 坐底寄放区基础设计中宜进行横向和纵向沉降计算和分析,满足结构受力和管节沉降控制值的设
计要求。
6.3.3 坐底寄放区基础设计宜满足承载力及变形要求。
6.3.4 坐底寄放区基础宜采用垫层基础,垫层基础最小厚度不宜小于0.6m,最大厚度不宜大于1.5m。
6.3.5 坐底寄放区垫层基础整平方案宜采用水下整平机整平方案,同时可采用人工整平方案做为应急补
救措施。
6.3.6 坐底寄放区垫层基础方案的选择宜遵循下列原则:
a)坐底寄放期间垫层基础有良好的沉降控制能力;
b)考虑管节坐底沉放前的回淤影响;
c)在满足管节沉降与受力要求的前提下,可适当减少工程量,降低造价;
d)坐底寄放区不良地质位置处垫层基础的沉降值需满足控制标准要求。
6.4 管节平面布置
6.4.1 管节寄放区管节平面布置宜考虑浮运航道便利性。
6.4.2 管节寄放区可根据区内尺寸确定容纳坐底寄放管节的数量和平面布置。
6.4.3 管节平面布置宜根据总体工期安排,给出管节在指定寄放泊位上坐底临时存放和起浮的顺序。
6.5 浮力计算
6.5.1 在综合考虑管节外形尺寸、混凝土重度、结构含钢量、水体重度、管节制作误差等因素的情况下,
坐底寄放区内管节完成舾装后的干舷高度宜控制在100mm~300mm。
6.5.2 管节在漂浮状态的定倾高度不宜小于300mm,如管节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因侧向牵引、锚拉、横向
水流、浪涌或风压而产生较大倾角的状态,按船舶工程的计算方法进行稳定性验算。
6.5.3 管节在坐底寄放期间,可按式(1)进行浮力计算,按式(2)进行抗浮验算。
��=����� (1)
��≦��+��
��
(2)
式中:
��—管节浮力设计值,单位为千牛(kN);
γb—浮力作用分项系数,取1.0;
T/CCTAS 213—2025
6
γw—水体重度,单位为千牛每立方米(kN/m3);
V—管节排开水的体积,单位为立方米(m3);
Gs—管节自重标准值,单位为千牛(kN);
Gb—舾装、压舱及覆盖层等有效压重标准值,单位为千牛(kN);
γs—抗浮分项系数,各阶段取值为1.04~1.05。
6.6 管节静力计算
6.6.1 管节结构宜根据在坐底寄放过程中可能岀现的最不利荷载组合,分别进行横向和纵向结构分析,
并按GB/T 51318 承载能力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进行验算。
6.6.2 管节横向计算宜考虑下列因素:
a)管节横向计算宜分段计算;
b)管节横向分析宜采用平面应变模型进行计算,见图1。
图1 管节横向内力计算简图
标引序号说明:
1—覆土荷载4—侧向水压力
2—水压力5—结构自重
3—侧向土压力6—基底支承弹簧
6.6.3 管节纵向计算宜考虑下列因素:
a)坐底寄放期间管节纵向结构分析可根据管节结构形式、施工工艺、波浪力、水流力等因素进行
计算;
b)对于受力状态复杂的施工工况可采用三维数值计算方法进行受力分析,并根据结果进行结构分
析。
6.7 淤泥吸附力对管节起浮影响计算
6.7.1 坐底寄放区淤泥吸附力对管节起浮影响宜采用三维数值计算方法进行分析。
6.7.2 坐底寄放区淤泥吸附力可按式(3)进行计算。
T/CCTAS 213—2025
7
)
2S
5 (1 0.2 )(1 0.2 ) sin(
P
R S
L
B
B
F A S D e
D 


  
(3)
式中:
F—吸附力,单位为千牛(kN);
A—结构物与淤泥的水平投影接触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
S—淤泥的剪切强度,单位为千帕(kPa);
D—结构物在淤泥中的侵入深度,单位为米(m);
B—结构物的宽度,单位为米(m);
L—结构物的长度,单位为米(m);
SR—结构物与淤泥的接触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
Sp—结构物在淤泥中的多向投影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
6.8 数模及物模分析
6.8.1 坐底寄放区管节坐底的实施宜考虑对临近水工建筑物的影响,对临近水工建筑物影响可采用数值
计算或物理模型试验方法进行分析。
6.8.2 管节坐底防台风/防洪水物理模型试验,宜测量管节在不同水位、波高及基床铺设率组合工况下所
遭遇的各向波浪力及端封墙的压强,基于实测的波浪力及给定的基床摩擦系数评估管节的坐底稳定性。
6.8.3 坐底寄放区管节基床摩擦系数可通过工程类比法确定。
6.8.4 管节坐底防台风/防洪水数值分析,宜分析管节负浮力及管节与垫层基础间摩擦力能否抵抗台风或
洪水引起的波浪力。
6.9 舾装件计算
6.9.1 坐底寄放区内管节的端封墙、系缆柱、吊点等舾装件,可根据GB/T 51318 要求进行结构强度、变
形及稳定性分析,局部内力分析宜采用三维有限元法。
6.9.2 坐底寄放区内系缆柱系缆力可按水工模型试验确定的系缆力进行计算。
6.9.3 坐底寄放区内吊点的起吊力可根据管节沉放过程中最不利荷载工况下,按3 个吊点进行计算。
7 寄放作业
7.1 一般规定
7.1.1 管节寄放作业包括基础施工、管节浮运和管节坐底。
7.1.2 管节寄放可根据工期计划确定管节的出坞顺序和指定的寄放泊位。
7.1.3 管节寄放作业之前,宜对管节本体、端封墙进行检漏测试。
7.2 基础施工
T/CCTAS 213—2025
8
7.2.1 坐底寄放区垫层基础施工原则宜考虑下列因素:
a)基槽开挖和垫层基础铺设等施工工序合理衔接,尽可能减少回淤对施工的影响;
b)垫层基础铺设前对基床回淤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反馈以确定清淤要求;
c)垫层基础碎石材料粒径、级配、强度等满足设计要求;
d)垫层基础铺设厚度、宽度、平面位置、高程、平整度等满足设计要求,施工前宜进行平面坐标
和高程的校核;
e)垫层基础铺设后,沉管坐底沉放前,对垫层基础顶回淤等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反馈以确定清淤
要求,清淤不宜损坏已铺设碎石基床;
f)垫层基础采用级配良好的碎石,碎石含泥量≤2%,石料饱和单轴极限抗压强度不低于30MPa,
碎石级配要求见表1,每2000m3 进行一次粒径级配检测。
表1 碎石级配
筛分粒度/mm 筛分通过率(干重)/%
63 100
31.5 20~45
19 8
7.2.2 坐底寄放区管节总沉降量控制标准可根据地基沉降量和垫层沉降量综合确定。
7.3 管节浮运
7.3.1 管节浮运方式可根据干坞形式、航道条件、浮运距离、水文和气象等因素综合选定。
7.3.2 管节浮运航道宜利用现有航道。
7.3.3 管节浮运宜进行管节稳定性和主缆受力数值模拟分析计算,水文条件复杂时可进行物理模型试验。
7.3.4 管节浮运工况内力宜在最不利荷载组合作用下,按波浪最不利波长进行计算。
7.3.5 管节浮运拖航时宜对拖航阻力进行验算。
7.3.6 管节浮运宜对坐底寄放区内的水文、气象等历史资料进行分析,结合潮位、水深、水流速度、水
重度、风速、波高的监测成果,评估确定管节浮运的作业窗口期。
7.3.7 管节浮运作业窗口期宜考虑下列因素:
a)管节干舷大于100mm;
b)能见度大于1000m;
c)水流流速小于1.0m/s;
d)管节浮运速度小于1.0m/s;
e)有义波高小于0.6m;
f)风速小于10m/s。
7.3.8 管节浮运航道宜考虑下列因素:
a)管节浮运航道宽度可根据管节水动力性能、管节坐底寄放方案、水流、风浪等条件确定;
T/CCTAS 213—2025
9
b)管节浮运航道设计中最低通航水深��宜按照式(4)计算:
��=H-hg+hs (4)
式中:
H—管节高度,单位为米(m);
hg—管节干舷高度,单位为米(m);
hs—管节与航道底部的浮运安全距离,单位为米(m),管节在内河和湖泊中浮运时,hs 不宜
小于0.5m;管节在海洋环境下浮运时,hs 不宜小于1.0m。
7.3.9 管节浮运过程中,管节安装有GINA 止水带的一端宜设置在管节浮运前进方向的后方,并设置临
时性保护罩。
7.3.10 管节浮运时应控制管节的横倾和纵倾。
7.3.11 管节浮运位置控制宜保持在设计航迹线的10m 范围(直线段)/30m 范围(斜插及横拖段)内。
7.4 管节坐底
7.4.1 管节坐底寄放区内水流阻力可按管节坐底阶段的工况、不同水深的水流方向和流速,结合管节坐
底作业进行计算。
7.4.2 管节坐底作业条件宜考虑下列因素:
a)风速不大于10m/s;
b)水流速度不大于0.6m/s;
c)有义波高小于0.5m;
d)能见度大于1000m。
7.4.3 管节坐底作业过程中压载水舱加载可分次进行,管节沉放下沉阶段抗浮安全系数不宜小于1.01,
管节坐底稳定压载阶段抗浮安全系数不宜小于1.05。
7.4.4 管节坐底作业时,下沉速率不宜大于0.5m/min。
7.4.5 潮汐水域中管节坐底在低平潮水位以下时,最小水深��可按式(5)进行控制:
��≧H+1.0 (5)
式中:
H—管节高度,单位为米(m)。
8 监测
8.1 一般规定
8.1.1 坐底寄放监测可根据工程特点编制监测实施方案,监测包括监测设计和监测实施,实施方案宜进
行专家论证。
8.1.2 监测单位处理、分析数据后,宜将分析结果和评价及时反馈。
T/CCTAS 213—2025
10
8.2 监测方案
8.2.1 监测方案可结合工程的地质和水文气象条件、施工工序、坐底寄放方法以及监测目的等进行编制。
8.2.2 管节坐底寄放监测方案以工程类比法为主,并以现场工程实际进行修正。
8.2.3 监测方案宜包含量测项目、量测部位、测点布置、量测仪器设备和量测方法等内容。
8.2.4 坐底寄放区内监测控制网宜充分利用勘测阶段已有的平面和高程控制网,也可建立独立施工控制
网。
8.2.5 管节在浮运、坐底寄放作业的控制网宜用同一平面坐标和高程系统。
8.2.6 坐底寄放区内管节基础刚度变化大的区域宜增设测点。
8.3 坐底作业监测
8.3.1 坐底寄放区测点安装需牢固可靠,易于识别,并做好标志及相应的保护措施。
8.3.2 坐底寄放区沉管测点宜露出水面,风浪影响较小时宜设置棱镜或RTK 天线。
8.3.3 坐底作业监测宜掌握坐底寄放区内的潮位、水流速度、水容重、含砂率等水文资料,并对管节坐
底相关水域的潮位、水流速度、水容重、含砂率等进行监测。
8.3.4 管节坐底作业前宜根据不同的回淤强度设定测量回淤的时间并对回淤厚度进行监测。
8.3.5 管节在坐底作业过程中,部分监测工作由监测人员在水下进行。
8.4 存放期监测
8.4.1 宜对沉管的位移与沉降情况进行监测,记录并分析管节的变形速率及变形量的变化。
8.4.2 宜定期安排人员进入管内对端封墙、压载水箱、管节主体结构等进行检查。
8.4.3 管节存放期回淤监测可采用密度计测量浮泥层的密度和厚度,特殊情况如台风过后等可临时加测。
9 安全防护
9.1 寄放作业安全措施
9.1.1 管节坐底寄放作业前应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防护技术交底。
9.1.2 管节内作业应配备照明、通风、通信设备,水上水下作业人员不应靠近带劲缆绳进行施工作业。
9.1.3 船舶电气的安全作业应符合GB/T 51201—2016 中14.2.1 的规定。
9.1.4 潜水作业应符合GB/T 51201—2016 中14.2.3 的规定。
9.1.5 进入受限空间的作业安全应符合GB/T 51201—2016 中14.2.4 的规定。
9.1.6 不良天气影响情况下的作业安全应符合GB/T 51201—2016 中14.2.6 的规定。
9.2 存放期安全措施
9.2.1 管节应采取必要措施防止船舶误闯坐底寄放区或在附近抛锚,造成船舶搁浅或管节破损。
9.2.2 管节坐底寄放区边界线应布置海域警示浮球,后续随着管节寄放的数量增加,逐步增加警示设施,
T/CCTAS 213—2025
11
扩大区域。
9.2.3 管节坐底寄放区应在警示浮球间放置若干警示灯,加强夜间安全警示。
9.2.4 管节坐底寄放区应进行必要的日常水面巡逻作业,若有较大的漂流物及时进行清理。
9.2.5 管节存放期应定期安排人员进管内对压载水箱、端封墙、管节主体结构等进行检查,确保管节安
全。定期安排潜水员对管面、管底回淤情况进行检测,若回淤超限应立即组织清淤。
10 质量控制
10.1 坐底寄放区垫层基础施工质量可按表2 进行控制。
表2 碎石垫层验评标准
序号检查项目允许偏差检查方法
1 垫层顶部所有测点最大允许偏差±10cm 声纳法或
多波束法
2 垫层两侧顶边线与设计位置平面允许偏差±50cm 逐垄测试
10.2 管节坐底存放期基础累计沉降量可按照15cm 进行控制。
10.3 管节坐底寄放基础碎石面回淤物的重度超过12.6kN/m3 且回淤物厚度超过20cm 时,可进行清淤。
10.4 管节坐底后平面位置的轴线控制偏差宜控制在±100mm 范围内。
T/CCTAS 213—2025
12
A
A
参考文献
[1] GB 50007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2] GB 50009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3] GB 50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4] GB 50286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
[5] JTG/T 3371-01 公路沉管隧道设计规范
[6] JTS 144-1 港口工程荷载规范
[7] JTS 167-1 高桩码头设计与施工规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收藏本站 | 热门资料 | 联系我们 | 下载帮助 | 下载声明 | 信息反馈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