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T/RZCX 004-2024 茶树种质资源圃建设规程 > 下载地址1
T/RZCX 004-2024 茶树种质资源圃建设规程
- 名 称:T/RZCX 004-2024 茶树种质资源圃建设规程 - 下载地址1
- 类 别:食品团体标准
- 下载地址:[下载地址1]
- 提 取 码:
- 浏览次数:3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目录| 新闻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资料介绍
ICS 65.020.20
CCS B 05 T
日照市茶叶协会团体标准
T/RZCX 004-2024
茶树种质资源圃建设规程
2024 - 12 - 10 发布2025 - 01 - 10 实施
日照市茶叶协会发布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
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日照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提出。
本文件由日照市茶叶协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日照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日照绿茶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日照碧波茶业
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丁仕波、宋大鹏、王鲲鹏、王会、周超、厉辉、张娜、王文彬、王
梦琪、王延稳、刘明旗、盛杰、王庆。
3
茶树种质资源圃建设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确立了日照市茶树种质资源圃的术语和定义、圃址选择、规划与布局、绘制平面
图、种植与管理、档案管理、保密管理。
本文件适用于日照市茶树种质资源圃的建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
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
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NY/T 5018 茶叶生产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观察圃
供茶树品种选育和进行茶树生物学研究的原始材料。包括日照育成品种、创制材料及引
进的种质材料等。
3.2
保存圃
保证茶树种质资源生长和种质资源长期保存的场所。
3.3
繁殖圃
用于扩大繁殖以提供入圃保存和分发的场所。
3.4
小区
4
种质资源圃中用于每份种质保存所需的最小单位面积。其大小由每份种质保存株数和行
株距决定。
3.5
大区
由若干或一定数量的小区组成的种植区。
3.6
圃位号
按一定原则和顺序对基本单元区的编号。
4 圃址选择
4.1 交通便利、地势平坦、水源条件好。
4.2 非地震频发地区,能够避开山体滑坡、洪水及风害等。
4.3 周围5 km 范围内无重大污染源;与其他作物应具有一定隔离距离。
4.4 土层厚度≥100 cm,土壤疏松,排水通畅,肥力较好,适宜茶树生长。
4.5 具有长期、稳定的自有用地,或签订30 年以上用地协议。
4.6 依托单位应具有一定研究基础,具有稳定的人员队伍。
4.7 留足未来10 年内可能新收集资源入圃保存所需土地。
5 规划与布局
5.1 建设规模
5.1.1 依据茶树种质资源数量、种植行株距及种质圃承担的其他任务要求而定。规模为0.5
hm2~3 hm2。
5.1.2 种质资源圃应建设有观察圃、保存圃、繁殖圃等功能圃,且以建设保存圃为主。
5.2 分区设置
5.2.1 种质资源圃设置大区、小区和种植行。
5.2.2 地势平缓地段可按方形分区,山地可沿山坡、山脊、山沟及道路等分区。
5.2.3 一般10 个~30 个种植行设置一个小区,10 个~20 个小区设置大区。(见附录A)
5.2.4 大区以道路、水沟或防护林为分界。
5.3 分区编号
5.3.1 大区用罗马数字Ⅰ、Ⅱ、Ⅲ、Ⅳ等依次编号。
5.3.2 小区用大写英文字母A~Z 依次进行编号,其中I 和O 不使用。
5.3.3 种植行用2 位阿拉伯数字依次编号。
5
5.4 圃位号编制
5.4.1 由大区号+小区号+种植行号构成圃位号,如ⅡD01,表示该资源所在圃位位于第Ⅱ大
区第D 小区第1 种植行。
5.4.2 根据每份资源数量确定该资源小区,分配圃位号,并标注于资源圃平面图上。
5.5 资源号的编制
5.5.1 每一份资源赋予一个唯一的、不变的、系统的编号。采用11 位字符串编号,第一部
分由“CS”二个大写字母组成,其含义为茶树;第二部分由6 位阿拉伯数字,为日照市行政
区划代码,参照GB/T 2260 的规定;第三部分为3 位阿拉伯数字,按入圃先后顺序编号,
年份早的序号在前;如“CS371100088”,指的是保存于日照市资源圃的088 号茶树资源。
5.6 基础设施
5.6.1 生产设施
根据规范要求和实际需要配备防护林、大棚、检测和农机管理设备、库房、排灌系统、
道路等设施。
5.6.2 防护林带
参照NY/T 5018 的规定执行。
5.6.3 界桩标牌
分类设置标牌,各类标牌设置参照附录B。
6 绘制平面图
6.1 绘制资源圃规划设计平面图。
6.2 平面图应包含:圃的地理位置、方向、边际和面积;功能圃位置及面积;大区面积及
小区数量;道路主干道、人工作业道路、排灌渠道及防护林等辅助设施。
7 种植与管理
7.1 圃地开垦
参照NY/T 5018 的规定执行。
7.2 种植数量
7.2.1 每份资源无性系数量不低于5 株、有性系数量不低于10 株,珍稀濒危种质资源可适
当增加保存数量,未扩繁的资源先放观察圃保存。
7.2.2 每份已扩繁的资源种植1 行,数量不低于50 株。
7.3 行距与株距
双行种植,大行距1.2 m~1.5 m,小行距0.3 m,丛距0.3 m。
6
7.4 种植管理
一般每行间隔2 m~3 m 依次留2 株~3 株不修剪,自然生长。修剪、施肥、病虫害防
治等参照NY/T 5018 进行管理。
7.5 检疫与隔离
引进国外资源时需隔离种植,苗木隔离种植1年以上,种子和穗条隔离种植3年以上,经
评估,证明确实安全和有利用价值的,方可分散种植。
7.6 绘制保存圃位图
7.6.1 标明每份种质的圃位号、种植时间、保存株数。
7.6.2 标出种植种质的圃编号(统一编号)与圃位号的对应图,即保存圃位图。
7.6.3 每次增减资源都要在圃位图上进行标注,同时要注明制图人与审核人的姓名及制图
日期。
7.6.4 圃位图应定为保密资料,不得任意转借、抄录或拍摄。
8 档案管理
8.1 登记、绘图
及时绘制资源圃平面图、资源保存圃位图。
8.2 资源档案
包括资源调查、收集档案,来源、编号、图表、图片、照片、标本、评价和鉴定情况等。
8.3 管理档案
设计方案、实施计划、试验设计、观测记载、总结报告、技术管理文件、生产管理日志
等均应详细记载。
8.4 档案要求
档案要有专人记载、整理、审查、归档,长期保存。需纸质版和电子版同时保存。
9 保密管理
9.1 资源管理
种质资源属于国家战略资源,应注意保密管理,资源共享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
(第30 号)《农作物种质资源管理办法》执行。
9.2 宣传管理
资源对外宣传报道地点只到县,不具体到乡镇、村。
9.3 计算机管理
建议使用独立的计算机进行种质资源管理信息管理,计算机纳入涉密管理范围。
7
附录A
(资料性)
资源圃布局示意图
资源圃布局示意图见图A.1
图A.1 资源圃布局示意图
8
附录B
(资料性)
标牌制作要求
标牌制作要求见表B.1
表B.1 标牌制作要求
标牌种类标牌材质和规格标牌材质和规格标牌材质和规格
种质资源圃
钢筋混凝土、不锈钢材料,
规格长300 cm、宽250 cm
包括种质资源圃名称、收集种
质数量和面积、建设年份、主
管单位、技术支撑单位和建设
单位等
一个种质资源圃设置一
个标牌,用于介绍种质
库基本情况
大区
钢筋混凝土,规格长50 cm、
宽20 cm、厚6 cm
大区编号,用罗马数字Ⅰ、Ⅱ、
Ⅲ、Ⅳ、Ⅴ等刻印在标牌上端
三分之一区域内
每个分区、每个区组或
每个重复设置一块标牌
小区
钢筋混凝土,规格长40 cm、
宽12 cm、厚6 cm
A、B、C 等编号,印刻在标牌
上端三分之一区域内
每个小区起始端埋设一
块标牌
栽植行(或
水平条带)
钢筋混凝土,规格长40 cm、
宽8 cm、厚6 cm
为栽植行或水平条带编码,用
阿拉伯数字1、2、3、4、5 等
刻印在标牌上端三分之一区
域内
每个栽植行或水平条带
两端各埋设一块标牌
CCS B 05 T
日照市茶叶协会团体标准
T/RZCX 004-2024
茶树种质资源圃建设规程
2024 - 12 - 10 发布2025 - 01 - 10 实施
日照市茶叶协会发布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
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日照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提出。
本文件由日照市茶叶协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日照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日照绿茶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日照碧波茶业
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丁仕波、宋大鹏、王鲲鹏、王会、周超、厉辉、张娜、王文彬、王
梦琪、王延稳、刘明旗、盛杰、王庆。
3
茶树种质资源圃建设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确立了日照市茶树种质资源圃的术语和定义、圃址选择、规划与布局、绘制平面
图、种植与管理、档案管理、保密管理。
本文件适用于日照市茶树种质资源圃的建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
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
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NY/T 5018 茶叶生产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观察圃
供茶树品种选育和进行茶树生物学研究的原始材料。包括日照育成品种、创制材料及引
进的种质材料等。
3.2
保存圃
保证茶树种质资源生长和种质资源长期保存的场所。
3.3
繁殖圃
用于扩大繁殖以提供入圃保存和分发的场所。
3.4
小区
4
种质资源圃中用于每份种质保存所需的最小单位面积。其大小由每份种质保存株数和行
株距决定。
3.5
大区
由若干或一定数量的小区组成的种植区。
3.6
圃位号
按一定原则和顺序对基本单元区的编号。
4 圃址选择
4.1 交通便利、地势平坦、水源条件好。
4.2 非地震频发地区,能够避开山体滑坡、洪水及风害等。
4.3 周围5 km 范围内无重大污染源;与其他作物应具有一定隔离距离。
4.4 土层厚度≥100 cm,土壤疏松,排水通畅,肥力较好,适宜茶树生长。
4.5 具有长期、稳定的自有用地,或签订30 年以上用地协议。
4.6 依托单位应具有一定研究基础,具有稳定的人员队伍。
4.7 留足未来10 年内可能新收集资源入圃保存所需土地。
5 规划与布局
5.1 建设规模
5.1.1 依据茶树种质资源数量、种植行株距及种质圃承担的其他任务要求而定。规模为0.5
hm2~3 hm2。
5.1.2 种质资源圃应建设有观察圃、保存圃、繁殖圃等功能圃,且以建设保存圃为主。
5.2 分区设置
5.2.1 种质资源圃设置大区、小区和种植行。
5.2.2 地势平缓地段可按方形分区,山地可沿山坡、山脊、山沟及道路等分区。
5.2.3 一般10 个~30 个种植行设置一个小区,10 个~20 个小区设置大区。(见附录A)
5.2.4 大区以道路、水沟或防护林为分界。
5.3 分区编号
5.3.1 大区用罗马数字Ⅰ、Ⅱ、Ⅲ、Ⅳ等依次编号。
5.3.2 小区用大写英文字母A~Z 依次进行编号,其中I 和O 不使用。
5.3.3 种植行用2 位阿拉伯数字依次编号。
5
5.4 圃位号编制
5.4.1 由大区号+小区号+种植行号构成圃位号,如ⅡD01,表示该资源所在圃位位于第Ⅱ大
区第D 小区第1 种植行。
5.4.2 根据每份资源数量确定该资源小区,分配圃位号,并标注于资源圃平面图上。
5.5 资源号的编制
5.5.1 每一份资源赋予一个唯一的、不变的、系统的编号。采用11 位字符串编号,第一部
分由“CS”二个大写字母组成,其含义为茶树;第二部分由6 位阿拉伯数字,为日照市行政
区划代码,参照GB/T 2260 的规定;第三部分为3 位阿拉伯数字,按入圃先后顺序编号,
年份早的序号在前;如“CS371100088”,指的是保存于日照市资源圃的088 号茶树资源。
5.6 基础设施
5.6.1 生产设施
根据规范要求和实际需要配备防护林、大棚、检测和农机管理设备、库房、排灌系统、
道路等设施。
5.6.2 防护林带
参照NY/T 5018 的规定执行。
5.6.3 界桩标牌
分类设置标牌,各类标牌设置参照附录B。
6 绘制平面图
6.1 绘制资源圃规划设计平面图。
6.2 平面图应包含:圃的地理位置、方向、边际和面积;功能圃位置及面积;大区面积及
小区数量;道路主干道、人工作业道路、排灌渠道及防护林等辅助设施。
7 种植与管理
7.1 圃地开垦
参照NY/T 5018 的规定执行。
7.2 种植数量
7.2.1 每份资源无性系数量不低于5 株、有性系数量不低于10 株,珍稀濒危种质资源可适
当增加保存数量,未扩繁的资源先放观察圃保存。
7.2.2 每份已扩繁的资源种植1 行,数量不低于50 株。
7.3 行距与株距
双行种植,大行距1.2 m~1.5 m,小行距0.3 m,丛距0.3 m。
6
7.4 种植管理
一般每行间隔2 m~3 m 依次留2 株~3 株不修剪,自然生长。修剪、施肥、病虫害防
治等参照NY/T 5018 进行管理。
7.5 检疫与隔离
引进国外资源时需隔离种植,苗木隔离种植1年以上,种子和穗条隔离种植3年以上,经
评估,证明确实安全和有利用价值的,方可分散种植。
7.6 绘制保存圃位图
7.6.1 标明每份种质的圃位号、种植时间、保存株数。
7.6.2 标出种植种质的圃编号(统一编号)与圃位号的对应图,即保存圃位图。
7.6.3 每次增减资源都要在圃位图上进行标注,同时要注明制图人与审核人的姓名及制图
日期。
7.6.4 圃位图应定为保密资料,不得任意转借、抄录或拍摄。
8 档案管理
8.1 登记、绘图
及时绘制资源圃平面图、资源保存圃位图。
8.2 资源档案
包括资源调查、收集档案,来源、编号、图表、图片、照片、标本、评价和鉴定情况等。
8.3 管理档案
设计方案、实施计划、试验设计、观测记载、总结报告、技术管理文件、生产管理日志
等均应详细记载。
8.4 档案要求
档案要有专人记载、整理、审查、归档,长期保存。需纸质版和电子版同时保存。
9 保密管理
9.1 资源管理
种质资源属于国家战略资源,应注意保密管理,资源共享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
(第30 号)《农作物种质资源管理办法》执行。
9.2 宣传管理
资源对外宣传报道地点只到县,不具体到乡镇、村。
9.3 计算机管理
建议使用独立的计算机进行种质资源管理信息管理,计算机纳入涉密管理范围。
7
附录A
(资料性)
资源圃布局示意图
资源圃布局示意图见图A.1
图A.1 资源圃布局示意图
8
附录B
(资料性)
标牌制作要求
标牌制作要求见表B.1
表B.1 标牌制作要求
标牌种类标牌材质和规格标牌材质和规格标牌材质和规格
种质资源圃
钢筋混凝土、不锈钢材料,
规格长300 cm、宽250 cm
包括种质资源圃名称、收集种
质数量和面积、建设年份、主
管单位、技术支撑单位和建设
单位等
一个种质资源圃设置一
个标牌,用于介绍种质
库基本情况
大区
钢筋混凝土,规格长50 cm、
宽20 cm、厚6 cm
大区编号,用罗马数字Ⅰ、Ⅱ、
Ⅲ、Ⅳ、Ⅴ等刻印在标牌上端
三分之一区域内
每个分区、每个区组或
每个重复设置一块标牌
小区
钢筋混凝土,规格长40 cm、
宽12 cm、厚6 cm
A、B、C 等编号,印刻在标牌
上端三分之一区域内
每个小区起始端埋设一
块标牌
栽植行(或
水平条带)
钢筋混凝土,规格长40 cm、
宽8 cm、厚6 cm
为栽植行或水平条带编码,用
阿拉伯数字1、2、3、4、5 等
刻印在标牌上端三分之一区
域内
每个栽植行或水平条带
两端各埋设一块标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