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T/GRM 101-2024 深色有隔内生真菌胞外代谢物生产技术规范 > 下载地址1
T/GRM 101-2024 深色有隔内生真菌胞外代谢物生产技术规范
- 名 称:T/GRM 101-2024 深色有隔内生真菌胞外代谢物生产技术规范 - 下载地址1
- 类 别:综合团体标准
- 下载地址:[下载地址1]
- 提 取 码:
- 浏览次数:3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目录| 新闻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资料介绍
ICS 13.020.01
CCS D00/09
中关村绿色矿山产业联盟团体标准
T/GRM 101—2024
深色有隔内生真菌胞外代谢物生产技术规范
Production Process Specifications for Dark Septate Endophytes ExtracellularMetabolites
2024 - 12 - 23 发布2024 - 12 - 24 实施
中关村绿色矿山产业联盟 发布
目次
前言................................................................................. I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3.1 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ark septate endophytes ........................................ 1
3.2 胞外代谢物extracellular metabolite ............................................. 1
4 产品分类............................................................................ 1
5 要求................................................................................ 1
5.1 人员............................................................................ 1
5.2 生产环境........................................................................ 1
5.3 生产设施与设备.................................................................. 1
5.4 产品外观(感官) ................................................................ 2
5.5 产品技术指标.................................................................... 2
5.6 成分组成要求.................................................................... 2
6 生产技术............................................................................ 2
6.1 菌种要求........................................................................ 2
6.2 母种培养........................................................................ 2
6.3 液体菌剂摇瓶培养................................................................ 3
6.4 液体菌剂发酵培养................................................................ 3
6.5 胞外代谢物制备.................................................................. 3
6.6 胞外代谢物粉剂制备.............................................................. 3
6.7 胞外代谢物胶囊制备.............................................................. 3
7 产品参数检测........................................................................ 3
7.1 外观测定........................................................................ 3
7.2 浓度测定........................................................................ 3
7.3 水分测定........................................................................ 3
7.4 pH 值测定........................................................................4
7.5 粘度测定........................................................................ 4
7.6 生长素测定...................................................................... 4
7.7 保质期.......................................................................... 4
7.8 胞外代谢物化合物组分测定........................................................ 4
8 检验规则............................................................................ 4
8.1 组批规则........................................................................ 4
8.2 取样方法........................................................................ 4
8.3 检验项目........................................................................ 4
8.4 检查与验收...................................................................... 4
8.5 判定规则........................................................................ 4
T/GRM 101—2024
II
9 包装、标识、运输和贮存.............................................................. 4
9.1 包装............................................................................ 4
9.2 标识............................................................................ 5
9.3 运输............................................................................ 5
9.4 贮存............................................................................ 5
附录A(规范性) 胞外代谢物生长素含量测定比色法.......................................6
A.1 方法提要........................................................................ 6
A.2 试剂和溶液...................................................................... 6
A.3 仪器............................................................................ 6
A.4 标准曲线绘制.................................................................... 6
A.5 测定步骤........................................................................ 6
A.6 结果计算........................................................................ 6
A.7 允许误差........................................................................ 6
附录B(规范性) 胞外代谢物代谢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7
B.1 方法提要........................................................................ 7
B.2 试剂和材料...................................................................... 7
B.3 仪器设备........................................................................ 7
B.4 样品制备........................................................................ 7
B.5 高效液相色谱参考条件............................................................ 7
B.6 质谱参考条件.................................................................... 7
B.7 结果分析........................................................................ 8
B.8 允许误差........................................................................ 8
T/GRM 101—2024
I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为使我国矿区生态修复菌剂的生产工艺和应用技术走上科学化,规范化轨道,指导矿区微生物复垦
工程建设,促进矿区生态环境的恢复与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深色有隔内生真菌胞外代谢物生产技术规
范》标准。本标准主要规定了深色有隔内生真菌胞外代谢物的术语和定义、产品分类、要求、生产技术、
产品参数检测、检验规则、包装、标识、运输和贮存。
本文件由中关村绿色矿山产业联盟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矿山生态修复研究院、西安科技大学西部矿山生态环境修
复研究院、天山实验室、北京合生元生态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毕银丽、彭苏萍、王淑惠、解琳琳、张延旭、王坤、全文智、肖礼、武超、柯
增鸣、白雪蕊
T/GRM 101—2024
1
深色有隔内生真菌胞外代谢物生产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深色有隔内生真菌胞外代谢物的术语和定义、产品分类、要求、生产技术、产品参数
检测、检验规则、包装、标识、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矿区生态修复深色有隔内生真菌胞外代谢物产品。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20287-2006 农用微生物菌剂
GB 19489-2008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GB/T 6682-2008 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GB/T 8170-2008 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GB/T 603-2023 化学试剂试验方法中所用制剂及制品的制备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ark septate endophytes
一类定殖于宿主植物根表皮、皮层,甚至维管束组织细胞内和细胞间隙,形成深色有隔菌丝和微菌
核特征结构的内生真菌。
3.2 胞外代谢物extracellular metabolite
活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并分泌到细胞外的低分子量物质。
4 产品分类
按剂型分为液体、粉剂和胶囊型。
5 要求
5.1 人员
工作人员应熟练掌握菌种生产所需的专业技术,并注意保持个人卫生。进入生产场地应穿戴经清洗
干净且消毒处理的工作服、口罩、鞋、帽等。
5.2 生产环境
环境空气质量应符合GB 3095-201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水电安装合理,通风良好,排气通畅,无
菌区与有菌区有效隔离。
5.3 生产设施与设备
生产应具备NY/T 528-2010 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规定的相关设施设备。应具有天平、高压灭
菌锅、净化工作台或接种箱、调温设备、除湿设备、恒温、冰箱、显微镜等常规用具。高压灭菌锅应使
用经有资质部门生产与检验的安全合格产品。压力容器应符合GB/T 150-2024 压力容器的规定。配料、
T/GRM 101—2024
2
分装、灭菌、冷却、接种、培养等各环节的设施应配套。冷却室、接种室、培养室和贮存室都要有满足
其功能的基本配套设施,如控温设施、消毒设施。
5.4 产品外观(感官)
液体菌剂应为澄清溶液,颜色为深褐色或深棕色;固体粉剂产品应松散,灰白色粉末状,具有吸水
性;胶囊菌剂由食用级药用明胶和淀粉制成的红黄、蓝白、透明等胶囊壳包装固体粉剂。
5.5 产品技术指标
深色有隔内生真菌胞外代谢物的技术指标应符合表1规定。
表1 深色有隔内生真菌胞外代谢的技术指标
项目剂型
液体粉剂胶囊型
浓度/(g/L) 10-20 g/L — —
水分/(%) ≤ — 5 5
pH值4.5-7.0 4.5-7.0 4.5-7.0
粘度/(cp) 100-500 — —
生长素(IAA)含量/(mg/L) 10-25 10-25 10-25
保质期/月≥ 1 6 6
5.6 成分组成要求
深色有隔内生真菌胞外代谢物含有有机酸及其衍生物、脂质和类脂质分子、有机杂环化合物、有机
氧化合物、有机氮化合物等11种化合物。成分占比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 深色有隔内生真菌胞外代谢物中不同类型化合物组分含量占比
化合物种类含量占比(%)
有机酸及其衍生物37.7
脂质和类脂质分子24.9
有机杂环化合物18.2
有机氧化合物7.5
有机氮化合物4.9
苯环型化合物4.1
苯丙烷类和聚酮类化合物2.3
有机卤化合物0.3
核苷、核苷酸及其类似物0.04
其他化合物0.06
6 生产技术
6.1 菌种要求
采集矿区本土的深色有隔内生真菌菌种,筛选活性强、植物促生效果好、抗胁迫能力强的菌种。
6.2 母种培养
6.2.1 培养基配制
PDA培养基:马铃薯浸粉3.0 g,葡萄糖20.0 g和琼脂粉15.0 g混合,加入蒸馏水并定容至1L,加
热溶解,分装,pH 6.0,121℃高压灭菌15min。
6.2.2 接种培养
在无菌条件下,取直径5 mm的菌饼于PDA 固体培养基,28 ℃黑暗倒置培养12-16天,确保菌饼长满
整个培养皿。
T/GRM 101—2024
3
6.3 液体菌剂摇瓶培养
6.3.1 培养基配制
MMN培养基:氯化钙0.05 g、硫酸镁0.15 g、氯化钠0.025 g、氯化铁0.01 g、磷酸二氢钾0.5
g、维生素B1 0.0001 g、磷酸氢二铵0.25 g、葡萄糖10 g、柠檬酸0.2 g和麦芽提取物10 g混合,得到
混合物,加入蒸馏水并定容至1L,分装,pH 5.5,121℃高压灭菌30 min。
6.3.2 接种培养
在无菌条件下,取直径5 mm的菌饼接种于装有200 mLMMN培养基的500 mL锥形瓶中,28℃,180 rpm
振荡培养6-10天,使该菌株生长至对数生长期。
6.4 液体菌剂发酵培养
6.4.1 培养基配制
蔗糖30 g、麦芽提取物25 g、磷酸氢二钾2 g、磷酸二氢钾1 g、硫酸镁0.45 g和维生素B1 0.02
g,加入蒸馏水并定容至1L,pH 7.0,121℃高压灭菌20 min。
6.4.2 接种培养
将培养好的母种接种于装有7 L发酵培养基的10 L发酵罐中,接种量为10%,初始搅拌转速为400 rpm,
6 h-120 h搅拌转速设置为300 rpm,罐体压力为0.05 MPa,共培养4-6天,可采用分批发酵、流加发酵
或连续发酵工艺,具体选择视规模和生产需求而定。
6.5 胞外代谢物制备
将DSE菌液分装至10 mL无菌离心管,10000 rpm,4℃,离心5 min,收集胞外代谢物(上清液)。
胞外代谢物用无菌注射器通过0.22 μm 无菌水系醋酸纤维素滤头进行过滤。根据应用需求确定纯化程
度。
6.6 胞外代谢物粉剂制备
6.6.1 烘干法
将提纯后的胞外代谢物放置于烘箱中,60℃烘干至恒重,并通过破碎机破碎为粉末状,便于溶解使
用。
6.6.2 冻干法
将提纯后的胞外代谢物放置于冷冻干燥机中,冷凝器设置温度为-80℃,真空度小于10 Pa,脱水24
h-48 h后使用破碎机破碎为粉末。
6.7 胞外代谢物胶囊制备
将烘干或冻干研磨后的胞外代谢物粉剂使用胶囊机制成胞外代谢物粉剂胶囊,胶囊遇水可以降解,
缓释出胞外代谢物,每个胶囊胞外代谢物粉剂含量约0.2 g,密封防潮吸水。
7 产品参数检测
7.1 外观测定
取少量样品放到白色塑料盘中,仔细观察样品的颜色、形状、质地。
7.2 浓度测定
将DSE胞外代谢物冻干,称重测定代谢物质量,计算浓度。
7.3 水分测定
参照GB 20287-2006 6.3.5的规定执行。
T/GRM 101—2024
4
7.4 pH 值测定
参照GB 20287-2006 6.3.7的规定执行。
7.5 粘度测定
取30 mL DSE胞外代谢物倒入粘度计(LC-NDJ-1T)样品槽,采用0号转子测定DSE胞外代谢物的粘度。
7.6 生长素测定
深色有隔内生真菌胞外代谢物生长素含量测定方法参照附录A执行。
7.7 保质期
在产品说明书标明的保质期前,测定产品相应指标。
7.8 胞外代谢物化合物组分测定
深色有隔内生真菌胞外代谢物化合物组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参照附录B执行。
8 检验规则
8.1 组批规则
深色有隔内生真菌胞外代谢物应批次提交验收,每批应保证同等质量的产品组成。
8.2 取样方法
将样品应被分为两份,每个试样不少于完整规格测试所需数量的两倍,分别入带有干燥剂的离心管
中,贴上标签,注明试样名称、生产日期。供检验和查用。
8.3 检验项目
本文件5.4、5.5和5.6中规定的所有项目均为出厂检验项目。
8.4 检查与验收
产品需经供方检测,确保其符合本标准要求。需方收到产品后,应根据本标准规定进行检验。如检
测结果与标准或合同(订货单)不符,需在收到产品后15日内向供方提出,由双方协商解决。
8.5 判定规则
具下列任何一条款者,均为合格产品:
a) 检验结果各项技术指标均符合标准要求的产品;
b) 在产品的外观、水分、pH 值、粘度、生长素等检测项目中,有一项不符合要求,而其他各项
技术指标符合要求的产品。
具下列任何一条款者,均为不合格产品:
c) 有效活菌数不符合技术指标;
d) 杂菌率不符合技术指标;
e) 在外观、水分、pH 值、粘度、生长素等检测项目中,有两项(含)以上不符合要求。
本文件中产品质量指标合格判定,采用GB/T 8170-2008中修约值比较法的规定。
9 包装、标识、运输和贮存
9.1 包装
根据不同产品剂型选择适当的包装材料、容器、形式和方法,以满足菌剂产品包装的基本要求。产
品包装中应有产品使用说明书,在使用说明书中标明使用范围、方法,用量及注意事项等内容。
液态菌剂可使用无菌塑料瓶灌装;粉剂产品可使用无菌塑料管包装,或者根据用量独立包装成胶囊,
装在瓶内,内置干燥剂防潮。
T/GRM 101—2024
5
9.2 标识
产品外包装需明确标注生产日期、保质期、批次、成分含量、贮存条件及适用领域。
9.3 运输
运输过程中有遮盖物,防止雨淋、日晒及高温。保证产品轻装轻卸,避免包装破损。严禁与对微生
物菌剂有毒、有害的其他物品混装、混运。
9.4 贮存
液态菌剂应冷藏贮存(2-8℃)。粉剂、胶囊型产品应贮存在阴凉、干燥、通风的库房内,应避免
高温、高湿等不良条件的影响。
T/GRM 101—2024
6
附录A
(规范性)
胞外代谢物生长素含量测定比色法
A.1 方法提要
吲哚乙酸(IAA)与Salkowski试剂反应生成粉红色或红色化合物的显色反应。
A.2 试剂和溶液
a) 无菌水(或生理盐水)、蒸馏水。
b) 10.8 mol/L 硫酸溶液:取683.67mL 浓硫酸(98%硫酸)于316.33mL 蒸馏水。
c) Salkowski 试剂:称取4.5 g 氯化铁于10.8 mol/L 硫酸溶液,配制1L。
d) 3-吲哚乙酸标准溶液:10 mg 黑色素溶解于100 mL 0.1 mol /L 氢氧化钠溶液中,得到100
μg/mL 黑色素标准溶液。
A.3 仪器
紫外分光光度计。
A.4 标准曲线绘制
表A.1 不同浓度标准3-吲哚乙酸溶液的制备
试管号3-吲哚乙酸浓度/mg/L 3-吲哚乙酸标准溶液/mL 蒸馏水/mL
1 0 0 100
2 2.5 12.5 87.5
3 5.0 25.0 75.0
4 7.5 37.5 62.5
5 10.0 50.0 50.0
6 12.5 62.5 37.5
7 15.0 75.0 25.0
8 17.5 87.5 12.5
9 20.0 100 0
A.5 测定步骤
取4mL 样品液与4 mL Salkowski试剂混合。在黑暗中孵育20 min,然后在540 nm处进行比色测定。
之后,取4 mL Salkowski试剂与4 mL标准液在暗处反应30 min,用分光光度计测反应液在540 nm下
的吸光度,设置3 组平行,减小实验误差。测得的标准曲线。
A.6 结果计算
根据吸光度,将结果带入标准曲线中,计算生长素含量。
A.7 允许误差
三次平行测定结果的允许不大于0.5%。
T/GRM 101—2024
7
附录B
(规范性)
胞外代谢物代谢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
B.1 方法提要
将待测样品注入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采用液相色谱分离,质谱检测器检测,保留时间和质谱的
相对离子对丰度定性。
B.2 试剂和材料
a) 水:GB/T 6682,一级。
b) 乙腈:色谱纯。
c) 甲酸:色谱纯。
d) 0.1%甲酸溶液:取1.0 mL 甲酸,用水稀释至1000 mL,混匀。
e) 0.1%甲酸乙腈溶液:取1.0 mL 甲酸,用乙腈稀释至1000 mL,混匀。
f) 微孔滤膜:0.22 μm,有机系。
g) 无菌注射器:1 mL。
B.3 仪器设备
a)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配有电喷雾离子源(ESI)。
b) 离心机。
c) 超声波清洗仪。
B.4 样品制备
用3倍体积的乙腈溶液,4℃,10000 rpm,15 min下离心。蛋白质沉淀,上清液用1倍超纯水稀释。
取上清液经0.22 μm滤膜过滤后供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测定。
B.5 高效液相色谱参考条件
a) 色谱柱:ACQUITY UPLC HSS T3,2.1×100mm,内径1.8μm,或相当者。
b) 流速:0.4 mL/min。
c) 柱温:40 ℃。
d) 进样量:1 μL。
e) 流动相及梯度洗脱条件见表B.1。
表B.1 梯度洗脱程序
时间/min 0.1%甲酸溶液/% 0.1%甲酸乙腈溶液/%
0 100 0
1.5 100 0
6 90 10
9 65 35
11 5 95
14 5 95
17 100 0
B.6 质谱参考条件
质谱参考条件如下:
a) 电离方式:正、负离子电喷雾电离源(ESI+和ESI-)。
b) 离子源温度:120℃。
c) 喷雾器温度:400℃。
d) 雾化器气体流量:800 L/h。
T/GRM 101—2024
8
e) 锥孔电压:40 V。
f) 监测离子范围:m/z=50-1200 Da。
B.7 结果分析
每个样品在正负离子模式(ESI+和ESI-)下扫描,获得2组数据,运行时每10个样品进样1次质控样
品(QC),监测仪器的稳定性。该设备由MassLynx 4.1软件操作。将采集到的原始数据导入Progenesis
QI软件,进行基线校正、去噪、平滑、时间窗分割、反卷积、峰对齐等一系列处理。然后,采用主成分
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筛选VIP>2,P≤0.05差异
代谢产物。对差异化合物和HMDB、NPATLAS 数据库进行鉴定,得到物质的质量电荷比(m/z)、保留时
间和峰面积等数据表。
B.8 允许误差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应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5%。
CCS D00/09
中关村绿色矿山产业联盟团体标准
T/GRM 101—2024
深色有隔内生真菌胞外代谢物生产技术规范
Production Process Specifications for Dark Septate Endophytes ExtracellularMetabolites
2024 - 12 - 23 发布2024 - 12 - 24 实施
中关村绿色矿山产业联盟 发布
目次
前言................................................................................. I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3.1 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ark septate endophytes ........................................ 1
3.2 胞外代谢物extracellular metabolite ............................................. 1
4 产品分类............................................................................ 1
5 要求................................................................................ 1
5.1 人员............................................................................ 1
5.2 生产环境........................................................................ 1
5.3 生产设施与设备.................................................................. 1
5.4 产品外观(感官) ................................................................ 2
5.5 产品技术指标.................................................................... 2
5.6 成分组成要求.................................................................... 2
6 生产技术............................................................................ 2
6.1 菌种要求........................................................................ 2
6.2 母种培养........................................................................ 2
6.3 液体菌剂摇瓶培养................................................................ 3
6.4 液体菌剂发酵培养................................................................ 3
6.5 胞外代谢物制备.................................................................. 3
6.6 胞外代谢物粉剂制备.............................................................. 3
6.7 胞外代谢物胶囊制备.............................................................. 3
7 产品参数检测........................................................................ 3
7.1 外观测定........................................................................ 3
7.2 浓度测定........................................................................ 3
7.3 水分测定........................................................................ 3
7.4 pH 值测定........................................................................4
7.5 粘度测定........................................................................ 4
7.6 生长素测定...................................................................... 4
7.7 保质期.......................................................................... 4
7.8 胞外代谢物化合物组分测定........................................................ 4
8 检验规则............................................................................ 4
8.1 组批规则........................................................................ 4
8.2 取样方法........................................................................ 4
8.3 检验项目........................................................................ 4
8.4 检查与验收...................................................................... 4
8.5 判定规则........................................................................ 4
T/GRM 101—2024
II
9 包装、标识、运输和贮存.............................................................. 4
9.1 包装............................................................................ 4
9.2 标识............................................................................ 5
9.3 运输............................................................................ 5
9.4 贮存............................................................................ 5
附录A(规范性) 胞外代谢物生长素含量测定比色法.......................................6
A.1 方法提要........................................................................ 6
A.2 试剂和溶液...................................................................... 6
A.3 仪器............................................................................ 6
A.4 标准曲线绘制.................................................................... 6
A.5 测定步骤........................................................................ 6
A.6 结果计算........................................................................ 6
A.7 允许误差........................................................................ 6
附录B(规范性) 胞外代谢物代谢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7
B.1 方法提要........................................................................ 7
B.2 试剂和材料...................................................................... 7
B.3 仪器设备........................................................................ 7
B.4 样品制备........................................................................ 7
B.5 高效液相色谱参考条件............................................................ 7
B.6 质谱参考条件.................................................................... 7
B.7 结果分析........................................................................ 8
B.8 允许误差........................................................................ 8
T/GRM 101—2024
I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为使我国矿区生态修复菌剂的生产工艺和应用技术走上科学化,规范化轨道,指导矿区微生物复垦
工程建设,促进矿区生态环境的恢复与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深色有隔内生真菌胞外代谢物生产技术规
范》标准。本标准主要规定了深色有隔内生真菌胞外代谢物的术语和定义、产品分类、要求、生产技术、
产品参数检测、检验规则、包装、标识、运输和贮存。
本文件由中关村绿色矿山产业联盟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矿山生态修复研究院、西安科技大学西部矿山生态环境修
复研究院、天山实验室、北京合生元生态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毕银丽、彭苏萍、王淑惠、解琳琳、张延旭、王坤、全文智、肖礼、武超、柯
增鸣、白雪蕊
T/GRM 101—2024
1
深色有隔内生真菌胞外代谢物生产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深色有隔内生真菌胞外代谢物的术语和定义、产品分类、要求、生产技术、产品参数
检测、检验规则、包装、标识、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矿区生态修复深色有隔内生真菌胞外代谢物产品。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20287-2006 农用微生物菌剂
GB 19489-2008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GB/T 6682-2008 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GB/T 8170-2008 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GB/T 603-2023 化学试剂试验方法中所用制剂及制品的制备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ark septate endophytes
一类定殖于宿主植物根表皮、皮层,甚至维管束组织细胞内和细胞间隙,形成深色有隔菌丝和微菌
核特征结构的内生真菌。
3.2 胞外代谢物extracellular metabolite
活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并分泌到细胞外的低分子量物质。
4 产品分类
按剂型分为液体、粉剂和胶囊型。
5 要求
5.1 人员
工作人员应熟练掌握菌种生产所需的专业技术,并注意保持个人卫生。进入生产场地应穿戴经清洗
干净且消毒处理的工作服、口罩、鞋、帽等。
5.2 生产环境
环境空气质量应符合GB 3095-201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水电安装合理,通风良好,排气通畅,无
菌区与有菌区有效隔离。
5.3 生产设施与设备
生产应具备NY/T 528-2010 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规定的相关设施设备。应具有天平、高压灭
菌锅、净化工作台或接种箱、调温设备、除湿设备、恒温、冰箱、显微镜等常规用具。高压灭菌锅应使
用经有资质部门生产与检验的安全合格产品。压力容器应符合GB/T 150-2024 压力容器的规定。配料、
T/GRM 101—2024
2
分装、灭菌、冷却、接种、培养等各环节的设施应配套。冷却室、接种室、培养室和贮存室都要有满足
其功能的基本配套设施,如控温设施、消毒设施。
5.4 产品外观(感官)
液体菌剂应为澄清溶液,颜色为深褐色或深棕色;固体粉剂产品应松散,灰白色粉末状,具有吸水
性;胶囊菌剂由食用级药用明胶和淀粉制成的红黄、蓝白、透明等胶囊壳包装固体粉剂。
5.5 产品技术指标
深色有隔内生真菌胞外代谢物的技术指标应符合表1规定。
表1 深色有隔内生真菌胞外代谢的技术指标
项目剂型
液体粉剂胶囊型
浓度/(g/L) 10-20 g/L — —
水分/(%) ≤ — 5 5
pH值4.5-7.0 4.5-7.0 4.5-7.0
粘度/(cp) 100-500 — —
生长素(IAA)含量/(mg/L) 10-25 10-25 10-25
保质期/月≥ 1 6 6
5.6 成分组成要求
深色有隔内生真菌胞外代谢物含有有机酸及其衍生物、脂质和类脂质分子、有机杂环化合物、有机
氧化合物、有机氮化合物等11种化合物。成分占比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 深色有隔内生真菌胞外代谢物中不同类型化合物组分含量占比
化合物种类含量占比(%)
有机酸及其衍生物37.7
脂质和类脂质分子24.9
有机杂环化合物18.2
有机氧化合物7.5
有机氮化合物4.9
苯环型化合物4.1
苯丙烷类和聚酮类化合物2.3
有机卤化合物0.3
核苷、核苷酸及其类似物0.04
其他化合物0.06
6 生产技术
6.1 菌种要求
采集矿区本土的深色有隔内生真菌菌种,筛选活性强、植物促生效果好、抗胁迫能力强的菌种。
6.2 母种培养
6.2.1 培养基配制
PDA培养基:马铃薯浸粉3.0 g,葡萄糖20.0 g和琼脂粉15.0 g混合,加入蒸馏水并定容至1L,加
热溶解,分装,pH 6.0,121℃高压灭菌15min。
6.2.2 接种培养
在无菌条件下,取直径5 mm的菌饼于PDA 固体培养基,28 ℃黑暗倒置培养12-16天,确保菌饼长满
整个培养皿。
T/GRM 101—2024
3
6.3 液体菌剂摇瓶培养
6.3.1 培养基配制
MMN培养基:氯化钙0.05 g、硫酸镁0.15 g、氯化钠0.025 g、氯化铁0.01 g、磷酸二氢钾0.5
g、维生素B1 0.0001 g、磷酸氢二铵0.25 g、葡萄糖10 g、柠檬酸0.2 g和麦芽提取物10 g混合,得到
混合物,加入蒸馏水并定容至1L,分装,pH 5.5,121℃高压灭菌30 min。
6.3.2 接种培养
在无菌条件下,取直径5 mm的菌饼接种于装有200 mLMMN培养基的500 mL锥形瓶中,28℃,180 rpm
振荡培养6-10天,使该菌株生长至对数生长期。
6.4 液体菌剂发酵培养
6.4.1 培养基配制
蔗糖30 g、麦芽提取物25 g、磷酸氢二钾2 g、磷酸二氢钾1 g、硫酸镁0.45 g和维生素B1 0.02
g,加入蒸馏水并定容至1L,pH 7.0,121℃高压灭菌20 min。
6.4.2 接种培养
将培养好的母种接种于装有7 L发酵培养基的10 L发酵罐中,接种量为10%,初始搅拌转速为400 rpm,
6 h-120 h搅拌转速设置为300 rpm,罐体压力为0.05 MPa,共培养4-6天,可采用分批发酵、流加发酵
或连续发酵工艺,具体选择视规模和生产需求而定。
6.5 胞外代谢物制备
将DSE菌液分装至10 mL无菌离心管,10000 rpm,4℃,离心5 min,收集胞外代谢物(上清液)。
胞外代谢物用无菌注射器通过0.22 μm 无菌水系醋酸纤维素滤头进行过滤。根据应用需求确定纯化程
度。
6.6 胞外代谢物粉剂制备
6.6.1 烘干法
将提纯后的胞外代谢物放置于烘箱中,60℃烘干至恒重,并通过破碎机破碎为粉末状,便于溶解使
用。
6.6.2 冻干法
将提纯后的胞外代谢物放置于冷冻干燥机中,冷凝器设置温度为-80℃,真空度小于10 Pa,脱水24
h-48 h后使用破碎机破碎为粉末。
6.7 胞外代谢物胶囊制备
将烘干或冻干研磨后的胞外代谢物粉剂使用胶囊机制成胞外代谢物粉剂胶囊,胶囊遇水可以降解,
缓释出胞外代谢物,每个胶囊胞外代谢物粉剂含量约0.2 g,密封防潮吸水。
7 产品参数检测
7.1 外观测定
取少量样品放到白色塑料盘中,仔细观察样品的颜色、形状、质地。
7.2 浓度测定
将DSE胞外代谢物冻干,称重测定代谢物质量,计算浓度。
7.3 水分测定
参照GB 20287-2006 6.3.5的规定执行。
T/GRM 101—2024
4
7.4 pH 值测定
参照GB 20287-2006 6.3.7的规定执行。
7.5 粘度测定
取30 mL DSE胞外代谢物倒入粘度计(LC-NDJ-1T)样品槽,采用0号转子测定DSE胞外代谢物的粘度。
7.6 生长素测定
深色有隔内生真菌胞外代谢物生长素含量测定方法参照附录A执行。
7.7 保质期
在产品说明书标明的保质期前,测定产品相应指标。
7.8 胞外代谢物化合物组分测定
深色有隔内生真菌胞外代谢物化合物组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参照附录B执行。
8 检验规则
8.1 组批规则
深色有隔内生真菌胞外代谢物应批次提交验收,每批应保证同等质量的产品组成。
8.2 取样方法
将样品应被分为两份,每个试样不少于完整规格测试所需数量的两倍,分别入带有干燥剂的离心管
中,贴上标签,注明试样名称、生产日期。供检验和查用。
8.3 检验项目
本文件5.4、5.5和5.6中规定的所有项目均为出厂检验项目。
8.4 检查与验收
产品需经供方检测,确保其符合本标准要求。需方收到产品后,应根据本标准规定进行检验。如检
测结果与标准或合同(订货单)不符,需在收到产品后15日内向供方提出,由双方协商解决。
8.5 判定规则
具下列任何一条款者,均为合格产品:
a) 检验结果各项技术指标均符合标准要求的产品;
b) 在产品的外观、水分、pH 值、粘度、生长素等检测项目中,有一项不符合要求,而其他各项
技术指标符合要求的产品。
具下列任何一条款者,均为不合格产品:
c) 有效活菌数不符合技术指标;
d) 杂菌率不符合技术指标;
e) 在外观、水分、pH 值、粘度、生长素等检测项目中,有两项(含)以上不符合要求。
本文件中产品质量指标合格判定,采用GB/T 8170-2008中修约值比较法的规定。
9 包装、标识、运输和贮存
9.1 包装
根据不同产品剂型选择适当的包装材料、容器、形式和方法,以满足菌剂产品包装的基本要求。产
品包装中应有产品使用说明书,在使用说明书中标明使用范围、方法,用量及注意事项等内容。
液态菌剂可使用无菌塑料瓶灌装;粉剂产品可使用无菌塑料管包装,或者根据用量独立包装成胶囊,
装在瓶内,内置干燥剂防潮。
T/GRM 101—2024
5
9.2 标识
产品外包装需明确标注生产日期、保质期、批次、成分含量、贮存条件及适用领域。
9.3 运输
运输过程中有遮盖物,防止雨淋、日晒及高温。保证产品轻装轻卸,避免包装破损。严禁与对微生
物菌剂有毒、有害的其他物品混装、混运。
9.4 贮存
液态菌剂应冷藏贮存(2-8℃)。粉剂、胶囊型产品应贮存在阴凉、干燥、通风的库房内,应避免
高温、高湿等不良条件的影响。
T/GRM 101—2024
6
附录A
(规范性)
胞外代谢物生长素含量测定比色法
A.1 方法提要
吲哚乙酸(IAA)与Salkowski试剂反应生成粉红色或红色化合物的显色反应。
A.2 试剂和溶液
a) 无菌水(或生理盐水)、蒸馏水。
b) 10.8 mol/L 硫酸溶液:取683.67mL 浓硫酸(98%硫酸)于316.33mL 蒸馏水。
c) Salkowski 试剂:称取4.5 g 氯化铁于10.8 mol/L 硫酸溶液,配制1L。
d) 3-吲哚乙酸标准溶液:10 mg 黑色素溶解于100 mL 0.1 mol /L 氢氧化钠溶液中,得到100
μg/mL 黑色素标准溶液。
A.3 仪器
紫外分光光度计。
A.4 标准曲线绘制
表A.1 不同浓度标准3-吲哚乙酸溶液的制备
试管号3-吲哚乙酸浓度/mg/L 3-吲哚乙酸标准溶液/mL 蒸馏水/mL
1 0 0 100
2 2.5 12.5 87.5
3 5.0 25.0 75.0
4 7.5 37.5 62.5
5 10.0 50.0 50.0
6 12.5 62.5 37.5
7 15.0 75.0 25.0
8 17.5 87.5 12.5
9 20.0 100 0
A.5 测定步骤
取4mL 样品液与4 mL Salkowski试剂混合。在黑暗中孵育20 min,然后在540 nm处进行比色测定。
之后,取4 mL Salkowski试剂与4 mL标准液在暗处反应30 min,用分光光度计测反应液在540 nm下
的吸光度,设置3 组平行,减小实验误差。测得的标准曲线。
A.6 结果计算
根据吸光度,将结果带入标准曲线中,计算生长素含量。
A.7 允许误差
三次平行测定结果的允许不大于0.5%。
T/GRM 101—2024
7
附录B
(规范性)
胞外代谢物代谢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
B.1 方法提要
将待测样品注入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采用液相色谱分离,质谱检测器检测,保留时间和质谱的
相对离子对丰度定性。
B.2 试剂和材料
a) 水:GB/T 6682,一级。
b) 乙腈:色谱纯。
c) 甲酸:色谱纯。
d) 0.1%甲酸溶液:取1.0 mL 甲酸,用水稀释至1000 mL,混匀。
e) 0.1%甲酸乙腈溶液:取1.0 mL 甲酸,用乙腈稀释至1000 mL,混匀。
f) 微孔滤膜:0.22 μm,有机系。
g) 无菌注射器:1 mL。
B.3 仪器设备
a)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配有电喷雾离子源(ESI)。
b) 离心机。
c) 超声波清洗仪。
B.4 样品制备
用3倍体积的乙腈溶液,4℃,10000 rpm,15 min下离心。蛋白质沉淀,上清液用1倍超纯水稀释。
取上清液经0.22 μm滤膜过滤后供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测定。
B.5 高效液相色谱参考条件
a) 色谱柱:ACQUITY UPLC HSS T3,2.1×100mm,内径1.8μm,或相当者。
b) 流速:0.4 mL/min。
c) 柱温:40 ℃。
d) 进样量:1 μL。
e) 流动相及梯度洗脱条件见表B.1。
表B.1 梯度洗脱程序
时间/min 0.1%甲酸溶液/% 0.1%甲酸乙腈溶液/%
0 100 0
1.5 100 0
6 90 10
9 65 35
11 5 95
14 5 95
17 100 0
B.6 质谱参考条件
质谱参考条件如下:
a) 电离方式:正、负离子电喷雾电离源(ESI+和ESI-)。
b) 离子源温度:120℃。
c) 喷雾器温度:400℃。
d) 雾化器气体流量:800 L/h。
T/GRM 101—2024
8
e) 锥孔电压:40 V。
f) 监测离子范围:m/z=50-1200 Da。
B.7 结果分析
每个样品在正负离子模式(ESI+和ESI-)下扫描,获得2组数据,运行时每10个样品进样1次质控样
品(QC),监测仪器的稳定性。该设备由MassLynx 4.1软件操作。将采集到的原始数据导入Progenesis
QI软件,进行基线校正、去噪、平滑、时间窗分割、反卷积、峰对齐等一系列处理。然后,采用主成分
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筛选VIP>2,P≤0.05差异
代谢产物。对差异化合物和HMDB、NPATLAS 数据库进行鉴定,得到物质的质量电荷比(m/z)、保留时
间和峰面积等数据表。
B.8 允许误差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应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5%。
相关推荐
- T/ZZB 3150-2023 5G基站信号控制核心器件(环行器、隔离器)用钐钴永磁体
- T/ESSE 003-2023 利川红
- T∕CSRME 016-2021 城市地下空间网络化拓建工程技术规范
- T∕CSTM 00353-2021 化妆品工业用高岭土
- T/CSRME 018-2021 城市地下空间施工安全自动监控系统技术指南
- T/CCUA 016-2021 超级计算数据中心设计要求
- T/CIECCPA 055-2023 燃煤发电产品碳足迹量化与评价方法
- T/QGCML 311-2022 用于高盐有机废水处理的蒸发结晶制盐设备
- T/QGCML 832-2023 高固体份聚酰亚胺漆
- T/QGCML 818-2023 轨道交通车辆表面保护聚脲涂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