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CTAS 218-2025 智能空轨货运交通系统设计规范
- 名 称:T/CCTAS 218-2025 智能空轨货运交通系统设计规范 - 下载地址2
- 类 别:团体标准规范
- 下载地址:[下载地址2]
- 提 取 码:
- 浏览次数:3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目录| 新闻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资料介绍
团体标准
T/CCTAS 218—2025
ICS 45 120
CCS S 19
智能空轨货运交通系统设计规范
Design Specification for intelligent aerial rail freight transportation
system
(此版本未经出版审核,仅供参考,以最终出版发布为准)
2025-06-10 发布2025-07-01 实施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 发布
目次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2
4 基本规定............................................................................ 4
5 运输组织与运营管理.................................................................. 4
5.1 一般规定....................................................................... 4
5.2 系统运能....................................................................... 5
5.3 运输组织....................................................................... 5
5.4 运营配线....................................................................... 6
5.5 运营管理....................................................................... 6
6 集运车辆............................................................................ 6
6.1 一般规定....................................................................... 6
6.2 主要结构....................................................................... 7
6.3 使用条件....................................................................... 7
6.4 安全措施及救援................................................................. 7
6.5 型式与编组..................................................................... 8
6.6 车架........................................................................... 8
6.7 转向架......................................................................... 8
6.8 制动系统....................................................................... 8
6.9 牵引系统....................................................................... 9
6.10 吊具.......................................................................... 9
7 限界............................................................................... 10
7.1 一般规定...................................................................... 10
7.2 车辆限界...................................................................... 10
7.3 设备限界...................................................................... 11
7.4 建筑限界...................................................................... 11
8 线路............................................................................... 11
8.1 一般规定...................................................................... 11
8.2 线路平面...................................................................... 12
T/CCTAS 218—2025
II
8.3 线路纵断面.................................................................... 13
8.4 辅助线、装卸线、车场线........................................................ 14
9 轨道系统........................................................................... 14
9.1 一般规定...................................................................... 14
9.2 设计荷载...................................................................... 15
9.3 刚度和变位要求................................................................ 18
9.4 结构设计...................................................................... 18
9.5 构造要求...................................................................... 18
10 道岔............................................................................... 19
10.1 一般规定..................................................................... 19
10.2 道岔类型..................................................................... 19
10.3 道岔组成..................................................................... 20
10.4 接口......................................................................... 21
11 换装系统........................................................................... 21
11.1 一般规定..................................................................... 21
11.2 换装系统组成................................................................. 21
11.3 换装方式..................................................................... 22
11.4 信息交互要求................................................................. 23
11.5 配套设施设备及要求........................................................... 23
12 供电............................................................................... 24
12.1 一般规定..................................................................... 24
12.2 变电所....................................................................... 24
12.3 接触轨....................................................................... 25
12.4 电缆......................................................................... 26
12.5 低压配电..................................................................... 27
12.6 电力监控系统................................................................. 27
13 通信............................................................................... 28
13.1 一般规定..................................................................... 28
13.2 通信线路..................................................................... 28
13.3 传输系统..................................................................... 29
13.4 无线通信系统................................................................. 29
13.5 电源与接地系统............................................................... 29
T/CCTAS 218—2025
III
14 信号.............................................................................. 30
14.1 一般规定..................................................................... 30
14.2 系统要求..................................................................... 30
14.3 列车自动监控系统............................................................. 31
14.4 列车自动防护系统............................................................. 32
14.5 列车自动运行系统............................................................. 33
14.6 信号系统供电................................................................. 33
14.7 电磁兼容与防护............................................................... 33
14.8 其他......................................................................... 34
15 信息.............................................................................. 34
15.1 一般规定..................................................................... 34
15.2 运输调度系统................................................................. 34
15.3 综合监测系统................................................................. 35
15.4 时钟系统..................................................................... 35
15.5 系统接口..................................................................... 36
16 运营控制中心...................................................................... 36
16.1 一般规定..................................................................... 36
16.2 功能分区与总体布置........................................................... 36
17 维修基地.......................................................................... 37
17.1 一般规定..................................................................... 37
17.2 维修基地功能与规模........................................................... 37
17.3 车辆运用设施................................................................. 39
17.4 车辆检修设施................................................................. 39
17.5 综合维修中心................................................................. 40
18 环保............................................................................... 40
19 节能减碳........................................................................... 41
19.1 一般规定..................................................................... 41
19.2 运营组织..................................................................... 41
19.3 土建工程..................................................................... 41
19.4 机电工程..................................................................... 41
20 消防............................................................................... 42
附录A(规范性)曲线地段设备限界计算方法........................................... 43
T/CCTAS 218—2025
IV
附录B(规范性)集运车辆限界图..................................................... 44
附录C(规范性)集运车辆(含吊具)限界图........................................... 47
T/CCTAS 218—2025
V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
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新技术促进分会提出。
本文件由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武汉中车智能运输系统有限公司、中车长江运输设备集团有限公司、中车长江车
辆有限公司、青岛新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同济大学、中车城市
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车重庆智慧轨道交通技术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海腾、刘爱文、孙博、王宝磊、黄靖宇、王全虎、梅琨、姚雄、向正新、彭
瑞瑄、柯晓乐、程弓、刘志强、于城、陈仙喜、苏利杰、雷青平、彭万祥、殷健、李永翠、张峰、陶奇、
郭小农、李晓霖、张洋、魏凡超、陈章、尚全邦。
T/CCTAS 218-2025
1
智能空轨货运交通系统设计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智能空轨货运交通系统的基本规定、运输组织与运营管理、集运车辆、限
界、线路、轨道系统、道岔、换装系统、供电、通信、信号、信息、运营控制中心、维修基
地、环保、节能减碳、消防等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最高运行速度不超过50km/h,采用旋转电机驱动胶轮集运车辆,实现集
装箱运输的智能空轨交通系统新建、改建和扩建的设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
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
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402 轨道交通牵引供电系统电压
GB/T 1413 集装箱分类、尺寸和额定质量
GB/T 1589 汽车、挂车及汽车列车外轮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
GB/T 3096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T 3220 集装箱吊具
GB/T 4549 铁道车辆词汇
GB/T 5600 铁道货车通用技术条件
GB 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 10070 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
GB/T 12325 电能质量供电电压偏差
GB 12348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T 12758 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GB/T 14549 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
GB/T 14894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组装后的检查与试验规则
GB/T 18920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
GB/T 22419 工业车辆集装箱吊具和抓臂操作指示灯技术要求
GB/T 24338.4 轨道交通电磁兼容第3-2 部分:机车车辆设备
GB/T 25122.1 轨道交通机车车辆用电力变流器第1 部分:特性和试验方法
GB/T 25123.4 电力牵引轨道机车车辆和公路车辆用旋转电机
GB 500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T 50034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 50052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 50054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T/CCTAS 218-2025
2
GB 50057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 50111 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GB 50116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GB 50139 内河通航标准
GB 50140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 50157 地铁设计规范
GB 50217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标准
GB 50343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GB/T 50458 跨座式单轨交通设计规范
GB 50909 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抗震设计规范
GB/T 51234 城市轨道交通桥梁设计规范
GB 51348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标准
CJJ 37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CJJ/T 320 悬挂式单轨交通技术标准
CJ/T 414 城市轨道交通钢铝复合导电轨技术要求
JGJ/T 16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TG B01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TB/T 1353 铁路道岔和交叉名词术语
TB/T 1527 铁路钢桥保护涂装及涂料供货技术条件
TB/T 2331 铁路桥梁盆式支座
TB 10002 铁路桥涵设计规范
TB 10005 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
TB 10009 铁路电力牵引供电设计规范
TB 10091 铁路桥梁钢结构设计规范
TB 10092 铁路桥涵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TB 10093 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
TB 10625 重载铁路设计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智能空轨货运交通系统intelligent aerial rail freight transportion system
采用悬挂式单轨交通制式运输模式,车辆在专用路权的高架轨道上运行,集全自动运行、
自动感知、精准定位、自动装卸、智能运维等功能于一体实现货物运输智能控制的系统。
3.2
悬挂式单轨交通suspended monorail transit
T/CCTAS 218-2025
3
单轨交通的一种型式,车辆采用橡胶车轮悬挂于轨道梁下方行驶。车辆转向架设有走行
轮和导向轮,转向架两侧的导向轮约束车辆于轨道梁两侧间运行。
[来源:CJJ/T 320-2024,2.0.1]
3.3
集运车辆motor car or trailer for container transportation
具有运输功能,车架悬挂于轨道梁下方,可编组运行的动车或拖车。
3.4
动车motor car
具有牵引电机的集运车辆。
3.5
拖车trailer
不具有牵引电机的集运车辆。
3.6
摆角roll angle
集运车辆运行过程中,在垂直运行方向上向两侧所产生的最大偏角。
[来源:CJJ/T 320-2024,2.0.4,有修改]
3.7
轨道系统track system
由轨道梁、墩柱、附属件等组成。
3.8
轨道梁track beam
轨道梁为下开口箱形截面构件。承载车辆荷载和运行导向的结构,也是供电、信号、通
信等缆线的载体。
[来源:GB/T 50458-2022,2.0.7,有修改]
3.9
墩柱pier column
支撑轨道梁的结构,承载车辆荷载和轨道梁荷载。
3.10
道岔switch
把一条轨道分支成两条的设备,使集运车辆从一条线路转入另一条线路的轨道转辙设备。
[来源:TB/T 1353-2020,3.2,有修改]
3.11
接触轨contact rail
用金属轨条制成,装设在轨道梁的内侧或下方,经受流器向集运车辆供给牵引电能的导
电轨。
[来源:GB/T 50458-2022,2.0.12,有修改]
T/CCTAS 218-2025
4
3.12
换装系统cross-docking system
将货物从一种运输工具直接换装到另一种运输工具的中转运输设备。
3.13
换装作业区cross-docking operation area
集运车辆与另一种运输设备之间转运货物的区域。
3.14
维修基地maintenance depot
空轨交通系统的全面维护、检修基地和后勤保障基地。包括车辆维修中心、综合维修中
心、材料库和其他生活、办公等配套设施。
[来源:GB 50157-2013,2.0.53,2.0.54,有修改]
4 基本规定
4.1 空轨线路应为独立路权,宜用右侧行车的线路。
4.2 空轨应采用高架敷设方式,集运车辆宜采用全自动驾驶模式。
4.3 空轨的设计年度宜分为近、远两期。近期为交付运营后第10 年,远期为交付运营后第
20 年。近、远期均采用预测运量。
4.4 近期和远期车辆配置数量和编组,应分别按预测的近期和远期货运量、装卸站点数量
和设定的行车密度确定。
4.5 空轨的设计应全线统一规划,建设规模、设备容量应按预测的远期运量和运输能力确
定,对于可分期建设的工程和设备,应预留分期建设和增容的条件。
4.6 空轨设计应做到节能低碳、集约土地并实现工程项目生命周期内的价值最大化。
4.7 空轨主体结构工程及因结构损坏或大修时,对其运营产生重大影响的其他工程结构的
设计使用年限宜为100 年。因各项目使用条件存在差异,可另行规定设计使用年限。
4.8 跨越河流和临近河流的空轨地面和高架工程,应按TB 10002 确定的洪水频率标准进
行设计,同时应满足GB 50139 的要求。
4.9 工程抗震设防烈度,应根据当地政府主管部门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
4.10 空轨的变电所、维修基地、换装作业区和控制中心的设置,应统一布局,实现资源共
享。
4.11 空轨应减少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各系统排放的废水应符合GB 8978 的规定。
5 运输组织与运营管理
5.1 一般规定
5.1.1 空轨运输组织设计应根据预测运量,分析运输需求,确定系统运营规模、行车组织
方案和运营管理模式。
5.1.2 空轨在正线上可采用双线。南北向线路应以由南向北为上行方向,由北向南为下行
T/CCTAS 218-2025
5
方向;东西向线路应以由西向东为上行方向,由东向西为下行方向;环形线路应以列车在外
侧轨道线的运行方向为上行方向,内侧轨道线的运行方向为下行方向。
5.1.3 行车组织应按正常和非正常等不同运营状态进行设计。行车组织应结合预测运量以
及装卸时间等确定。
5.1.4 辅助装卸配线的设置应在满足线路运营、管理和安全要求的前提下,结合工程条件
综合确定。
5.2 系统运能
5.2.1 空轨设计能力应满足相应年限设计运能的需要,系统最大行车密度不宜大于30 对每
小时。
5.2.2 计算设计运能时,应根据车辆载重,确定列车编组、行车密度和设计运能。
5.2.3 列车编组应根据预测运量、车辆载重、行车组织方案等确定,编组车辆数不宜大于
6 辆。当各设计年度的列车编组不同时,应满足年度运量要求。
5.2.4 全线各作业站的通过能力应根据道岔转辙时间、过岔速度、车辆长度及停站作业时
间等因素综合确定。
5.2.5 新建线车辆配置数量可根据运能、检修车辆和备用车辆的数量要求,按近期运营需
要进行配置。
5.2.6 空轨货运量应结合项目实际需求进行设计,其最大货运量按公式(1)计算确定:
� = 2� × � × � × � ………………………………………(1)
式中:
M——年货运量,单位为吨(t);
A——行车密度,单位为对/每小时;
T——年作业时间,单位为小时(h);
B——单辆车载重,单位为吨(t);
C——列车编组数。
5.2.7 列车行车间隔应根据各设计年限预测货运量、列车编组、车辆载重、停站时间等因
素综合确定。
5.3 运输组织
5.3.1 运输组织应满足运能要求,做到最小运力消耗、高效均衡完成运输任务和降低运营
成本。
5.3.2 空轨最高运行速度的选择应结合线路条件、运量、车辆、工程条件和技术经济性等
综合研究确定。
5.3.3 列车旅行速度应根据列车技术性能、线路条件、装卸站数量和停站时间综合确定。
5.3.4 列车停站装卸时间应根据列车的车辆类型、编组数量等因素确定。列车停站装卸时
间不宜大于2 min。
5.3.5 列车最高运行速度应根据线路条件、运量、车辆性能等因素综合确定。
T/CCTAS 218-2025
6
5.4 运营配线
5.4.1 车场出入线应连通上下行正线,且出入线的列车通过能力应满足系统设计能力要求。
5.4.2 远离维修基地的站点,宜设置备用车线。
5.4.3 当两个具备临时停车条件的作业站之间距离过远时,可根据运营需要和工程条件设
置故障车停留线。
5.5 运营管理
5.5.1 运营管理机构设置应满足运营管理任务的要求,通过科学的管理方式、合理的人员
安排和组织机构设置,实现系统的安全、可靠、高效运营。
5.5.2 空轨采用全封闭形式,列车控制模式采用全自动运行模式,正常情况下运营车辆应
在安全防护系统的监控下运行。
5.5.3 车站设备应采用智能化监控管理模式。
5.5.4 空轨的运营定员可根据实际运营需求及工作分工进行配置。
5.5.5 运营管理单位应针对不同的运营状态制定相应的管理规程和规章制度。
6 集运车辆
6.1 一般规定
6.1.1 集运车辆包括动车和拖车,具体形式应根据运能预测、线路条件、环境条件及运营
组织要求确定。
6.1.2 集运车辆投入使用前的检查与试验按GB/T 14894 的规定执行。
6.1.3 集运车辆的主要技术参数宜符合表1 的规定。
表1 集运车辆的主要技术参数
项目名称参数
额定电压(V) DC 1500/ DC 750/ DC 600
载重(t) 35.5
轴重(t) ≤20
最高运行速度(km/h) 50
最大爬坡能力(‰) 80
可通过线路最小平面曲线半径(m) 50
车辆定距(mm) 7500~10000
启动加速度(m/s2) ≥0.5
常用制动减速度(m/s2) ≥0.65
紧急制动减速度(m/s2) ≥0.95
摆角( °) ≤5.5°
T/CCTAS 218-2025
7
6.2 主要结构
6.2.1 集运车辆主要由转向架、车架、电气牵引系统、制动系统等组成。
6.2.2 转向架采用悬挂式结构,走行轮和导向轮均采用橡胶轮胎。
6.2.3 牵引电传动系统采用第三轨供电的交流电传动系统。逆变器装置应符合GB/T
25122.1 的规定,牵引电机设置应符合GB/T 25123.4 的规定。
6.2.4 制动系统的制动模式包括常用制动、紧急制动、保持制动和停放制动。电制动与机
械制动应能够平滑转换。机械制动应具有独立的制动能力,在牵引供电中断或电制动故障情
况下,能保证车辆安全停车。车辆出现严重故障影响车辆安全时,应能立刻自动实施紧急制
动。保持制动应保证最大载荷车辆在7 级风速的情况下,在线路最大坡道上启动,不发生车
辆溜逸。
6.2.5 车架应采用全钢焊接整体承载结构,转锁装置应具备机械联锁功能,当4 个顶销全
部插入箱孔时,才可转销转动。车架应设置吊装座,并清晰标出起吊位置。
6.2.6 集运车辆可根据换装设备按需配置提升吊具。
6.3 使用条件
6.3.1 正常工作海拔不超过1200 m。
6.3.2 环境温度在-25℃~40℃。
6.3.3 最大相对湿度不大于90%。
6.3.4 集运车辆作业时受到风的影响,根据风力采取相应的防御和报警措施:
a)在风力达到6 级时,可进行有条件作业,但应做好停止运行的准备;
b)在风力达到7 级时,当收到停止作业风速报警指令时,车辆应停止运行;
c)在风力达到8 级时,应立即停止运行,就地停车;
d)应配备具有显示瞬时风速和平均风速的风速警报仪,且应至少具有两级报警功能:
1)在风力达到6 级时,提示运营控制中心;
2)在风力达到7 级时,根据车辆抗风能力所确定的停止作业风力,提示运营控制中
心停止作业。
6.3.5 因各城市所处地区不同而存在气候条件差异的,可另行规定使用环境条件。超过以
上环境条件,采用对应措施满足使用环境要求。
6.4 安全措施及救援
6.4.1 车辆应设置防坠安全保护装置。
6.4.2 车辆应设置防漏电保护装置,车辆应装设与换装站和维修基地内接地板相匹配的接
地电刷。车辆内各电气设备应采取可靠的保护接地措施。
6.4.3 车辆应配备人工远程操作设备。
6.4.4 采用接触轨供电时,车辆可按需要设置应急储能装置,当外部电源断电时,满足运
行到最近车站的要求。
6.4.5 车辆联结装置中应设置缓冲装置,且能有效吸收撞击能量、缓和冲击。
T/CCTAS 218-2025
8
6.4.6 车辆性能除应满足线路正常运行要求外,还应满足下列故障情况时的运行要求:
a)车辆构造强度满足车辆在最高运行速度运行时荷载要求;
b) 在满载工况下,当车辆出现走行轮橡胶层剥离故障时,列车不能超过动态包络线(车
辆限界)和侵入设备限界,并能限速行驶到就近装卸站,卸载后返回维修基地;
c)列车牵引动力配置除应满足正常运行要求外,在平直道时,满足一列满载列车损失
最小单元牵引动力,可完成零速度牵引启动;
d)列车牵引动力配置除应满足正常运行要求外,在坡道时,满足一列满载列车损失最
小单元牵引动力,另一列满载列车可牵引故障列车在线路最大坡道上启动和运行到
最近车站的能力。
6.5 型式与编组
6.5.1 列车编组可采用动拖车混合编组或全动车编组型式。各动车、拖车可安装不同的设
备,列车编组型式应根据满足牵引动力的要求和车上设备布置重量均衡的原则确定。
6.5.2 列车编组型式不宜超过6 辆。
6.6 车架
6.6.1 车架结构材料应采用耐候钢、不锈钢或轻钢复合等新型材料,并应采用整体承载结
构。在使用期限内,车体强度应满足在极端条件下承受的动载荷、静载荷及冲击载荷要求,
并应在架车、换轮胎、起吊和救援、调车、联挂作业等各种工况下,车体应力不应超过设计
许用应力值,且不应产生永久变形及疲劳裂纹。
6.6.2 在正常载荷和自然频率下,车体结构变形不应超过运行条件所决定的极限值。
6.6.3 车架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不应低于30 年。
6.6.4 车架应设有架车支座、车架吊装座,并应标注容许架车、起吊的位置。
6.7 转向架
6.7.1 转向架的性能、结构及尺寸应与车体、轨道梁相互匹配,并保证其部件在允许磨耗
限度内,均可保证列车以最高允许速度安全平稳运行。
6.7.2 转向架结构应便于制造和检修。
6.7.3 转向架的设计应充分考虑悬挂式单轨的车辆结构特点。消除在运行过程中吊挂系统
可能脱落的危险,其安装方式及结构强度应充分考虑安全可靠及防脱落。
6.7.4 转向架结构设计寿命不应低于30 年。
6.8 制动系统
6.8.1 列车制动系统应至少包括电制动(再生制动和电阻制动)、摩擦制动,系统应具备
常用制动、保持制动、紧急制动和停放制动等功能,并宜包括指令装置、电气及液压或空气
控制装置、执行操作装置、自诊断装置等。
6.8.2 列车应配备停放制动装置,停放制动的能力应满足车辆最大载荷条件下在最大坡道
上的可靠停放。
6.8.3 常用制动应优先使用电制动,电制动与摩擦制动应能协调配合。
T/CCTAS 218-2025
9
6.8.4 列车实施再生制动时,采用车载储能装置供电的列车,制动能量应能被本列车储能
装置吸收;采用接触轨供电的列车,制动能量应优先被其他列车吸收,多余能量应由地面再
生制动能量吸收装置吸收,装置宜设置在变电所。
6.8.5 紧急制动应为摩擦制动,列车出现意外分离等严重故障影响列车安全时,应能立刻
自动实施紧急制动。
6.8.6 辅助缓解功能应可靠并具有冗余设计,对其功能状态及结构完整性应进行监控。
6.8.7 基础制动宜采用盘形制动装置。
6.8.8 采用液压制动的列车,每车应具有独立的液压控制系统。
6.9 牵引系统
6.9.1 牵引电机宜采用永磁同步电机,也可采用三相交流异步电机,并宜采用低噪声冷却
系统。
6.9.2 电气系统应有良好的绝缘保护。
6.9.3 电气设备的电磁兼容性应符合GB/T 24338.4 的规定。
6.9.4 主电路、辅助电路、控制电路应有可靠的保护。主电路的过电流保护还应与牵引变
电站的过电流保护相协调,并应有故障显示和故障切除装置。
6.9.5 车辆应具有过电压保护。
6.9.6 牵引系统应能利用轮轨粘着条件和车辆载重量自动调整牵引力或电制动力的大小,
并应具有防冲控制。
6.9.7 牵引系统控制单元应具有保护功能和自诊断功能。
6.9.8 牵引系统故障时不应引起其他车辆部件及设备的故障和损坏。
6.10 吊具
6.10.1 提升吊具设计应符合GB/T 3220 的要求。
6.10.2 根据具体项目要求,集运车辆可预留安装吊具的物理接口。
6.10.3 提升吊具能适配集运车辆的起升防摇系统,可满足地面、集卡或AGV 上集装箱的提
取和装卸,并应满足20ft、40ft、45ft 标准集装箱运输。
6.10.4 提升吊具应满足集运车辆加减速、上下坡、侧风、连挂等运行使用工况。
6.10.5 运输过程中,提升吊具与车架、集装箱之间可采用转锁装置连接,转锁装置有机械
和电气双重联锁。
6.10.6 提升吊具应设安全保护装置,具备预警提醒和状态监控功能。
6.10.7 提升吊具空载时可进行伸缩作业,应设定位限位开关,能准确到达集装箱角件位置
处,同时可进行机械锁定。
6.10.8 提升吊具的接线箱和配线箱应具备IP56 以上的防护等级,需进行减震安装,空间
上应方便观察、维护和维修。
6.10.9 提升吊具需配置两组三色信号指示灯,指示转锁装置的状态,指示灯位置应醒目,
应符合GB/T 22419 的要求。
6.10.10 提升吊具标识设置应醒目,标识应包括提升吊具的参数、安全提示和操作提示等指
T/CCTAS 218-2025
10
示标识。
7 限界
7.1 一般规定
7.1.1 空轨的限界分为车辆限界、设备限界和建筑限界。
7.1.2 车辆限界是车辆在平直线上正常运行状态下形成的最大动态包络线。
7.1.3 设备限界是用来限制设备安装位置的控制线,包括直线地段设备限界和曲线地段设
备限界:
a)直线地段设备限界在车辆限界外,扩大一定的安全间隙后确定;
b)曲线地段设备限界在直线地段设备限界的基础上,按平面曲线几何偏移量引起的设
备限界加宽量和车辆参数变化,引起的设备限界加宽量计算确定,加宽量计算方法
应符合附录A 的规定。
7.1.4 建筑限界是在设备限界的基础上,考虑设备和管线安装尺寸后的最小有效断面。
7.1.5 基准坐标应为正交于设计线路中心线的平面直角坐标系,通过设计轨面中点引出的
水平坐标轴用X 表示;通过该中点垂直于水平轴的坐标轴用Y 表示。
7.1.6 车辆限界和设备限界应符合附录B 的规定。当选用车辆的基本参数与附录B 不同时,
应重新核算车辆限界、设备限界和建筑限界。
7.1.7 当集运车辆含吊具时,车辆限界和设备限界应符合附录C 的规定。当选用车辆的基
本参数与附录C 不同时,应重新核算车辆限界、设备限界和建筑限界。
7.2 车辆限界
7.2.1 制定限界的车辆基本参数应符合表2 的规定。
表2 制定限界的车辆基本参数
单位为毫米
计算车辆长度15000~15200
车辆宽度2700~2900
车体底部距轨面高度4300~4400
轨道梁内部导向面间净宽度1700~1800
轨道梁内部轨面以上净高度1600
车辆定距8500~9500
走行轮轴距1600~1700
导向轮纵向轴距≤3200
7.2.2 制定限界的其他参数应符合以下规定:
a)车辆运营允许最大风速17.1m/s;
b)车辆单侧最大摆角不大于5.5°;
T/CCTAS 218-2025
11
c)区间限界车辆计算速度采用50 km/h;
d)检修站点列车进站速度不大于10 km/h。
7.3 设备限界
设备和设备限界之间宜留出50mm 的安全间隙。当相邻的两线间无墙、柱及其他设备时,
两设备限界之间的安全间隙不应小于100mm。
7.4 建筑限界
7.4.1 建筑限界分正线、装卸区、维修基地建筑限界。
7.4.2 正线建筑限界应按公式(2)、公式(3)计算确定:
B = X (max)+b+c ………………………………………………(2)
H = Y(max)+h1+h2 ………………………………………………(3)
式中:
B——线路中心线至墩柱内侧建筑限界宽度,单位为毫米(mm);
H——轨道梁顶面至车底建筑限界高度,单位为毫米(mm);
X(max)——设备限界最大宽度值,单位为毫米(mm);
b——墩柱侧的设备、支架等最大安装宽度值,单位为毫米(mm);
c——安全间隙,取100,单位为毫米(mm);
Y(max)——设备限界最大高度值,单位为毫米(mm);
h1——轨道梁的结构高度,单位为毫米(mm);
h2——设备限界至建筑限界安全间隙,取200,单位为毫米(mm)。
7.4.3 装卸站建筑限界应符合下列规定:
a)装卸区计算长度内的换装作业设备停放,应按不侵入车辆限界确定;
b)装卸站限界应考虑车辆止摆装置对换装设备的影响;
c)装卸站范围内其余部位的建筑限界应按正线建筑限界的规定执行。
7.4.4 维修基地内建筑物或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a)维修基地库外限界按正线限界的规定执行;
b)维修基地库内检修平台限界,可按车辆轮廓加安全量确定。
8 线路
8.1 一般规定
8.1.1 空轨线路分为正线、装卸线、辅助线和车场线。辅助线包括出入线、故障列车停靠
线、折返线。车场线包括:备用车线、检修线、试车线。
8.1.2 线路的基本走向应根据区域总体规划和空轨总体规划研究确定。
8.1.3 空轨线路之间交叉,以及与其他交通线路交叉时,应采用立体交叉方式。
8.1.4 线路敷设应采用高架方式。
T/CCTAS 218-2025
12
8.2 线路平面
8.2.1 线路平面曲线半径应综合车辆类型、运行速度、地质环境等因素分析确定,并宜选
取较大的曲线半径,线路正线最小曲线半径一般情况符合表3 的规定。
表3 最小平面曲线半径
单位为米
项目一般地段困难地段
正线100 50
车场线50 —
8.2.2 线路平面曲线半径选择宜适应所在区段的列车运行速度要求,且不应大于列车最高
运行速度,列车通过曲线的最高计算速度可按公式(4)计算确定:
� = 1.7 �(�� + g����) ………………………………………(4)
式中:
V——列车通过曲线时的最高计算速度,单位为公里每小时(km/h);
R——曲线半径,单位为米(m);
��——未被平衡横向加速度,正线上一般不大于0.5m/s2,单位为米每秒的平方(m/s2);
g——重力加速度,取9.8lm/s2,单位为米每秒的平方(m/s2);
�——车辆可产生的最大偏转角,不大于5.5°,单位为度(°)。
8.2.3 集运车辆曲线通过速度,应结合年运量、曲线半径等因素综合确定。
8.2.4 双线线间距不变并行地段的平面曲线,宜设计为同心圆。
8.2.5 正线除道岔区外,直线与半径小于900 m 的圆曲线间应采用缓和曲线连接, 缓和曲
线线型宜采用等长的三次抛物线,缓和曲线长度宜符合表4 的规定。
表4 缓和曲线长度
V(m/s)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R(m) L(m)
900 - - - - - - - - -
850 15 - - - - - - - -
800 15 - - - - - - - -
750 15 - - - - - - - -
700 20 15 - - - - - - -
650 20 15 - - - - - - -
600 20 15 - - - - - - -
550 - 15 15 - - - - - -
T/CCTAS 218-2025
13
表4 缓和曲线长度(续)
V(m/s)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R(m) L(m)
500 - 20 15 - - - - - -
450 - - 15 - - - - - -
400 - - 15 15 - - - - -
350 - - - 15 - - - - -
300 - - - 15 15 - - - -
250 - - - - 15 - - - -
200 - - - - - 15 - - -
150 - - - - - 15 - - -
100 - - - - - - 15 - -
90 - - - - - - 15 - -
80 - - - - - - - 15 -
70 - - - - - - - 15 -
60 - - - - - - - 15 15
50 - - - - - - - - 15
8.2.6 正线夹直线及圆曲线最小长度不应小于15 m。
8.2.7 正线上直线段最小线间距应根据限界和安全间隙计算确定;曲线段最小线间距的加
宽量需根据曲线半径、车辆参数、车辆竖向偏角,墩柱宽度,并应考虑施工误差、结构变形
以及最不利运行状态等因素计算确定。
8.3 线路纵断面
8.3.1 线路纵断面设计应结合线路平面、行车速度、自然条件、施工方法,桥、建(构)
筑物,以及障碍物及管线等因素合理确定。
8.3.2 正线最大坡度不宜大于60‰,困难条件下不应大于80‰。
8.3.3 相邻竖曲线间的最小坡段长度不应短于远期车辆编组长度,困难条件下不应小于
15m。
8.3.4 装卸站纵坡设置符合下列要求:
a)装卸站宜设在平坡上,困难情况下可设在不大于2‰的坡道上。
b)装卸站范围内的线路应设置在一个坡道上,且两端竖曲线不应侵入装卸站长度范围。
8.3.5 道岔宜设在平坡道上。困难条件下道岔可设在不大于3‰的坡道上。
8.3.6 竖曲线设置符合下列要求:
T/CCTAS 218-2025
14
a)竖曲线半径不应小于800 m;
b)相邻坡段的连接宜设计为较小的坡度差,当相邻坡度代数差为5‰及其以上时,应
设置圆型竖曲线;
c)竖曲线离开道岔端部的距离不应小于5 m;
d)两相邻竖曲线端的距离不宜小于40 m,困难条件下不应小于30 m。
8.4 辅助线、装卸线、车场线
8.4.1 维修基地出入线设置符合下列规定:
a)出入线宜在装卸线端部接轨;
b)出入线数目及与正线接驳方式在满足运营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工程条件确定。
8.4.2 故障列车停车线设置符合下列规定:
a)应设置在面向车挡下坡的直线上,坡度不应大于2‰。
b)有效长度宜按远期车辆长度加25m 计(不含车挡长度)。
8.4.3 折返线设置符合下列规定:
a)根据行车组织交路确定;
b)在起、终点和装卸作业站设置折返线;
c)折返线应设置在平直道上;
d)尽头式折返线采用渡线折返时,有效长度宜按远期车辆长度加25m(不含车挡长度)。
8.4.4 装卸线设置符合下列规定:
a)应满足运输需求,宜设置在平直道上,困难条件下曲线半径应满足装卸要求;
b)装卸线有效长度宜按远期车辆长度加40m 计(不含车挡长度)。
8.4.5 车场线设置符合下列规定:
a)备用车线、检修线应设置在平直道上;
b)试车线宜设置在平直道上,困难条件下曲线半径应满足试车要求。
9 轨道系统
9.1 一般规定
9.1.1 应满足线路平面曲线、竖曲线和车辆走行要求。
9.1.2 结构在制造、运输、安装和运营过程中,应具有规定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9.1.3 便于制造和养护维修,并应满足使用耐久性要求。
9.1.4 材料应根据结构型式、受力条件、使用要求和所处环境等选用。
9.1.5 一般地段宜采用常规简支梁或连续梁,常用跨径宜采用20m~30m;当跨越等级道路、
铁路、河流、航道等需要采用更大跨度时,可采用其他特殊结构。
9.1.6 跨越河流、航道、城市道路和公路时净空应满足以下规定:
a)跨越排洪河流时,车辆限界最低点及桥下净空应按1/100 洪水频率标准进行设计,
并考虑壅水、浪高及漂浮物等影响,满足TB 10002 对桥下净空高度的要求。
b)跨越通航河流时,车辆限界最低点及桥下净空应根据航道等级确定,满足GB 50139
T/CCTAS 218-2025
15
和通航论证的要求。
c)跨越城市道路和公路时,车辆限界最低点及桥下净空应满足JTG B01、CJJ 37 要求。
9.1.7 其他参数宜按TB 10002 确定。
9.2 设计荷载
9.2.1 轨道系统设计应根据结构特性,按表5 所列的荷载,就其可能的最不利组合进行计
算。
表5 设计荷载分类
荷载分类荷载名称荷载分类荷载名称
主力
恒载
结构自重及附属设备自重
预加力
混凝土收缩和徐变的影响
土压力
静水压力及浮力
基础变位的影响
附加力
车辆制动力或牵引力
支座摩擦阻力
救援、检修车辆荷载风荷载
温度影响力
流水压力
冰(雪)荷载
活载
车辆竖向静活载
车辆竖向动力作用
离心力
横向摇摆力
特殊荷载
船只或汽车的撞击力
地震力
施工临时荷载
车挡冲击力
注1:如杆件的主要用途为承受某种附加力,则在计算此杆件时,该附加力应按主力计算。
注2:流水压力不与制动力或牵引力组合。
注3:地震力需考虑车辆的影响。
注4:计算中要求计入的其他荷载,可根据其性质,分别列入上述三类荷载中。
9.2.2 宜结合实际情况考虑主力应仅与一个方向(顺桥向或横桥向)的附加力组合。
9.2.3 计算结构自重时,一般材料容重应按TB 10002 的规定取用;附属设备自重,应按所
属专业要求取用。
9.2.4 车辆竖向静活载按重箱、空箱及空车三种状态确定:
a)正线、出入线、试车线、折返线、故障车停车线应按重箱状态计算;
b)车场内其他库线应按空箱状态计算;
c)疲劳和地震工况应按空箱状态计算;
d)车挡冲击力应按空箱状态计算。
9.2.5 车辆竖向静活载确定符合下列规定:
a)车辆竖向静活载图式应按本线车辆的最大轴重、轴距及近、远期中最长的列车编组
确定;
b)轨道系统设计应按单线行驶列车竖向荷载布置;
c)下部结构的设计,应按列车最不利加载确定,单线及双线列车荷载不作折减。
T/CCTAS 218-2025
16
9.2.6 轨道系统设计时应根据不同的荷载组合,将材料基本容许应力和地基容许承载力乘以
表6 中规定的系数。
表6 荷载组合及容许应力的安全系数
序号荷载组合容许应力安全系数
1 恒载+车辆竖向静活载+车辆竖向动力作用+摇摆力或离心力1.00
2 1+温度影响力1.15
3 1+风荷载1.15
4 1+温度影响力+风荷载1.25
5 1+列车制动力及牵引力1.25
6 1+车挡的影响1.70
7 1+船只或汽车的撞击力1.70
8 轨道梁运输、架设工况组合荷载1.25
9 恒载+雪载荷1.15
10 恒载+车辆竖向静荷载+车辆竖向动力作用+地震力+温度影响力1.70
注1:曲线上离心力与车辆横向荷载取不利者计算;
注2:对于钢结构、框架结构等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结构,应计入温度变化的影响;
注3:组合3 还应考虑恒载+风荷载(无车)的情况。
9.2.7 车辆竖向静活载确定符合下列规定:
a)车辆竖向静活载应按本线车辆的最大轴重、轴距及近、远期中最长的车辆编组确定;
b)轨道系统设计应按单线行驶车辆竖向荷载布置;
c)轨道系统结构的设计,应按车辆最不利加载确定。
9.2.8 车辆活载为车辆竖向静活载与车辆竖向动力作用效应之和,车辆的竖向动力作用应
按车辆竖向静活载乘以动力系数(1+�)进行计算,�值按照公式(5)计算:
…………………………(5)
式中:
�——轨道梁结构动力系数;
L——轨道梁的跨度,单位为米(m)。
9.2.9 位于曲线上的轨道梁应计算车辆产生的离心力,离心力作用于车辆重心处,其大小
等于车辆静活载乘以离心率,离心率应按公式(6)计算:
…………………………(6)
T/CCTAS 218-2025
17
式中:
C——离心率;
V——车辆通过的最高运行速度,单位为公里每小时(km/h);
R——曲线半径,单位为米(m)。
9.2.10 车辆横向摇摆力可按车辆单轴重的25%计算,单个车辆以一个水平集中荷载作用在
轨道梁车轮走行面的最不利位置,作用方向为垂直于轨道梁轴线。
9.2.11 车辆制动力或牵引力计算符合下列规定:
a) 单跨轨道梁的制动力或牵引力应按竖向静活载的15%计算,当制动力或牵引力与离
心力同时计算时,宜按竖向静活载的10%计算;
b) 双线轨道梁宜仅计算一条线的制动力或牵引力,多线桥宜仅计算两条线的制动力或
牵引力;
c)制动力或牵引力应作用于车辆重心处,但计算墩柱时应移至悬挂装置中心处,不计
移动作用点所产生的力矩。
9.2.12 简支轨道梁的制动力或牵引力,在固定支承和活动支承的分配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固定端:�1 = � − �� …………………………(7)
活动端:�2 = �� …………………………(8)
式中:
P1——作用于固定支承端的水平荷载,单位为千牛(kN);
P2——作用于活动支承端的水平荷载,单位为千牛(kN);
T——作用于梁跨内的水平荷载,单位为千牛(kN);
R——作用于支承上的荷载反力,单位为千牛(kN);
——摩擦系数。
9.2.13 地震作用应按GB 50111 的规定计算。
9.2.14 轨道梁车挡冲击力应根据车挡对车辆冲撞荷载的吸收原理、车辆速度及车辆荷载进
行计算。
9.2.15 救援列车荷载应根据运营救援模式确定,检修列车荷载应根据检修列车的实际情况
确定。
9.2.16 轨道系统风荷载计算按GB/T 51234 的规定执行。轨道系统的下部结构设计符合下
列规定:
a) 当双线轨道线路等高时,应按100%、50%分别计算两线的车辆和轨道梁风荷载;
b) 当双线轨道线路不等高时,均应按100%计算两线的车辆和轨道梁风荷载。
9.2.17 温度影响力计算宜按TB 10002 的规定执行。轨道梁左右侧面温差宜取±5℃。
9.2.18 冰(雪)荷载宜根据沿线气象资料的数理统计结果确定。
9.2.19 位于通航河流中的轨道,墩柱的船舶撞击力应按GB/T 51234 的规定执行。
9.2.20 墩柱承受的汽车撞击力,顺汽车行驶方向宜采用1000 kN,垂直汽车行驶方向宜采
用500 kN,并应按作用于路面以上1.2m 处计算。
T/CCTAS 218-2025
18
9.2.21 地震力计算及荷载组合宜按GB 50909 的规定执行。
9.2.22 轨道梁应按不同施工阶段的施工荷载进行计算。
9.2.23 梁—车挡冲击力应根据车挡对列车冲撞荷载的吸收原理、列车速度及列车荷载进行
计算。
9.3 刚度和变位要求
9.3.1 在车辆静活载作用下,轨道梁的竖向挠度不应大于其跨度的1/900。
9.3.2 轨道梁墩顶顺桥向的弹性水平位移应符合公式(9)要求:
≤5 L …………………………(9)
式中:
L——桥梁跨度,单位为米(m),当为不等跨时,L 采用相邻跨中的较小跨度;当L<
25m 时,L 按25m 计;
——墩顶顺桥向水平位移,单位为毫米(mm),包括由于墩身和基础的弹性变形及基
底土弹性变形的影响。
9.3.3 轨道梁墩顶横桥向水平位移差引起的轨道梁梁端水平折角(单端)不应大于2‰rad。
9.3.4 轨道系统的墩柱基础沉降应按恒载计算,墩台沉降量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a)对于简支结构,其总沉降量与施工期间沉降量之差不应超过容许值,墩台均匀沉降
量不超过20mm,相邻墩台沉降量之差不超过10mm。
b)对于连续结构,其相邻墩台不均匀沉降量之差的容许值尚应根据沉降对结构产生的
附加影响来确定。
9.3.5 轨道梁恒载及静活载引起的竖向挠度大于跨度的1/1600 时,应设置预拱。
9.4 结构设计
9.4.1 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和钢结构,其材料、结构计算应按GB/T 51234 的规定执
行。
9.4.2 承受动荷载的结构构件或连接件均应进行疲劳设计,参照TB 10091 进行计算。
9.4.3 基础设计应符合GB/T 51234 和TB 10093 的规定。
9.4.4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应符合TB 10005 的规定,钢结构保护涂装应符合TB/T 1527
的规定。
9.5 构造要求
9.5.1 相邻梁端接缝处应设置伸缩装置和横向限位装置。伸缩缝装置除保证梁部能自由伸
缩外,还应保证列车走行面、导向面(稳定面)的平顺连接,同时应防止雨水渗漏进入梁内。
走行面采用齿形伸缩缝时,齿形端部应做圆弧过渡处理。横向限位装置应能承受列车横向荷
载。
9.5.2 应设置检查维修设施。
9.5.3 应预留接触轨、通信信号、供电环网电缆等系统管线通道,预留的管线通道位置应
结合车辆走行结构的限界尺寸合理确定。接触轨、通信信号、供电环网电缆等系统管线的固
T/CCTAS 218-2025
19
定宜采用预埋的方式,预埋件应满足各专业的要求。
9.5.4 应设置防雷接地措施。
9.5.5 有可能受到撞击的墩柱应考虑防撞措施。
9.5.6 连接处除保证梁部的自由伸缩外,还应便于标高调整、安装和拆除。标准跨度轨道
梁可采用销轴和支座连接,大跨轨道梁桥或组合桥宜采用支座连接。
9.5.7 道岔设备的墩柱设计应满足道岔设备的荷载、变形、安装和检修等要求。
9.5.8 装卸区内轨道梁墩柱布置应结合线路总体布置方案统筹考虑。
9.5.9 道岔梁长度应根据轨道梁合理布置。道岔侧线曲线实际起点距梁缝不应小于3 m,
道岔侧线曲线终点距梁缝不应小于3 m,可动轨转轴处结构缝距梁缝不应小于3 m。
9.5.10 轨道系统应设置基础沉降观测装置。
10 道岔
10.1 一般规定
10.1.1 道岔应根据车辆转线、折返及维修基地内调车作业的需要设置。
10.1.2 道岔应符合故障—安全原则,并应满足车辆运行平稳、安全可靠的要求。
10.1.3 道岔主体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应满足空轨主体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要求。
10.1.4 道岔在锁定状态下应能承受车辆运行荷载的竖向力、摇摆力、离心力、冲击力、制
动力等的反复作用,并应具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以及抗倾覆的能力。
10.1.5 当道岔处于曲线或折线接通状态下车辆通过时应限速行驶。当道岔处于直线接通状
态下应满足线路最高运行速度的要求。
10.1.6 道岔应由信号系统进行控制。道岔控制装置应具有集中控制、现场控制、手动控制
三种控制方式。当信号系统或道岔控制电路发生故障时,应能通过手动装置完成解锁、转辙
和锁定。控制系统应具有安全保护功能。应设有醒目的信号灯显示。
10.1.7 道岔梁的设计荷载应与轨道梁设计载荷一致,设计原则应不低于轨道梁设计原则。
10.1.8 道岔的设计和安装应满足限界要求。
10.1.9 道岔应设置接地保护和防雷保护。
10.2 道岔类型
10.2.1 根据其换轨原理主要分为可动芯型和平移型等,示意图见图1、图2。
(a)直向通过(b)侧向通过
图1 可动芯型道岔示意
标引序号说明:
1——道岔梁; 2——可动芯及其配套装置; 3——回转中心。
T/CCTAS 218-2025
20
(a)直向通过(b)侧向通过
图2 平移型道岔示意
标引序号说明:
1——入岔端轨道梁;
2——吊轨;
3——曲线道岔梁;
4——联系梁;
5——曲线出岔端轨道梁;
6——直线道岔梁;
7——直线出岔端轨道梁。
10.2.2 各类型道岔的主要技术参数宜符合表7 的规定。
表7 道岔主要技术参数
类型
侧向允许通过最高速度
km/h
相邻位允许最大转换时间
s
最小曲线半径
m
可动芯型
15 20
50
平移型50
注:道岔的转换时间应包括信号发出、解锁、转辙、锁定、信号回馈全过程。
10.3 道岔组成
10.3.1 道岔应由主体结构、驱动装置、锁定装置、控制装置等组成。
10.3.2 道岔梁应有合理的刚度,挠跨比不宜小于L/1000,L 为轨道梁跨度。
10.3.3 道岔梁和固定端梁梁端应根据车辆走行需要设置伸缩缝。
10.3.4 驱动装置符合下列规定:
a) 应使道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启动、加速、匀速、减速、停止等动作过程;
b) 应设有人工手动驱动装置。
10.3.5 锁定装置符合下列规定:
a) 应由锁定机构和锁定电机等组成;
b) 应安全可靠、定位准确、锁定牢固,并能承受车辆通过时产生的各种载荷;
c) 锁定装置应具有位置检测,并与信号系统联锁,调试和应急状态下可进行手动操作。
T/CCTAS 218-2025
21
10.3.6 道岔控制装置符合下列规定:
a) 道岔控制装置应具备对道岔各机构进行控制和检测的功能;
b) 应具有集中控制、现场控制、手动控制功能,并应具有系统检测、故障诊断和安全
保护功能。
10.3.7 道岔区应有检修空间、通道和安装附属设施的条件。
10.4 接口
10.4.1 道岔设计应向电力专业提出电源、监控等设置要求。
10.4.2 道岔设计应提出道岔布置、墩柱受力等要求。
10.4.3 信号专业应明确道岔的控制及接入要求。
10.4.4 接触轨专业应提供在道岔区内接触轨安装要求。
11 换装系统
11.1 一般规定
11.1.1 空轨与其他运输方式衔接时,新建和改扩建的衔接设施主要包含铁路场站、码头、
集装箱堆场、集装箱换装缓冲场地等换装作业区域。
11.1.2 换装系统的配套设施及设备配置,应满足集装箱运输、装卸、转运、堆存等基本作
业的需求。
11.1.3 换装系统的配套设施及设备配置,应满足集装箱在不同运输方式之间换装作业的空
间衔接、能力匹配、流程顺畅、作业便捷等要求。
11.1.4 空轨与接驳转运设备进行换装作业时,若接驳转运设备无举升功能,集运车辆应配
备提升吊具。
11.1.5 空轨线路宜延至铁路场站、集装箱集散装卸、港口等节点内部,宜与集装箱长度方
向平行式布置。
11.1.6 各衔接设施间应配置满足设备通行作业的通道,通道宽度宜大于4m。
11.1.7 地面车道应在地面上配置标线,功能区、通道等设施应在醒目位置设置区位名称、
位置方位、行驶要求等标识。
11.2 换装系统组成
11.2.1 换装系统主要由箱号识别系统、接驳转运设备、信息交互和地面配套设施组成。
11.2.2 箱号识别系统用于空轨对接驳转运设备运输的集装箱进行箱号识别,生成站点运单
信息。
11.2.3 接驳转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人工集卡、无人集卡、集装箱自动引导运输车、固定轨
迹集装箱运输车等各种集装箱运输车辆。
11.2.4 接驳转运设备分为带举升功能和不带举升功能两种类型,两种接驳转运设备均可运
输单个20ft、40ft、45ft 标准集装箱。
11.2.5 接驳转运设备承载不小于40t。不带举升功能或举升行程不大于500mm,外形尺寸
T/CCTAS 218-2025
22
不大于14m×3m×2m;带举升功能且举升行程不低于3000mm,外形尺寸不大于15m×3.5m×
3m。
11.3 换装方式
11.3.1 空轨与铁路衔接,集运车辆进入铁路集装箱装卸线,通过场桥悬臂侧实现空轨与铁
路衔接,装卸工艺布局示意见图3。
图3 空轨与铁路、公路换装工艺布局示意
11.3.2 空轨与公路衔接,空轨与集装箱卡车、自动引导智能运输车、全向式集装箱智能运
输车等不同接驳转运设备进行换装,装卸工艺布局示意见图4。
图4 空轨与公路换装工艺布局示意
11.3.3 空轨与港口自动化码头衔接,空轨进入港口自动化码头集装箱堆场,通过场桥悬臂
侧实现空轨与港口自动引导智能运输车(AGV)等接驳转运设备无缝衔接,装卸工艺布局示
意见图5。
T/CCTAS 218-2025
23
图5 空轨与AGV 工艺布局示意
11.3.4 空轨与港口人工码头的衔接方式参照空轨与公路衔接方式执行。
11.4 信息交互要求
11.4.1 应满足运营组织、现场智能化作业、安全管理等信息化功能,可单独配置或在既有
信息系统中预留业务模块。
11.4.2 应预留信息交换接口,与集装箱物流运输企业、铁路场站、公路、港航等物流信息
系统进行互通,宜考虑实时交换、共享联运订单处理、运力调配、班线计划等信息数据。
11.4.3 应具备智能化作业及运输调度、集装箱交接管理、综合智能检测等功能,提供信息
发布、动态查询等服务。
11.4.4 应支持各种不同运输方式、内部作业、与外部系统间信息的高速、可靠、稳定传递。
11.5 配套设施设备及要求
11.5.1 换装系统配套设施的设计,应满足港口堆场、铁路场站、物流枢纽等集散场地的平
面布置、装卸工艺、配套设施设计要求。
11.5.2 换装作业区域配套设施布置,根据集装箱作业量及预测量确定,根据用地规划、场
地地形、联运方式、作业流程、管理模式等因素综合比选。
11.5.3 换装作业区域地面基础设计,应满足运输设备、接驳转运设备等设备的运行要求。
行驶区域地面最大坡度应不超过2%,接驳点区域平面度应不大于10mm。
11.5.4 换装作业区域宜紧邻运输集装箱的存放场地。
11.5.5 换装作业区域宜设置固定的装卸车道,装车道和卸车道应分区布置,并统一方向和
标识。
11.5.6 换装作业区域应满足运输设备转弯半径要求。
11.5.7 空轨参与集装箱运输时,运输设备、接驳转运设备及其他设备要求如下:
a) 运输设备符合下列要求:
1)公路运输设备宜选用集装箱运输车,公路运输设备的外轮廓尺寸、轴荷及质量应
符合GB/T 1589 的规定。
T/CCTAS 218-2025
24
2)铁路运输设备宜采用集装箱运输平车,铁路运输设备的技术条件应符合GB/T 5600
规定。
b) 接驳转运设备符合下列要求:
1)停车精度应满足集运车辆换装作业要求。
2)可具备系统自检、任务处理、状态检测、故障反馈、行走控制、升降控制等功能。
3)人工驾驶时,地面可配备自动引导和装卸人机交互设备。
c)其他设备符合下列要求:
1)空轨换装作业区域可根据港口堆场、铁路场站、物流枢纽等不同作业场景,
配备相应的转运设备。
2)空轨换装作业区域应配有设备定位、数据采集、信号通信、信息存储等实现实时
交互的设备。
12 供电
12.1 一般规定
12.1.1 供电系统应包括电源系统、牵引供电系统、低压配电系统、电力监控系统和接地系
统。主变电所的建设宜根据实际项目情况配置。
12.1.2 外部电源方案宜采用分散式供电。
12.1.3 牵引负荷宜按二级负荷设计。
12.1.4 中压供电网络的电压等级可采用35kV、20kV 和10kV。
12.1.5 供电系统电压偏差应符合GB/T 12325 规定的要求。
12.1.6 供电系统谐波应符合GB/T 14549 规定的要求。
12.1.7 牵引负荷应根据线路条件、高峰时段的运行交路、行车密度、车辆编组和车辆性能
等计算确定。
12.1.8 直流牵引供电系统的标称电压宜优先采用DC1500V 或DC750V,特殊情况下可选用
DC600V
相关推荐
- T/CIECCPA 039-2023 垃圾焚烧电力碳足迹量化与评价方法
- ZJM-005-3475-2021 高速纺尼龙-6用己内酰胺
- T/CNTAC 203-2024 T/CWTA 1-2024 产品碳足迹 产品种类规则 毛纱线
- T/ZZB 3032-2023 锂电池用阻燃聚丙烯麦拉膜
- T/GWIA 001-2022 定制衣柜人因工效学要求
- T/CSRME 012-2021 城市地下空间品质评价标准
- T/JSLQXH 002-2022 少儿篮球运动等级测试评定规范
- T/ZBD 100.5-2023 建设工程结算审核作业指引
- T∕ZZB 2189-2021 电主轴用电机
- T/WZBF 023-2022 流量分配调节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