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T/GDNS 013-2024 数智校园多业务全光承载网建设规范 > 下载地址2
    T/GDNS 013-2024 数智校园多业务全光承载网建设规范
- 名 称:T/GDNS 013-2024 数智校园多业务全光承载网建设规范 - 下载地址2
- 类 别:综合团体标准
- 下载地址:[下载地址2]
- 提 取 码:
- 浏览次数:3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错误报告 目录
目录| 新闻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资料介绍
        ICS 03.180
Y 52
团体标准
T/GDNS 013—2024
数智校园多业务全光承载网建设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Construction of Digit-Smart Campus Multi-Service All-OpticalBearer Network
2024 - 10 - 30 发布2025 - 01 - 01 实施
广东省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协会发布
目录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定义和缩率语................................................................... 1
3.1 术语和定义....................................................................... 2
3.2 缩略语........................................................................... 3
4 基本要求............................................................................. 4
4.1 建设目标......................................................................... 4
4.2 建设原则......................................................................... 4
5 系统规划设计......................................................................... 5
5.1 网络架构与设计................................................................... 5
5.2 系统配置与选型................................................................... 8
5.3 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 12
5.4 机房与布线系统.................................................................. 13
5.5 系统供电、防雷与接地............................................................ 15
6 安装与调试.......................................................................... 15
6.1 一般规定........................................................................ 15
6.2 施工安装........................................................................ 15
6.3 调试............................................................................ 16
7 检测与验收.......................................................................... 16
7.1 一般规定........................................................................ 17
7.2 光信道检测...................................................................... 17
7.3 业务检测........................................................................ 17
7.4 竣工验收........................................................................ 17
8 运行维护............................................................................ 17
8.1 一般规定........................................................................ 17
8.2 硬件维护........................................................................ 18
8.3 软件维护........................................................................ 18
8.4 故障定位........................................................................ 18
附录A (规范性) PON 系统参数表.................................................. 19
A.1 PON 技术参数.....................................................................19
A.2 全程光信道设计.................................................................. 19
附录B (资料性) 设备选型参考................................................... 21
附录C (资料性) 工程检验内容及项目表........................................... 24
附录D (资料性) 数智校园全光网典型应用......................................... 26
D.1 智慧教室........................................................................ 26
D.2 智慧办公........................................................................ 26
D.3 全光宿舍........................................................................ 27
D.4 平安校园........................................................................ 27
T/GDNS 013—2024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规范由广东省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规范起草单位: 广东工业大学,南方医科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金融学院,广州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药科大学,广州医科大学,
广州美术学院,广州航海学院,佛山大学,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科贸
职业学院,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省计算机信息网
络安全协会,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
公司广州市分公司,广州市毕酉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 冯广,李彭军,吴亚榕,黄创英,徐建挺,林聪,娄会东,郑凯,杨柱,陈泽
生,陈沁群,王斌,蔡永铭,陈戏墨,王巧巧,唐润华,黄雄波,陈建兵,朱靖,封斌,伍文燕,杨洋,
郭文明,刘岳,张振博,卢克静,施少杰,吴广生,关雪峰,邹军,夏勇,李斯涵。
T/GDNS 013—2024
1
数智校园多业务全光承载网建设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数智校园多业务全光承载网的基本要求、系统规划设计、安装与调试、检测与验收、
运行维护的建设标准。
本文件适用于学校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校园多业务全光承载网工程采用无源光局域网技术的建设项
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36342—2018 智慧校园总体框架
GB 50311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 50312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
GB 50314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GB 51433 公共建筑光纤宽带接入工程技术标准
GB 50846 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程设计规范
GB/T 51380 宽带光纤接入工程技术标准
GB 51348—2019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标准
GB 17859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
GB/T 25058 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
GB 50373 通信管道与通道工程设计规范
GB 51158 通信线路工程设计规范
GB 51171 通信线路工程验收规范
GB 50343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GB 50981 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GB 55024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通用规范
GB 50057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T 17618 信息技术设备抗扰度限值和测量方法
GB/T 21671 基于以太网技术的局域网系统验收测评规范
GB 50174 数据中心设计规范
GB 50462 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施工及验收规范
20X1010—3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与施工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YD/T 778 光纤配线架
YD/T 988 通信光缆交接箱
YD/T 1997.4 通用引入光缆第4 部分:光电混合缆
YD/T 2000.1 平面光波导集成光路器件第1部分:基于平面光波导(PLC)的光功率分路器
YD/T 1823 IPTV业务系统总体技术要求
YD 5059 电信设备安装抗震设计规范
YD 5201 通信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操作规范
YD 5207 宽带光纤接入工程验收规范
教科信函〔2021〕14号高等学校校园数字建设规范(试行)
教职成函[2015]1号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
3 术语、定义和缩率语
T/GDNS 013—2024
2
3.1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1
数智校园digit-smart campus
数智校园是数字校园和智慧校园的结合体,强调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教育、管理和服
务效率。它致力于创造一个智能化、互动性强的学习环境,推动个性化教育和资源优化配置。
数字校园是指以网络为基础,利用信息技术将学校的主要信息资源数字化,并实现网络化的信息产
生、管理、传播和使用方式,从而形成信息化、智能化的校园环境。[来源:GB/T 36342—2018 3.1]
智慧校园是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有机衔接,使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便捷地获取资源和
服务,是数字校园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是教育信息化的更高级形态。[来源:GB/T 36342—2018 3.2]
3.1.2
全光网络all-optical network
全光网络是指在光层直接完成网络通信的功能,信号仅在进出网络时才进行电/光和光/电的变换,
在网络中传输的过程中始终以光的形式存在,中间采用无源汇聚取代电节点,具备高速、安全、节能和
智能运维管理功能的光网络。无源光局域网是全光网络的主流形式。
3.1.3
多业务全光承载网multi-service all-optical bearer network
采用无源光局域网技术构建的校园网络,能够实现校园网多种业务的统一承载和高效传输,促进教
育、管理和服务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是数智校园网络建设的新一代方案。
3.1.4
无源光网络(PON)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由光线路终端(OLT)、无源光分配网(ODN)、光网络单元(ONU)组成的点到多点信号传输系统,
简称PON系统。
3.1.5
无源光局域网(POL)passive optical local area network
基于无源光网络PON技术的局域网组网方式。该组网方式采用无源光网络技术为园区用户提供融合
的数据、语音、图像、多媒体等信息通信业务。
3.1.6
光分路器optical splitter
基于光功率分路,将一路或两路光信号分成多路光信号以及完成相反过程的无源器件。
3.1.7
类型B 双归属冗余保护type B dual-homing redundancy protection
一种PON系统的保护方式,可对OLT的上行链路、OLT设备、OLT的PON端口、主干光缆均实现双路冗
余保护,简称Type B双归属保护。
3.1.8
类型C 双归属冗余保护type C dual-homing redundancy protection
一种PON系统的保护方式,可对OLT的上行链路、OLT设备、OLT的PON端口、主干光缆、光分路器、
分支光缆和ONU上行PON端口均实现双路冗余保护,简称Type C双归属保护。
3.1.9
网络切片network slicing
一种网络隔离技术,将一张物理网络切分成多个专用网络,每个专用网络切片都有单独的切片带宽
和切片资源,可提供类似多张物理网络隔离的体验。本文件中网络切片也称为硬管道切片。
3.1.10
哑终端dumb terminal
哑终端是指功能有限的终端,在校园内通常是指打印机、摄像机等不支持802.1X认证和Portal认证
的终端。
3.1.11
对称万兆无源光网络Combo 10-gigabit-capable symmetric PON combo
T/GDNS 013—2024
3
一种双模PON技术,一个PON端口同时支持XGS-PON和GPON,GPON ONU和XGS-PON ONU在该端口下可同
时工作,简称XGS-PON Combo。
3.1.12
50G 无源光网络50-gigabit-capable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国际电信联盟制定的下一代PON技术,支持50Gbit/s的带宽,支持和GPON、XGS-PON在一根光纤上同
时传输数据。
3.1.13
主干光缆feeder fiber
OLT设备至各光分路器之间的光缆。
3.1.14
分支光缆distribution fiber
光分路器至各ONU之间的光缆。
3.1.15
光电混合缆optical and electrical hybrid cable
一种由光纤单元和绝缘导线复合而成的,能够同时传输光信号和供电与电力信号的复合型线缆。
3.2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AC Access Control 接入控制器
AES Advanced Encryption Standard 高级加密标准
AP Access Point 接入点
BGP Border Gateway Protocol 边界网关协议
DHCP 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
GPON Gigabit-capable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吉比特无源光网络
IS-IS Intermediate System to Intermediate System 中间系统到中间系统的路由协议
ODN Optical Distribution Network 光分配网络
ODF Optical Distribution Frame 光纤配线架
OLT Optical Line Terminal 光线路终端
ONU Optical Network Unit 光网络单元
OSPF Open Shortest Path First 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
PoE Power over Ethernet 以太网供电
POTS Plain Old Telephone Service 模拟电话业务
RIP 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 路由信息协议
RIPng 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 next generation 下一代路由信息协议
RTP Real time Transport Protocol 实时传输协议
SC Square Connector 方形光纤连接器
SFP Small Form Factor Pluggable 小封装可插拔
TCP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传输控制协议
UDP User Datagram Protocol 用户数据报协议
XGS-PON 10-Gigabit-capable Symmetric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10Gbit/s对称无源光网络
VoIP 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 IP电话
T/GDNS 013—2024
4
4 基本要求
4.1 建设目标
数智校园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实现个性化教育、智能管理和高效服务,从而提升教育质
量和资源配置效率。
数智校园信息设施网络承载全校师生教学、办公、科研、学习、生活等业务,按接入类型分为有线
接入网、无线接入网、智能物联网。数智校园全光承载网总体架构如下图所示。
图1 数智校园多业务全光承载网总体架构
数智校园网应结合校园不同区域需求,建设有线接入网、无线接入网、智能物联网。有线接入网覆
盖办公、教学和宿舍区,提供高带宽、稳定可靠的有线网络。无线接入网覆盖各公共区域、房间,满足
校内人员随时、高速无线上网诉求。智能物联网支持视频监控、公共广播、建筑智能化设备等的通信需
求。同时,通过网络管理、智能运维、网络安全等模块保障整体运营。
数智校园多业务全光承载网建设应满足以下目标:
a) 应根据数智校园需求,适度超前建设多业务全光网络基础设施,以支持多种教育应用和智能
化服务,支撑教育质量和校园管理水平提升。
b) 应保证带宽、可靠性、安全、运维、可扩展性等满足校园多业务承载要求,满足校园网未来
持续发展需求。
c) 应支持校园各种场景各种用户各异构智能设备的有线和无线接入,实现运营范围全覆盖,为
本校区、分校区和远程接入用户提供稳定高效的校园网资源和远程资源。
d) 应支持有线无线一体化运营,支持统一认证,全校园网漫游,提升用户的上网体验。
e) 应通过网管软件实现对校园网整网的拓扑管理、网络资源管理、性能管理、故障管理和配置
管理,并能通过故障精准定位,故障主动发现,主动干预等智能手段提升用户体验,减少运
维人力投入。
f) 应实施严格的网络安全措施,保护用户数据和校园信息安全,防止外部攻击和内部泄漏。
g) 应采用绿色节能技术,优化设备和网络架构,降低能源消耗,支持可持续发展目标。
h) 应支持IPv6 平滑演进方案,提供双栈过渡技术、隧道互联技术和地址转换技术保证IPv4 到
IPv6 的平滑过渡。
i) 应符合国家相关政策要求,核心设备和芯片应采用自主核心技术,保证供应链安全。
4.2 建设原则
数智校园多业务全光承载网应本着以下原则进行建设:
T/GDNS 013—2024
5
a) 统一规划和标准原则:遵循国家有关数智校园的标准与规范,站在全局的高度,进行系统性
规划,系统开发过程的控制、开发技术的管理、系统编码、文档编写及提交均应做到规范化,
最终形成数智校园网建设规范。
b) 先进性原则:设计理念、技术体系、产品选用等方面要求先进,便于扩充,满足系统在很长
的生命周期内有持续的可维护和可扩展性。
c) 实用性原则:项目设计技术先进的同时,要求技术方案实用可行,做到系统功能完善并易于
使用,确保系统的生命力。
d) 可扩展原则:所有产品(包括软硬件)应采用自主研发国产供应商,产品及配置具有灵活性,
满足随着业务的发展而不断增加数据量、用户、软硬件产品的需求。业务处理功能在一定程
度内的增加或变更等需求不会影响系统的体系结构。
e) 安全性原则:系统设计严格按照国家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密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建立有效
的安全保障体系,将安全保密方案纳入数智校园的总体设计方案。运用先进技术,全面强化
安全管理,建立健全防范机制,确保应用系统和校园数据的安全。
f) 兼容性原则:可与以太网等校园网主要网络标准实现兼容和对接。
5 系统规划设计
5.1 网络架构与设计
5.1.1 网络总体架构
5.1.1.1 总体架构
数智校园多业务全光承载网总体架构如下图所示。校园网作为用户高密度网络,注重网络的高带宽、
高性能、高可靠、易部署、易维护。校园网应能为办公、教学、生活、安全管理等各种业务场景提供稳
定可靠的有线和无线网络连接,应能为学校的各种用户提供高效、稳定和安全的网络服务。
图2 数智校园多业务全光承载网信息设施网络总体架构
T/GDNS 013—2024
6
a) 有线接入网:承载学校教学、办公、生活、管理等业务,由校园出口、核心交换层、接入层
等组成。按照业务类型分为办公接入网络、教室接入网络、宿舍接入网络等。针对不同场景
的可靠性要求,可选择Type B 或Type C 冗余保护架构。
1) 在宿舍区域,因为其小隔间结构,信息点数量庞大,应采用光纤到房间建设,可通过光
电混合缆为ONU 远程供电,满足断电不断网的需求;
2) 教室场景有线接入终端繁杂,且有业务扩展需求,宜采用光纤入教室建设,宜采用Type C
架构实现网络高可靠保护及双PON 流量负载,保障教学网络的高可靠性;
3) 办公网络可采用光纤到桌面,ONU 提供多种网络接入及综合业务支持。
b) 无线接入网:覆盖学校内主要区域,如教室、实验室、办公区、宿舍区、图书馆、体育馆、
操场等,为校内人员、访客提供随时随地的无线网络接入。
1) 应按场景部署AP 设备实现校园无线覆盖,按AP 接入带宽和PoE 供电要求选择合适的ONU
设备,宿舍场景宜选择支持无线AP 功能的ONU 设备实现房间无线覆盖;
2) 应满足校园无线接入网络的高带宽、高并发需求,选择支持WI-FI 6/WI-FI 7 功能的AP
设备。
c) 智能物联网:承载校园内视频监控、门禁闸机、楼宇智能化设备等业务,信息点位分散,且
大多数需要POE 供电。可在本地部署支持PoE 的ONU 设备,实现终端设备的接入及供电。
5.1.1.2 设计要求
网络设计应遵循如下要求:
a) 根据业务需求和应用场景设计网络,网络设计应满足学校信息网络规划和业务发展需要,并
宜适度超前。
1) 应根据校园业务要求,用户规模、流量带宽需求等确定网络规模、系统配置等,技术选
择应满足当前及发展需求;
2) 应根据校园网应用规划,确定系统组成与架构规划、网络管理与安全性策略、无线局域
网络、网络互联、广域网接口等;
3) 网络架构应简洁高效,具备高带宽、易扩展、平滑升级、低能耗等优势,便于运维管理;
b) 网络系统设计和配置应遵循层次化、模块化、冗余性、安全性、可管可维原则。
1) 层次化:将校园网络划分为校园出口、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等。每层功能清晰,架
构稳定,易于扩展和维护。POL 架构汇聚层由光纤和无源分光器构成,节省机房和布线资
源;
2) 模块化:将校园网络中的每个区域或者每个功能区划分为一个模块,模块内部的调整涉
及范围小,易于进行问题定位。有线网络、无线网络、智能化设备专网均可独立维护;
3) 冗余性:关键设备采用双节点冗余设计;关键链路采用链路聚合方式冗余备份或者负载
分担;关键设备的电源、主控板等关键部件冗余备份,保证网络的可靠性;
4) 安全性:校园网络应具备有效的安全控制。接入网络的设备要进行统一认证,同时按接
入用户身份、按权限进行分区逻辑隔离。对特别重要的业务采取物理隔离。对进出校园
网的流量要进行识别、过滤,确保网络安全;
5) 可管理性和可维护性:为了易于管理,可选择适用于全网的网管软件来管理网络。为了
便于维护,应尽可能选取集成度高、模块可通用的产品。
5.1.2 有线接入网
有线接入网采用POL系统组网,POL系统由网络核心层、OLT、ODN、ONU、网络管理系统和用户电话
交换系统等组成。系统组成如下图所示。
T/GDNS 013—2024
7
图3 有线接入网(POL 系统)组成图
POL系统按以下要求设计:
a) 带宽设计应满足校园不同场所的带宽需求,应根据所需的业务需求设计带宽,选择合适的PON
技术和合适的分光比,PON 技术选择宜符合附录A 的规定。
b) POL 校园多业务承载存在多种应用场景可靠性需求,应采用单归属或Type B 单归属保护、Type
B 与Type C 双归属冗余保护的组合网络架构。
c) POL 系统采用冗余保护的网络拓扑结构时,OLT 与核心交换机应采用2 台设备热备,宜支持负
荷分担。
d) POL 布线系统由主干层光缆、配线子系统(用户光缆、配线电缆)和配线设备组成,其与入口
线缆、工作区插座构成系统通信信道。系统组成如图4 所示。
1) 主干层光缆由建筑区子系统、建筑物干线子系统组成,采用单模光纤;
2) 信息插座(TO)可以经过水平线缆跨过信息箱(RD)连至FD;
3) 建筑物配线设备(BD)之间、建筑物楼层配线设备(FD)之间可以设置主干光缆互通;
4) FD 可以经过主干光缆连至建筑群配线设备(CD);
5) 设置了设备间的建筑物,设备间所在楼层的FD 可以和设备间中的BD 和CD 及入口设施安
装在同一场地。
图4 POL 布线系统组成图
5.1.3 无线接入网
校园网应按照场景化需求部署无线局域网(WLAN),WLAN网络设计要求如下:
a) 应结合POL 系统实现无线覆盖,满足各类智能终端设备无线接入的需求。
1) 学生宿舍等小隔间场景宜部署支持无线AP 功能的ONU 设备实现房间无线覆盖;
2) 教室等大开间场景宜按覆盖半径要求部署独立的无线AP 设备,通过ONU 为无线AP 设备
提供POE 供电和有线宽带接入。
T/GDNS 013—2024
8
b) WLAN 网络应满足接入高速度、转发高容量、频谱能防护、安全可管控、准入无感知、终端可
识别、控制虚拟化的设计要求。
c) WLAN 网络架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在无线AP 上完成接入和控制的,应采用独立的AP 架构(胖AP 架构);
2) 在大规模的无线局域网络中,应采用基于无线控制器(AC)的AP 架构(瘦AP 架构);
3) 在瘦AP 架构网络中,应根据网络覆盖和设备与用户的管控特点,选择集中式、分布式或
二者混合使用的AC 设置模式。
5.1.4 智能物联网
智能物联网承载校园安防等业务,POL系统承载智能化专网设计要求如下:
a) POL 系统宜采取硬管道切片隔离或物理隔离措施,实现智能化专网业务与其他业务的安全隔离;
b) 宜在各楼层弱电间或楼栋/楼层信息箱部署支持POE 功能的ONU 设备,用于本楼栋/楼层安防
点位的接入。
5.1.5 校园网出口
校园网出口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
a) 应在校园网出口区部署出口路由器和防火墙等安全防护设备;
b) 应采用设备冗余部署等方法保证可靠性;
c) 出口带宽应能满足学校使用需求与发展需求。
5.2 系统配置与选型
5.2.1 一般规定
a) 系统配置应以近期需求为基础,兼顾中长期发展需求,配置和选用的设备应具有扩展性、持
续演进和升级能力。
b) POL 系统配置设计应包括OLT、ODN、ONU、网络核心层、配线设备、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等内
容。
c) POL 系统应根据带宽需求和全程光信道损耗进行设备部件配置。
5.2.2 光线路终端(OLT)
a) OLT 应根据支持的业务类型、用户规模和功能要求确定配置和选型,应具备高密度、高带宽、
低时延和高转发性能。
b) 大中型POL 系统宜采用可扩展的多功能插卡式OLT 设备,小型POL 系统宜采用盒式OLT 设备。
c) 插卡式OLT 设备应符合以下规定:
1) 应支持GPON 板卡、XGS-PON 板卡混插功能,宜支持50G-PON 板卡混插;
2) 主控板应支持冗余保护,应支持负荷分担,上行链路端口应均匀分布于主用/备用主控板;
3) 电源板、风扇模块应支持冗余保护,应支持双路电源备份,保障网络运行稳定。。
d) OLT 应提供网络侧端口和用户侧端口,应符合下列规定:
1) OLT 的网络侧应提供支持10GE/100GE 以太网光口对接核心交换机或其他网络设备;
2) OLT 的用户侧应提供支持GPON、XGS-PON 端口,宜提供50G-PON 端口。
e) OLT 应支持软件不中断业务升级功能,包括主控板和PON 板卡升级。
f) OLT 配置选型可参考附录B:表B.3 OLT 选型表。
g) OLT 应采用标准19 英寸或21 英寸机柜安装于学校建筑的设备间,并留有足够的扩展空间。
5.2.3 无源光分配网(ODN)
a) ODN 配置设计应包括光缆、光分路器、ODN 配线设备等内容。
b) POL 系统光缆应采用单模光纤,选型要求如下:
1) 主干层光缆应采用G.652 类单模光纤;
2) 用户光缆可采用G.652 光纤或采用模场直径与G.652 光纤相匹配的G.657 类光纤。
c) 光电混合缆的选型和成端方式
T/GDNS 013—2024
9
1) 光电混合缆宜符合YD/T 1997.4 的要求;
2) 光电混合缆可采用分离成端和合一成端2 种方式:
 分离成端时,将光电混合缆的光纤和供电导体剥离,光纤熔接为SC接头连接至ONU的光纤
接口处,电导体成端为电源插头连接至ONU的电源接口处;
 合一成端时,将光电混合缆的光纤和电导体成端为光电合一接口,光纤连接头同时具备供
电接触点,实现插拔一次即可以同时完成光和电的连接,通电的同时通光。
3) 光电混合缆可采用光电一体化连接器或光纤/电线分别采用各自符合要求的连接器终接
于各自的连接器件。
d) 光缆芯数的配置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每ONU 的用户光缆应根据用户分布情况进行配置,至少配置一条2 芯光缆;
2) 主干层光缆应满足光缆总容量的需求,并应根据光缆规格预留不小于10%的余量。
e) 光分路器应根据业务带宽需求和光功率预算选择合适的分路比。
f) 插片式、盒式和机架式光分路器指标应符合YD/T 2000.1 的规定。光分路器光学性能参考附
录B:表B.5,B.6 参数。
g) 光分路器安装位置要求如下:
1) 当楼层信息点数量较多时光分路器宜安装于建筑物楼层弱电间;
2) 当整栋建筑物信息点较少时光分路器宜安装于楼宇电信间,也可安装于楼层弱电间。
h) 光纤配线架配置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宜优先采用择按照19 英寸机柜标准设计的机架式光纤配线架;
2) 宜采用抽屉式结构,并支持左右出纤要求;
3) 应保证充足的盘纤空间保障光缆的弯曲半径,支持预端接光缆、熔接等接入方式;
4) 主干侧端接容量、模块类型和规格应与主干光缆芯数、光连接器件相匹配;
5) 用户侧端接容量、模块类型和规格应与用户光缆芯数、光连接器件相匹配,并应根据光
纤配线架规格预留不小于10%的余量;
6) 应具有室外光缆接地装置;
7) 应符合YD/T 778 配线设备标准的规定。
i) 光纤跳线管理模组选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宜按照19 英寸机柜标准设计的机架式光纤跳线管理模组;
2) 宜采用托盘式结构模块化设计,每个配线架(1U)配置多个储纤型托盘组件,支持即插
即用;并支持左右方向同时出纤;
3) 应保证充足的盘纤空间保障光纤的弯曲半径,储纤型托盘组存储并管理光纤跳线冗长功
能,每个组件含多只绕线盘,每只绕线盘容纳存储一条光纤跳线,单个托盘可存储8~12
条跳线;
4) 跳线管理模组容量应与光纤配线架端接容量相一致。
j) 光纤跳线选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光纤连接器件应与光纤配线架模块类型和规格、分光器光连接器件相一致;
2) 模场直径应与主干光缆、用户光缆相匹配;
3) 应采用工厂制造的光纤跳线,跳线放出程度不应小于2.0 米;
k) 光缆交接箱及光缆配线箱容量应根据进、出光缆的远期规划光缆总容量及备用量确定,选型
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箱体内应有光分路器的安装位置;
2) 箱体内应有光缆终接、保护和跳纤的位置;
3) 箱体内应设置固定光缆的保护装置和接地装置;
4) 箱体内宜配置熔接配线一体化模块,适配器或连接器宜采用SC 或LC 类型;
5) 箱体孔洞应满足进出光缆管孔的需求;
6) 箱体应具有良好的抗腐蚀、耐老化、抗冲击损坏性能及防破坏性能,门锁应为防盗结构;
7) 应根据安装环境选择防护等级,室内防护等级应不低于IP20;室外箱体应防雨、通风,
光缆进、出口出应采取密封防潮措施,防护等级应不低于IP65;
8) 光缆交接箱及光缆配线箱应符合YD/T 988 的有关规定。
T/GDNS 013—2024
10
l) 光缆交接箱及光缆配线箱安装规定如下:
1) 电信间/弱电间壁挂式配线箱底部离地面的高度不宜小于0.5m;
2) 室内公共场所安装配线箱时,暗装箱体底边距地不宜小于0.5m,明装时箱体底面距地不
宜小于1.8m;
3) 室外场所安装配线箱时,采用落地安装或壁挂式安装方式,壁挂式安装箱体底面距地不
宜小于1.8m。
5.2.4 光网络单元(ONU)
a) ONU 类型、数量及端口规格应按照实际应用场所和带宽需求,根据支持的业务类型、数量和功
能要求确定配置和选型。
b) ONU 的网络侧端口应支持GPON 或XGS-PON 接口,可进一步向上支持50G-PON 接口,并根据冗
余保护模式配置ONU:
1) 采用Type B 保护时选择单PON 端口上行的ONU;
2) 采用Type C 保护时选择双PON 端口上行的ONU。
c) ONU 的用户侧端口支持以太网、POTS、Wi-Fi 等各种端口,并符合下列规定:
1) ONU 的用户侧可支持GE、2.5GE、10GE 以太网端口;
2) ONU 的用户侧以太网端口,可支持PoE 供电功能,类型包括PoE、PoE+、PoE++;
3) ONU 的用户侧可支持POTS 接口,用于连接传统模拟语音电话;
4) ONU 可内置Wi-Fi 功能,应支持Wi-Fi 5/6/7 标准,应至少支持2+2 双频四条空间流。
d) ONU 安装位置规定如下:
1) 宜安装于建筑物的房间内靠近终端设备处;
2) 接入楼层公共空间终端设备的ONU 宜安装于楼层弱电间或楼宇电信间;
3) 可采用SFP ONU 方式安装于终端设备内。
e) ONU 安装方式规定如下:
1) 室内宜采用信息配线箱内嵌墙安装、墙面明装,可采用桌面放置;室外宜采用信息配线
箱内抱杆安装、墙面明装;
2) ONU 位于楼层弱电间时宜采用19 英寸标准机柜安装;
3) 面板式ONU 宜采用嵌墙86 型电源盒或者桌面标准86 盒安装。
f) ONU 的供电方式规定如下:
1) 教室、办公室等场所,ONU 宜采用本地交流供电,宜给ONU 提供单独的电源插座;
2) 宿舍区域可采用光电混合缆对ONU 进行集中供电:
 光电混合缆的供电设备宜设置于弱电间,和光分路器放置在一起,从供电设备到ONU的光
电混合缆的供电距离应符合设计要求;
 采用低压安全电压供电,直流电压应为48V~57V。
g) ONU 设备接口类型和安装方式可参照附录B:表B.4 ONU 常用型号选型表。
5.2.5 网络核心交换机
a) 核心交换机设备应根据网络规模、功能要求和业务类型配置选型,应具有高可靠性和高可扩
展性,带宽及性能宜适度超前。
b) 核心层设备应具有数据交换、网络调度、协议转换和设备监控等功能,并应具有为POL 系统
提供优化的网络数据传输能力。
c) 核心层交换机应采用高速、高带宽、支持不同网络协议和容错结构的多层交换机;大中型局
域网宜采用机箱式可扩展的多功能主干交换机。
d) 核心层交换机应具有与OLT 网络侧上联端口类型相匹配的以太网端口。
e) POL 系统采用Type B/Type C 双归属冗余保护时,核心交换机应采用2 台及以上,并宜将多台
交换机组合成一个逻辑核心单元。
f) 采用机箱式核心交换机时,应支持主控板、电源板、风扇模块冗余保护功能。
g) 核心交换机的配置选型可参考附录B:表B.2 核心交换机选型表。
T/GDNS 013—2024
11
h) 核心交换机应采用标准19 英寸或21 英寸机柜安装于学校建筑的设备间,并留有足够的扩展
空间。
5.2.6 校园网出口
a) 校园网与公共网之间的界面应配置防火墙,防火墙应根据用户数量及性能要求选型。
b) 出口路由器部署在信息网络机房,应根据整机容量、端口需求、路由表等需求选型。
5.2.7 电话、电视系统
a) 根据项目性质、用户业务使用需求设置用户电话交换系统,宜采用VoIP 技术将电话网融合到
无源光局域网,系统宜由用户电话交换机、终端及辅助设备组成。
1) 用户电话交换系统应利用POL 系统的综合通信传输性能采用IP 用户交换机(IP PBX)或软
交换用户电话交换机,交换机宜安装于信息网络机房。
2) 用户电话交换机的配置选型应根据网络容量和功能要求确定。
3) 终端可采用模拟电话或IP 电话,办公室等场所接入模拟电话终端时应选用提供POTS 接
口的ONU。
b) 根据项目性质、用户业务使用需求设置电视系统,可采用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单独敷设的系
统,或通过POL 系统提供IPTV 功能。采用POL 系统提供IPTV 功能时网络电视YD/T 1823 的
有关规定。
5.2.8 机柜与信息配线箱
a) 机柜配置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机柜应满足POL 系统设备、光分路器、配线设备、网络设备、服务器、出口路由器、安
全控制设备等安装与散热、通风空间,并应根据机柜规格预留不小于10%的余量;
2) 应采用框架结构形式的标准19 英寸或21 英寸机柜;
3) 应根据布线方式选择顶部或底部出线的机柜,出线孔宜按需调节大小;
4) 应具有良好的抗腐蚀、耐老化、抗冲击损坏性能及防破坏性能,门锁应为防盗结构;
5) 应根据安装环境选择防护等级,室内机柜防护等级应不低于IP20;室外壁挂式机柜应防
雨、通风,光缆/电缆进、出口出应采取密封防潮措施,防护等级应不低于IP65;
6) 壁挂式机柜宽度宜为600mm,落地式机柜宽度宜为600mm 或800mm,800mm 宽度机柜宜为
双开门。
b) 机柜安装符合下列规定:
1) 电信间/弱电间壁挂式机柜底部离地面的高度不宜小于0.5m,公共场所机柜底面距地不宜
小于1.8m;
2) 机柜单排安装时,前面净空不应小于1.0m,后面及侧面净空不应小千0.8m;多排安装时,
列间距不应小于1.2m。
c) 信息配线箱应根据箱体内安装的ONU 个数、ONU 端口数、安装方式、缆线容量、模块容量成套
配置,并符合下列规定:
1) 箱体宜为1 个或多个ONU 提供安装空间,尺寸应能满足ONU 的散热要求,室内箱体门开
孔率不宜低于40%;
2) 箱内应有光缆终接、保护及跳纤的安装位置,应有不小于0.5m~1.0m 光缆的盘留空间;
3) 当采用220V 交流电接入箱体内电源插座时,应采取强弱电安全隔离措施;
4) 箱体应具有抗腐蚀、耐老化、抗冲击损坏及防破坏能力,门锁应为防盗结构;
5) 应根据安装环境选择防护等级,室内箱体防护等级应不低于IP20;室外箱体应防雨、通
风,光缆/电缆进、出口出应采取密封防潮措施,防护等级应不低于IP65。
d) 信息配线箱安装符合下列规定:
1) 室内嵌墙暗装箱体底边距地面不宜小于0.3m,室内挂墙明装时箱体底面距地不宜小于
1.8m;
2) 办公桌下或家具内安装时可根据出线信息点位置、办公桌、家具布置等综合因素确定;
3) 室外采用抱杆安装或挂墙明装,挂墙明装时箱体底面距地不宜小于1.8m。
T/GDNS 013—2024
12
5.2.9 工作区配线系统
a) 工作区配线系统水平线缆应采用非屏蔽或屏蔽4 对双绞电缆,电缆等级与类别的选用应综合
建筑物的功能、应用网络、业务类型及发展、性能价格、现场安装条件等因素确定。
b) 系统中同一信道及链路中选用的线缆、连接器件、跳线等级和类别应保持一致,并满足传输
性能的要求。
c) 配线子系统信道的最大长度不应大于100m;水平线缆最小长度不应小于15m,最大长度不应
大于90m;跳线最小长度不应小于2m。
d) 信息配线箱中ONU 至终端设备距离不超过15m 时,可采用设备线缆(水平线缆)直接连接;
超过15m 时,宜在终端设备处设置信息插座(TO)通过设备线缆(工作区跳线)连接。
e) 建筑物内公共空间终端设备信息接入的水平线缆,在弱电间/电信间应设置可管理的配线设备
(电缆配线架),通过跳线与ONU 交叉连接。
f) 电缆配线架应采用19 英寸标准机柜安装,用于端接水平电缆,应符合YD/T 926.3 的规定。
g) 工作区配线系统尚应符合GB 50311 标准的相关规定。
5.3 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
5.3.1 一般规定
a) POL 系统应具有网络运维管理、网络安全与网络安全策略功能。网络的安全控制设备和全网管
理策略应在核心层设置。
b) 服务器网络管理系统应采用能支持网络中所有客户端网络通信协议的系统;网络管理操作站
宜采用能支持多种网络通信协议的网络管理系统。
c) 网络安全应具有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及网络审计等功能。网络安全设计应对非
授权访问、信息泄露或丢失、破坏数据完整性、拒绝服务攻击和病毒传播等采取防范措施。
d) 网络安全策略应根据网络的安全性需求,按照GB 17859、GB/T 25058 等国家现行标准进行系
统定级,并制定相应的防范策略。
5.3.2 网络管理
a) POL 网络管理系统应根据POL 系统规模按照网络运行的业务信息流量、服务质量要求设置;大
中型网络应采用服务器网络管理系统,小型网络可采用网络管理操作站。
b) POL 网络管理系统应具备支持POL 全网设备的拓扑管理、配置管理、性能管理、故障管理、安
全管理以及网络部署、资源管理等功能。
c) 网络管理应满足支持分层分级的拓扑管理,支持端到端业务配置,提供差异化的QoS 管理,
支持故障管理、性能管理和安全管理。
d) 网络管理系统应通过操作员认证机制和权限管理、日志管理等功能保证操作管理的安全性。
e) 网络管理系统功能应满足下列规定:
1) 应支持远程通知功能,以短消息、邮件或微信等方式发送给相关人员;
2) 应支持多场景的配置能力,支持POL 系统自动化开通;
3) 应满足对关键网络设备的监控,包括设备CPU、内存、设备连通性、设备响应时间、接口
流量、网络通断率、利用率等性能指标;
4) 应支持界面的统一视图,集中展示网络设备关键指标。
5.3.3 智能运维
POL Wi-Fi 分析器提供Wi-Fi 可视可管易运维的功能,应满足以下要求:
a) 应支持Wi-Fi 网络健康可视,以图形化界面方式,呈现Wi-Fi 网络整体和ONU Wi-Fi 个体的
健康度KPI 评分,按照干扰、漫游、连接数、占空比、覆盖等维度呈现;
b) 应支持Wi-Fi 故障定位可视,通过Wi-Fi 健康度KPI 分析,快速定位ONU Wi-Fi 问题;
c) 应支持用户体验分析可视,通过STA 用户接入、漫游过程质量分析、网络关键KPI 分析及回
放、上下线事件等定位用户问题。
5.3.4 网络安全
T/GDNS 013—2024
13
a) POL 安全系统应由PON 网络、核心交换机、防火墙、出口路由器以及配套专用软件等共同组成。
b) POL 系统应支持内网、外网和智能化设备网等的隔离,宜采用硬管道切片隔离,可采用逻辑隔
离或物理隔离。
c) 硬管道切片隔离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支持不少于4 个网络切片,宜支持8 个网络切片;
2) 应支持根据物理接口或逻辑接口划分网络切片,物理接口应支持ONU 端口、ONU 设备、OLT
PON 端口、OLT 上行以太端口,逻辑接口应支持VLAN;
3) 应支持设置PON 端口或OLT 上行以太端口内各网络切片的带宽,该端口内所有网络切片
带宽之和不应超过该端口的物理带宽,应支持物理端口内各网络切片带宽的灵活调整;
4) 应支持设置每个网络切片的MAC 地址表项数目,该MAC 地址表项数目应支持灵活调整。
d) POL 系统安全主要功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支持对使用网络资源的授权及对通信实体身份或其他授权属性的鉴别;
2) 应支持对基础网络设备可用性的安全保护策略和对网内业务的安全防护;
3) 应支持用户的有线终端和Wi-Fi 无线终端的安全接入;
4) 应支持防DOS 攻击和实时入侵检测;
5) 应支持对非法帧和非法组播源的过滤功能
6) 应支持ONU 侧的环网检测功能,出现环网后可自动关闭环网的ONU 端口;
7) 应支持PON 端口加密,应开启AES 加密功能;
8) OLT 应支持广播报文、未知单播报文、未知组播报文的流量抑制功能。
e) 终端设备的网络准入认证应根据安全要求选择802.1X 认证、Portal 认证或MAC 旁路认证,网
络准入认证符合下列规定:
1) 802.1X 认证宜在ONU 开启;Portal 认证和MAC 旁路认证宜在核心交换机或OLT 开启;
2) 内网有线接入宜开启802.1X 认证,哑终端接入宜开启MAC 旁路认证;
3) 内网无线Wi-Fi 接入宜开启WPA2-802.1X 认证或WPA3-802.1X 认证,哑终端接入宜开启
MAC 旁路认证;
4) 外网有线接入宜开启Portal 认证,可开启MAC 优先的Portal 认证;
5) 外网无线Wi-Fi 接入宜开启Portal 认证,可开启MAC 优先的Portal 认证;
6) 智能化设备网有线接入宜开启802.1X 认证,哑终端接入宜开启MAC 旁路认证。
f) ONU 安全主要功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支持静态MAC 地址绑定功能,宜支持基于以太端口限制MAC 地址学习数量;
2) 应支持启用防私接DHCP Server 功能,应支持基于以太端口启用或禁用,启用后应丢弃
接收的DHCP Offer 和DHCP Reply 报文;
3) 应支持TCP/UDP 端口过滤功能,禁止病毒通过如135、139、445 端口进行传播。
5.4 机房与布线系统
5.4.1 一般规定
a) 布线系统应根据网络架构进行设计,设计范围应包括校园室外布线和室内布线的配线设施。
b) 应在校园建筑内适当的部位设置设备间(信息网络机房或数据中心)、弱电间(电信间、弱
电间竖井)及进线间(信息接入机房),用于安装网络、配线等通信设备。
c) 机房及布线系统设计除符合本标准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 50311、GB 51433 和GB
51348 的相关规定;数据中心部分应符合GB 50174 的相关规定。
5.4.2 网络机房
a) 设备间(信息网络机房或数据中心)的空间和设备布置符合下列规定:
1) 宜结合智能化设备信息网络、智能化各子系统中心设备合并设置设备间。
2) 信息网络机房的选址、运行环境和与其它智能化机房设置要求应符合GB 51348—2019 中
23.2 节的规定。
3) 信息网络机房设计与机房设备布置应符合GB 51348—2019 中23.3 节的规定。
T/GDNS 013—2024
14
4) 信息网络机房应具有POL 系统网络设备、配线设备及电源等安装空间及预留网络扩展空
间,并满足POL 系统安全运行的环境条件。
b) 进线间(信息接入机房)的设置符合下列规定:
1) 宜设置不少于1 个进线间,多家电信业务经营者宜合设进线间。
2) 进线间宜设置在地下一层并靠近市政信息接入点的外墙部位;进线间的面积应按通局管
道及入口设施的最终容量设置,面积不应小于10 ㎡。
3) 进线间应满足缆线的敷设路由、成端位置及数量、光缆的盘长空间和缆线的弯曲半径、
配线设备、入口设施安装对场地空间的要求。
c) 弱电间(电信间、弱电间竖井)的设置符合下列规定:
1) 弱电间宜设在进出线方便,便于设备安装、维护的公共部位,且为其配线区域的中心位
置。
2) 弱电间的面积应满足设备安装、线路敷设、操作维护及扩展的要求。
3) 弱电间面积符合下列规定:
 采用落地式机柜的电信间,面积不宜小于2.5m(宽)×2.0m(深);
 采用壁挂式机柜的弱电间,系统较多时,弱电间面积不宜小于3.0m(宽)×0.8m(深);
系统较少时,面积不宜小于1.5m(宽)×0.8m(深);
 当多层建筑弱电间短边尺寸不能满足0.8m的要求时,可利用门外公共场地作为维护、操作
的空间,弱电间房门应将设备安装场地全部敞开,但弱电间短边尺寸不应小于0.6m。
4) 弱电间内的设备箱宜明装,安装高度宜为箱体底边距地0.5m~1.5m
5) 弱电间与配电间宜分开设置,当受条件限制必须合设时,强、弱电设备及其线路必须分
设在房间的两侧,各种设备箱体前宜留有不小于0.8m 的操作、维护距离。
5.4.3 室外布线
a) 室外光缆线路的设计应与室外地下综合管网相结合,应与电力电缆、燃气管、给水管、排水
管或排水沟保持安全的距离。
b) 地下通信管道应由通信管道和人孔或手孔构成,并应根据光缆敷设要求采用不同管径的管道
进行组合
c) POL 系统采用Type B/Type C 冗余保护时,两根室外光缆应采用不同的管孔敷设,高可靠性场
所宜选择不同的敷设路由。
d) 配线设施(交接、配线、有源设备箱柜)宜优先置于就近建筑物的弱电配线设施用房内;在
室外安装时的位置及安装方式应符合GB 51158 的有关规定。
e) 室外线路敷设应符合GB 50373 的有关规定。
5.4.4 引入管
a) 校内建筑进线间或合并了进线间的设备间应提供室外光缆引入管道管孔,管道管孔的尺寸应
满足多家电信业务经营者通信业务接入及校园光缆引入的需求,地下管道宜预留不少于3 个
备用管孔。
b) 校园内建筑室外引入管道设计应符合GB 51348 的相关规定。
5.4.5 室内布线
a) 室内配线管网应包括建筑外线引入管、建筑内弱电间、导管、槽盒等。
b) 楼层弱电间至信息配线箱、信息配线箱至信息插座的线路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线路明敷设时,应采用槽盒、导管保护;
2) 线路暗敷设在墙内、楼板内时,应采用导管保护;
3) 管线敷设应符合GB 51348 和GB 55024 的相关规定。
c) 室内光缆布线应选择距离较短、安全和经济合理的路由,应满足以下布线要求:
1) 缆线的型号、规格和数量需要符合设计要求;缆线布放需要顺直、整齐,无明显扭绞和
交叉,绑扎间距均匀、松紧适度。
2) 电源线与信号线需要分开绑扎,不能布放在同一线束内,在机架、机柜或机箱内分侧布
放。
T/GDNS 013—2024
15
3) 光纤连接线布放时,需要尽量减少转弯,建议采用活扣扎带绑扎,扎带不能过紧;光跳
线需要保持自然顺直,无扭绞现象,盘留曲率半径需要不小于30mm;光纤布放时不能受
压,不能把光纤折成直角,需拐弯时,需要弯成圆弧,圆弧直径不能小于60mm。
4) 光电混合缆及对绞电缆作为PoE 供电应用时,缆线不宜绑扎和成束布放。光电混合缆可
以通过导管敷设,导管内径不小于16mm,导管路由需要满足施工规范要求,用弯管器折
角时,圆管弯曲半径需要大于圆管半径的5 倍,角度需要大于90°;光电混合缆沿槽盒
敷设时,光电混合缆的弯曲半径需要大于42mm。
5.5 系统供电、防雷与接地
a) POL 系统用电负荷分级及供电方式应根据项目性质结合智能化各子系统工程供电要求确定,应
符合GB 50052 的有关规定。
b) 核心交换机和OLT 宜采用不间断电源UPS 供电,其蓄电池组连续供电时间屋内有发电机时不
小于0.25h,无发电机时不小于2h。
c) POL 系统与公共安全系统等合设不间断电源UPS 时,应按系统分别设置供电回路。
d) 当弱电间内用电设备较多时,宜设置电源配电箱并留有备用回路;用电设备较少时可设两个
交流220V/10A 的单相三孔电源插座。
e) 信息配线箱内应配置220VAC 带保护的单相交流电源插座为ONU 设备供电,箱内接地端子板应
接地,信息箱内应采用强、弱电安全隔离措施。
f) 具有公共安全系统接入的ONU 设备应采用不间断电源UPS 供电。
g) POL 系统的保护性接地和功能性接地宜共用一组接地装置,其接地电阻应按其中最小值确定。
当单独设置系统接地体时,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4Ω;当采用联合接地系统时,其接地电阻不
应大于1Ω。
h) 布线系统的接地系统中存在两个不同的接地体时,其接地电位差不应大于1Vr.m.s。
i) 配线机柜(箱)应采用两根不等长度,且截面不小于6mm²的绝缘多股铜芯软导线接至就近的
等电位联结端子板,接地线应加装铜接线端子,并应压(焊)接牢固。
j) 在建筑物的进线间、设备间及弱电间均应设置局部等电位联结端子板。上述区域内所有设备
的可导电金属外壳、各类金属导管、金属槽盒、建筑物金属结构等均应作等电位联结并可靠
接地。
k) 建筑物内布线光缆采用金属管槽敷设时,管槽应保持连续的电气连接,并应有不少于两点的
可靠接地连接点。
l) 当光缆从建筑物外引入建筑物时,光缆的金属护套或金属构件应在入口处就近与等电位联结
端子板连接。
m) POL 系统防雷与接地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GB 50343 的有关规定。
6 安装与调试
6.1 一般规定
a) POL 系统所用材料和设备的规格、数量、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应具有产品合格证、出厂检验
证明材料、质量文件。
b) 隐蔽工程应在下一道工序施工前完成,应有现场施工记录或相应资料。
c) 系统设备及线缆应标识清晰、准确,标识应符合校方要求,标识应统一、清楚、明确,位置
适当。
d) 系统工程的施工准备、施工安装、施工管理、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成品保护以及安全、环
保、节能措施等均应符合GB 50312 和GB 51171 等的相关规定;抗震要求应符合GB 50981 的
相关规定。
6.2 施工安装
a) POL 系统工程施工安装前应进行所用材料和设备的检验,并应记录检验的结果。
T/GDNS 013—2024
16
b) 系统所用材料和设备外包装应完整,不应出现破损、凹陷、受潮等现象。
c) 系统工程施工的分部工程和分项工程应包括建筑室内外线缆敷设、设备安装、软件安装等。
d) 信息配线箱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嵌墙式箱体应安装于墙体内,应在院内建筑建造时同步完成或预留安装位置;
2) 箱体内的ONU 与配线模块应安装牢固;
3) 引入线缆应在箱内终接,连接端子应标识清晰、准确;
4) 箱内应预留0.5m~1.0m 的线缆盘置空间,线缆应排列整齐、绑扎松紧适度;
5) 箱体散热措施应符合设计要求。
e) 施工单位应履行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做好项目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并配备专职安全
生产管理人员。
f) 作业工序及作业场景的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应符合YD 5201 的相关规定。
6.3 调试
a) POL 系统调试前应制定调试方案、测试计划,完成IP 和VLAN 规划。
b) 系统调试前应检查各种软件版本包中相关的数据文件、版本文件、软件调测工具等是否符合
本项目的测试要求。
c) 系统调试前应根据发货信息及工程文档收集调测设备的硬件配置、组网、数据规划等信息,
准备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检查OLT 的主控板、业务板的类型及槽位分布,确定上行端口类型、PON 业务端口类型及
物理位置,完成硬件配置准备工作;
2) 检查POL 系统组网方式、IP 地址规划、VLAN 划分,应符合组网规划及数据规划。
d) POL 系统的设备调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网管软件版本、OLT 软件版本、业务板卡软件版本和ONU 软件版本应符合调试方案要求;
2) 网管系统、OLT 系统名称、ONU 命名应修改为与项目及物理位置相关的名称;
3) 网管设备增加的系统操作用户名称、密码复杂程度、权限应修改符合调试方案要求;
4) 已承载业务的板卡运行状态、PON 端口运行状态、ONU 运行状态、ONU 端口状态应调试为
正常无故障;
5) 上行端口状态数据流量、MAC 地址表及ONU 下联业务端口状态流量、MAC 地址表应调试为
正常。
e) OLT 设备与其他设备的对接调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1) OLT 设备与网管系统的功能对接应满足管理和维护的要求;
2) OLT 设备与上层核心设备对接状态应正常,上行链路应完成光纤中断场景及硬件损坏场景
的现场模拟测试;
3) OLT 设备到ONU 管理通道及网管设备对ONU 的管理通道状态应正常,应满足维护人员管理
ONU 的要求;
4) OLT 应检测ONU 的上线状态,对未上线的ONU 进行告警查看及故障处理;
5) 网管的各功能模块应调试至满足监控整网OLT 和ONU 设备各项指标的要求;
6) 应调试ONU 下挂各项业务至客户使用感知满足要求,包括IP 数据速率达标,VoIP 网络电
话无延迟,AP 所带设备速率达标,视频监控图像流畅等。
f) 应验证设备的可维护性及可靠性,维护管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执行各种操作触发对应的警告和事件,设备应能正确上报告警和事件;
2) 日志信息应能准确确定设备是否处于故障状态;
3) 执行相应动作,主控板卡主备倒换、PON 端口的Type B 或Type C 切换功能及指标应符合
方案要求;
4) 网管和OLT 应能实现自动或手动的数据备份。
g) 调试结束后应将正式文档移交,包括调试的命令、配置的系统账号、系统密码、配置脚本、
软件许可证文件。
7 检测与验收
T/GDNS 013—2024
17
7.1 一般规定
a) POL 系统建设项目在工程竣工前应进行竣工检测。无源光局域网工程均应由有资质的第三方检
测单位检测。
b) POL 系统具备验收条件时应由建设方、设计方、监理方、施工方等单位对工程进行验收。
c) 各项检测结果应有详细记录,并作为竣工文档资料的一部分。
7.2 光信道检测
a) OLT 至ONU 之间的光信道应全部检测,测试方法宜采用插入损耗法,最大光信道损耗和最小光
信道损耗应符合表A.2 的规定。
b) 在网管或OLT 读取OLT PON 端口和ONU PON 端口同一时刻的接收和发送实时光功率值,实际
测量值应满足附录A.2 中公式计算值的要求。
c) 应对POL 系统的Type B 或Type C 光纤保护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采用拔掉光纤等模拟被测光纤故障时,POL 系统应自动倒换至保护光纤;
2) Type B 或Type C 双归属组网倒换时,业务丢包时间应小于1s 。
7.3 业务检测
a) 应检测POL 系统的基本业务,检测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
1) 内网的有线和无线上网速率应符合设计要求;
2) 外网的POTS 电话或IP 电话业务应正常,无杂音;
3) 智能化设备网应满足建筑设备网络运营的要求。
b) 网管功能测试应包括拓扑管理、配置管理、性能管理、故障管理、安全管理等,具体检查项
目应设计要求。
c) 应对POL 系统的性能进行检测,采用64 Byte~1518 Byte 之间的任意包长测试时,检测结果
应符合下列规定:
1) GPON 的上行吞吐量不应小于1Gbit/s,下行吞吐量不应小于2.2Gbit/s;
2) 采用1:32 分光且全部采用XGS-PON ONU 测试时,XGS-PON 的上行吞吐量不应小于8Gbit/s,
下行吞吐量不应小于8.3Gbit/s;
3) 采用XGS-PON Combo 时,PON 端口的吞吐量应能达到GPON 吞吐量与XGS-PON 吞吐量之和。
d) POL 系统基于以太网或IP 业务的传输时延、长期丢包率等传输性能指标应符合GB/T 51380 的
相关规定。
7.4 竣工验收
a) 应完成网络设备的验收,网络设备的性能和功能应满足设计要求。
b) 隐蔽工程应随工检验,隐蔽工程不合格,不应进行下一道工序。
c) POL 系统工程质量评判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工程质量评判指标应满足设计文件要求;
2) 通信管道的管孔试通、封堵应符合GB 51348 的相关规定;
3) 暗管、槽盒等院内建筑配线管网的位置及大小应符合GB 50312 的相关规定;
4) 院内建筑室外通信光缆的敷设安装及成端接续测试验收应符合GB 51171 的相关规定;
5) 院内建筑室内线缆布放应符合GB/T 50312 的相关规定;
6) OLT、ONU 设备的安装应符合YD 5207 的相关规定;
7) 工程被检验项目全部合格时,工程质量判定为合格。
d) 竣工文档应内容真实全面、数据正确完整、图纸规范清晰、签字手续完备,应包括工程准备
阶段资料、监理文件资料、施工文件资料、竣工资料等。
e) POL 系统工程检验内容应按附录B 执行,检验结果应作为工程竣工资料的组成部分。
8 运行维护
8.1 一般规定
T/GDNS 013—2024
18
a) POL 系统应建立技术档案,运行维护人员应经过POL 网络运维专业培训。
b) POL 系统运行期间应对操作人员的权限进行管理和记录。
c) POL 系统运行记录应定期备份。
d) POL 系统应建立设备运行维护管理制度,并应明确以下内容:
1) 运行维护工作责任人和工作岗位职责;
2) 运行维护事件的处理管理流程;
3) 有关运行维护紧急事件的应急预案;
4) 应有运行维护日志,系统软硬件的维修和更新应有记录。
e) 若发生火灾或水淹等重大事故之后,无源光局域网设备应维护及调测正常后才能重新运行。
8.2 硬件维护
a) POL 系统设备应定期维护保养。维护保养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检查标签、接线、配线表、槽盒和设备工作情况;
2) 检查电源的状态;
3) 清理设备、信息配线箱和机柜灰尘。
b) 关键设备或部件应提供备件,数量应能满足故障替换或修复需要。
c) 设备专网等网络不能中断场所的ONU 达到使用寿命后应进行更换。
d) 设备单板应支持热插拔,插拔单板应不影响其它单板正常运行。
e) ONU 故障更换时应支持即插即用,网管应支持远程快速恢复功能。
8.3 软件维护
a) POL 系统应支持通过网管和设备命令行进行远程维护。
b) 网管应支持对无源光网络设备进行集中监控、维护和管理,支持物理通道、业务相关的公共
属性配置和业务的开通和控制。
c) 网管应支持设备的配置管理、故障管理、性能管理和安全管理。
d) 网管宜支持监控功能,监控界面宜支持配置显示关键KPI 指标。
e) 网管和设备命令行宜支持单板的状态、内存利用率、CPU 利用率、温度和电压查询。
f) 网管和设备命令行宜支持端口的状态、流量统计和带宽利用率查询。
g) 网管和设备命令行宜
	  Y 52
团体标准
T/GDNS 013—2024
数智校园多业务全光承载网建设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Construction of Digit-Smart Campus Multi-Service All-OpticalBearer Network
2024 - 10 - 30 发布2025 - 01 - 01 实施
广东省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协会发布
目录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定义和缩率语................................................................... 1
3.1 术语和定义....................................................................... 2
3.2 缩略语........................................................................... 3
4 基本要求............................................................................. 4
4.1 建设目标......................................................................... 4
4.2 建设原则......................................................................... 4
5 系统规划设计......................................................................... 5
5.1 网络架构与设计................................................................... 5
5.2 系统配置与选型................................................................... 8
5.3 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 12
5.4 机房与布线系统.................................................................. 13
5.5 系统供电、防雷与接地............................................................ 15
6 安装与调试.......................................................................... 15
6.1 一般规定........................................................................ 15
6.2 施工安装........................................................................ 15
6.3 调试............................................................................ 16
7 检测与验收.......................................................................... 16
7.1 一般规定........................................................................ 17
7.2 光信道检测...................................................................... 17
7.3 业务检测........................................................................ 17
7.4 竣工验收........................................................................ 17
8 运行维护............................................................................ 17
8.1 一般规定........................................................................ 17
8.2 硬件维护........................................................................ 18
8.3 软件维护........................................................................ 18
8.4 故障定位........................................................................ 18
附录A (规范性) PON 系统参数表.................................................. 19
A.1 PON 技术参数.....................................................................19
A.2 全程光信道设计.................................................................. 19
附录B (资料性) 设备选型参考................................................... 21
附录C (资料性) 工程检验内容及项目表........................................... 24
附录D (资料性) 数智校园全光网典型应用......................................... 26
D.1 智慧教室........................................................................ 26
D.2 智慧办公........................................................................ 26
D.3 全光宿舍........................................................................ 27
D.4 平安校园........................................................................ 27
T/GDNS 013—2024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规范由广东省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规范起草单位: 广东工业大学,南方医科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金融学院,广州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药科大学,广州医科大学,
广州美术学院,广州航海学院,佛山大学,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科贸
职业学院,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省计算机信息网
络安全协会,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
公司广州市分公司,广州市毕酉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 冯广,李彭军,吴亚榕,黄创英,徐建挺,林聪,娄会东,郑凯,杨柱,陈泽
生,陈沁群,王斌,蔡永铭,陈戏墨,王巧巧,唐润华,黄雄波,陈建兵,朱靖,封斌,伍文燕,杨洋,
郭文明,刘岳,张振博,卢克静,施少杰,吴广生,关雪峰,邹军,夏勇,李斯涵。
T/GDNS 013—2024
1
数智校园多业务全光承载网建设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数智校园多业务全光承载网的基本要求、系统规划设计、安装与调试、检测与验收、
运行维护的建设标准。
本文件适用于学校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校园多业务全光承载网工程采用无源光局域网技术的建设项
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36342—2018 智慧校园总体框架
GB 50311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 50312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
GB 50314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GB 51433 公共建筑光纤宽带接入工程技术标准
GB 50846 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程设计规范
GB/T 51380 宽带光纤接入工程技术标准
GB 51348—2019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标准
GB 17859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
GB/T 25058 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
GB 50373 通信管道与通道工程设计规范
GB 51158 通信线路工程设计规范
GB 51171 通信线路工程验收规范
GB 50343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GB 50981 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GB 55024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通用规范
GB 50057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T 17618 信息技术设备抗扰度限值和测量方法
GB/T 21671 基于以太网技术的局域网系统验收测评规范
GB 50174 数据中心设计规范
GB 50462 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施工及验收规范
20X1010—3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与施工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YD/T 778 光纤配线架
YD/T 988 通信光缆交接箱
YD/T 1997.4 通用引入光缆第4 部分:光电混合缆
YD/T 2000.1 平面光波导集成光路器件第1部分:基于平面光波导(PLC)的光功率分路器
YD/T 1823 IPTV业务系统总体技术要求
YD 5059 电信设备安装抗震设计规范
YD 5201 通信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操作规范
YD 5207 宽带光纤接入工程验收规范
教科信函〔2021〕14号高等学校校园数字建设规范(试行)
教职成函[2015]1号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
3 术语、定义和缩率语
T/GDNS 013—2024
2
3.1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1
数智校园digit-smart campus
数智校园是数字校园和智慧校园的结合体,强调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教育、管理和服
务效率。它致力于创造一个智能化、互动性强的学习环境,推动个性化教育和资源优化配置。
数字校园是指以网络为基础,利用信息技术将学校的主要信息资源数字化,并实现网络化的信息产
生、管理、传播和使用方式,从而形成信息化、智能化的校园环境。[来源:GB/T 36342—2018 3.1]
智慧校园是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有机衔接,使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便捷地获取资源和
服务,是数字校园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是教育信息化的更高级形态。[来源:GB/T 36342—2018 3.2]
3.1.2
全光网络all-optical network
全光网络是指在光层直接完成网络通信的功能,信号仅在进出网络时才进行电/光和光/电的变换,
在网络中传输的过程中始终以光的形式存在,中间采用无源汇聚取代电节点,具备高速、安全、节能和
智能运维管理功能的光网络。无源光局域网是全光网络的主流形式。
3.1.3
多业务全光承载网multi-service all-optical bearer network
采用无源光局域网技术构建的校园网络,能够实现校园网多种业务的统一承载和高效传输,促进教
育、管理和服务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是数智校园网络建设的新一代方案。
3.1.4
无源光网络(PON)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由光线路终端(OLT)、无源光分配网(ODN)、光网络单元(ONU)组成的点到多点信号传输系统,
简称PON系统。
3.1.5
无源光局域网(POL)passive optical local area network
基于无源光网络PON技术的局域网组网方式。该组网方式采用无源光网络技术为园区用户提供融合
的数据、语音、图像、多媒体等信息通信业务。
3.1.6
光分路器optical splitter
基于光功率分路,将一路或两路光信号分成多路光信号以及完成相反过程的无源器件。
3.1.7
类型B 双归属冗余保护type B dual-homing redundancy protection
一种PON系统的保护方式,可对OLT的上行链路、OLT设备、OLT的PON端口、主干光缆均实现双路冗
余保护,简称Type B双归属保护。
3.1.8
类型C 双归属冗余保护type C dual-homing redundancy protection
一种PON系统的保护方式,可对OLT的上行链路、OLT设备、OLT的PON端口、主干光缆、光分路器、
分支光缆和ONU上行PON端口均实现双路冗余保护,简称Type C双归属保护。
3.1.9
网络切片network slicing
一种网络隔离技术,将一张物理网络切分成多个专用网络,每个专用网络切片都有单独的切片带宽
和切片资源,可提供类似多张物理网络隔离的体验。本文件中网络切片也称为硬管道切片。
3.1.10
哑终端dumb terminal
哑终端是指功能有限的终端,在校园内通常是指打印机、摄像机等不支持802.1X认证和Portal认证
的终端。
3.1.11
对称万兆无源光网络Combo 10-gigabit-capable symmetric PON combo
T/GDNS 013—2024
3
一种双模PON技术,一个PON端口同时支持XGS-PON和GPON,GPON ONU和XGS-PON ONU在该端口下可同
时工作,简称XGS-PON Combo。
3.1.12
50G 无源光网络50-gigabit-capable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国际电信联盟制定的下一代PON技术,支持50Gbit/s的带宽,支持和GPON、XGS-PON在一根光纤上同
时传输数据。
3.1.13
主干光缆feeder fiber
OLT设备至各光分路器之间的光缆。
3.1.14
分支光缆distribution fiber
光分路器至各ONU之间的光缆。
3.1.15
光电混合缆optical and electrical hybrid cable
一种由光纤单元和绝缘导线复合而成的,能够同时传输光信号和供电与电力信号的复合型线缆。
3.2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AC Access Control 接入控制器
AES Advanced Encryption Standard 高级加密标准
AP Access Point 接入点
BGP Border Gateway Protocol 边界网关协议
DHCP 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
GPON Gigabit-capable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吉比特无源光网络
IS-IS Intermediate System to Intermediate System 中间系统到中间系统的路由协议
ODN Optical Distribution Network 光分配网络
ODF Optical Distribution Frame 光纤配线架
OLT Optical Line Terminal 光线路终端
ONU Optical Network Unit 光网络单元
OSPF Open Shortest Path First 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
PoE Power over Ethernet 以太网供电
POTS Plain Old Telephone Service 模拟电话业务
RIP 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 路由信息协议
RIPng 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 next generation 下一代路由信息协议
RTP Real time Transport Protocol 实时传输协议
SC Square Connector 方形光纤连接器
SFP Small Form Factor Pluggable 小封装可插拔
TCP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传输控制协议
UDP User Datagram Protocol 用户数据报协议
XGS-PON 10-Gigabit-capable Symmetric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10Gbit/s对称无源光网络
VoIP 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 IP电话
T/GDNS 013—2024
4
4 基本要求
4.1 建设目标
数智校园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实现个性化教育、智能管理和高效服务,从而提升教育质
量和资源配置效率。
数智校园信息设施网络承载全校师生教学、办公、科研、学习、生活等业务,按接入类型分为有线
接入网、无线接入网、智能物联网。数智校园全光承载网总体架构如下图所示。
图1 数智校园多业务全光承载网总体架构
数智校园网应结合校园不同区域需求,建设有线接入网、无线接入网、智能物联网。有线接入网覆
盖办公、教学和宿舍区,提供高带宽、稳定可靠的有线网络。无线接入网覆盖各公共区域、房间,满足
校内人员随时、高速无线上网诉求。智能物联网支持视频监控、公共广播、建筑智能化设备等的通信需
求。同时,通过网络管理、智能运维、网络安全等模块保障整体运营。
数智校园多业务全光承载网建设应满足以下目标:
a) 应根据数智校园需求,适度超前建设多业务全光网络基础设施,以支持多种教育应用和智能
化服务,支撑教育质量和校园管理水平提升。
b) 应保证带宽、可靠性、安全、运维、可扩展性等满足校园多业务承载要求,满足校园网未来
持续发展需求。
c) 应支持校园各种场景各种用户各异构智能设备的有线和无线接入,实现运营范围全覆盖,为
本校区、分校区和远程接入用户提供稳定高效的校园网资源和远程资源。
d) 应支持有线无线一体化运营,支持统一认证,全校园网漫游,提升用户的上网体验。
e) 应通过网管软件实现对校园网整网的拓扑管理、网络资源管理、性能管理、故障管理和配置
管理,并能通过故障精准定位,故障主动发现,主动干预等智能手段提升用户体验,减少运
维人力投入。
f) 应实施严格的网络安全措施,保护用户数据和校园信息安全,防止外部攻击和内部泄漏。
g) 应采用绿色节能技术,优化设备和网络架构,降低能源消耗,支持可持续发展目标。
h) 应支持IPv6 平滑演进方案,提供双栈过渡技术、隧道互联技术和地址转换技术保证IPv4 到
IPv6 的平滑过渡。
i) 应符合国家相关政策要求,核心设备和芯片应采用自主核心技术,保证供应链安全。
4.2 建设原则
数智校园多业务全光承载网应本着以下原则进行建设:
T/GDNS 013—2024
5
a) 统一规划和标准原则:遵循国家有关数智校园的标准与规范,站在全局的高度,进行系统性
规划,系统开发过程的控制、开发技术的管理、系统编码、文档编写及提交均应做到规范化,
最终形成数智校园网建设规范。
b) 先进性原则:设计理念、技术体系、产品选用等方面要求先进,便于扩充,满足系统在很长
的生命周期内有持续的可维护和可扩展性。
c) 实用性原则:项目设计技术先进的同时,要求技术方案实用可行,做到系统功能完善并易于
使用,确保系统的生命力。
d) 可扩展原则:所有产品(包括软硬件)应采用自主研发国产供应商,产品及配置具有灵活性,
满足随着业务的发展而不断增加数据量、用户、软硬件产品的需求。业务处理功能在一定程
度内的增加或变更等需求不会影响系统的体系结构。
e) 安全性原则:系统设计严格按照国家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密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建立有效
的安全保障体系,将安全保密方案纳入数智校园的总体设计方案。运用先进技术,全面强化
安全管理,建立健全防范机制,确保应用系统和校园数据的安全。
f) 兼容性原则:可与以太网等校园网主要网络标准实现兼容和对接。
5 系统规划设计
5.1 网络架构与设计
5.1.1 网络总体架构
5.1.1.1 总体架构
数智校园多业务全光承载网总体架构如下图所示。校园网作为用户高密度网络,注重网络的高带宽、
高性能、高可靠、易部署、易维护。校园网应能为办公、教学、生活、安全管理等各种业务场景提供稳
定可靠的有线和无线网络连接,应能为学校的各种用户提供高效、稳定和安全的网络服务。
图2 数智校园多业务全光承载网信息设施网络总体架构
T/GDNS 013—2024
6
a) 有线接入网:承载学校教学、办公、生活、管理等业务,由校园出口、核心交换层、接入层
等组成。按照业务类型分为办公接入网络、教室接入网络、宿舍接入网络等。针对不同场景
的可靠性要求,可选择Type B 或Type C 冗余保护架构。
1) 在宿舍区域,因为其小隔间结构,信息点数量庞大,应采用光纤到房间建设,可通过光
电混合缆为ONU 远程供电,满足断电不断网的需求;
2) 教室场景有线接入终端繁杂,且有业务扩展需求,宜采用光纤入教室建设,宜采用Type C
架构实现网络高可靠保护及双PON 流量负载,保障教学网络的高可靠性;
3) 办公网络可采用光纤到桌面,ONU 提供多种网络接入及综合业务支持。
b) 无线接入网:覆盖学校内主要区域,如教室、实验室、办公区、宿舍区、图书馆、体育馆、
操场等,为校内人员、访客提供随时随地的无线网络接入。
1) 应按场景部署AP 设备实现校园无线覆盖,按AP 接入带宽和PoE 供电要求选择合适的ONU
设备,宿舍场景宜选择支持无线AP 功能的ONU 设备实现房间无线覆盖;
2) 应满足校园无线接入网络的高带宽、高并发需求,选择支持WI-FI 6/WI-FI 7 功能的AP
设备。
c) 智能物联网:承载校园内视频监控、门禁闸机、楼宇智能化设备等业务,信息点位分散,且
大多数需要POE 供电。可在本地部署支持PoE 的ONU 设备,实现终端设备的接入及供电。
5.1.1.2 设计要求
网络设计应遵循如下要求:
a) 根据业务需求和应用场景设计网络,网络设计应满足学校信息网络规划和业务发展需要,并
宜适度超前。
1) 应根据校园业务要求,用户规模、流量带宽需求等确定网络规模、系统配置等,技术选
择应满足当前及发展需求;
2) 应根据校园网应用规划,确定系统组成与架构规划、网络管理与安全性策略、无线局域
网络、网络互联、广域网接口等;
3) 网络架构应简洁高效,具备高带宽、易扩展、平滑升级、低能耗等优势,便于运维管理;
b) 网络系统设计和配置应遵循层次化、模块化、冗余性、安全性、可管可维原则。
1) 层次化:将校园网络划分为校园出口、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等。每层功能清晰,架
构稳定,易于扩展和维护。POL 架构汇聚层由光纤和无源分光器构成,节省机房和布线资
源;
2) 模块化:将校园网络中的每个区域或者每个功能区划分为一个模块,模块内部的调整涉
及范围小,易于进行问题定位。有线网络、无线网络、智能化设备专网均可独立维护;
3) 冗余性:关键设备采用双节点冗余设计;关键链路采用链路聚合方式冗余备份或者负载
分担;关键设备的电源、主控板等关键部件冗余备份,保证网络的可靠性;
4) 安全性:校园网络应具备有效的安全控制。接入网络的设备要进行统一认证,同时按接
入用户身份、按权限进行分区逻辑隔离。对特别重要的业务采取物理隔离。对进出校园
网的流量要进行识别、过滤,确保网络安全;
5) 可管理性和可维护性:为了易于管理,可选择适用于全网的网管软件来管理网络。为了
便于维护,应尽可能选取集成度高、模块可通用的产品。
5.1.2 有线接入网
有线接入网采用POL系统组网,POL系统由网络核心层、OLT、ODN、ONU、网络管理系统和用户电话
交换系统等组成。系统组成如下图所示。
T/GDNS 013—2024
7
图3 有线接入网(POL 系统)组成图
POL系统按以下要求设计:
a) 带宽设计应满足校园不同场所的带宽需求,应根据所需的业务需求设计带宽,选择合适的PON
技术和合适的分光比,PON 技术选择宜符合附录A 的规定。
b) POL 校园多业务承载存在多种应用场景可靠性需求,应采用单归属或Type B 单归属保护、Type
B 与Type C 双归属冗余保护的组合网络架构。
c) POL 系统采用冗余保护的网络拓扑结构时,OLT 与核心交换机应采用2 台设备热备,宜支持负
荷分担。
d) POL 布线系统由主干层光缆、配线子系统(用户光缆、配线电缆)和配线设备组成,其与入口
线缆、工作区插座构成系统通信信道。系统组成如图4 所示。
1) 主干层光缆由建筑区子系统、建筑物干线子系统组成,采用单模光纤;
2) 信息插座(TO)可以经过水平线缆跨过信息箱(RD)连至FD;
3) 建筑物配线设备(BD)之间、建筑物楼层配线设备(FD)之间可以设置主干光缆互通;
4) FD 可以经过主干光缆连至建筑群配线设备(CD);
5) 设置了设备间的建筑物,设备间所在楼层的FD 可以和设备间中的BD 和CD 及入口设施安
装在同一场地。
图4 POL 布线系统组成图
5.1.3 无线接入网
校园网应按照场景化需求部署无线局域网(WLAN),WLAN网络设计要求如下:
a) 应结合POL 系统实现无线覆盖,满足各类智能终端设备无线接入的需求。
1) 学生宿舍等小隔间场景宜部署支持无线AP 功能的ONU 设备实现房间无线覆盖;
2) 教室等大开间场景宜按覆盖半径要求部署独立的无线AP 设备,通过ONU 为无线AP 设备
提供POE 供电和有线宽带接入。
T/GDNS 013—2024
8
b) WLAN 网络应满足接入高速度、转发高容量、频谱能防护、安全可管控、准入无感知、终端可
识别、控制虚拟化的设计要求。
c) WLAN 网络架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在无线AP 上完成接入和控制的,应采用独立的AP 架构(胖AP 架构);
2) 在大规模的无线局域网络中,应采用基于无线控制器(AC)的AP 架构(瘦AP 架构);
3) 在瘦AP 架构网络中,应根据网络覆盖和设备与用户的管控特点,选择集中式、分布式或
二者混合使用的AC 设置模式。
5.1.4 智能物联网
智能物联网承载校园安防等业务,POL系统承载智能化专网设计要求如下:
a) POL 系统宜采取硬管道切片隔离或物理隔离措施,实现智能化专网业务与其他业务的安全隔离;
b) 宜在各楼层弱电间或楼栋/楼层信息箱部署支持POE 功能的ONU 设备,用于本楼栋/楼层安防
点位的接入。
5.1.5 校园网出口
校园网出口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
a) 应在校园网出口区部署出口路由器和防火墙等安全防护设备;
b) 应采用设备冗余部署等方法保证可靠性;
c) 出口带宽应能满足学校使用需求与发展需求。
5.2 系统配置与选型
5.2.1 一般规定
a) 系统配置应以近期需求为基础,兼顾中长期发展需求,配置和选用的设备应具有扩展性、持
续演进和升级能力。
b) POL 系统配置设计应包括OLT、ODN、ONU、网络核心层、配线设备、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等内
容。
c) POL 系统应根据带宽需求和全程光信道损耗进行设备部件配置。
5.2.2 光线路终端(OLT)
a) OLT 应根据支持的业务类型、用户规模和功能要求确定配置和选型,应具备高密度、高带宽、
低时延和高转发性能。
b) 大中型POL 系统宜采用可扩展的多功能插卡式OLT 设备,小型POL 系统宜采用盒式OLT 设备。
c) 插卡式OLT 设备应符合以下规定:
1) 应支持GPON 板卡、XGS-PON 板卡混插功能,宜支持50G-PON 板卡混插;
2) 主控板应支持冗余保护,应支持负荷分担,上行链路端口应均匀分布于主用/备用主控板;
3) 电源板、风扇模块应支持冗余保护,应支持双路电源备份,保障网络运行稳定。。
d) OLT 应提供网络侧端口和用户侧端口,应符合下列规定:
1) OLT 的网络侧应提供支持10GE/100GE 以太网光口对接核心交换机或其他网络设备;
2) OLT 的用户侧应提供支持GPON、XGS-PON 端口,宜提供50G-PON 端口。
e) OLT 应支持软件不中断业务升级功能,包括主控板和PON 板卡升级。
f) OLT 配置选型可参考附录B:表B.3 OLT 选型表。
g) OLT 应采用标准19 英寸或21 英寸机柜安装于学校建筑的设备间,并留有足够的扩展空间。
5.2.3 无源光分配网(ODN)
a) ODN 配置设计应包括光缆、光分路器、ODN 配线设备等内容。
b) POL 系统光缆应采用单模光纤,选型要求如下:
1) 主干层光缆应采用G.652 类单模光纤;
2) 用户光缆可采用G.652 光纤或采用模场直径与G.652 光纤相匹配的G.657 类光纤。
c) 光电混合缆的选型和成端方式
T/GDNS 013—2024
9
1) 光电混合缆宜符合YD/T 1997.4 的要求;
2) 光电混合缆可采用分离成端和合一成端2 种方式:
 分离成端时,将光电混合缆的光纤和供电导体剥离,光纤熔接为SC接头连接至ONU的光纤
接口处,电导体成端为电源插头连接至ONU的电源接口处;
 合一成端时,将光电混合缆的光纤和电导体成端为光电合一接口,光纤连接头同时具备供
电接触点,实现插拔一次即可以同时完成光和电的连接,通电的同时通光。
3) 光电混合缆可采用光电一体化连接器或光纤/电线分别采用各自符合要求的连接器终接
于各自的连接器件。
d) 光缆芯数的配置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每ONU 的用户光缆应根据用户分布情况进行配置,至少配置一条2 芯光缆;
2) 主干层光缆应满足光缆总容量的需求,并应根据光缆规格预留不小于10%的余量。
e) 光分路器应根据业务带宽需求和光功率预算选择合适的分路比。
f) 插片式、盒式和机架式光分路器指标应符合YD/T 2000.1 的规定。光分路器光学性能参考附
录B:表B.5,B.6 参数。
g) 光分路器安装位置要求如下:
1) 当楼层信息点数量较多时光分路器宜安装于建筑物楼层弱电间;
2) 当整栋建筑物信息点较少时光分路器宜安装于楼宇电信间,也可安装于楼层弱电间。
h) 光纤配线架配置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宜优先采用择按照19 英寸机柜标准设计的机架式光纤配线架;
2) 宜采用抽屉式结构,并支持左右出纤要求;
3) 应保证充足的盘纤空间保障光缆的弯曲半径,支持预端接光缆、熔接等接入方式;
4) 主干侧端接容量、模块类型和规格应与主干光缆芯数、光连接器件相匹配;
5) 用户侧端接容量、模块类型和规格应与用户光缆芯数、光连接器件相匹配,并应根据光
纤配线架规格预留不小于10%的余量;
6) 应具有室外光缆接地装置;
7) 应符合YD/T 778 配线设备标准的规定。
i) 光纤跳线管理模组选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宜按照19 英寸机柜标准设计的机架式光纤跳线管理模组;
2) 宜采用托盘式结构模块化设计,每个配线架(1U)配置多个储纤型托盘组件,支持即插
即用;并支持左右方向同时出纤;
3) 应保证充足的盘纤空间保障光纤的弯曲半径,储纤型托盘组存储并管理光纤跳线冗长功
能,每个组件含多只绕线盘,每只绕线盘容纳存储一条光纤跳线,单个托盘可存储8~12
条跳线;
4) 跳线管理模组容量应与光纤配线架端接容量相一致。
j) 光纤跳线选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光纤连接器件应与光纤配线架模块类型和规格、分光器光连接器件相一致;
2) 模场直径应与主干光缆、用户光缆相匹配;
3) 应采用工厂制造的光纤跳线,跳线放出程度不应小于2.0 米;
k) 光缆交接箱及光缆配线箱容量应根据进、出光缆的远期规划光缆总容量及备用量确定,选型
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箱体内应有光分路器的安装位置;
2) 箱体内应有光缆终接、保护和跳纤的位置;
3) 箱体内应设置固定光缆的保护装置和接地装置;
4) 箱体内宜配置熔接配线一体化模块,适配器或连接器宜采用SC 或LC 类型;
5) 箱体孔洞应满足进出光缆管孔的需求;
6) 箱体应具有良好的抗腐蚀、耐老化、抗冲击损坏性能及防破坏性能,门锁应为防盗结构;
7) 应根据安装环境选择防护等级,室内防护等级应不低于IP20;室外箱体应防雨、通风,
光缆进、出口出应采取密封防潮措施,防护等级应不低于IP65;
8) 光缆交接箱及光缆配线箱应符合YD/T 988 的有关规定。
T/GDNS 013—2024
10
l) 光缆交接箱及光缆配线箱安装规定如下:
1) 电信间/弱电间壁挂式配线箱底部离地面的高度不宜小于0.5m;
2) 室内公共场所安装配线箱时,暗装箱体底边距地不宜小于0.5m,明装时箱体底面距地不
宜小于1.8m;
3) 室外场所安装配线箱时,采用落地安装或壁挂式安装方式,壁挂式安装箱体底面距地不
宜小于1.8m。
5.2.4 光网络单元(ONU)
a) ONU 类型、数量及端口规格应按照实际应用场所和带宽需求,根据支持的业务类型、数量和功
能要求确定配置和选型。
b) ONU 的网络侧端口应支持GPON 或XGS-PON 接口,可进一步向上支持50G-PON 接口,并根据冗
余保护模式配置ONU:
1) 采用Type B 保护时选择单PON 端口上行的ONU;
2) 采用Type C 保护时选择双PON 端口上行的ONU。
c) ONU 的用户侧端口支持以太网、POTS、Wi-Fi 等各种端口,并符合下列规定:
1) ONU 的用户侧可支持GE、2.5GE、10GE 以太网端口;
2) ONU 的用户侧以太网端口,可支持PoE 供电功能,类型包括PoE、PoE+、PoE++;
3) ONU 的用户侧可支持POTS 接口,用于连接传统模拟语音电话;
4) ONU 可内置Wi-Fi 功能,应支持Wi-Fi 5/6/7 标准,应至少支持2+2 双频四条空间流。
d) ONU 安装位置规定如下:
1) 宜安装于建筑物的房间内靠近终端设备处;
2) 接入楼层公共空间终端设备的ONU 宜安装于楼层弱电间或楼宇电信间;
3) 可采用SFP ONU 方式安装于终端设备内。
e) ONU 安装方式规定如下:
1) 室内宜采用信息配线箱内嵌墙安装、墙面明装,可采用桌面放置;室外宜采用信息配线
箱内抱杆安装、墙面明装;
2) ONU 位于楼层弱电间时宜采用19 英寸标准机柜安装;
3) 面板式ONU 宜采用嵌墙86 型电源盒或者桌面标准86 盒安装。
f) ONU 的供电方式规定如下:
1) 教室、办公室等场所,ONU 宜采用本地交流供电,宜给ONU 提供单独的电源插座;
2) 宿舍区域可采用光电混合缆对ONU 进行集中供电:
 光电混合缆的供电设备宜设置于弱电间,和光分路器放置在一起,从供电设备到ONU的光
电混合缆的供电距离应符合设计要求;
 采用低压安全电压供电,直流电压应为48V~57V。
g) ONU 设备接口类型和安装方式可参照附录B:表B.4 ONU 常用型号选型表。
5.2.5 网络核心交换机
a) 核心交换机设备应根据网络规模、功能要求和业务类型配置选型,应具有高可靠性和高可扩
展性,带宽及性能宜适度超前。
b) 核心层设备应具有数据交换、网络调度、协议转换和设备监控等功能,并应具有为POL 系统
提供优化的网络数据传输能力。
c) 核心层交换机应采用高速、高带宽、支持不同网络协议和容错结构的多层交换机;大中型局
域网宜采用机箱式可扩展的多功能主干交换机。
d) 核心层交换机应具有与OLT 网络侧上联端口类型相匹配的以太网端口。
e) POL 系统采用Type B/Type C 双归属冗余保护时,核心交换机应采用2 台及以上,并宜将多台
交换机组合成一个逻辑核心单元。
f) 采用机箱式核心交换机时,应支持主控板、电源板、风扇模块冗余保护功能。
g) 核心交换机的配置选型可参考附录B:表B.2 核心交换机选型表。
T/GDNS 013—2024
11
h) 核心交换机应采用标准19 英寸或21 英寸机柜安装于学校建筑的设备间,并留有足够的扩展
空间。
5.2.6 校园网出口
a) 校园网与公共网之间的界面应配置防火墙,防火墙应根据用户数量及性能要求选型。
b) 出口路由器部署在信息网络机房,应根据整机容量、端口需求、路由表等需求选型。
5.2.7 电话、电视系统
a) 根据项目性质、用户业务使用需求设置用户电话交换系统,宜采用VoIP 技术将电话网融合到
无源光局域网,系统宜由用户电话交换机、终端及辅助设备组成。
1) 用户电话交换系统应利用POL 系统的综合通信传输性能采用IP 用户交换机(IP PBX)或软
交换用户电话交换机,交换机宜安装于信息网络机房。
2) 用户电话交换机的配置选型应根据网络容量和功能要求确定。
3) 终端可采用模拟电话或IP 电话,办公室等场所接入模拟电话终端时应选用提供POTS 接
口的ONU。
b) 根据项目性质、用户业务使用需求设置电视系统,可采用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单独敷设的系
统,或通过POL 系统提供IPTV 功能。采用POL 系统提供IPTV 功能时网络电视YD/T 1823 的
有关规定。
5.2.8 机柜与信息配线箱
a) 机柜配置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机柜应满足POL 系统设备、光分路器、配线设备、网络设备、服务器、出口路由器、安
全控制设备等安装与散热、通风空间,并应根据机柜规格预留不小于10%的余量;
2) 应采用框架结构形式的标准19 英寸或21 英寸机柜;
3) 应根据布线方式选择顶部或底部出线的机柜,出线孔宜按需调节大小;
4) 应具有良好的抗腐蚀、耐老化、抗冲击损坏性能及防破坏性能,门锁应为防盗结构;
5) 应根据安装环境选择防护等级,室内机柜防护等级应不低于IP20;室外壁挂式机柜应防
雨、通风,光缆/电缆进、出口出应采取密封防潮措施,防护等级应不低于IP65;
6) 壁挂式机柜宽度宜为600mm,落地式机柜宽度宜为600mm 或800mm,800mm 宽度机柜宜为
双开门。
b) 机柜安装符合下列规定:
1) 电信间/弱电间壁挂式机柜底部离地面的高度不宜小于0.5m,公共场所机柜底面距地不宜
小于1.8m;
2) 机柜单排安装时,前面净空不应小于1.0m,后面及侧面净空不应小千0.8m;多排安装时,
列间距不应小于1.2m。
c) 信息配线箱应根据箱体内安装的ONU 个数、ONU 端口数、安装方式、缆线容量、模块容量成套
配置,并符合下列规定:
1) 箱体宜为1 个或多个ONU 提供安装空间,尺寸应能满足ONU 的散热要求,室内箱体门开
孔率不宜低于40%;
2) 箱内应有光缆终接、保护及跳纤的安装位置,应有不小于0.5m~1.0m 光缆的盘留空间;
3) 当采用220V 交流电接入箱体内电源插座时,应采取强弱电安全隔离措施;
4) 箱体应具有抗腐蚀、耐老化、抗冲击损坏及防破坏能力,门锁应为防盗结构;
5) 应根据安装环境选择防护等级,室内箱体防护等级应不低于IP20;室外箱体应防雨、通
风,光缆/电缆进、出口出应采取密封防潮措施,防护等级应不低于IP65。
d) 信息配线箱安装符合下列规定:
1) 室内嵌墙暗装箱体底边距地面不宜小于0.3m,室内挂墙明装时箱体底面距地不宜小于
1.8m;
2) 办公桌下或家具内安装时可根据出线信息点位置、办公桌、家具布置等综合因素确定;
3) 室外采用抱杆安装或挂墙明装,挂墙明装时箱体底面距地不宜小于1.8m。
T/GDNS 013—2024
12
5.2.9 工作区配线系统
a) 工作区配线系统水平线缆应采用非屏蔽或屏蔽4 对双绞电缆,电缆等级与类别的选用应综合
建筑物的功能、应用网络、业务类型及发展、性能价格、现场安装条件等因素确定。
b) 系统中同一信道及链路中选用的线缆、连接器件、跳线等级和类别应保持一致,并满足传输
性能的要求。
c) 配线子系统信道的最大长度不应大于100m;水平线缆最小长度不应小于15m,最大长度不应
大于90m;跳线最小长度不应小于2m。
d) 信息配线箱中ONU 至终端设备距离不超过15m 时,可采用设备线缆(水平线缆)直接连接;
超过15m 时,宜在终端设备处设置信息插座(TO)通过设备线缆(工作区跳线)连接。
e) 建筑物内公共空间终端设备信息接入的水平线缆,在弱电间/电信间应设置可管理的配线设备
(电缆配线架),通过跳线与ONU 交叉连接。
f) 电缆配线架应采用19 英寸标准机柜安装,用于端接水平电缆,应符合YD/T 926.3 的规定。
g) 工作区配线系统尚应符合GB 50311 标准的相关规定。
5.3 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
5.3.1 一般规定
a) POL 系统应具有网络运维管理、网络安全与网络安全策略功能。网络的安全控制设备和全网管
理策略应在核心层设置。
b) 服务器网络管理系统应采用能支持网络中所有客户端网络通信协议的系统;网络管理操作站
宜采用能支持多种网络通信协议的网络管理系统。
c) 网络安全应具有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及网络审计等功能。网络安全设计应对非
授权访问、信息泄露或丢失、破坏数据完整性、拒绝服务攻击和病毒传播等采取防范措施。
d) 网络安全策略应根据网络的安全性需求,按照GB 17859、GB/T 25058 等国家现行标准进行系
统定级,并制定相应的防范策略。
5.3.2 网络管理
a) POL 网络管理系统应根据POL 系统规模按照网络运行的业务信息流量、服务质量要求设置;大
中型网络应采用服务器网络管理系统,小型网络可采用网络管理操作站。
b) POL 网络管理系统应具备支持POL 全网设备的拓扑管理、配置管理、性能管理、故障管理、安
全管理以及网络部署、资源管理等功能。
c) 网络管理应满足支持分层分级的拓扑管理,支持端到端业务配置,提供差异化的QoS 管理,
支持故障管理、性能管理和安全管理。
d) 网络管理系统应通过操作员认证机制和权限管理、日志管理等功能保证操作管理的安全性。
e) 网络管理系统功能应满足下列规定:
1) 应支持远程通知功能,以短消息、邮件或微信等方式发送给相关人员;
2) 应支持多场景的配置能力,支持POL 系统自动化开通;
3) 应满足对关键网络设备的监控,包括设备CPU、内存、设备连通性、设备响应时间、接口
流量、网络通断率、利用率等性能指标;
4) 应支持界面的统一视图,集中展示网络设备关键指标。
5.3.3 智能运维
POL Wi-Fi 分析器提供Wi-Fi 可视可管易运维的功能,应满足以下要求:
a) 应支持Wi-Fi 网络健康可视,以图形化界面方式,呈现Wi-Fi 网络整体和ONU Wi-Fi 个体的
健康度KPI 评分,按照干扰、漫游、连接数、占空比、覆盖等维度呈现;
b) 应支持Wi-Fi 故障定位可视,通过Wi-Fi 健康度KPI 分析,快速定位ONU Wi-Fi 问题;
c) 应支持用户体验分析可视,通过STA 用户接入、漫游过程质量分析、网络关键KPI 分析及回
放、上下线事件等定位用户问题。
5.3.4 网络安全
T/GDNS 013—2024
13
a) POL 安全系统应由PON 网络、核心交换机、防火墙、出口路由器以及配套专用软件等共同组成。
b) POL 系统应支持内网、外网和智能化设备网等的隔离,宜采用硬管道切片隔离,可采用逻辑隔
离或物理隔离。
c) 硬管道切片隔离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支持不少于4 个网络切片,宜支持8 个网络切片;
2) 应支持根据物理接口或逻辑接口划分网络切片,物理接口应支持ONU 端口、ONU 设备、OLT
PON 端口、OLT 上行以太端口,逻辑接口应支持VLAN;
3) 应支持设置PON 端口或OLT 上行以太端口内各网络切片的带宽,该端口内所有网络切片
带宽之和不应超过该端口的物理带宽,应支持物理端口内各网络切片带宽的灵活调整;
4) 应支持设置每个网络切片的MAC 地址表项数目,该MAC 地址表项数目应支持灵活调整。
d) POL 系统安全主要功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支持对使用网络资源的授权及对通信实体身份或其他授权属性的鉴别;
2) 应支持对基础网络设备可用性的安全保护策略和对网内业务的安全防护;
3) 应支持用户的有线终端和Wi-Fi 无线终端的安全接入;
4) 应支持防DOS 攻击和实时入侵检测;
5) 应支持对非法帧和非法组播源的过滤功能
6) 应支持ONU 侧的环网检测功能,出现环网后可自动关闭环网的ONU 端口;
7) 应支持PON 端口加密,应开启AES 加密功能;
8) OLT 应支持广播报文、未知单播报文、未知组播报文的流量抑制功能。
e) 终端设备的网络准入认证应根据安全要求选择802.1X 认证、Portal 认证或MAC 旁路认证,网
络准入认证符合下列规定:
1) 802.1X 认证宜在ONU 开启;Portal 认证和MAC 旁路认证宜在核心交换机或OLT 开启;
2) 内网有线接入宜开启802.1X 认证,哑终端接入宜开启MAC 旁路认证;
3) 内网无线Wi-Fi 接入宜开启WPA2-802.1X 认证或WPA3-802.1X 认证,哑终端接入宜开启
MAC 旁路认证;
4) 外网有线接入宜开启Portal 认证,可开启MAC 优先的Portal 认证;
5) 外网无线Wi-Fi 接入宜开启Portal 认证,可开启MAC 优先的Portal 认证;
6) 智能化设备网有线接入宜开启802.1X 认证,哑终端接入宜开启MAC 旁路认证。
f) ONU 安全主要功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支持静态MAC 地址绑定功能,宜支持基于以太端口限制MAC 地址学习数量;
2) 应支持启用防私接DHCP Server 功能,应支持基于以太端口启用或禁用,启用后应丢弃
接收的DHCP Offer 和DHCP Reply 报文;
3) 应支持TCP/UDP 端口过滤功能,禁止病毒通过如135、139、445 端口进行传播。
5.4 机房与布线系统
5.4.1 一般规定
a) 布线系统应根据网络架构进行设计,设计范围应包括校园室外布线和室内布线的配线设施。
b) 应在校园建筑内适当的部位设置设备间(信息网络机房或数据中心)、弱电间(电信间、弱
电间竖井)及进线间(信息接入机房),用于安装网络、配线等通信设备。
c) 机房及布线系统设计除符合本标准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 50311、GB 51433 和GB
51348 的相关规定;数据中心部分应符合GB 50174 的相关规定。
5.4.2 网络机房
a) 设备间(信息网络机房或数据中心)的空间和设备布置符合下列规定:
1) 宜结合智能化设备信息网络、智能化各子系统中心设备合并设置设备间。
2) 信息网络机房的选址、运行环境和与其它智能化机房设置要求应符合GB 51348—2019 中
23.2 节的规定。
3) 信息网络机房设计与机房设备布置应符合GB 51348—2019 中23.3 节的规定。
T/GDNS 013—2024
14
4) 信息网络机房应具有POL 系统网络设备、配线设备及电源等安装空间及预留网络扩展空
间,并满足POL 系统安全运行的环境条件。
b) 进线间(信息接入机房)的设置符合下列规定:
1) 宜设置不少于1 个进线间,多家电信业务经营者宜合设进线间。
2) 进线间宜设置在地下一层并靠近市政信息接入点的外墙部位;进线间的面积应按通局管
道及入口设施的最终容量设置,面积不应小于10 ㎡。
3) 进线间应满足缆线的敷设路由、成端位置及数量、光缆的盘长空间和缆线的弯曲半径、
配线设备、入口设施安装对场地空间的要求。
c) 弱电间(电信间、弱电间竖井)的设置符合下列规定:
1) 弱电间宜设在进出线方便,便于设备安装、维护的公共部位,且为其配线区域的中心位
置。
2) 弱电间的面积应满足设备安装、线路敷设、操作维护及扩展的要求。
3) 弱电间面积符合下列规定:
 采用落地式机柜的电信间,面积不宜小于2.5m(宽)×2.0m(深);
 采用壁挂式机柜的弱电间,系统较多时,弱电间面积不宜小于3.0m(宽)×0.8m(深);
系统较少时,面积不宜小于1.5m(宽)×0.8m(深);
 当多层建筑弱电间短边尺寸不能满足0.8m的要求时,可利用门外公共场地作为维护、操作
的空间,弱电间房门应将设备安装场地全部敞开,但弱电间短边尺寸不应小于0.6m。
4) 弱电间内的设备箱宜明装,安装高度宜为箱体底边距地0.5m~1.5m
5) 弱电间与配电间宜分开设置,当受条件限制必须合设时,强、弱电设备及其线路必须分
设在房间的两侧,各种设备箱体前宜留有不小于0.8m 的操作、维护距离。
5.4.3 室外布线
a) 室外光缆线路的设计应与室外地下综合管网相结合,应与电力电缆、燃气管、给水管、排水
管或排水沟保持安全的距离。
b) 地下通信管道应由通信管道和人孔或手孔构成,并应根据光缆敷设要求采用不同管径的管道
进行组合
c) POL 系统采用Type B/Type C 冗余保护时,两根室外光缆应采用不同的管孔敷设,高可靠性场
所宜选择不同的敷设路由。
d) 配线设施(交接、配线、有源设备箱柜)宜优先置于就近建筑物的弱电配线设施用房内;在
室外安装时的位置及安装方式应符合GB 51158 的有关规定。
e) 室外线路敷设应符合GB 50373 的有关规定。
5.4.4 引入管
a) 校内建筑进线间或合并了进线间的设备间应提供室外光缆引入管道管孔,管道管孔的尺寸应
满足多家电信业务经营者通信业务接入及校园光缆引入的需求,地下管道宜预留不少于3 个
备用管孔。
b) 校园内建筑室外引入管道设计应符合GB 51348 的相关规定。
5.4.5 室内布线
a) 室内配线管网应包括建筑外线引入管、建筑内弱电间、导管、槽盒等。
b) 楼层弱电间至信息配线箱、信息配线箱至信息插座的线路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线路明敷设时,应采用槽盒、导管保护;
2) 线路暗敷设在墙内、楼板内时,应采用导管保护;
3) 管线敷设应符合GB 51348 和GB 55024 的相关规定。
c) 室内光缆布线应选择距离较短、安全和经济合理的路由,应满足以下布线要求:
1) 缆线的型号、规格和数量需要符合设计要求;缆线布放需要顺直、整齐,无明显扭绞和
交叉,绑扎间距均匀、松紧适度。
2) 电源线与信号线需要分开绑扎,不能布放在同一线束内,在机架、机柜或机箱内分侧布
放。
T/GDNS 013—2024
15
3) 光纤连接线布放时,需要尽量减少转弯,建议采用活扣扎带绑扎,扎带不能过紧;光跳
线需要保持自然顺直,无扭绞现象,盘留曲率半径需要不小于30mm;光纤布放时不能受
压,不能把光纤折成直角,需拐弯时,需要弯成圆弧,圆弧直径不能小于60mm。
4) 光电混合缆及对绞电缆作为PoE 供电应用时,缆线不宜绑扎和成束布放。光电混合缆可
以通过导管敷设,导管内径不小于16mm,导管路由需要满足施工规范要求,用弯管器折
角时,圆管弯曲半径需要大于圆管半径的5 倍,角度需要大于90°;光电混合缆沿槽盒
敷设时,光电混合缆的弯曲半径需要大于42mm。
5.5 系统供电、防雷与接地
a) POL 系统用电负荷分级及供电方式应根据项目性质结合智能化各子系统工程供电要求确定,应
符合GB 50052 的有关规定。
b) 核心交换机和OLT 宜采用不间断电源UPS 供电,其蓄电池组连续供电时间屋内有发电机时不
小于0.25h,无发电机时不小于2h。
c) POL 系统与公共安全系统等合设不间断电源UPS 时,应按系统分别设置供电回路。
d) 当弱电间内用电设备较多时,宜设置电源配电箱并留有备用回路;用电设备较少时可设两个
交流220V/10A 的单相三孔电源插座。
e) 信息配线箱内应配置220VAC 带保护的单相交流电源插座为ONU 设备供电,箱内接地端子板应
接地,信息箱内应采用强、弱电安全隔离措施。
f) 具有公共安全系统接入的ONU 设备应采用不间断电源UPS 供电。
g) POL 系统的保护性接地和功能性接地宜共用一组接地装置,其接地电阻应按其中最小值确定。
当单独设置系统接地体时,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4Ω;当采用联合接地系统时,其接地电阻不
应大于1Ω。
h) 布线系统的接地系统中存在两个不同的接地体时,其接地电位差不应大于1Vr.m.s。
i) 配线机柜(箱)应采用两根不等长度,且截面不小于6mm²的绝缘多股铜芯软导线接至就近的
等电位联结端子板,接地线应加装铜接线端子,并应压(焊)接牢固。
j) 在建筑物的进线间、设备间及弱电间均应设置局部等电位联结端子板。上述区域内所有设备
的可导电金属外壳、各类金属导管、金属槽盒、建筑物金属结构等均应作等电位联结并可靠
接地。
k) 建筑物内布线光缆采用金属管槽敷设时,管槽应保持连续的电气连接,并应有不少于两点的
可靠接地连接点。
l) 当光缆从建筑物外引入建筑物时,光缆的金属护套或金属构件应在入口处就近与等电位联结
端子板连接。
m) POL 系统防雷与接地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GB 50343 的有关规定。
6 安装与调试
6.1 一般规定
a) POL 系统所用材料和设备的规格、数量、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应具有产品合格证、出厂检验
证明材料、质量文件。
b) 隐蔽工程应在下一道工序施工前完成,应有现场施工记录或相应资料。
c) 系统设备及线缆应标识清晰、准确,标识应符合校方要求,标识应统一、清楚、明确,位置
适当。
d) 系统工程的施工准备、施工安装、施工管理、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成品保护以及安全、环
保、节能措施等均应符合GB 50312 和GB 51171 等的相关规定;抗震要求应符合GB 50981 的
相关规定。
6.2 施工安装
a) POL 系统工程施工安装前应进行所用材料和设备的检验,并应记录检验的结果。
T/GDNS 013—2024
16
b) 系统所用材料和设备外包装应完整,不应出现破损、凹陷、受潮等现象。
c) 系统工程施工的分部工程和分项工程应包括建筑室内外线缆敷设、设备安装、软件安装等。
d) 信息配线箱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嵌墙式箱体应安装于墙体内,应在院内建筑建造时同步完成或预留安装位置;
2) 箱体内的ONU 与配线模块应安装牢固;
3) 引入线缆应在箱内终接,连接端子应标识清晰、准确;
4) 箱内应预留0.5m~1.0m 的线缆盘置空间,线缆应排列整齐、绑扎松紧适度;
5) 箱体散热措施应符合设计要求。
e) 施工单位应履行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做好项目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并配备专职安全
生产管理人员。
f) 作业工序及作业场景的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应符合YD 5201 的相关规定。
6.3 调试
a) POL 系统调试前应制定调试方案、测试计划,完成IP 和VLAN 规划。
b) 系统调试前应检查各种软件版本包中相关的数据文件、版本文件、软件调测工具等是否符合
本项目的测试要求。
c) 系统调试前应根据发货信息及工程文档收集调测设备的硬件配置、组网、数据规划等信息,
准备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检查OLT 的主控板、业务板的类型及槽位分布,确定上行端口类型、PON 业务端口类型及
物理位置,完成硬件配置准备工作;
2) 检查POL 系统组网方式、IP 地址规划、VLAN 划分,应符合组网规划及数据规划。
d) POL 系统的设备调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网管软件版本、OLT 软件版本、业务板卡软件版本和ONU 软件版本应符合调试方案要求;
2) 网管系统、OLT 系统名称、ONU 命名应修改为与项目及物理位置相关的名称;
3) 网管设备增加的系统操作用户名称、密码复杂程度、权限应修改符合调试方案要求;
4) 已承载业务的板卡运行状态、PON 端口运行状态、ONU 运行状态、ONU 端口状态应调试为
正常无故障;
5) 上行端口状态数据流量、MAC 地址表及ONU 下联业务端口状态流量、MAC 地址表应调试为
正常。
e) OLT 设备与其他设备的对接调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1) OLT 设备与网管系统的功能对接应满足管理和维护的要求;
2) OLT 设备与上层核心设备对接状态应正常,上行链路应完成光纤中断场景及硬件损坏场景
的现场模拟测试;
3) OLT 设备到ONU 管理通道及网管设备对ONU 的管理通道状态应正常,应满足维护人员管理
ONU 的要求;
4) OLT 应检测ONU 的上线状态,对未上线的ONU 进行告警查看及故障处理;
5) 网管的各功能模块应调试至满足监控整网OLT 和ONU 设备各项指标的要求;
6) 应调试ONU 下挂各项业务至客户使用感知满足要求,包括IP 数据速率达标,VoIP 网络电
话无延迟,AP 所带设备速率达标,视频监控图像流畅等。
f) 应验证设备的可维护性及可靠性,维护管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执行各种操作触发对应的警告和事件,设备应能正确上报告警和事件;
2) 日志信息应能准确确定设备是否处于故障状态;
3) 执行相应动作,主控板卡主备倒换、PON 端口的Type B 或Type C 切换功能及指标应符合
方案要求;
4) 网管和OLT 应能实现自动或手动的数据备份。
g) 调试结束后应将正式文档移交,包括调试的命令、配置的系统账号、系统密码、配置脚本、
软件许可证文件。
7 检测与验收
T/GDNS 013—2024
17
7.1 一般规定
a) POL 系统建设项目在工程竣工前应进行竣工检测。无源光局域网工程均应由有资质的第三方检
测单位检测。
b) POL 系统具备验收条件时应由建设方、设计方、监理方、施工方等单位对工程进行验收。
c) 各项检测结果应有详细记录,并作为竣工文档资料的一部分。
7.2 光信道检测
a) OLT 至ONU 之间的光信道应全部检测,测试方法宜采用插入损耗法,最大光信道损耗和最小光
信道损耗应符合表A.2 的规定。
b) 在网管或OLT 读取OLT PON 端口和ONU PON 端口同一时刻的接收和发送实时光功率值,实际
测量值应满足附录A.2 中公式计算值的要求。
c) 应对POL 系统的Type B 或Type C 光纤保护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采用拔掉光纤等模拟被测光纤故障时,POL 系统应自动倒换至保护光纤;
2) Type B 或Type C 双归属组网倒换时,业务丢包时间应小于1s 。
7.3 业务检测
a) 应检测POL 系统的基本业务,检测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
1) 内网的有线和无线上网速率应符合设计要求;
2) 外网的POTS 电话或IP 电话业务应正常,无杂音;
3) 智能化设备网应满足建筑设备网络运营的要求。
b) 网管功能测试应包括拓扑管理、配置管理、性能管理、故障管理、安全管理等,具体检查项
目应设计要求。
c) 应对POL 系统的性能进行检测,采用64 Byte~1518 Byte 之间的任意包长测试时,检测结果
应符合下列规定:
1) GPON 的上行吞吐量不应小于1Gbit/s,下行吞吐量不应小于2.2Gbit/s;
2) 采用1:32 分光且全部采用XGS-PON ONU 测试时,XGS-PON 的上行吞吐量不应小于8Gbit/s,
下行吞吐量不应小于8.3Gbit/s;
3) 采用XGS-PON Combo 时,PON 端口的吞吐量应能达到GPON 吞吐量与XGS-PON 吞吐量之和。
d) POL 系统基于以太网或IP 业务的传输时延、长期丢包率等传输性能指标应符合GB/T 51380 的
相关规定。
7.4 竣工验收
a) 应完成网络设备的验收,网络设备的性能和功能应满足设计要求。
b) 隐蔽工程应随工检验,隐蔽工程不合格,不应进行下一道工序。
c) POL 系统工程质量评判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工程质量评判指标应满足设计文件要求;
2) 通信管道的管孔试通、封堵应符合GB 51348 的相关规定;
3) 暗管、槽盒等院内建筑配线管网的位置及大小应符合GB 50312 的相关规定;
4) 院内建筑室外通信光缆的敷设安装及成端接续测试验收应符合GB 51171 的相关规定;
5) 院内建筑室内线缆布放应符合GB/T 50312 的相关规定;
6) OLT、ONU 设备的安装应符合YD 5207 的相关规定;
7) 工程被检验项目全部合格时,工程质量判定为合格。
d) 竣工文档应内容真实全面、数据正确完整、图纸规范清晰、签字手续完备,应包括工程准备
阶段资料、监理文件资料、施工文件资料、竣工资料等。
e) POL 系统工程检验内容应按附录B 执行,检验结果应作为工程竣工资料的组成部分。
8 运行维护
8.1 一般规定
T/GDNS 013—2024
18
a) POL 系统应建立技术档案,运行维护人员应经过POL 网络运维专业培训。
b) POL 系统运行期间应对操作人员的权限进行管理和记录。
c) POL 系统运行记录应定期备份。
d) POL 系统应建立设备运行维护管理制度,并应明确以下内容:
1) 运行维护工作责任人和工作岗位职责;
2) 运行维护事件的处理管理流程;
3) 有关运行维护紧急事件的应急预案;
4) 应有运行维护日志,系统软硬件的维修和更新应有记录。
e) 若发生火灾或水淹等重大事故之后,无源光局域网设备应维护及调测正常后才能重新运行。
8.2 硬件维护
a) POL 系统设备应定期维护保养。维护保养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检查标签、接线、配线表、槽盒和设备工作情况;
2) 检查电源的状态;
3) 清理设备、信息配线箱和机柜灰尘。
b) 关键设备或部件应提供备件,数量应能满足故障替换或修复需要。
c) 设备专网等网络不能中断场所的ONU 达到使用寿命后应进行更换。
d) 设备单板应支持热插拔,插拔单板应不影响其它单板正常运行。
e) ONU 故障更换时应支持即插即用,网管应支持远程快速恢复功能。
8.3 软件维护
a) POL 系统应支持通过网管和设备命令行进行远程维护。
b) 网管应支持对无源光网络设备进行集中监控、维护和管理,支持物理通道、业务相关的公共
属性配置和业务的开通和控制。
c) 网管应支持设备的配置管理、故障管理、性能管理和安全管理。
d) 网管宜支持监控功能,监控界面宜支持配置显示关键KPI 指标。
e) 网管和设备命令行宜支持单板的状态、内存利用率、CPU 利用率、温度和电压查询。
f) 网管和设备命令行宜支持端口的状态、流量统计和带宽利用率查询。
g) 网管和设备命令行宜
相关推荐
- T/CIECCPA 055-2023 燃煤发电产品碳足迹量化与评价方法
- T/QGCML 832-2023 高固体份聚酰亚胺漆
- T/GDPAWS 24-2023 应急救援救助帐篷 厕所帐篷
- T/ZZB 3150-2023 5G基站信号控制核心器件(环行器、隔离器)用钐钴永磁体
- T/CSRME 018-2021 城市地下空间施工安全自动监控系统技术指南
- T/CNTAC 204-2024 T/CWTA 2-2024 产品碳足迹 产品种类规则 毛织物
- T/CNCIA 02012-2022 地坪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通用技术条件
- T/ZZB 3018-2022 电机铁芯级进模
- T/ESSE 003-2023 利川红
- T/CIECCPA 016-2024 滤袋产品碳足迹量化与评价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