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T/DZJN 306-2024 数据中心预制化制冷系统 > 下载地址2
    T/DZJN 306-2024 数据中心预制化制冷系统
- 名 称:T/DZJN 306-2024 数据中心预制化制冷系统 - 下载地址2
- 类 别:综合团体标准
- 下载地址:[下载地址2]
- 提 取 码:
- 浏览次数:3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错误报告 目录
目录| 新闻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资料介绍
        ICS 27.200
CCS P45/49
团体标准
T/DZJN 306—2024
数据中心预制化制冷系统
Prefabricated refrigeration system in data centers
2024 - 09 - 13 发布2024 - 10 - 13 实施
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发布
目 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2
4 预制化制冷系统....................................................................... 3
4.1 一般规定......................................................................... 3
4.2 制冷系统方案..................................................................... 4
4.3 预制化制冷系统基本要求........................................................... 4
5 预制化制冷系统的设计与监控........................................................... 6
5.1 BIM 预制化设计技术要求............................................................6
5.2 BIM 预制化深化设计要求............................................................7
5.3 控制及监控预制要求............................................................... 7
5.4 供电预制要求..................................................................... 8
6 施工安装............................................................................. 9
6.1 一般规定......................................................................... 9
6.2 预留空间要求.................................................................... 10
6.3 接口要求........................................................................ 10
6.4 管道连接要求.................................................................... 10
6.5 管道冲洗要求.................................................................... 11
7 存放及标识.......................................................................... 11
7.1 存放场所要求.................................................................... 11
7.2 固定与抗震要求.................................................................. 11
7.3 文件及标识要求.................................................................. 11
8 调试................................................................................ 12
8.1 一般要求........................................................................ 12
8.2 调试运转要求.................................................................... 12
附录A(规范性附录)数据中心预制化制冷系统预制化率评价方法.............................13
参考文献.............................................................................. 22
T/DZJN 306—2024
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数据中心节能技术分会提出。
本文件由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北京工业大学、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数据中心节能技术分会、北京电信规划设
计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安工程大学、北京快手科技有限公司、中国
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恒华数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广东海悟科技有限公司、华为数字能源技
术有限公司、广东申菱环境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南京佳力图机房环境
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九壹科技有限公司、新尚品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北京领智信通节能技术研
究院、上海电子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中通服咨询设计研
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四川师范大学。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周峰、贾峻、吴晓晖、黄翔、王芮敏、杨琪、赵春晓、黄生云、宋宇、李坤、
马杭英、张华、尧权、罗灿、刘星、田俊、魏华、温晓军、王锡江、马敏、张展凡、明亮、姜宇光、
王桂坤、田振武、刘永彬、张渊、翟骏、徐嘉、陈孝元、李文龙。
T/DZJN 306—2024
1
数据中心预制化制冷系统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数据中心预制化制冷系统的系统组成、方案选择原则、集成控制、供电要求、施工安
装、模块运输和调试运转以及预制化评价等。
本文件适用于数据中心预制化制冷系统,包括预制装配式制冷系统和预制模块化制冷系统等。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 3096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T 12993 电子设备热性能评定
GB 19577 热泵和冷水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GB/T 29044 采暖空调系统水质
GB/T 41740 装配式能源站
GB 500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57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 50116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GB 50140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 50155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术语标准
GB 50169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174 数据中心设计规范
GB 50205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GB 50242 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43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64 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设计规范
T/DZJN 306—2024
2
GB 50274 制冷设备、空气分离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343 建筑物电子监测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GB 50661 钢结构焊接规范
GB 50738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规范
GB 50981 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GB 51348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标准
GB/T 51410 建筑防火封堵应用技术标准
GB 55015 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
JGJ 18 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
JGJ/T 260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工程检测技术规程
JB/T 7249 制冷设备术语
3 术语和定义
GB/T 50155、GB/T 41740、JB/T 7249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装配式制冷系统prefabricated refrigeration system
组件和材料全部或部分由工厂预制,并在工程现场装配集成的制冷系统。
3.2
模块化制冷系统modular refrigeration system
全部或部分由工厂预制,包含相对独立功能模块并经过试验的,可现场模块化拼装组合的制冷系统。
3.3
预制化模块prefabricated module
在工厂预制的、具有相对独立功能并经过试验的模块。
3.4
预制化制冷系统prefabricated refrigeration system
冷源、输配系统、末端系统、绝热与防腐、供配电系统及检测与监控系统等组件和材料全部或部分
在工厂预制的装配式或模块化制冷系统。
3.5
预制供冷末端prefabricated cooling terminal
在制冷系统中,调节送风量和(或)空气温湿度,以保持所需参数的预制末端设备。
T/DZJN 306—2024
3
3.6
预制化率prefabrication ratio
预制化制冷系统中的冷源、输配系统、末端系统、绝热与防腐、供配电系统及检测与监控系统等组
件或模块在工厂预制部分占总系统的综合比例。
3.7
容错fault tolerant
具有两套及以上的系统,在同一时刻,至少有一套系统在正常工作。按容错系统配置的基础设施,
在经受住一次严重的突发设备故障或人为操作失误后,仍能满足电子信息设备正常运行的基本需求。
3.8
冷水机组chiller
在某种动力驱动下,通过热力学逆循环连续地产生冷水的制冷设备。
[来源:GB/T 50155-2015,7.3.27]
3.9
严密性试验leakage Test
在规定的压力和保压时间内,对管路、容器、阀门等进行抗渗漏性能的测定与检验。
[来源:GB 50738-2011,2.0.13]
3.10
测量“三级”复核制measurement three review system
在工程测量过程中,对测量数据进行三级复核,以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11
BIM深化设计模型BIM detailing model
在施工图设计模型基础上,通过增加或细化元素的方式建立的模型,可支持后续施工等BIM应用。
4 预制化制冷系统
4.1 一般规定
4.1.1 安装前应与项目所在地相关部门确认运输通行限制、电力供应限制、数据中心外立面要求等。
4.1.2 预制化制冷系统的选择需要考虑到数据中心的建设规模、建筑场地条件、当地的气候条件、市
政配套条件、资源利用效率等因素。
4.1.3 预制化制冷系统围护结构的表面不应有皱褶和其他损伤,系统内部通道地面应平整。
4.1.4 预制化制冷系统应满足电子信息设备对运行环境的要求。
4.1.5 数据中心预制化制冷系统的冷源设备、输配设备、末端设备及管路设置应符合GB 50174相关规
定。
4.1.6 在选择部署暴露在室外的预制化模块前,应对其场地做风险评估(气候、抗震、振动、风/雪载
荷、噪音及动物等灾害的影响)。
T/DZJN 306—2024
4
4.1.7 预制化制冷系统中设备、管道及其部(配)件的材料应根据接触介质的性质、浓度和使用环境
等条件,结合材料的耐腐蚀特性、使用部位的重要性及经济性等因素确定。
4.1.8 预制化制冷系统主体结构中预制部件的应用比例应不低于35%,当满足该条件时,可参照附录
A,开展预制化制冷系统预制化率等级评价。
4.2 制冷系统方案
4.2.1 应根据电子信息容量、现场布局、场地情况、室外气候环境、水资源丰富程度、兼顾近期建设
规模和远期发展需求进行制冷系统方案的选择。
4.2.2 预制化制冷系统架构应该考虑到实际存在的数据中心规模差异、发展规划、可用性要求差异、
用户偏好和场地限制差异。
4.2.3 制冷系统方案应根据数据中心的实际制冷负荷量身定制,确保系统能够在满足制冷需求的同时
避免过度设计,以降低投资。
4.2.4 制冷系统方案应具备良好的运行稳定性和可靠性,保证系统长时间稳定运行。
4.2.5 制冷系统方案应具备一定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能够根据数据中心的实际运行情况进行调节和控
制,以应对不同负荷和环境变化。
4.2.6 制冷系统方案应考虑到系统的安全性和环境适应性,包括防止制冷剂泄漏、防爆设计、适应不
同环境条件等方面的要求。
4.2.7 制冷系统方案应在满足以上要求的前提下具备较好的成本效益和投资回报,以确保系统的建设
和运行成本可控且合理。
4.3 预制化制冷系统基本要求
4.3.1 预制冷源
a) 预制化制冷系统冷源宜根据当前环境、负载率等客观条件,选择合理的运行模式;
b) 预制冷源应能够满足数据中心的制冷需求,包括制冷量、制冷能效等方面的要求;
c) 预制冷源能效应满足GB 55015 规定的能效等级,其中,预制冷源所用水(地)源热泵机组应满
足GB 19577 的要求,并且在设计和运行阶段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能耗;
d) 在经济技术合理的情况下,冷源宜优先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
e) 有可供利用的废热或工厂余热的区域,应优先采用废热或工厂余热。当废热或工厂余热的温度
较高、经技术经济论证合理时,冷源也可采用吸收式预制冷源;
f) 冬季室外气温低于0℃以下地区,安置在室外的预制冷源散热模块应有防冻措施;
g) 预制冷源中冷却水水质、补充水水质应符合GB/T 29044 有关水质要求;
h) 预制冷源中水冷冷水机组全年应有可靠的冷却水供给;
i) 预制冷源机组附近应备有足够排放能力的排水措施,以便系统停止运行或维修时排放系统中的
水;
j) 预制冷源内应设置漏水检测装置。漏水风险点应采用结构防护措施;
k) 数据机房预制冷源冗余设计应按工程设计文件要求或GB 50174 相关条款配置预制冷源;
l) 预制冷源应符合相关环保法规要求,如制冷剂的选择和管理要求等;
m) 预制冷源中的制冷压缩机和制冷辅助设备应符合相关产品标准要求;
n) 预制冷源中的制冷压缩机应设置压力、电机过载等安全保护装置;
o) 预制冷源中的压缩机和其附属设备的管路应以最大工作压力进行严密性试验,且应保压10min
后无泄漏。
T/DZJN 306—2024
5
4.3.2 预制输配系统
a) 系统管材、管件及零部件应采用标准化产品。制冷系统的管道、管件和阀门的类别、材质、管
径、壁厚及工作压力等应符合制冷系统技术要求;
b) 设备进水口、减压阀等应设置过滤器;
c) 预制管路的安装和连接应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能够有效控制制冷剂和工作介质的泄漏风险;
d) 采用冷冻水制冷系统时,应采取水电隔离措施,在水管走线区域应具有水浸报警装置、联动控
制装置和排水装置,当意外情况发生时,应能及时报警和排水;
e) 预制管路应设置相关的安全阀、防爆门等安全设施,避免因管路故障引发安全事故;
f) 预制管路的设计应考虑到日常维护和检修的便利性;
g) 制冷剂管道、排水管坡度、坡向应符合设计要求或产品要求;
h) 主要管路的优化及集成布线与管路要求应在出厂前完工;
i) 应对加工完后的管段进行试压,焊口检测;
j) 制冷剂泵、油泵、水泵(如有)等外露的转动部位,均应设置安全保护装置;
k) 每台泵、风机均应设过载保护装置。
4.3.3 预制供冷末端系统
a) 宜采取冷热通道隔离措施;
b) 选择预制供冷末端时,应合理设置送风距离、优化机房气流组织,宜采用靠近电子信息设备的
制冷方式,降低末端能耗;
c) 预制供冷末端的送风形式应结合场地条件确定;
d) 预制供冷末端应能够提供均匀的空气分布,避免局部温度过高或过低的情况;
e) 预制供冷末端应根据室外空气条件配备有效的空气过滤设备;
f) 预制供冷末端在运行时产生的噪音应满足GB 3096的规定;
g) 预制供冷末端的控制系统应具有较高的精度和灵活性,能够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节和控制;
h) 预制供冷末端应按GB/T 12993中的规定进行热性能检验;
i) 预制液冷末端需要具备良好的安全性能,防止泄漏、短路等问题;
j) 预制液冷末端应进行换热计算和结构强度设计;
k) 预制液冷末端应有足够的耐用性和稳定性,可长期使用;
l) 预制冷板末端表面应平整,部件接触表面贴合良好,冷板材质与冷却剂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容性;
m) 预制喷淋末端其喷孔宜均匀分布在喷淋板面上,以确保冷却液均匀覆盖整个表面,喷孔的直径
和间距需根据具体冷却需求设计;
n) 供冷末端系统的风机宜采用变风量风机,低负荷时可通过调节风量,降低能耗。
4.3.4 绝热与防腐
a) 管道及设备应采取绝热与防腐措施,以减少能量损失,并符合设计文件和空调产品技术要求;
b) 绝热层厚度应根据GB 50264计算,以达到设计要求;
c) 绝热材料应采用难燃或不燃材料,如聚氨酯泡沫、岩棉、橡塑、玻璃棉等,且符合国家或地区
相关防火要求;
d) 制冷系统的管道、容器、换热器等在出厂前均应采用符合国家或地区相关规范的耐腐蚀材料,
或进行防腐处理,以防止腐蚀漏水;
e) 应定期检查和维护制冷系统的绝热与防腐,确保其正常工作。
T/DZJN 306—2024
6
4.3.5 消防安全
a) 消防设计和设施配备符合现行GB 50174、GB 50016、GB 50116和GB 50140有关规定;
b) 应安装烟雾探测报警系统,具备火灾报警功能,并应联动关闭制冷系统、切断其电源;
c) 应设置独立的灭火装置或消防器材,定期进行检查,能够满足全天候火灾防护;
d) 应设置消防安全标识,清晰标示消防设备;
e) 制冷系统内部及周边应保持整洁、畅通,禁止存放易燃易爆物品。
4.4 预制化制冷系统要求
4.4.1 可靠性要求
a) 在系统部件制作前,应对其进行实施阶段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分析;
b) 材料产品的检测性能应符合现行有关国家标准规范的规定,并按规定抽取试件进行性能检验,
检验结果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相关要求;
c) 涉及预制装配式建筑制造、安装顺序以及连接方式的,应保证结构构件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和刚
度,并应保证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d) 当结构构件处于外露情况或低温环境时,所使用的材料性能应符合耐大气腐蚀和避免低温冷脆
的要求;
e) 单层或多层部署时,主体结构性能及设计寿命需满足国家及地方设计规范及施工要求,具备良
好的防火、防水、防风及抗震性能,具有良好的环境实用性,无需新建外部防护设施。
4.4.2 可维护性要求
a) 制冷系统无冗余设备时,单台制冷设备的制冷能力应留有15%~20%的余量;
b) 系统维护应能灵活将故障制冷设备隔离出系统;
c) 系统应定期清洁维护,并在设计时预留维修空间;
d) 其他可维护性要求应符合GB 50174相关规定。
4.4.3 可扩容性要求
a) 电容量应能支撑未来可用性(冗余性)和功率密度相关的升级或变更;
b) 需在线扩容的数据中心在设计时要考虑制冷系统首期容量,以及后期扩容的容量;
c) 扩容时应了解预留接口位置,同时还需做好与原有群控系统的对接;
d) 制冷系统的关键组件应设计为可拆卸的模块,以便在需要扩容时能够方便地更换或增加相应的
组件;
e) 预制化制冷系统的冷热气流通道设计应能够支持扩容,包括新增设备的空气流动和热量排放,
以保证整个系统的制冷效果和能效;
f) 在初期安装时应考虑扩容设备的预留空间、设备重量、吊装位置及吊装孔洞、地基承重等。
5 预制化制冷系统的设计与监控
5.1 BIM 预制化设计技术要求
5.1.1 制冷系统的预制化设计应符合结构可靠性、功能完整性、经济性及施工便利性等。
5.1.2 采用BIM设计时,应在设计阶段对设备、桥架、管路等进行空间精准定位,提前识别干涉位置,
辅助优化设计。
T/DZJN 306—2024
7
5.1.3 管道分段时应考虑管段运输、吊装、安装、支吊架设置,并应尽量减少管道的分段。
5.1.4 对标准拆分构件根据管径进行统一标准化设计,仪表统一在短管上开洞。短管、弯头、法兰、
支撑、支架等零部件应都可以标准化生产。
5.1.5 利用BIM技术建立预制化模型时,应考虑管线高度与楼层层高的限制,确定最优的建筑层高。
5.1.6 BIM设计模型的建模精度和准确性应不低于LOD 300,能够准确反映数据中心预制化制冷系统内
部各个组件的尺寸、位置、关联关系等信息。
5.2 BIM 预制化深化设计要求
5.2.1 预制化制冷系统的制造商生产前应进行符合专业要求的施工图深化设计。
5.2.2 用于产品加工时,BIM深化设计模型的建模精度应不低于LOD 400。
5.2.3 BIM模型建立后仍需要现场核实,重点复核:机械动力部件的进出口以及法兰密封性的检查,包
括设备接口尺寸、相关阀门部件的尺寸,也包括一些外置设备的外观尺寸。
5.2.4 BIM模型深化设计中应考虑小管让大管、有压管让无压管和低压管让高压管,在深化过程中还要
对相关设计、施工和后期检修等问题进行综合考虑。
5.2.5 通过BIM深化设计,将制冷系统所有管道优化后,进行管道分段生成加工图。制造商根据图纸生
产管道、管件,并将所有管道根据装配顺序进行编号。
5.2.6 BIM深化设计模型应能够生成详细的设计和构造图纸,包括制冷设备、管道系统、电气布置、设
备安装等方面的详细信息,以便进行施工和安装。
5.2.7 BIM深化设计模型宜支持生成材料和规格清单,包括各种设备、管道、配件、电缆等的详细清单
和规格要求,以便进行采购和施工。
5.2.8 BIM深化设计模型宜支持施工可视化和进度管理,能够将施工进度与设计模型进行对比和分析,
并提供可视化的进度管理功能。
5.2.9 BIM深化设计模型宜能够生成验收和交付文档,包括设备操作手册、维护手册、设备清单等,以
便于数据中心的验收和运营管理。
5.3 控制及监控预制要求
5.3.1 软件预制要求
a) 控制和管理软件须符合标准化和预制化,在出厂前完成编程,且能全部集成在独立的制冷系统
中;
b) 预制化模块监控系统应能够自动检测各监控模块故障、传感器故障以及各智能设备与监控系统
之间的故障,一旦发现通讯故障(包括系统本身的硬件故障),系统应能在本地发出报警信息,
并上传至上一级监控系统;
c) 监控系统应实时监测对应模块内的环境参数、供电系统参数、安防及消防报警等信息,并可与
模块实现联动控制,可能发生跑冒滴漏的部位应设置检测、告警和报警装置;
d) 任意单点故障情况下,预制监控系统均应保证制冷系统正常运转,并及时报警修复;
e) 应具有身份鉴别和访问控制策略,针对监控数据,应具有备份和输出功能;
f) 控制预制模块应具有良好的兼容性,能够与数据中心其他设备和系统进行有效的集成;
g) 控制集成模块应具备高可靠性,能够稳定运行并保证数据中心制冷系统的正常工作,同时应具
备一定的故障自诊断和容错处理能力。
T/DZJN 306—2024
8
5.3.2 硬件设备预制要求
a) 预制化模块监控系统应采用统一接口上传信息;
b) 封闭通道顶部应预留监控摄像头、温湿度传感器、烟感、温感等器件的安装位置;
c) 控制集成模块应便于维护和管理,能够快速定位和处理故障,并支持远程监控和管理。
5.4 供电预制要求
5.4.1 一般要求
a) 预制化制冷系统的电气系统布线应合理、整齐,接线应牢靠无松动,并具有永久性标识;
b) 电气系统应具备过流、短路、漏电功能保护;
c) 各类施工活动与内、外电线路保持安全距离,达不到规范规定的最小安全距离时,采用可靠的
防护和监护措施;
d) 电气模块防雷和接地应符合GB 50057、GB 50343、GB 50169中有关规定;
e) 电气模块中所有涉及的成套设备及元器件以及母排、电缆、接地线等连接设备的使用条件应符
合对应产品/产品组合的国家标准、规范及GB 50174的要求;
f) 预制化模块应配置电源进线开关,外部可以引入市电、UPS交流或直流电源;
g) 电气模块应具备远程监控和管理功能,能够实时监测电力输入和输出状态,并提供警报和报告
功能,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问题;
h) 电气模块和供电切换模块应设计为易于维护和管理、具备模块化结构和易更换的部件,以便快
速维修和保养;
i) 电气模块和供电切换系统应具备高可靠性和稳定性,能够在各种环境条件下可靠运行,并且经
过测试验证,确保其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发挥作用;
j) UPS用于服务器供电,在市电正常时直接由市电向负载供电,当市电超出其工作范围或停电时,
通过转换开关转为电池逆变供电;
k) EPS不宜用于电子设备供电场合,以解决应急照明、事故照明、消防设施等一级负荷供电设备
为主要目标。
5.4.2 市电及电气设备要求
a) 预制化模块框架内应设计独立照明,宜采用LED光源,照度应满足GB 50174的要求;
b) 预制化模块内宜配置检修用市电交流220V/10A三孔插座;
c) 市电电气模块应具备足够的电力容量,能够满足数据中心预制化制冷系统的整体负载需求,包
括制冷设备、服务器和其他关键设备的供电需求;
d) 电气模块应设计为高效能源利用模块,可以采用高效率的变压器、电子器件和节能控制策略等;
e) 电气模块应能够提供稳定的输出电压和频率,以确保数据中心预制化制冷系统内部设备在正常
工作范围内获得稳定的电力供应;
f) 电气模块应具备良好的电力因数校正功能,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减少对电网的负载影响。
5.4.3 不间断电源(UPS)要求
a) 不同级别数据中心是否采用UPS供电以及是否由同一组不间断电源(UPS)系统供电,应符合GB
50174所规定的要求,涉及采用UPS的应满足如下具体要求;
b) 当市电中断(事故停电)时,UPS应能立即将电池的直流电能,通过逆变器切换转换的方法向负
载继续供电,使负载维持正常工作并保护负载软、硬件不受损坏;
T/DZJN 306—2024
9
c) UPS电气模块应能够提供足够的电力容量,以支持数据中心预制化制冷系统的运行,并应具有足
够的负载能力来应对突发负荷或电力波动;
d) UPS电气模块应具有适当的电力输入和输出接口,以便与数据中心预制化制冷系统的电力系统连
接。此外,还应具备输入和输出电压、频率等方面的规范符合要求。
5.4.4 应急电源(EPS)要求
a) 应满足GB 51348 的相关要求;
b) EPS 应能提供很大的冲击电流,一般要求120%额定负载下仍能正常运行10mins 以上;
c) EPS 电气模块应具备足够的电力容量,以支持数据中心预制化制冷系统在停电或紧急情况下持
续运行所需的负载;
d) EPS 电气模块应具备自动自检和定期测试功能,以确保其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可靠运行,包括定
期电池测试、系统自检等;
e) EPS 电气模块应能与数据中心的其他系统(如监控系统、自动化系统等)进行有效集成,以实
现监控和管理。
5.4.5 供电切换要求
a) 大时间尺度(如小时或天)的市电异常,需备用市电系统或者柴油发电机系统的保护;
b) 电气模块应具备快速、可靠的供电切换能力,以确保在主电源故障或其他紧急情况下,能够迅
速切换至备用电源,从而保证数据中心预制化制冷系统的连续运行;
c) 切换过程应能够实现平稳过渡,避免对数据中心预制化制冷系统的正常运行造成影响,切换时
应最大限度减少任何停机时间或设备损坏的风险;
d) 电气模块应具备自动切换功能,能够在主电源故障时自动转换至备用电源。同时,还应提供手
动切换功能,以便在需要时可以手动进行切换操作;
e) 切换后的备用电源应能够提供与主电源相匹配的电压和频率,以保证数据中心预制化制冷系统
的稳定运行。
6 施工安装
6.1 一般规定
6.1.1 应核对货物完整性、尺寸、参数正确性方可安装。
6.1.2 装配过程中需注意步骤顺序,避免出现相互干扰的情况。
6.1.3 装配过程中,对标高较高的部件优先考虑,将模型和图纸作为依据,按照要求进行施工安装。
6.1.4 模块单元组装前,组装人员应熟悉施工详图、组装工艺及有关技术文件的要求,检查组装用的
各种构配件的材质、规格、外观、尺寸、数量等均应符合设计要求。
6.1.5 运用BIM技术分段对预埋件、预留洞口进行测量放线,测量放线应执行“测量人员-复核人员-负
责人员”三级复核制,精准定位,指导现场施工,避免返工现象发生。
6.1.6 预制化制冷系统室外安装位置应安全且易于维护。
6.1.7 室外部分安装在屋面时,屋面和结构承重应符合室外要求,并需采取措施防止破坏屋面防水层。
6.1.8 室外及屋面设置普通条形混凝土或金属钢架基础即可,表面平整,采用模块化集装箱时,室外
还需设置钢结构,用于布置冷却塔(如果有)。
6.1.9 系统安装底座应确保固定、平稳、牢靠,安装在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6度以上地区的机组应设
限位器固定。
T/DZJN 306—2024
10
6.1.10 吊装所用吊具应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进行设计、验算或试验检验。
6.1.11 系统设备安装位置的允许偏差不大于10mm。
6.1.12 预制化制冷系统各管路及部件连接处应无松动、变形和渗漏。
6.1.13 构件组装时宜在组装平台、组装支撑架或专用设备上进行,组装平台及组装支撑架应有足够的
强度和刚度,并应便于构件的装卸、定位。
6.2 预留空间要求
6.2.1 预制化制冷系统应预留系统的维护操作空间,便于耗材更换与操作等。
6.2.2 需为扩容设备的管路和线缆留出足够的安装空间。
6.2.3 应对各类模块进出路径、转弯半径等做好预留,并预留好各模块对接接口和对接孔洞管线。
6.2.4 应综合考虑法兰垫片、螺栓、法兰盲板、扳手操作空间细节,确保能够正确施工。
6.2.5 预留足够的空间以容纳制冷系统设备的电源线、控制线和通信线,确保安装和维护人员能够安
全地进行接线工作。
6.2.6 预留空间应考虑可能的系统设备排水需求,必要时预留排水口、做防水设计。
6.2.7 应预留足够的空气流动区域和通风口,确保在预留空间里有足够的通风空间。
6.3 接口要求
6.3.1 预制化模块应配置统一的监控、安防及消防接口。
6.3.2 预制化模块各功能单元(子系统)应预先设计并通过整体功能测试验证,经预制生产、现场组装
后投入使用,内部各设备连接接口应标准化、方便灵活对接。
6.3.3 通讯协议接口模块应符合通用的通讯协议标准,如Modbus、BACnet等,以便与数据中心的监控
系统、自动化系统等其他设备进行有效的通讯和集成。
6.3.4 数据接口模块应定义清晰的数据传输格式和规范,确保数据的准确传输和解析,同时支持常见
的数据格式标准,如JSON、XML等。
6.3.5 接口模块应具有良好的兼容性,能够与不同厂家、不同类型的预制化制冷系统无缝连接和通讯,
确保数据中心预制化制冷系统的整体协调运行。
6.3.6 接口模块应具备一定的安全性能,采用加密传输、身份验证等手段,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操
作,确保数据中心预制化制冷系统的安全稳定。
6.3.7 接口模块应具有良好的用户友好性,提供直观的配置界面和操作流程,便于操作人员进行配置
和管理。
6.4 管道连接要求
6.4.1 管道与机组连接应在管道吹扫、清洁合格后进行。
6.4.2 管道应尽量减少弯头,以最短的距离连接。
6.4.3 采用法兰连接时,需注意保证预制法兰盘的连接面平正、互相平行,相邻两段预制加工段的法
兰孔相互匹配对正。
6.4.4 穿墙或楼板孔洞需密封,穿越防火隔墙、楼板和防火墙处的孔隙应采用防火封堵材料封堵,防火
封堵应符合GB/T 51410的规定。
6.4.5 制冷剂管道阀门安装应符合GB 50243的相关规定。
6.4.6 接缝处的密封材料应满足与结构材料的相容性、具备足够的抗剪切和伸缩变形能力、具有防霉、
防水、防火、耐候等性能。
6.4.7 连接用焊接材料,螺栓、锚栓等紧固件的材料应符合标准GB 50205、GB 50661和JGJ 18的规定。
T/DZJN 306—2024
11
6.4.8 管路连接模块应采用高质量、耐腐蚀、耐高温的材料,例如不锈钢、铜等,以确保系统的可靠
性和长寿命。
6.4.9 管路连接模块应设计合理,便于安装和拆卸,减少施工时间和成本,并提供适当的接口和连接
方式,便于与其他设备进行连接。
6.4.10 管路连接模块应具备一定的可调节性,能够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合适的管道连接和调整,以适应
不同的数据中心预制化布局和需求变化。
6.4.11 管路连接模块应便于维护和检修,提供方便的访问通道和拆卸方式,以便于对管道进行清洁、
维修和更换。
6.5 管道冲洗要求
a) 管道冲洗时,水流不得经过所有预制化制冷系统设备;
b) 管道冲洗前,应先除去过滤网,冲洗结束后再将其装上;
c) 管道冲洗时,应反复冲洗直至排水中不夹带泥沙、铁锈、焊渣等杂质,且水质不浑浊方为合
格,管道冲洗镀膜要求与制冷系统设计要求一致。
7 存放及标识
7.1 存放场所要求
7.1.1 预制化制冷系统模块的放置应满足货物供应商规定的部件及设备存放要求。
7.1.2 预制化制冷系统模块应放置在远离树底、灯具、低压或高压线、或者其他可以在自然灾害(暴
风雨、地震等)中可以移动物体之处。
7.1.3 施工现场布局应防止车辆与模块发生碰撞的可能。
7.1.4 预制化制冷系统模块应放置在无障碍的地方,以便吊车、叉车或其他搬运装置可以放置或搬运。
7.1.5 预制化制冷系统模块应放置在易于模块排水的场所。
7.1.6 在装运过程中应保持预制化制冷系统模块的清洁。
7.2 固定与抗震要求
7.2.1 预制化制冷系统模块在固定位置应可承受风力,应压紧螺栓固定到支撑架构上的锚架。
7.2.2 运输过程中应防止冲击、剧烈振动和潮湿。
7.2.3 考虑到模块的抗震要求,尤其是地震高发地区,所有类型的预制化制冷系统有关建筑物应具备
缓和地震活动效应的特性。
7.2.4 装卸时应采取保证车体平衡的措施,模块任何松散的物品及零件已固定完毕或已移除。
7.2.5 应采取防止构件移动、倾倒、变形等的固定措施。
7.3 文件及标识要求
7.3.1 相关附件及资料应按照装箱文件及资料清单、装箱清单如数装箱,随同预制化制冷系统设备出
厂的附件及文件、资料应装入防潮文件袋中。
7.3.2 预制化制冷系统制造商应为每台设备配置一个或数个铭牌,铭牌应坚固、耐久,其位置应在设
备安装并投入运行时易于看到的地方。
7.3.3 预制化制冷系统的标识应包括:产品名称、产品型号、产品的技术规格说明、产品使用说明、
制造商信息或销售商信息(针对进口产品)、生产厂信息或产地信息(针对进口产品)、产品标准、产品认
T/DZJN 306—2024
12
证标志安全警示标志或中文警示说明、生产日期、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包装储运标识、商品修理更
换退货责任说明等内容。
7.3.4 运输标志应符合GB/T 191的相关要求。
8 调试
8.1 一般要求
8.1.1 预制化制冷系统模块化设计可预先验证,遵从安全、能效、兼容性、安防等标准,避免出现不
符合标准的意外情况。
8.1.2 预制化制冷系统功能模块在出厂发货前需进行全系统上电预调试,以减少现场调试工作量。
8.1.3 预制化制冷系统机组调试所使用的测试仪器和仪表的精度等级应满足测试的要求。
8.1.4 机组调试验收除应符合本文件的规定外,尚应符合GB 50242、GB 50243、GB 50274、GB 50738、
GB 50981的相关规定及制冷空调产品技术要求。
8.1.5 预制化制冷系统的试运行与调试应做好记录,调试结束后应提供完整的调试资料和报告。
8.1.6 预制化制冷系统应进行系统严密性检验和阀门严密性检验,检验方法及要求应符合JGJ/T 260
的相关规定。
8.1.7 预制化制冷系统制冷剂管道系统应按GB 50738相关要求进行强度、气密性及真空试验,且应试
验合格。
8.2 调试运转要求
8.2.1 应包括详细的调试计划和程序,明确每个调试步骤、测试方法和参数设置,以确保调试过程有
序进行。
8.2.2 应包括对预制化制冷设备的功能和性能测试要求,如压缩机运行测试、冷凝器和蒸发器效果测
试等,以验证设备的正常工作状态。
8.2.3 应包括对管道系统的调试要求,如泄漏测试、冲洗和排气过程、水平和垂直平衡测试等,以确
保管道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水平平衡。
8.2.4 应包括对控制系统的测试要求,如传感器校准、控制逻辑测试、报警和故障处理测试等,以验
证控制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8.2.5 应包括对制冷剂的管理和检测要求,如制冷剂充注量测试、泄漏检测、制冷剂质量分析等,以
确保制冷剂的有效管理和使用安全。
8.2.6 应包括对调试过程中数据记录和报告的要求,如记录测试参数和结果、生成调试报告等,以便
于后续的数据分析和运行管理。
T/DZJN 306—2024
13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数据中心预制化制冷系统预制化率评价方法
A.1 预制化率计算
数据中心预制化制冷系统的预制化率应根据表(A.1~ A.4)中评分项分值,按照公式(A.1)计算:
� = �1+�2+�3+�4+�5
100−�6
∗ 100% …………………… (A.1)
式中:
P ——预制化率;
�1 ——冷源设备指标得分值;
�2 ——输配系统指标得分值;
P3 ——末端系统指标得分值;
�4 ——防腐与绝热指标得分值;
�5 ——电控系统指标得分值;
�6 ——评价项目中缺少的评价项分值总和。
A.2 评价项目
数据中心预制化制冷系统评价项目和要求应按表(A.1~ A.4)。
A.2.1 集中式冷水机组类
数据中心预制化制冷系统采用图A.1 所示系统时,其预制化率按照表A.1 计算。
对于采用冷水机组的数据中心预制化液冷系统,其预制化率也按照表A.1 计算。
图A.1 集中式冷水机组类预制化制冷系统
T/DZJN 306—2024
14
表A.1 集中式冷水机组类预制化率评价项目和要求
评价项目评价要求评价分值最低分值对应指标
空调冷源设备
(20 分)
冷源模块预制化80%≤比例�1≤100% 10~20 10 P1
末端系统(20 分) 末端的预制化80%≤比例�2≤100% 10~20 10 P2
输配系统(30 分)
输配模块预制化80%≤比例�2�≤100% 5~10
管路系统的预制化50%≤比例�2�≤80% 5~10 15 P3
补水、定压和水处理设备的
预制化
50%≤比例�2�≤80% 5~10
防腐与绝热(10 分)
防腐措施预制化50%≤比例�3�≤80% 2~5
5 P4
绝热措施预制化50%≤比例�3�≤80% 2~5
电控系统(20 分)
电力电缆的预制化50%≤比例�4�≤80% 2~5
传感器与测量设备的预制化50%≤比例�4�≤80% 5~10 10 P5
控制线缆的预制化50%≤比例�4�≤80% 2~5
注:表中各项的分值采用内插法计算,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1 位。
T/DZJN 306—2024
15
A.2.2 直膨式机房空调机组类
数据中心预制化制冷系统采用图A.2 所示系统时,其预制化率按照表A.2 计算。
图A.2 直膨式机房空调机组类预制化制冷系统
表A.2 直膨式机房空调机组类预制化率评价项目和要求
评价项目评价要求评价分值最低分值对应指标
冷源设备
(20 分)
冷源设备的预制化80%≤比例�1≤100% 10~20 10 P1
末端系统(40 分) 末端的预制化80%≤比例�2≤100% 20~40 20 P2
输配系统(20 分)
输配模块预制化80%≤比例�2�≤100% 5~10
10 P3
管路系统的预制化50%≤比例�2�≤80% 5~10
防腐与绝热(10 分)
防腐措施预制化50%≤比例�3�≤80% 2~5
5 P4
绝热措施预制化50%≤比例�3�≤80% 2~5
电控系统(10 分)
传感器与测量设备的预制化50%≤比例�4�≤80% 2~5
5 P5
控制线缆的预制化50%≤比例�4�≤80% 2~5
注:表中各项的分值采用内插法计算,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1 位。
T/DZJN 306—2024
16
A.2.3 整体式风管末端类系统
数据中心预制化制冷系统采用图3 所示系统时,其预制化率按照表A.3 计算。
图A.3 整体式风管末端类预制化制冷系统
表A.3 整体式风管末端类预制化率评价项目和要求
评价项目评价要求评价分值最低分值对应指标
空调冷源设备
(40 分)
空调机组、蒸发冷却空气处
理机组的预制化
80%≤比例�1≤100% 20~40 20 P1
末端系统(30) 末端的预制化80%≤比例�2≤100% 15~30 15 P2
输配系统(10 分)
输配模块预制化80%≤比例�2�≤100% 10~20
20 P3
管路系统的预制化50%≤比例�2�≤80% 10~20
电控系统(20 分)
传感器与测量设备的预制化50%≤比例�4�≤80% 5~10
10 P5
控制线缆的预制化50%≤比例�4�≤80% 5~10
注:表中各项的分值采用内插法计算,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1 位。
T/DZJN 306—2024
17
A.2.4 液冷系统(无冷水机组)
图A.4 为液冷系统的预制化制冷系统,其预制化率按照表A.4 计算。
图A.4 预制化液冷系统(无冷水机组)
表A.4 预制化液冷系统预制化率评价项目和要求
评价项目评价要求评价分值最低分值对应指标
冷源设备
(20 分)
冷源模块预制化80%≤比例�1≤100% 10~20 10 P1
末端系统(20 分) 末端的预制化80%≤比例�2≤100% 10~20 10 P2
输配系统(30 分)
输配模块预制化80%≤比例�2�≤100% 7~15
15 P3
管路系统的预制化50%≤比例�2�≤80% 7~15
防腐与绝热(10 分)
防腐措施预制化50%≤比例�3�≤80% 2~5
5 P4
绝热措施预制化50%≤比例�3�≤80% 2~5
电控系统(20 分)
电力电缆的预制化50%≤比例�4�≤80% 2~5
传感器与测量设备的预制化50%≤比例�4�≤80% 5~10 10 P5
控制线缆的预制化50%≤比例�4�≤80% 2~5
注:表中各项的分值采用内插法计算,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1 位。
T/DZJN 306—2024
18
对于两个不同管路的多冷源系统,两个系统的比分由冷源系统的额定制冷量比例分配。
对于采用同一管路的并联多冷源系统,空调冷热源设备中的比分由两个系统的额定制冷量分配。
A.3 评价方法
A.3.1 冷源设备
A.3.1.1 冷水机组和换热模块的预制化率按式(A.2)计算:
�1= ( �=1
          
	  CCS P45/49
团体标准
T/DZJN 306—2024
数据中心预制化制冷系统
Prefabricated refrigeration system in data centers
2024 - 09 - 13 发布2024 - 10 - 13 实施
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发布
目 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2
4 预制化制冷系统....................................................................... 3
4.1 一般规定......................................................................... 3
4.2 制冷系统方案..................................................................... 4
4.3 预制化制冷系统基本要求........................................................... 4
5 预制化制冷系统的设计与监控........................................................... 6
5.1 BIM 预制化设计技术要求............................................................6
5.2 BIM 预制化深化设计要求............................................................7
5.3 控制及监控预制要求............................................................... 7
5.4 供电预制要求..................................................................... 8
6 施工安装............................................................................. 9
6.1 一般规定......................................................................... 9
6.2 预留空间要求.................................................................... 10
6.3 接口要求........................................................................ 10
6.4 管道连接要求.................................................................... 10
6.5 管道冲洗要求.................................................................... 11
7 存放及标识.......................................................................... 11
7.1 存放场所要求.................................................................... 11
7.2 固定与抗震要求.................................................................. 11
7.3 文件及标识要求.................................................................. 11
8 调试................................................................................ 12
8.1 一般要求........................................................................ 12
8.2 调试运转要求.................................................................... 12
附录A(规范性附录)数据中心预制化制冷系统预制化率评价方法.............................13
参考文献.............................................................................. 22
T/DZJN 306—2024
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数据中心节能技术分会提出。
本文件由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北京工业大学、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数据中心节能技术分会、北京电信规划设
计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安工程大学、北京快手科技有限公司、中国
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恒华数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广东海悟科技有限公司、华为数字能源技
术有限公司、广东申菱环境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南京佳力图机房环境
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九壹科技有限公司、新尚品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北京领智信通节能技术研
究院、上海电子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中通服咨询设计研
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四川师范大学。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周峰、贾峻、吴晓晖、黄翔、王芮敏、杨琪、赵春晓、黄生云、宋宇、李坤、
马杭英、张华、尧权、罗灿、刘星、田俊、魏华、温晓军、王锡江、马敏、张展凡、明亮、姜宇光、
王桂坤、田振武、刘永彬、张渊、翟骏、徐嘉、陈孝元、李文龙。
T/DZJN 306—2024
1
数据中心预制化制冷系统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数据中心预制化制冷系统的系统组成、方案选择原则、集成控制、供电要求、施工安
装、模块运输和调试运转以及预制化评价等。
本文件适用于数据中心预制化制冷系统,包括预制装配式制冷系统和预制模块化制冷系统等。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 3096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T 12993 电子设备热性能评定
GB 19577 热泵和冷水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GB/T 29044 采暖空调系统水质
GB/T 41740 装配式能源站
GB 500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57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 50116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GB 50140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 50155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术语标准
GB 50169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174 数据中心设计规范
GB 50205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GB 50242 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43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64 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设计规范
T/DZJN 306—2024
2
GB 50274 制冷设备、空气分离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343 建筑物电子监测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GB 50661 钢结构焊接规范
GB 50738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规范
GB 50981 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GB 51348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标准
GB/T 51410 建筑防火封堵应用技术标准
GB 55015 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
JGJ 18 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
JGJ/T 260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工程检测技术规程
JB/T 7249 制冷设备术语
3 术语和定义
GB/T 50155、GB/T 41740、JB/T 7249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装配式制冷系统prefabricated refrigeration system
组件和材料全部或部分由工厂预制,并在工程现场装配集成的制冷系统。
3.2
模块化制冷系统modular refrigeration system
全部或部分由工厂预制,包含相对独立功能模块并经过试验的,可现场模块化拼装组合的制冷系统。
3.3
预制化模块prefabricated module
在工厂预制的、具有相对独立功能并经过试验的模块。
3.4
预制化制冷系统prefabricated refrigeration system
冷源、输配系统、末端系统、绝热与防腐、供配电系统及检测与监控系统等组件和材料全部或部分
在工厂预制的装配式或模块化制冷系统。
3.5
预制供冷末端prefabricated cooling terminal
在制冷系统中,调节送风量和(或)空气温湿度,以保持所需参数的预制末端设备。
T/DZJN 306—2024
3
3.6
预制化率prefabrication ratio
预制化制冷系统中的冷源、输配系统、末端系统、绝热与防腐、供配电系统及检测与监控系统等组
件或模块在工厂预制部分占总系统的综合比例。
3.7
容错fault tolerant
具有两套及以上的系统,在同一时刻,至少有一套系统在正常工作。按容错系统配置的基础设施,
在经受住一次严重的突发设备故障或人为操作失误后,仍能满足电子信息设备正常运行的基本需求。
3.8
冷水机组chiller
在某种动力驱动下,通过热力学逆循环连续地产生冷水的制冷设备。
[来源:GB/T 50155-2015,7.3.27]
3.9
严密性试验leakage Test
在规定的压力和保压时间内,对管路、容器、阀门等进行抗渗漏性能的测定与检验。
[来源:GB 50738-2011,2.0.13]
3.10
测量“三级”复核制measurement three review system
在工程测量过程中,对测量数据进行三级复核,以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11
BIM深化设计模型BIM detailing model
在施工图设计模型基础上,通过增加或细化元素的方式建立的模型,可支持后续施工等BIM应用。
4 预制化制冷系统
4.1 一般规定
4.1.1 安装前应与项目所在地相关部门确认运输通行限制、电力供应限制、数据中心外立面要求等。
4.1.2 预制化制冷系统的选择需要考虑到数据中心的建设规模、建筑场地条件、当地的气候条件、市
政配套条件、资源利用效率等因素。
4.1.3 预制化制冷系统围护结构的表面不应有皱褶和其他损伤,系统内部通道地面应平整。
4.1.4 预制化制冷系统应满足电子信息设备对运行环境的要求。
4.1.5 数据中心预制化制冷系统的冷源设备、输配设备、末端设备及管路设置应符合GB 50174相关规
定。
4.1.6 在选择部署暴露在室外的预制化模块前,应对其场地做风险评估(气候、抗震、振动、风/雪载
荷、噪音及动物等灾害的影响)。
T/DZJN 306—2024
4
4.1.7 预制化制冷系统中设备、管道及其部(配)件的材料应根据接触介质的性质、浓度和使用环境
等条件,结合材料的耐腐蚀特性、使用部位的重要性及经济性等因素确定。
4.1.8 预制化制冷系统主体结构中预制部件的应用比例应不低于35%,当满足该条件时,可参照附录
A,开展预制化制冷系统预制化率等级评价。
4.2 制冷系统方案
4.2.1 应根据电子信息容量、现场布局、场地情况、室外气候环境、水资源丰富程度、兼顾近期建设
规模和远期发展需求进行制冷系统方案的选择。
4.2.2 预制化制冷系统架构应该考虑到实际存在的数据中心规模差异、发展规划、可用性要求差异、
用户偏好和场地限制差异。
4.2.3 制冷系统方案应根据数据中心的实际制冷负荷量身定制,确保系统能够在满足制冷需求的同时
避免过度设计,以降低投资。
4.2.4 制冷系统方案应具备良好的运行稳定性和可靠性,保证系统长时间稳定运行。
4.2.5 制冷系统方案应具备一定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能够根据数据中心的实际运行情况进行调节和控
制,以应对不同负荷和环境变化。
4.2.6 制冷系统方案应考虑到系统的安全性和环境适应性,包括防止制冷剂泄漏、防爆设计、适应不
同环境条件等方面的要求。
4.2.7 制冷系统方案应在满足以上要求的前提下具备较好的成本效益和投资回报,以确保系统的建设
和运行成本可控且合理。
4.3 预制化制冷系统基本要求
4.3.1 预制冷源
a) 预制化制冷系统冷源宜根据当前环境、负载率等客观条件,选择合理的运行模式;
b) 预制冷源应能够满足数据中心的制冷需求,包括制冷量、制冷能效等方面的要求;
c) 预制冷源能效应满足GB 55015 规定的能效等级,其中,预制冷源所用水(地)源热泵机组应满
足GB 19577 的要求,并且在设计和运行阶段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能耗;
d) 在经济技术合理的情况下,冷源宜优先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
e) 有可供利用的废热或工厂余热的区域,应优先采用废热或工厂余热。当废热或工厂余热的温度
较高、经技术经济论证合理时,冷源也可采用吸收式预制冷源;
f) 冬季室外气温低于0℃以下地区,安置在室外的预制冷源散热模块应有防冻措施;
g) 预制冷源中冷却水水质、补充水水质应符合GB/T 29044 有关水质要求;
h) 预制冷源中水冷冷水机组全年应有可靠的冷却水供给;
i) 预制冷源机组附近应备有足够排放能力的排水措施,以便系统停止运行或维修时排放系统中的
水;
j) 预制冷源内应设置漏水检测装置。漏水风险点应采用结构防护措施;
k) 数据机房预制冷源冗余设计应按工程设计文件要求或GB 50174 相关条款配置预制冷源;
l) 预制冷源应符合相关环保法规要求,如制冷剂的选择和管理要求等;
m) 预制冷源中的制冷压缩机和制冷辅助设备应符合相关产品标准要求;
n) 预制冷源中的制冷压缩机应设置压力、电机过载等安全保护装置;
o) 预制冷源中的压缩机和其附属设备的管路应以最大工作压力进行严密性试验,且应保压10min
后无泄漏。
T/DZJN 306—2024
5
4.3.2 预制输配系统
a) 系统管材、管件及零部件应采用标准化产品。制冷系统的管道、管件和阀门的类别、材质、管
径、壁厚及工作压力等应符合制冷系统技术要求;
b) 设备进水口、减压阀等应设置过滤器;
c) 预制管路的安装和连接应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能够有效控制制冷剂和工作介质的泄漏风险;
d) 采用冷冻水制冷系统时,应采取水电隔离措施,在水管走线区域应具有水浸报警装置、联动控
制装置和排水装置,当意外情况发生时,应能及时报警和排水;
e) 预制管路应设置相关的安全阀、防爆门等安全设施,避免因管路故障引发安全事故;
f) 预制管路的设计应考虑到日常维护和检修的便利性;
g) 制冷剂管道、排水管坡度、坡向应符合设计要求或产品要求;
h) 主要管路的优化及集成布线与管路要求应在出厂前完工;
i) 应对加工完后的管段进行试压,焊口检测;
j) 制冷剂泵、油泵、水泵(如有)等外露的转动部位,均应设置安全保护装置;
k) 每台泵、风机均应设过载保护装置。
4.3.3 预制供冷末端系统
a) 宜采取冷热通道隔离措施;
b) 选择预制供冷末端时,应合理设置送风距离、优化机房气流组织,宜采用靠近电子信息设备的
制冷方式,降低末端能耗;
c) 预制供冷末端的送风形式应结合场地条件确定;
d) 预制供冷末端应能够提供均匀的空气分布,避免局部温度过高或过低的情况;
e) 预制供冷末端应根据室外空气条件配备有效的空气过滤设备;
f) 预制供冷末端在运行时产生的噪音应满足GB 3096的规定;
g) 预制供冷末端的控制系统应具有较高的精度和灵活性,能够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节和控制;
h) 预制供冷末端应按GB/T 12993中的规定进行热性能检验;
i) 预制液冷末端需要具备良好的安全性能,防止泄漏、短路等问题;
j) 预制液冷末端应进行换热计算和结构强度设计;
k) 预制液冷末端应有足够的耐用性和稳定性,可长期使用;
l) 预制冷板末端表面应平整,部件接触表面贴合良好,冷板材质与冷却剂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容性;
m) 预制喷淋末端其喷孔宜均匀分布在喷淋板面上,以确保冷却液均匀覆盖整个表面,喷孔的直径
和间距需根据具体冷却需求设计;
n) 供冷末端系统的风机宜采用变风量风机,低负荷时可通过调节风量,降低能耗。
4.3.4 绝热与防腐
a) 管道及设备应采取绝热与防腐措施,以减少能量损失,并符合设计文件和空调产品技术要求;
b) 绝热层厚度应根据GB 50264计算,以达到设计要求;
c) 绝热材料应采用难燃或不燃材料,如聚氨酯泡沫、岩棉、橡塑、玻璃棉等,且符合国家或地区
相关防火要求;
d) 制冷系统的管道、容器、换热器等在出厂前均应采用符合国家或地区相关规范的耐腐蚀材料,
或进行防腐处理,以防止腐蚀漏水;
e) 应定期检查和维护制冷系统的绝热与防腐,确保其正常工作。
T/DZJN 306—2024
6
4.3.5 消防安全
a) 消防设计和设施配备符合现行GB 50174、GB 50016、GB 50116和GB 50140有关规定;
b) 应安装烟雾探测报警系统,具备火灾报警功能,并应联动关闭制冷系统、切断其电源;
c) 应设置独立的灭火装置或消防器材,定期进行检查,能够满足全天候火灾防护;
d) 应设置消防安全标识,清晰标示消防设备;
e) 制冷系统内部及周边应保持整洁、畅通,禁止存放易燃易爆物品。
4.4 预制化制冷系统要求
4.4.1 可靠性要求
a) 在系统部件制作前,应对其进行实施阶段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分析;
b) 材料产品的检测性能应符合现行有关国家标准规范的规定,并按规定抽取试件进行性能检验,
检验结果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相关要求;
c) 涉及预制装配式建筑制造、安装顺序以及连接方式的,应保证结构构件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和刚
度,并应保证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d) 当结构构件处于外露情况或低温环境时,所使用的材料性能应符合耐大气腐蚀和避免低温冷脆
的要求;
e) 单层或多层部署时,主体结构性能及设计寿命需满足国家及地方设计规范及施工要求,具备良
好的防火、防水、防风及抗震性能,具有良好的环境实用性,无需新建外部防护设施。
4.4.2 可维护性要求
a) 制冷系统无冗余设备时,单台制冷设备的制冷能力应留有15%~20%的余量;
b) 系统维护应能灵活将故障制冷设备隔离出系统;
c) 系统应定期清洁维护,并在设计时预留维修空间;
d) 其他可维护性要求应符合GB 50174相关规定。
4.4.3 可扩容性要求
a) 电容量应能支撑未来可用性(冗余性)和功率密度相关的升级或变更;
b) 需在线扩容的数据中心在设计时要考虑制冷系统首期容量,以及后期扩容的容量;
c) 扩容时应了解预留接口位置,同时还需做好与原有群控系统的对接;
d) 制冷系统的关键组件应设计为可拆卸的模块,以便在需要扩容时能够方便地更换或增加相应的
组件;
e) 预制化制冷系统的冷热气流通道设计应能够支持扩容,包括新增设备的空气流动和热量排放,
以保证整个系统的制冷效果和能效;
f) 在初期安装时应考虑扩容设备的预留空间、设备重量、吊装位置及吊装孔洞、地基承重等。
5 预制化制冷系统的设计与监控
5.1 BIM 预制化设计技术要求
5.1.1 制冷系统的预制化设计应符合结构可靠性、功能完整性、经济性及施工便利性等。
5.1.2 采用BIM设计时,应在设计阶段对设备、桥架、管路等进行空间精准定位,提前识别干涉位置,
辅助优化设计。
T/DZJN 306—2024
7
5.1.3 管道分段时应考虑管段运输、吊装、安装、支吊架设置,并应尽量减少管道的分段。
5.1.4 对标准拆分构件根据管径进行统一标准化设计,仪表统一在短管上开洞。短管、弯头、法兰、
支撑、支架等零部件应都可以标准化生产。
5.1.5 利用BIM技术建立预制化模型时,应考虑管线高度与楼层层高的限制,确定最优的建筑层高。
5.1.6 BIM设计模型的建模精度和准确性应不低于LOD 300,能够准确反映数据中心预制化制冷系统内
部各个组件的尺寸、位置、关联关系等信息。
5.2 BIM 预制化深化设计要求
5.2.1 预制化制冷系统的制造商生产前应进行符合专业要求的施工图深化设计。
5.2.2 用于产品加工时,BIM深化设计模型的建模精度应不低于LOD 400。
5.2.3 BIM模型建立后仍需要现场核实,重点复核:机械动力部件的进出口以及法兰密封性的检查,包
括设备接口尺寸、相关阀门部件的尺寸,也包括一些外置设备的外观尺寸。
5.2.4 BIM模型深化设计中应考虑小管让大管、有压管让无压管和低压管让高压管,在深化过程中还要
对相关设计、施工和后期检修等问题进行综合考虑。
5.2.5 通过BIM深化设计,将制冷系统所有管道优化后,进行管道分段生成加工图。制造商根据图纸生
产管道、管件,并将所有管道根据装配顺序进行编号。
5.2.6 BIM深化设计模型应能够生成详细的设计和构造图纸,包括制冷设备、管道系统、电气布置、设
备安装等方面的详细信息,以便进行施工和安装。
5.2.7 BIM深化设计模型宜支持生成材料和规格清单,包括各种设备、管道、配件、电缆等的详细清单
和规格要求,以便进行采购和施工。
5.2.8 BIM深化设计模型宜支持施工可视化和进度管理,能够将施工进度与设计模型进行对比和分析,
并提供可视化的进度管理功能。
5.2.9 BIM深化设计模型宜能够生成验收和交付文档,包括设备操作手册、维护手册、设备清单等,以
便于数据中心的验收和运营管理。
5.3 控制及监控预制要求
5.3.1 软件预制要求
a) 控制和管理软件须符合标准化和预制化,在出厂前完成编程,且能全部集成在独立的制冷系统
中;
b) 预制化模块监控系统应能够自动检测各监控模块故障、传感器故障以及各智能设备与监控系统
之间的故障,一旦发现通讯故障(包括系统本身的硬件故障),系统应能在本地发出报警信息,
并上传至上一级监控系统;
c) 监控系统应实时监测对应模块内的环境参数、供电系统参数、安防及消防报警等信息,并可与
模块实现联动控制,可能发生跑冒滴漏的部位应设置检测、告警和报警装置;
d) 任意单点故障情况下,预制监控系统均应保证制冷系统正常运转,并及时报警修复;
e) 应具有身份鉴别和访问控制策略,针对监控数据,应具有备份和输出功能;
f) 控制预制模块应具有良好的兼容性,能够与数据中心其他设备和系统进行有效的集成;
g) 控制集成模块应具备高可靠性,能够稳定运行并保证数据中心制冷系统的正常工作,同时应具
备一定的故障自诊断和容错处理能力。
T/DZJN 306—2024
8
5.3.2 硬件设备预制要求
a) 预制化模块监控系统应采用统一接口上传信息;
b) 封闭通道顶部应预留监控摄像头、温湿度传感器、烟感、温感等器件的安装位置;
c) 控制集成模块应便于维护和管理,能够快速定位和处理故障,并支持远程监控和管理。
5.4 供电预制要求
5.4.1 一般要求
a) 预制化制冷系统的电气系统布线应合理、整齐,接线应牢靠无松动,并具有永久性标识;
b) 电气系统应具备过流、短路、漏电功能保护;
c) 各类施工活动与内、外电线路保持安全距离,达不到规范规定的最小安全距离时,采用可靠的
防护和监护措施;
d) 电气模块防雷和接地应符合GB 50057、GB 50343、GB 50169中有关规定;
e) 电气模块中所有涉及的成套设备及元器件以及母排、电缆、接地线等连接设备的使用条件应符
合对应产品/产品组合的国家标准、规范及GB 50174的要求;
f) 预制化模块应配置电源进线开关,外部可以引入市电、UPS交流或直流电源;
g) 电气模块应具备远程监控和管理功能,能够实时监测电力输入和输出状态,并提供警报和报告
功能,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问题;
h) 电气模块和供电切换模块应设计为易于维护和管理、具备模块化结构和易更换的部件,以便快
速维修和保养;
i) 电气模块和供电切换系统应具备高可靠性和稳定性,能够在各种环境条件下可靠运行,并且经
过测试验证,确保其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发挥作用;
j) UPS用于服务器供电,在市电正常时直接由市电向负载供电,当市电超出其工作范围或停电时,
通过转换开关转为电池逆变供电;
k) EPS不宜用于电子设备供电场合,以解决应急照明、事故照明、消防设施等一级负荷供电设备
为主要目标。
5.4.2 市电及电气设备要求
a) 预制化模块框架内应设计独立照明,宜采用LED光源,照度应满足GB 50174的要求;
b) 预制化模块内宜配置检修用市电交流220V/10A三孔插座;
c) 市电电气模块应具备足够的电力容量,能够满足数据中心预制化制冷系统的整体负载需求,包
括制冷设备、服务器和其他关键设备的供电需求;
d) 电气模块应设计为高效能源利用模块,可以采用高效率的变压器、电子器件和节能控制策略等;
e) 电气模块应能够提供稳定的输出电压和频率,以确保数据中心预制化制冷系统内部设备在正常
工作范围内获得稳定的电力供应;
f) 电气模块应具备良好的电力因数校正功能,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减少对电网的负载影响。
5.4.3 不间断电源(UPS)要求
a) 不同级别数据中心是否采用UPS供电以及是否由同一组不间断电源(UPS)系统供电,应符合GB
50174所规定的要求,涉及采用UPS的应满足如下具体要求;
b) 当市电中断(事故停电)时,UPS应能立即将电池的直流电能,通过逆变器切换转换的方法向负
载继续供电,使负载维持正常工作并保护负载软、硬件不受损坏;
T/DZJN 306—2024
9
c) UPS电气模块应能够提供足够的电力容量,以支持数据中心预制化制冷系统的运行,并应具有足
够的负载能力来应对突发负荷或电力波动;
d) UPS电气模块应具有适当的电力输入和输出接口,以便与数据中心预制化制冷系统的电力系统连
接。此外,还应具备输入和输出电压、频率等方面的规范符合要求。
5.4.4 应急电源(EPS)要求
a) 应满足GB 51348 的相关要求;
b) EPS 应能提供很大的冲击电流,一般要求120%额定负载下仍能正常运行10mins 以上;
c) EPS 电气模块应具备足够的电力容量,以支持数据中心预制化制冷系统在停电或紧急情况下持
续运行所需的负载;
d) EPS 电气模块应具备自动自检和定期测试功能,以确保其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可靠运行,包括定
期电池测试、系统自检等;
e) EPS 电气模块应能与数据中心的其他系统(如监控系统、自动化系统等)进行有效集成,以实
现监控和管理。
5.4.5 供电切换要求
a) 大时间尺度(如小时或天)的市电异常,需备用市电系统或者柴油发电机系统的保护;
b) 电气模块应具备快速、可靠的供电切换能力,以确保在主电源故障或其他紧急情况下,能够迅
速切换至备用电源,从而保证数据中心预制化制冷系统的连续运行;
c) 切换过程应能够实现平稳过渡,避免对数据中心预制化制冷系统的正常运行造成影响,切换时
应最大限度减少任何停机时间或设备损坏的风险;
d) 电气模块应具备自动切换功能,能够在主电源故障时自动转换至备用电源。同时,还应提供手
动切换功能,以便在需要时可以手动进行切换操作;
e) 切换后的备用电源应能够提供与主电源相匹配的电压和频率,以保证数据中心预制化制冷系统
的稳定运行。
6 施工安装
6.1 一般规定
6.1.1 应核对货物完整性、尺寸、参数正确性方可安装。
6.1.2 装配过程中需注意步骤顺序,避免出现相互干扰的情况。
6.1.3 装配过程中,对标高较高的部件优先考虑,将模型和图纸作为依据,按照要求进行施工安装。
6.1.4 模块单元组装前,组装人员应熟悉施工详图、组装工艺及有关技术文件的要求,检查组装用的
各种构配件的材质、规格、外观、尺寸、数量等均应符合设计要求。
6.1.5 运用BIM技术分段对预埋件、预留洞口进行测量放线,测量放线应执行“测量人员-复核人员-负
责人员”三级复核制,精准定位,指导现场施工,避免返工现象发生。
6.1.6 预制化制冷系统室外安装位置应安全且易于维护。
6.1.7 室外部分安装在屋面时,屋面和结构承重应符合室外要求,并需采取措施防止破坏屋面防水层。
6.1.8 室外及屋面设置普通条形混凝土或金属钢架基础即可,表面平整,采用模块化集装箱时,室外
还需设置钢结构,用于布置冷却塔(如果有)。
6.1.9 系统安装底座应确保固定、平稳、牢靠,安装在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6度以上地区的机组应设
限位器固定。
T/DZJN 306—2024
10
6.1.10 吊装所用吊具应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进行设计、验算或试验检验。
6.1.11 系统设备安装位置的允许偏差不大于10mm。
6.1.12 预制化制冷系统各管路及部件连接处应无松动、变形和渗漏。
6.1.13 构件组装时宜在组装平台、组装支撑架或专用设备上进行,组装平台及组装支撑架应有足够的
强度和刚度,并应便于构件的装卸、定位。
6.2 预留空间要求
6.2.1 预制化制冷系统应预留系统的维护操作空间,便于耗材更换与操作等。
6.2.2 需为扩容设备的管路和线缆留出足够的安装空间。
6.2.3 应对各类模块进出路径、转弯半径等做好预留,并预留好各模块对接接口和对接孔洞管线。
6.2.4 应综合考虑法兰垫片、螺栓、法兰盲板、扳手操作空间细节,确保能够正确施工。
6.2.5 预留足够的空间以容纳制冷系统设备的电源线、控制线和通信线,确保安装和维护人员能够安
全地进行接线工作。
6.2.6 预留空间应考虑可能的系统设备排水需求,必要时预留排水口、做防水设计。
6.2.7 应预留足够的空气流动区域和通风口,确保在预留空间里有足够的通风空间。
6.3 接口要求
6.3.1 预制化模块应配置统一的监控、安防及消防接口。
6.3.2 预制化模块各功能单元(子系统)应预先设计并通过整体功能测试验证,经预制生产、现场组装
后投入使用,内部各设备连接接口应标准化、方便灵活对接。
6.3.3 通讯协议接口模块应符合通用的通讯协议标准,如Modbus、BACnet等,以便与数据中心的监控
系统、自动化系统等其他设备进行有效的通讯和集成。
6.3.4 数据接口模块应定义清晰的数据传输格式和规范,确保数据的准确传输和解析,同时支持常见
的数据格式标准,如JSON、XML等。
6.3.5 接口模块应具有良好的兼容性,能够与不同厂家、不同类型的预制化制冷系统无缝连接和通讯,
确保数据中心预制化制冷系统的整体协调运行。
6.3.6 接口模块应具备一定的安全性能,采用加密传输、身份验证等手段,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操
作,确保数据中心预制化制冷系统的安全稳定。
6.3.7 接口模块应具有良好的用户友好性,提供直观的配置界面和操作流程,便于操作人员进行配置
和管理。
6.4 管道连接要求
6.4.1 管道与机组连接应在管道吹扫、清洁合格后进行。
6.4.2 管道应尽量减少弯头,以最短的距离连接。
6.4.3 采用法兰连接时,需注意保证预制法兰盘的连接面平正、互相平行,相邻两段预制加工段的法
兰孔相互匹配对正。
6.4.4 穿墙或楼板孔洞需密封,穿越防火隔墙、楼板和防火墙处的孔隙应采用防火封堵材料封堵,防火
封堵应符合GB/T 51410的规定。
6.4.5 制冷剂管道阀门安装应符合GB 50243的相关规定。
6.4.6 接缝处的密封材料应满足与结构材料的相容性、具备足够的抗剪切和伸缩变形能力、具有防霉、
防水、防火、耐候等性能。
6.4.7 连接用焊接材料,螺栓、锚栓等紧固件的材料应符合标准GB 50205、GB 50661和JGJ 18的规定。
T/DZJN 306—2024
11
6.4.8 管路连接模块应采用高质量、耐腐蚀、耐高温的材料,例如不锈钢、铜等,以确保系统的可靠
性和长寿命。
6.4.9 管路连接模块应设计合理,便于安装和拆卸,减少施工时间和成本,并提供适当的接口和连接
方式,便于与其他设备进行连接。
6.4.10 管路连接模块应具备一定的可调节性,能够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合适的管道连接和调整,以适应
不同的数据中心预制化布局和需求变化。
6.4.11 管路连接模块应便于维护和检修,提供方便的访问通道和拆卸方式,以便于对管道进行清洁、
维修和更换。
6.5 管道冲洗要求
a) 管道冲洗时,水流不得经过所有预制化制冷系统设备;
b) 管道冲洗前,应先除去过滤网,冲洗结束后再将其装上;
c) 管道冲洗时,应反复冲洗直至排水中不夹带泥沙、铁锈、焊渣等杂质,且水质不浑浊方为合
格,管道冲洗镀膜要求与制冷系统设计要求一致。
7 存放及标识
7.1 存放场所要求
7.1.1 预制化制冷系统模块的放置应满足货物供应商规定的部件及设备存放要求。
7.1.2 预制化制冷系统模块应放置在远离树底、灯具、低压或高压线、或者其他可以在自然灾害(暴
风雨、地震等)中可以移动物体之处。
7.1.3 施工现场布局应防止车辆与模块发生碰撞的可能。
7.1.4 预制化制冷系统模块应放置在无障碍的地方,以便吊车、叉车或其他搬运装置可以放置或搬运。
7.1.5 预制化制冷系统模块应放置在易于模块排水的场所。
7.1.6 在装运过程中应保持预制化制冷系统模块的清洁。
7.2 固定与抗震要求
7.2.1 预制化制冷系统模块在固定位置应可承受风力,应压紧螺栓固定到支撑架构上的锚架。
7.2.2 运输过程中应防止冲击、剧烈振动和潮湿。
7.2.3 考虑到模块的抗震要求,尤其是地震高发地区,所有类型的预制化制冷系统有关建筑物应具备
缓和地震活动效应的特性。
7.2.4 装卸时应采取保证车体平衡的措施,模块任何松散的物品及零件已固定完毕或已移除。
7.2.5 应采取防止构件移动、倾倒、变形等的固定措施。
7.3 文件及标识要求
7.3.1 相关附件及资料应按照装箱文件及资料清单、装箱清单如数装箱,随同预制化制冷系统设备出
厂的附件及文件、资料应装入防潮文件袋中。
7.3.2 预制化制冷系统制造商应为每台设备配置一个或数个铭牌,铭牌应坚固、耐久,其位置应在设
备安装并投入运行时易于看到的地方。
7.3.3 预制化制冷系统的标识应包括:产品名称、产品型号、产品的技术规格说明、产品使用说明、
制造商信息或销售商信息(针对进口产品)、生产厂信息或产地信息(针对进口产品)、产品标准、产品认
T/DZJN 306—2024
12
证标志安全警示标志或中文警示说明、生产日期、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包装储运标识、商品修理更
换退货责任说明等内容。
7.3.4 运输标志应符合GB/T 191的相关要求。
8 调试
8.1 一般要求
8.1.1 预制化制冷系统模块化设计可预先验证,遵从安全、能效、兼容性、安防等标准,避免出现不
符合标准的意外情况。
8.1.2 预制化制冷系统功能模块在出厂发货前需进行全系统上电预调试,以减少现场调试工作量。
8.1.3 预制化制冷系统机组调试所使用的测试仪器和仪表的精度等级应满足测试的要求。
8.1.4 机组调试验收除应符合本文件的规定外,尚应符合GB 50242、GB 50243、GB 50274、GB 50738、
GB 50981的相关规定及制冷空调产品技术要求。
8.1.5 预制化制冷系统的试运行与调试应做好记录,调试结束后应提供完整的调试资料和报告。
8.1.6 预制化制冷系统应进行系统严密性检验和阀门严密性检验,检验方法及要求应符合JGJ/T 260
的相关规定。
8.1.7 预制化制冷系统制冷剂管道系统应按GB 50738相关要求进行强度、气密性及真空试验,且应试
验合格。
8.2 调试运转要求
8.2.1 应包括详细的调试计划和程序,明确每个调试步骤、测试方法和参数设置,以确保调试过程有
序进行。
8.2.2 应包括对预制化制冷设备的功能和性能测试要求,如压缩机运行测试、冷凝器和蒸发器效果测
试等,以验证设备的正常工作状态。
8.2.3 应包括对管道系统的调试要求,如泄漏测试、冲洗和排气过程、水平和垂直平衡测试等,以确
保管道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水平平衡。
8.2.4 应包括对控制系统的测试要求,如传感器校准、控制逻辑测试、报警和故障处理测试等,以验
证控制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8.2.5 应包括对制冷剂的管理和检测要求,如制冷剂充注量测试、泄漏检测、制冷剂质量分析等,以
确保制冷剂的有效管理和使用安全。
8.2.6 应包括对调试过程中数据记录和报告的要求,如记录测试参数和结果、生成调试报告等,以便
于后续的数据分析和运行管理。
T/DZJN 306—2024
13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数据中心预制化制冷系统预制化率评价方法
A.1 预制化率计算
数据中心预制化制冷系统的预制化率应根据表(A.1~ A.4)中评分项分值,按照公式(A.1)计算:
� = �1+�2+�3+�4+�5
100−�6
∗ 100% …………………… (A.1)
式中:
P ——预制化率;
�1 ——冷源设备指标得分值;
�2 ——输配系统指标得分值;
P3 ——末端系统指标得分值;
�4 ——防腐与绝热指标得分值;
�5 ——电控系统指标得分值;
�6 ——评价项目中缺少的评价项分值总和。
A.2 评价项目
数据中心预制化制冷系统评价项目和要求应按表(A.1~ A.4)。
A.2.1 集中式冷水机组类
数据中心预制化制冷系统采用图A.1 所示系统时,其预制化率按照表A.1 计算。
对于采用冷水机组的数据中心预制化液冷系统,其预制化率也按照表A.1 计算。
图A.1 集中式冷水机组类预制化制冷系统
T/DZJN 306—2024
14
表A.1 集中式冷水机组类预制化率评价项目和要求
评价项目评价要求评价分值最低分值对应指标
空调冷源设备
(20 分)
冷源模块预制化80%≤比例�1≤100% 10~20 10 P1
末端系统(20 分) 末端的预制化80%≤比例�2≤100% 10~20 10 P2
输配系统(30 分)
输配模块预制化80%≤比例�2�≤100% 5~10
管路系统的预制化50%≤比例�2�≤80% 5~10 15 P3
补水、定压和水处理设备的
预制化
50%≤比例�2�≤80% 5~10
防腐与绝热(10 分)
防腐措施预制化50%≤比例�3�≤80% 2~5
5 P4
绝热措施预制化50%≤比例�3�≤80% 2~5
电控系统(20 分)
电力电缆的预制化50%≤比例�4�≤80% 2~5
传感器与测量设备的预制化50%≤比例�4�≤80% 5~10 10 P5
控制线缆的预制化50%≤比例�4�≤80% 2~5
注:表中各项的分值采用内插法计算,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1 位。
T/DZJN 306—2024
15
A.2.2 直膨式机房空调机组类
数据中心预制化制冷系统采用图A.2 所示系统时,其预制化率按照表A.2 计算。
图A.2 直膨式机房空调机组类预制化制冷系统
表A.2 直膨式机房空调机组类预制化率评价项目和要求
评价项目评价要求评价分值最低分值对应指标
冷源设备
(20 分)
冷源设备的预制化80%≤比例�1≤100% 10~20 10 P1
末端系统(40 分) 末端的预制化80%≤比例�2≤100% 20~40 20 P2
输配系统(20 分)
输配模块预制化80%≤比例�2�≤100% 5~10
10 P3
管路系统的预制化50%≤比例�2�≤80% 5~10
防腐与绝热(10 分)
防腐措施预制化50%≤比例�3�≤80% 2~5
5 P4
绝热措施预制化50%≤比例�3�≤80% 2~5
电控系统(10 分)
传感器与测量设备的预制化50%≤比例�4�≤80% 2~5
5 P5
控制线缆的预制化50%≤比例�4�≤80% 2~5
注:表中各项的分值采用内插法计算,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1 位。
T/DZJN 306—2024
16
A.2.3 整体式风管末端类系统
数据中心预制化制冷系统采用图3 所示系统时,其预制化率按照表A.3 计算。
图A.3 整体式风管末端类预制化制冷系统
表A.3 整体式风管末端类预制化率评价项目和要求
评价项目评价要求评价分值最低分值对应指标
空调冷源设备
(40 分)
空调机组、蒸发冷却空气处
理机组的预制化
80%≤比例�1≤100% 20~40 20 P1
末端系统(30) 末端的预制化80%≤比例�2≤100% 15~30 15 P2
输配系统(10 分)
输配模块预制化80%≤比例�2�≤100% 10~20
20 P3
管路系统的预制化50%≤比例�2�≤80% 10~20
电控系统(20 分)
传感器与测量设备的预制化50%≤比例�4�≤80% 5~10
10 P5
控制线缆的预制化50%≤比例�4�≤80% 5~10
注:表中各项的分值采用内插法计算,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1 位。
T/DZJN 306—2024
17
A.2.4 液冷系统(无冷水机组)
图A.4 为液冷系统的预制化制冷系统,其预制化率按照表A.4 计算。
图A.4 预制化液冷系统(无冷水机组)
表A.4 预制化液冷系统预制化率评价项目和要求
评价项目评价要求评价分值最低分值对应指标
冷源设备
(20 分)
冷源模块预制化80%≤比例�1≤100% 10~20 10 P1
末端系统(20 分) 末端的预制化80%≤比例�2≤100% 10~20 10 P2
输配系统(30 分)
输配模块预制化80%≤比例�2�≤100% 7~15
15 P3
管路系统的预制化50%≤比例�2�≤80% 7~15
防腐与绝热(10 分)
防腐措施预制化50%≤比例�3�≤80% 2~5
5 P4
绝热措施预制化50%≤比例�3�≤80% 2~5
电控系统(20 分)
电力电缆的预制化50%≤比例�4�≤80% 2~5
传感器与测量设备的预制化50%≤比例�4�≤80% 5~10 10 P5
控制线缆的预制化50%≤比例�4�≤80% 2~5
注:表中各项的分值采用内插法计算,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1 位。
T/DZJN 306—2024
18
对于两个不同管路的多冷源系统,两个系统的比分由冷源系统的额定制冷量比例分配。
对于采用同一管路的并联多冷源系统,空调冷热源设备中的比分由两个系统的额定制冷量分配。
A.3 评价方法
A.3.1 冷源设备
A.3.1.1 冷水机组和换热模块的预制化率按式(A.2)计算:
�1= ( �=1
相关推荐
- T/CIECCPA 016-2024 滤袋产品碳足迹量化与评价方法
- T∕ZAS 4015-2022 幸福乡村建设规范
- T∕CFA 0202044-2021 熔模铸造用煅烧高岭土砂、粉
- T∕CSRME 016-2021 城市地下空间网络化拓建工程技术规范
- T/QGCML 817-2023 高固体份环氧绝缘漆试验方法
- T/ZZB 3032-2023 锂电池用阻燃聚丙烯麦拉膜
- T/WZBF 023-2022 流量分配调节阀
- DB23∕T 2700-2020 气象灾害评估 暴雨
- T/CNCIA 02012-2022 地坪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通用技术条件
- T∕CSAE 232-2021 电动汽车碳化硅电机控制器效率测试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