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T/GXDSL 044-2024 高校心理健康检验检测技术规范 > 下载地址2
    T/GXDSL 044-2024 高校心理健康检验检测技术规范
- 名 称:T/GXDSL 044-2024 高校心理健康检验检测技术规范 - 下载地址2
- 类 别:综合团体标准
- 下载地址:[下载地址2]
- 提 取 码:
- 浏览次数:3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错误报告 目录
目录| 新闻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资料介绍
        ICS 33 .080.99
Q8491
团体标准
T/GXDSL 044—2024
高校心理健康检验检测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Psychological Health Inspection and Detection in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2024 - 12 - 31 发布2024 - 12 - 31 实施
广西电子商务企业联合会发布
目 次
前 言............................................................................. II
一、范围.............................................................................. 1
二、规范性引用文件.................................................................... 1
三、术语和定义........................................................................ 1
四、人员要求.......................................................................... 2
1. 专业资质......................................................................... 2
2. 培训与继续教育................................................................... 2
五、场所设施.......................................................................... 2
1. 检测场所......................................................................... 3
2. 设施设备......................................................................... 3
六、检测工具与材料.................................................................... 3
1. 心理测量工具选择................................................................. 3
2. 材料准备......................................................................... 4
七、检测流程.......................................................................... 4
1. 检测前准备....................................................................... 4
2. 检测实施......................................................................... 5
3. 检测后整理....................................................................... 5
八、检测内容与方法.................................................................... 6
1. 认知发展检测..................................................................... 6
2. 情绪情感检测..................................................................... 6
3. 人格特质检测..................................................................... 7
4. 社会交往检测..................................................................... 7
5. 行为习惯检测..................................................................... 8
九、结果评定与报告.................................................................... 8
1. 结果评定......................................................................... 8
2. 检测报告......................................................................... 9
十、质量控制.......................................................................... 9
1. 内部质量控制..................................................................... 9
2. 外部质量控制.................................................................... 10
十一、档案管理....................................................................... 10
十二、附则........................................................................... 11
T/GXDSL 044—2024
II
前 言
本文件依据GB/T 1.1-2020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广西产学研科学研究院提出。
本文件由广西电子商务企业联合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广西研科院高新技术有限公司,广西蓝脑科技有限公司,西安大康叁陆玖教育科
技有限公司,广西产学研科学研究院,西安云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大学(乐陵)人工智能研
究院,西安蓝脑科技有限公司,成都锦城学院,空军军医大学,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华中科技
大学,西安欧亚学院,深圳市康宁医院,大康心理学院,西那瓦国际大学(泰国),豫章师范学院,
广西研科院传媒有限公司,广西电子商务企业联合会。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韦新,董志举,庄文斌,陈世卿,方鹏,韦博鲲,张妍,赵闪光,曾玲芸,孙
雅洁,黄剑敏,李莉,徐锡珍,周伯韬。
本文件为首次发布。
T/GXDSL 044—2024
1
高校心理健康检验检测技术规范
一、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高校心理健康检验检测的术语和定义、人员要求、场所设施、检测工具与材料、检测
流程、检测内容与方法、结果评定与报告、质量控制以及档案管理等方面的技术规范。适用于普通高等
学校、高等职业院校等各类高校对在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检验检测工作。
二、规范性引用文件
•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为高校心理健康检验检测工作提供法律框架和基本准则,保障
学生在心理检测过程中的合法权益,确保检测活动依法依规进行。
•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基本
要求,为心理健康检验检测工作与教育教学的衔接提供指导,使检测结果能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实践。
• 《心理测验管理条例(试行)》:规范心理测验工具在高校心理健康检验检测中的选用、使用和
管理,保障心理测验的科学性、标准化和有效性,确保测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
•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第二版)》:为高校心理健康检验检测人员的
专业行为提供伦理规范,强调在检测过程中尊重学生的自主权、隐私权、保密权等,维护良好的专业关
系和职业形象。
三、术语和定义
• 高校心理健康检验检测:综合运用专业的心理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包括心理测量、心理评估、
行为观察、临床访谈等,对高校学生的心理状态、心理特质、心理适应能力以及可能存在的心理障碍或
心理疾病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评估与诊断过程,旨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高校心理健康教
T/GXDSL 044—2024
2
育、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等工作提供依据和支持。
• 心理测量工具:经过标准化的编制程序,具有明确的施测指导语、评分标准和常模数据的心理测
验问卷、量表或其他测评手段,如症状自评量表(SCL - 90)、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MMPI)、大学
生心理健康普查问卷等,用于对高校学生的特定心理维度或心理结构进行量化评估,以便于比较和分析。
四、人员要求
1. 专业资质
• 从事高校心理健康检验检测的人员应具备心理学、精神病学或相关专业硕士及以上学历,或取得
心理咨询师二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并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和实践督导。
• 检测人员应熟悉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常见心理问题,掌握心理测量学、心理评估学、心理咨询
与治疗学等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独立实施心理健康检验检测、准确分析检测结果以及提供专业建议和
干预方案的能力。
2. 培训与继续教育
• 检测人员每年应参加不少于80 小时的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活动,培训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新的心
理检测技术与工具应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最新研究进展、心理危机干预策略与方法的更新、心理
咨询伦理与法律问题研讨等。
• 定期参与国内外专业学术会议、研讨会、工作坊等学术交流活动,及时了解本领域的前沿动态和
先进经验,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结构,提升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同时,鼓励检测人员开展相关科研工作,
将实践经验与科研成果相结合,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检验检测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五、场所设施
T/GXDSL 044—2024
3
1. 检测场所
• 高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检测中心或心理测评室,场所面积应根据学校学生规模和检测需求确
定,一般不少于50 平方米。检测中心应布局合理,包括接待区、测评区、等候区、个别访谈室、团体
辅导室等功能区域,各区域之间应相对独立,避免相互干扰。
• 测评区应配备舒适的桌椅、良好的照明和通风设备,环境安静、整洁、温馨,营造有利于学生放
松心情、如实作答的氛围。个别访谈室应设置为私密空间,面积不小于10 平方米,配备沙发、茶几、
录音录像设备(在征得学生同意后使用)等,以便进行深入的心理访谈和案例分析。
2. 设施设备
• 配备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和网络系统,用于安装和运行专业的心理测评软件。心理测评软件应具备
功能完善、操作简便、数据安全等特点,能够支持大规模在线测评、自动数据回收与分析、个性化报告
生成等功能。同时,应配备备用电源和数据备份设备,以防止因电力故障或其他意外情况导致数据丢失。
• 购置各类标准化的心理测量工具,如问卷、量表、测验器材等,并定期进行更新和维护。测量工
具应根据学生群体特点和检测目的进行合理选择和配置,涵盖心理健康状况评估、人格特质测量、职业
兴趣探索、能力倾向测试等多个方面。此外,还应配备心理观察设备,如摄像机、行为观察记录系统等,
用于在自然情境或模拟情境下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和记录。
六、检测工具与材料
1. 心理测量工具选择
• 根据高校心理健康检测的目的、对象和内容,精心选择具有良好信度、效度和适用性的标准化心
理测量工具。例如,对于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可选用症状自评量表(SCL - 90)、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
问卷等工具,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困扰程度;对于人格特质评估,可采用明尼苏达多
T/GXDSL 044—2024
4
相人格测验(MMPI)、卡特尔16 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等;对于职业规划指导,可运用霍兰德职业
兴趣测评量表、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等。
• 在选择心理测量工具时,应充分考虑工具的文化适应性和年龄适用性,优先选用经过国内修订和
标准化处理、具有中国大学生常模数据的工具。同时,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对不同类型的
测量工具进行有机组合和合理搭配,形成一套科学、系统、全面的心理健康检测工具体系。
2. 材料准备
• 准备充足的心理测验问卷、答题纸、铅笔、橡皮等文具材料,确保材料质量合格、印刷清晰。答
题纸应设计合理,便于学生填写和后续数据录入与整理。同时,为学生提供详细的答题指导手册,包括
测验目的、作答方法、注意事项等内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完成测验。
• 制作心理观察记录表格、访谈提纲、案例分析报告模板等材料,用于记录和整理心理观察、访谈
过程中的信息和数据。观察记录表格应涵盖观察时间、观察地点、观察对象、观察内容、行为表现描述
等项目,访谈提纲应根据不同的访谈目的和对象进行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引导性。此外,还应准备一些
用于放松训练和心理调适的辅助材料,如放松音乐CD、冥想指导手册、心理自助书籍等,在检测过程
中或检测后根据学生需要提供给学生。
七、检测流程
1. 检测前准备
• 检测机构应制定详细的心理健康检测计划,明确检测目的、检测对象、检测时间、检测地点、检
测工具与方法等内容,并提前向学校相关部门、教师、学生及家长发布通知,做好宣传解释工作,争取
各方的支持与配合。
• 组织检测人员进行培训,使其熟悉检测流程、掌握检测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明确结果评
定标准和报告撰写要求等。同时,对检测设备和工具进行全面检查和调试,确保计算机网络系统运行正
T/GXDSL 044—2024
5
常、心理测评软件功能稳定、测量工具齐全完好、录音录像设备清晰可用等。
• 收集学生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年级、专业、家庭背景、学习成绩、既往病史等,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检测信息数据库。通过学校教务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等渠道获取部分信息,并设
计专门的信息采集表由学生补充填写其他相关信息。在收集信息过程中,应严格遵守保密原则,确保学
生信息不被泄露。
2. 检测实施
• 采用多种检测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首先,组织学生进行
集体心理测量,可通过网络平台或线下纸质问卷的形式进行。在施测前,由检测人员向学生详细介绍测
验目的、意义、作答要求和注意事项,确保学生理解并愿意积极配合。施测过程中,检测人员应在现场
进行巡视和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处理突发情况,保证施测秩序和数据质量。
• 在心理测量的同时,安排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心理观察。观察范围包括学生在课堂学习、宿舍生
活、社团活动、人际交往等自然情境中的行为表现、情绪状态、社交互动等方面。观察时间应不少于一
周,观察人员应详细记录观察结果,并按照预先设计的观察编码系统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以便发现学
生在日常行为中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线索。
• 对于在心理测量或心理观察中发现可能存在心理问题或需要进一步了解的学生,以及主动寻求心
理帮助的学生,应及时安排心理访谈。心理访谈可分为个体访谈和团体访谈两种形式,由经验丰富的心
理咨询师或心理测评专家进行。访谈前,应制定详细的访谈提纲,明确访谈目的、内容和重点。访谈过
程中,访谈人员应运用良好的倾听、共情、提问等访谈技巧,营造安全、信任的氛围,引导学生充分表
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想法、经历和困惑,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背景和影响
因素,并做好详细的访谈记录。
3. 检测后整理
• 检测结束后,及时回收心理测验问卷、答题纸、观察记录表格、访谈记录等资料,并进行分类整
T/GXDSL 044—2024
6
理和编号。对心理测量数据进行录入和清洗,剔除无效数据和异常值,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运
用专业的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算各项心理指标的得分、均值、标准差、百分位数等统计量,
并绘制相应的统计图表,如柱状图、折线图、饼图等,以便直观地展示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布特点和
差异情况。
• 结合心理观察和访谈结果,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评定。评定过程应由多名专业
人员共同参与,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文化背景、生活经历等因素,
确保评定结果的客观、公正、准确。根据评定结果,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为不同等级,如心理健康、
轻度心理问题、中度心理问题、重度心理问题等,并针对不同等级的学生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和建议。
八、检测内容与方法
1. 认知发展检测
• 运用智力测验工具,如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瑞文标准推理测验等,评估学生的智力水平
和认知能力,包括言语理解、知觉推理、工作记忆、处理速度等方面的得分和等级,了解学生的认知优
势和劣势领域,为个性化教育教学和职业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 通过注意力测试、记忆力测试、思维能力测试等专项认知测验,检测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程度、记
忆力广度与持久性、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等认知品质。例如,采用数字广
度测验、字母- 数字排序测验等评估注意力和工作记忆能力;运用词语联想测验、图形推理测验等检
测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使用逻辑谬误识别测验、论证分析测验等考察批判性思维能力。
2. 情绪情感检测
• 采用情绪自评量表,如贝克焦虑量表(BAI)、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DI)、情绪稳定性量表等,
测量学生的焦虑、抑郁、情绪稳定性等情绪状态指标,了解学生近期的情绪变化和情绪困扰程度。同时,
结合心理观察和访谈,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情绪表现,如情绪表达是否恰当、情绪调节能力如
T/GXDSL 044—2024
7
何、是否存在情绪爆发或情绪低落等极端情绪现象,深入了解学生情绪问题产生的原因、背景和影响因
素,如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家庭变故、自我认知偏差等。
• 运用情绪识别任务、情绪表达任务等实验方法,研究学生的情绪认知和情绪表达能力。例如,通
过呈现不同面部表情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识别情绪种类并描述情绪感受,考察其情绪识别能力;设计
情境角色扮演或故事讲述任务,要求学生在特定情境下表达相应的情绪,观察其情绪表达的准确性、自
然性和丰富性。
3. 人格特质检测
• 使用人格测验量表,如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MMPI)、卡特尔16 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
大五人格问卷(NEO - PI - R)等,测量学生的人格类型、人格特质和人格维度,包括神经质、外向性、
开放性、宜人性、责任心等方面的得分和特征描述,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行为风格、人际交往模式、
价值观取向等人格倾向,为学生的自我认知、职业规划、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合作等提供参考。
• 结合心理传记分析、投射测验等方法,深入探究学生人格形成的背景和影响因素,以及人格特质
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例如,通过分析学生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重大生活事件等心理传记资
料,揭示人格发展的轨迹和潜在问题;运用罗夏墨迹测验、主题统觉测验等投射测验,挖掘学生潜意识
中的人格冲突、动机和需求,进一步丰富对学生人格的理解和认识。
4. 社会交往检测
• 观察学生在学校班级、宿舍、社团组织、学术团队等社交场合中的人际交往行为,包括与同伴的
互动频率、互动方式、合作能力、竞争意识、冲突处理能力、领导才能等方面,评估学生的社交技能和
人际关系质量。采用社会交往焦虑量表、孤独感量表等测量工具,检测学生是否存在社交焦虑、孤独感
等社交心理问题,了解学生在社交方面的内心感受和困扰程度。
•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学生在社交网络中的位置、角色和影响力,以及社交网络结构对学
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例如,通过问卷调查或网络平台数据采集,了解学生的社交圈子大小、朋友关系亲
T/GXDSL 044—2024
8
疏、信息传播路径等,绘制学生的社交网络图,并分析网络中心性、密度、聚类系数等网络指标与学生
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为促进学生良好社会交往和心理健康提供针对性建议。
5. 行为习惯检测
• 观察学生在课堂学习、校园生活、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行为表现,如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方
法、学习动力、时间管理能力等)、生活习惯(作息规律、饮食习惯、运动习惯、卫生习惯等)、消费
习惯(消费观念、消费行为、理财能力等)、网络行为(上网时间、上网目的、网络社交、网络成瘾倾
向等),评估学生的行为规范和自律能力。
• 运用行为问题筛查量表,如Achenbach 成人行为量表(ABCL)、Conners 成人注意力缺陷多动
障碍评定量表(CAARS)等,筛查学生是否存在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品行障碍、物质滥用、
网络成瘾等行为问题,及时发现并干预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促进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九、结果评定与报告
1. 结果评定
• 依据心理测量工具的评分标准、常模数据以及心理观察、访谈结果,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
综合评定。评定结果采用多维度分类体系,包括心理健康状况等级(如正常、轻度心理问题、中度心理
问题、重度心理问题)、心理问题类型(如焦虑障碍、抑郁障碍、人格障碍、行为问题、适应问题等)、
心理问题严重程度(如轻度、中度、重度)、心理问题影响范围(如学习、生活、社交、自我认知等方
面)等维度,以便全面、准确地描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问题特征。
• 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一步分析其问题产生的原因、背景和发展趋势,结合学生的个体差
异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方案或转介建议。评定过程应由至少三名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心理咨
询师、心理测评专家或精神科医生共同完成,采用集体讨论、案例分析、专家会诊等方式,确保评定结
果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可靠性。
T/GXDSL 044—2024
9
2. 检测报告
• 检测报告应内容完整、格式规范、语言简洁明了,包括学生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年级、
专业、学号等)、检测目的、检测方法(心理测量工具名称、版本、施测时间、观察与访谈要点等)、
检测结果(各项心理指标得分、评定等级、心理问题类型与描述、心理问题严重程度与影响范围等)、
结果分析与建议(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综合分析、问题产生原因探讨、心理干预措施建议、转介建议、
后续跟踪监测计划等)、检测人员签名与日期等。
• 检测报告应以书面形式和电子文档形式同时保存,并按照严格的保密制度进行管理。书面报告应
采用密封信封包装,仅向学生本人、学校相关部门(如学生工作处、心理咨询中心、辅导员等)、家长
(在征得学生同意后)等授权人员发放,并要求接收人员签字确认。电子文档应存储在专门的服务器或
硬盘中,设置严格的访问权限和密码保护,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同时,应建立检测报告查询与反馈机
制,方便学生、家长和学校相关部门随时查询检测结果和咨询相关问题,检测机构应及时给予解答和指
导。
十、质量控制
1. 内部质量控制
• 加强对检测人员的专业培训和考核,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和考核标准,定期组织内部培训活动,
包括心理测量理论与技术培训、心理评估案例分析与研讨、心理咨询伦理与法律培训、专业技能训练与
实践操作等内容,不断提升检测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同时,每半年进行一次专业考核,考核内
容包括心理测量工具的使用熟练度、结果评定准确性、报告撰写规范性、案例分析能力、应急处理能力
等方面,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激励检测人员不断提高工作质量。
• 设立内部质量监督小组,由资深心理咨询师、心理测评专家和专业管理人员组成,定期对心理健
康检验检测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监督内容包括检测流程是否规范、检测方法是否科学合理、数据处理与
T/GXDSL 044—2024
10
结果评定是否准确、档案管理是否完善、保密制度是否落实等方面,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跟
踪整改效果,确保检测工作质量持续改进。同时,建立内部投诉处理机制,鼓励学生、家长和学校教职
工对检测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价,对投诉问题及时进行调查和处理,保障各方权益。
2. 外部质量控制
• 积极参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专业心理学会或认证机构组织的心理健康检测能力验证活动,与其
他高校或专业机构进行检测结果比对与交流,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学习借鉴先进经验与技
术,不断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检测工作的水平与质量。能力验证活动可包括对特定心理测量工具的施测准
确性、结果评定一致性等方面的考核,以及对检测流程和质量控制体系的评估。
• 定期邀请外部专家对学校心理健康检测工作进行指导与评估,专家可对检测人员资质、检测工具
选用、检测流程设计、结果评定与报告撰写、质量控制措施等方面进行全面审查,提出专业意见与建议。
根据专家意见,制定改进计划并认真落实,确保学校心理健康检测工作符合行业标准与规范要求。此外,
加强与其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建立心理健康检测工作联盟或协作网络,共同开展科
研项目、培训活动和实践探索,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检验检测工作的整体发展。
十一、档案管理
•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检测档案,档案内容包括学生基本信息表、心理测量原始数据、心理观察记录、
心理访谈记录、检测结果评定报告、心理干预记录(如有)、跟踪回访记录(如有)等。档案应按照学
年、年级、专业、班级进行分类整理,编号归档,便于查询与管理。采用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相结合的
管理方式,电子档案应存储在专门的服务器或硬盘中,设置严格的访问权限与密码保护,运用数据加密
技术和备份恢复机制,防止数据泄露与篡改,确保电子档案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纸质档案应存放在专门
的档案柜中,专柜专用,做好防火、防潮、防虫、防盗等安全措施。
• 严格遵守档案保密制度,保护学生个人隐私信息。未经学生本人及家长书面同意,任何单位或个
人不得查阅、借阅、传播学生心理健康检测档案内容。确因教育教学、科研或心理危机干预等特殊需要
查阅档案的,应履行严格的审批手续,填写档案查阅申请表,注明查阅目的、查阅人员、查阅时间、查
T/GXDSL 044—2024
11
阅内容等信息,并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或相关负责人批准后,在指定地点、指定范围内进
行查阅,并做好查阅记录。查阅人员应对查阅内容严格保密,不得泄露给无关人员。档案管理人员应定
期对档案的保管情况进行检查和清理,及时发现和处理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档案的安全和完整。
十二、附则
1. 本标准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2.本标准在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教育政策的基础上,结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需求与
特点,对高校心理健康检验检测的全过程进行了全面、系统、详细的规范,具有创新性、前瞻性与填补
空白性,为高校开展科学、规范、有效的心理健康检验检测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与保障,有助于
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
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Q8491
团体标准
T/GXDSL 044—2024
高校心理健康检验检测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Psychological Health Inspection and Detection in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2024 - 12 - 31 发布2024 - 12 - 31 实施
广西电子商务企业联合会发布
目 次
前 言............................................................................. II
一、范围.............................................................................. 1
二、规范性引用文件.................................................................... 1
三、术语和定义........................................................................ 1
四、人员要求.......................................................................... 2
1. 专业资质......................................................................... 2
2. 培训与继续教育................................................................... 2
五、场所设施.......................................................................... 2
1. 检测场所......................................................................... 3
2. 设施设备......................................................................... 3
六、检测工具与材料.................................................................... 3
1. 心理测量工具选择................................................................. 3
2. 材料准备......................................................................... 4
七、检测流程.......................................................................... 4
1. 检测前准备....................................................................... 4
2. 检测实施......................................................................... 5
3. 检测后整理....................................................................... 5
八、检测内容与方法.................................................................... 6
1. 认知发展检测..................................................................... 6
2. 情绪情感检测..................................................................... 6
3. 人格特质检测..................................................................... 7
4. 社会交往检测..................................................................... 7
5. 行为习惯检测..................................................................... 8
九、结果评定与报告.................................................................... 8
1. 结果评定......................................................................... 8
2. 检测报告......................................................................... 9
十、质量控制.......................................................................... 9
1. 内部质量控制..................................................................... 9
2. 外部质量控制.................................................................... 10
十一、档案管理....................................................................... 10
十二、附则........................................................................... 11
T/GXDSL 044—2024
II
前 言
本文件依据GB/T 1.1-2020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广西产学研科学研究院提出。
本文件由广西电子商务企业联合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广西研科院高新技术有限公司,广西蓝脑科技有限公司,西安大康叁陆玖教育科
技有限公司,广西产学研科学研究院,西安云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大学(乐陵)人工智能研
究院,西安蓝脑科技有限公司,成都锦城学院,空军军医大学,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华中科技
大学,西安欧亚学院,深圳市康宁医院,大康心理学院,西那瓦国际大学(泰国),豫章师范学院,
广西研科院传媒有限公司,广西电子商务企业联合会。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韦新,董志举,庄文斌,陈世卿,方鹏,韦博鲲,张妍,赵闪光,曾玲芸,孙
雅洁,黄剑敏,李莉,徐锡珍,周伯韬。
本文件为首次发布。
T/GXDSL 044—2024
1
高校心理健康检验检测技术规范
一、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高校心理健康检验检测的术语和定义、人员要求、场所设施、检测工具与材料、检测
流程、检测内容与方法、结果评定与报告、质量控制以及档案管理等方面的技术规范。适用于普通高等
学校、高等职业院校等各类高校对在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检验检测工作。
二、规范性引用文件
•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为高校心理健康检验检测工作提供法律框架和基本准则,保障
学生在心理检测过程中的合法权益,确保检测活动依法依规进行。
•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基本
要求,为心理健康检验检测工作与教育教学的衔接提供指导,使检测结果能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实践。
• 《心理测验管理条例(试行)》:规范心理测验工具在高校心理健康检验检测中的选用、使用和
管理,保障心理测验的科学性、标准化和有效性,确保测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
•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第二版)》:为高校心理健康检验检测人员的
专业行为提供伦理规范,强调在检测过程中尊重学生的自主权、隐私权、保密权等,维护良好的专业关
系和职业形象。
三、术语和定义
• 高校心理健康检验检测:综合运用专业的心理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包括心理测量、心理评估、
行为观察、临床访谈等,对高校学生的心理状态、心理特质、心理适应能力以及可能存在的心理障碍或
心理疾病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评估与诊断过程,旨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高校心理健康教
T/GXDSL 044—2024
2
育、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等工作提供依据和支持。
• 心理测量工具:经过标准化的编制程序,具有明确的施测指导语、评分标准和常模数据的心理测
验问卷、量表或其他测评手段,如症状自评量表(SCL - 90)、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MMPI)、大学
生心理健康普查问卷等,用于对高校学生的特定心理维度或心理结构进行量化评估,以便于比较和分析。
四、人员要求
1. 专业资质
• 从事高校心理健康检验检测的人员应具备心理学、精神病学或相关专业硕士及以上学历,或取得
心理咨询师二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并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和实践督导。
• 检测人员应熟悉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常见心理问题,掌握心理测量学、心理评估学、心理咨询
与治疗学等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独立实施心理健康检验检测、准确分析检测结果以及提供专业建议和
干预方案的能力。
2. 培训与继续教育
• 检测人员每年应参加不少于80 小时的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活动,培训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新的心
理检测技术与工具应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最新研究进展、心理危机干预策略与方法的更新、心理
咨询伦理与法律问题研讨等。
• 定期参与国内外专业学术会议、研讨会、工作坊等学术交流活动,及时了解本领域的前沿动态和
先进经验,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结构,提升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同时,鼓励检测人员开展相关科研工作,
将实践经验与科研成果相结合,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检验检测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五、场所设施
T/GXDSL 044—2024
3
1. 检测场所
• 高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检测中心或心理测评室,场所面积应根据学校学生规模和检测需求确
定,一般不少于50 平方米。检测中心应布局合理,包括接待区、测评区、等候区、个别访谈室、团体
辅导室等功能区域,各区域之间应相对独立,避免相互干扰。
• 测评区应配备舒适的桌椅、良好的照明和通风设备,环境安静、整洁、温馨,营造有利于学生放
松心情、如实作答的氛围。个别访谈室应设置为私密空间,面积不小于10 平方米,配备沙发、茶几、
录音录像设备(在征得学生同意后使用)等,以便进行深入的心理访谈和案例分析。
2. 设施设备
• 配备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和网络系统,用于安装和运行专业的心理测评软件。心理测评软件应具备
功能完善、操作简便、数据安全等特点,能够支持大规模在线测评、自动数据回收与分析、个性化报告
生成等功能。同时,应配备备用电源和数据备份设备,以防止因电力故障或其他意外情况导致数据丢失。
• 购置各类标准化的心理测量工具,如问卷、量表、测验器材等,并定期进行更新和维护。测量工
具应根据学生群体特点和检测目的进行合理选择和配置,涵盖心理健康状况评估、人格特质测量、职业
兴趣探索、能力倾向测试等多个方面。此外,还应配备心理观察设备,如摄像机、行为观察记录系统等,
用于在自然情境或模拟情境下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和记录。
六、检测工具与材料
1. 心理测量工具选择
• 根据高校心理健康检测的目的、对象和内容,精心选择具有良好信度、效度和适用性的标准化心
理测量工具。例如,对于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可选用症状自评量表(SCL - 90)、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
问卷等工具,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困扰程度;对于人格特质评估,可采用明尼苏达多
T/GXDSL 044—2024
4
相人格测验(MMPI)、卡特尔16 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等;对于职业规划指导,可运用霍兰德职业
兴趣测评量表、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等。
• 在选择心理测量工具时,应充分考虑工具的文化适应性和年龄适用性,优先选用经过国内修订和
标准化处理、具有中国大学生常模数据的工具。同时,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对不同类型的
测量工具进行有机组合和合理搭配,形成一套科学、系统、全面的心理健康检测工具体系。
2. 材料准备
• 准备充足的心理测验问卷、答题纸、铅笔、橡皮等文具材料,确保材料质量合格、印刷清晰。答
题纸应设计合理,便于学生填写和后续数据录入与整理。同时,为学生提供详细的答题指导手册,包括
测验目的、作答方法、注意事项等内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完成测验。
• 制作心理观察记录表格、访谈提纲、案例分析报告模板等材料,用于记录和整理心理观察、访谈
过程中的信息和数据。观察记录表格应涵盖观察时间、观察地点、观察对象、观察内容、行为表现描述
等项目,访谈提纲应根据不同的访谈目的和对象进行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引导性。此外,还应准备一些
用于放松训练和心理调适的辅助材料,如放松音乐CD、冥想指导手册、心理自助书籍等,在检测过程
中或检测后根据学生需要提供给学生。
七、检测流程
1. 检测前准备
• 检测机构应制定详细的心理健康检测计划,明确检测目的、检测对象、检测时间、检测地点、检
测工具与方法等内容,并提前向学校相关部门、教师、学生及家长发布通知,做好宣传解释工作,争取
各方的支持与配合。
• 组织检测人员进行培训,使其熟悉检测流程、掌握检测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明确结果评
定标准和报告撰写要求等。同时,对检测设备和工具进行全面检查和调试,确保计算机网络系统运行正
T/GXDSL 044—2024
5
常、心理测评软件功能稳定、测量工具齐全完好、录音录像设备清晰可用等。
• 收集学生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年级、专业、家庭背景、学习成绩、既往病史等,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检测信息数据库。通过学校教务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等渠道获取部分信息,并设
计专门的信息采集表由学生补充填写其他相关信息。在收集信息过程中,应严格遵守保密原则,确保学
生信息不被泄露。
2. 检测实施
• 采用多种检测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首先,组织学生进行
集体心理测量,可通过网络平台或线下纸质问卷的形式进行。在施测前,由检测人员向学生详细介绍测
验目的、意义、作答要求和注意事项,确保学生理解并愿意积极配合。施测过程中,检测人员应在现场
进行巡视和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处理突发情况,保证施测秩序和数据质量。
• 在心理测量的同时,安排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心理观察。观察范围包括学生在课堂学习、宿舍生
活、社团活动、人际交往等自然情境中的行为表现、情绪状态、社交互动等方面。观察时间应不少于一
周,观察人员应详细记录观察结果,并按照预先设计的观察编码系统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以便发现学
生在日常行为中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线索。
• 对于在心理测量或心理观察中发现可能存在心理问题或需要进一步了解的学生,以及主动寻求心
理帮助的学生,应及时安排心理访谈。心理访谈可分为个体访谈和团体访谈两种形式,由经验丰富的心
理咨询师或心理测评专家进行。访谈前,应制定详细的访谈提纲,明确访谈目的、内容和重点。访谈过
程中,访谈人员应运用良好的倾听、共情、提问等访谈技巧,营造安全、信任的氛围,引导学生充分表
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想法、经历和困惑,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背景和影响
因素,并做好详细的访谈记录。
3. 检测后整理
• 检测结束后,及时回收心理测验问卷、答题纸、观察记录表格、访谈记录等资料,并进行分类整
T/GXDSL 044—2024
6
理和编号。对心理测量数据进行录入和清洗,剔除无效数据和异常值,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运
用专业的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算各项心理指标的得分、均值、标准差、百分位数等统计量,
并绘制相应的统计图表,如柱状图、折线图、饼图等,以便直观地展示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布特点和
差异情况。
• 结合心理观察和访谈结果,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评定。评定过程应由多名专业
人员共同参与,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文化背景、生活经历等因素,
确保评定结果的客观、公正、准确。根据评定结果,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为不同等级,如心理健康、
轻度心理问题、中度心理问题、重度心理问题等,并针对不同等级的学生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和建议。
八、检测内容与方法
1. 认知发展检测
• 运用智力测验工具,如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瑞文标准推理测验等,评估学生的智力水平
和认知能力,包括言语理解、知觉推理、工作记忆、处理速度等方面的得分和等级,了解学生的认知优
势和劣势领域,为个性化教育教学和职业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 通过注意力测试、记忆力测试、思维能力测试等专项认知测验,检测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程度、记
忆力广度与持久性、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等认知品质。例如,采用数字广
度测验、字母- 数字排序测验等评估注意力和工作记忆能力;运用词语联想测验、图形推理测验等检
测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使用逻辑谬误识别测验、论证分析测验等考察批判性思维能力。
2. 情绪情感检测
• 采用情绪自评量表,如贝克焦虑量表(BAI)、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DI)、情绪稳定性量表等,
测量学生的焦虑、抑郁、情绪稳定性等情绪状态指标,了解学生近期的情绪变化和情绪困扰程度。同时,
结合心理观察和访谈,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情绪表现,如情绪表达是否恰当、情绪调节能力如
T/GXDSL 044—2024
7
何、是否存在情绪爆发或情绪低落等极端情绪现象,深入了解学生情绪问题产生的原因、背景和影响因
素,如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家庭变故、自我认知偏差等。
• 运用情绪识别任务、情绪表达任务等实验方法,研究学生的情绪认知和情绪表达能力。例如,通
过呈现不同面部表情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识别情绪种类并描述情绪感受,考察其情绪识别能力;设计
情境角色扮演或故事讲述任务,要求学生在特定情境下表达相应的情绪,观察其情绪表达的准确性、自
然性和丰富性。
3. 人格特质检测
• 使用人格测验量表,如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MMPI)、卡特尔16 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
大五人格问卷(NEO - PI - R)等,测量学生的人格类型、人格特质和人格维度,包括神经质、外向性、
开放性、宜人性、责任心等方面的得分和特征描述,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行为风格、人际交往模式、
价值观取向等人格倾向,为学生的自我认知、职业规划、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合作等提供参考。
• 结合心理传记分析、投射测验等方法,深入探究学生人格形成的背景和影响因素,以及人格特质
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例如,通过分析学生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重大生活事件等心理传记资
料,揭示人格发展的轨迹和潜在问题;运用罗夏墨迹测验、主题统觉测验等投射测验,挖掘学生潜意识
中的人格冲突、动机和需求,进一步丰富对学生人格的理解和认识。
4. 社会交往检测
• 观察学生在学校班级、宿舍、社团组织、学术团队等社交场合中的人际交往行为,包括与同伴的
互动频率、互动方式、合作能力、竞争意识、冲突处理能力、领导才能等方面,评估学生的社交技能和
人际关系质量。采用社会交往焦虑量表、孤独感量表等测量工具,检测学生是否存在社交焦虑、孤独感
等社交心理问题,了解学生在社交方面的内心感受和困扰程度。
•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学生在社交网络中的位置、角色和影响力,以及社交网络结构对学
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例如,通过问卷调查或网络平台数据采集,了解学生的社交圈子大小、朋友关系亲
T/GXDSL 044—2024
8
疏、信息传播路径等,绘制学生的社交网络图,并分析网络中心性、密度、聚类系数等网络指标与学生
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为促进学生良好社会交往和心理健康提供针对性建议。
5. 行为习惯检测
• 观察学生在课堂学习、校园生活、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行为表现,如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方
法、学习动力、时间管理能力等)、生活习惯(作息规律、饮食习惯、运动习惯、卫生习惯等)、消费
习惯(消费观念、消费行为、理财能力等)、网络行为(上网时间、上网目的、网络社交、网络成瘾倾
向等),评估学生的行为规范和自律能力。
• 运用行为问题筛查量表,如Achenbach 成人行为量表(ABCL)、Conners 成人注意力缺陷多动
障碍评定量表(CAARS)等,筛查学生是否存在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品行障碍、物质滥用、
网络成瘾等行为问题,及时发现并干预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促进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九、结果评定与报告
1. 结果评定
• 依据心理测量工具的评分标准、常模数据以及心理观察、访谈结果,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
综合评定。评定结果采用多维度分类体系,包括心理健康状况等级(如正常、轻度心理问题、中度心理
问题、重度心理问题)、心理问题类型(如焦虑障碍、抑郁障碍、人格障碍、行为问题、适应问题等)、
心理问题严重程度(如轻度、中度、重度)、心理问题影响范围(如学习、生活、社交、自我认知等方
面)等维度,以便全面、准确地描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问题特征。
• 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一步分析其问题产生的原因、背景和发展趋势,结合学生的个体差
异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方案或转介建议。评定过程应由至少三名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心理咨
询师、心理测评专家或精神科医生共同完成,采用集体讨论、案例分析、专家会诊等方式,确保评定结
果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可靠性。
T/GXDSL 044—2024
9
2. 检测报告
• 检测报告应内容完整、格式规范、语言简洁明了,包括学生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年级、
专业、学号等)、检测目的、检测方法(心理测量工具名称、版本、施测时间、观察与访谈要点等)、
检测结果(各项心理指标得分、评定等级、心理问题类型与描述、心理问题严重程度与影响范围等)、
结果分析与建议(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综合分析、问题产生原因探讨、心理干预措施建议、转介建议、
后续跟踪监测计划等)、检测人员签名与日期等。
• 检测报告应以书面形式和电子文档形式同时保存,并按照严格的保密制度进行管理。书面报告应
采用密封信封包装,仅向学生本人、学校相关部门(如学生工作处、心理咨询中心、辅导员等)、家长
(在征得学生同意后)等授权人员发放,并要求接收人员签字确认。电子文档应存储在专门的服务器或
硬盘中,设置严格的访问权限和密码保护,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同时,应建立检测报告查询与反馈机
制,方便学生、家长和学校相关部门随时查询检测结果和咨询相关问题,检测机构应及时给予解答和指
导。
十、质量控制
1. 内部质量控制
• 加强对检测人员的专业培训和考核,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和考核标准,定期组织内部培训活动,
包括心理测量理论与技术培训、心理评估案例分析与研讨、心理咨询伦理与法律培训、专业技能训练与
实践操作等内容,不断提升检测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同时,每半年进行一次专业考核,考核内
容包括心理测量工具的使用熟练度、结果评定准确性、报告撰写规范性、案例分析能力、应急处理能力
等方面,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激励检测人员不断提高工作质量。
• 设立内部质量监督小组,由资深心理咨询师、心理测评专家和专业管理人员组成,定期对心理健
康检验检测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监督内容包括检测流程是否规范、检测方法是否科学合理、数据处理与
T/GXDSL 044—2024
10
结果评定是否准确、档案管理是否完善、保密制度是否落实等方面,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跟
踪整改效果,确保检测工作质量持续改进。同时,建立内部投诉处理机制,鼓励学生、家长和学校教职
工对检测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价,对投诉问题及时进行调查和处理,保障各方权益。
2. 外部质量控制
• 积极参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专业心理学会或认证机构组织的心理健康检测能力验证活动,与其
他高校或专业机构进行检测结果比对与交流,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学习借鉴先进经验与技
术,不断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检测工作的水平与质量。能力验证活动可包括对特定心理测量工具的施测准
确性、结果评定一致性等方面的考核,以及对检测流程和质量控制体系的评估。
• 定期邀请外部专家对学校心理健康检测工作进行指导与评估,专家可对检测人员资质、检测工具
选用、检测流程设计、结果评定与报告撰写、质量控制措施等方面进行全面审查,提出专业意见与建议。
根据专家意见,制定改进计划并认真落实,确保学校心理健康检测工作符合行业标准与规范要求。此外,
加强与其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建立心理健康检测工作联盟或协作网络,共同开展科
研项目、培训活动和实践探索,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检验检测工作的整体发展。
十一、档案管理
•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检测档案,档案内容包括学生基本信息表、心理测量原始数据、心理观察记录、
心理访谈记录、检测结果评定报告、心理干预记录(如有)、跟踪回访记录(如有)等。档案应按照学
年、年级、专业、班级进行分类整理,编号归档,便于查询与管理。采用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相结合的
管理方式,电子档案应存储在专门的服务器或硬盘中,设置严格的访问权限与密码保护,运用数据加密
技术和备份恢复机制,防止数据泄露与篡改,确保电子档案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纸质档案应存放在专门
的档案柜中,专柜专用,做好防火、防潮、防虫、防盗等安全措施。
• 严格遵守档案保密制度,保护学生个人隐私信息。未经学生本人及家长书面同意,任何单位或个
人不得查阅、借阅、传播学生心理健康检测档案内容。确因教育教学、科研或心理危机干预等特殊需要
查阅档案的,应履行严格的审批手续,填写档案查阅申请表,注明查阅目的、查阅人员、查阅时间、查
T/GXDSL 044—2024
11
阅内容等信息,并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或相关负责人批准后,在指定地点、指定范围内进
行查阅,并做好查阅记录。查阅人员应对查阅内容严格保密,不得泄露给无关人员。档案管理人员应定
期对档案的保管情况进行检查和清理,及时发现和处理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档案的安全和完整。
十二、附则
1. 本标准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2.本标准在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教育政策的基础上,结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需求与
特点,对高校心理健康检验检测的全过程进行了全面、系统、详细的规范,具有创新性、前瞻性与填补
空白性,为高校开展科学、规范、有效的心理健康检验检测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与保障,有助于
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
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相关推荐
- T/SXDZ 032-2020 井工煤矿中长期防治水规划编制细则
- T/CNTAC 204-2024 T/CWTA 2-2024 产品碳足迹 产品种类规则 毛织物
- T/ZZB 3032-2023 锂电池用阻燃聚丙烯麦拉膜
- ZJM-001-4314-2014 汽轮机
- T/QGCML 4183-2024 产业园项目管理运营平台
- T∕CFA 0202044-2021 熔模铸造用煅烧高岭土砂、粉
- T/QGCML 832-2023 高固体份聚酰亚胺漆
- T/ZZB 3018-2022 电机铁芯级进模
- T/CWA 211-2022 水性非固化橡胶沥青防水涂料
- T/GWIA 001-2022 定制衣柜人因工效学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