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T/SXSF 14-2025 沙棘主要病害防治技术规程 > 下载地址1
T/SXSF 14-2025 沙棘主要病害防治技术规程
- 名 称:T/SXSF 14-2025 沙棘主要病害防治技术规程 - 下载地址1
- 类 别:食品团体标准
- 下载地址:[下载地址1]
- 提 取 码:
- 浏览次数:3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目录| 新闻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资料介绍
ICS 65.020
CCS B 16 SXSF
团体标准
T/SXSF 14—2025
沙棘主要病害防治技术规程
2024-12-30 发布2024-12-30 实施
山西省林学会发布
目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防治原则............................................................................ 1
5 病情调查............................................................................ 1
6 防治技术............................................................................ 2
7 防治效果检查........................................................................ 3
8 档案管理............................................................................ 3
附录A(资料性) 沙棘主要病害危害症状及发病规律........................................4
附录B(规范性) 沙棘主要病害调查表....................................................5
T/SXSF 14—2025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山西省林学会提出并监督管理。
本文件由山西省林学会团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山西省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 崔亚琴、张彩红、李好男、游崇娟、冯嵚、刘碧桃、孙永明、顾思思、冯丽娟、
李亚飞、杨建华。
T/SXSF 14—2025
1
沙棘主要病害防治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确立了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subsp. Sinensis Rousi)主要病害防治程序,规定了沙棘
主要病害防治原则、病情调查、防治技术、防治效果调查和档案管理等。
本文件适用于沙棘主要病害的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DB14/T 2616 沙棘经济林栽培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沙棘锈病
沙棘锈病,病原菌是Ochropsora hippophaes Y.M. Liang & S. Jia,其隶属于赭痂锈菌属Ochropsora,
发生在沙棘叶片上的锈病。沙棘锈病危害症状和发病规律见附录A。
3.2
沙棘丛枝病
沙棘丛枝病,又名叶片皱缩病,病原是泡桐丛枝植原体(Paulownia witches'-broom phytoplasma),
是发生在沙棘上的一种重要病害。沙棘丛枝病危害症状和发病规律参见附录A。
3.3
沙棘干缩病
沙棘干缩病,病原菌为拟枝孢镰孢菌Fusarium sporotrichoides Bilad.,是发生在沙棘枝干上的一种
重要病害。沙棘干缩病危害症状和发病规律见附录A。
4 防治原则
预防为主、分类施策、科学防治,运用营林、物理、生物、化学等综合管理措施,改善生长环境,
防止病原滋生。
5 病情调查
5.1 踏查
在沙棘分布区,沿林道、林缘进行踏查,观察有无整株枯死、树叶发黄、枝干腐烂和病斑等症状,
确定病害种类和发生范围。踏查记录内容填写附录B.1。
5.2 标准地调查
T/SXSF 14—2025
2
对沙棘锈病、沙棘丛枝病和沙棘干缩病发生林地设标准地调查,按照林分面积大小设置标准地,5
hm2以下(含5 hm2)设置1 块;6 hm2~50 hm2设置3~4 块,51 hm2~100 hm2设置5~6 块,100 hm2以上设
置8 ~10 块,每块标地面积0.1 hm2。在标准地内,采用对角线方法抽取20 株样株,逐株调查有无感病,
危害症状见附录A,计算感病株率。调查记录内容填写附录B.2。
5.3 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沙棘主要病害按轻度、中度、重度分为3 个等级,分级标准见表1。
表1 沙棘主要病害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统计单位
危害程度
轻度中度重度
叶部感病株率/% 1~20 21~50 51 以上
枝干感病株率/% 1~10 11~30 31 以上
6 防治技术
6.1 林分管理
6.1.1 日常管理
根据沙棘林分土壤墒情进行水肥管理,科学整形修剪,对修剪创口进行涂药保护。具体操作方法按
照DB14/T 2616的规定执行。
6.1.2 林分抚育
对轻度、中度危害的林分及时清除枯树、枯枝、病叶,并集中销毁;对重度危害林分进行平茬更新。
6.2 苗木检疫
严格实施苗木检疫,选用健康实生苗和嫁接苗。
6.3 物理防治
6.3.1 树干涂白
冬季或早春,进行主干或主枝涂白。
6.3.2 刮除病斑
针对沙棘干缩病,轻度发生区人工刮除枝干病斑;重度发生区直接剪除病枝。刮除和剪除的树皮和
病枝集中销毁。
6.4 化学防治
6.4.1 沙棘锈病
轻度发生区,5 月~ 7 月,使用20 %三唑酮乳油1000 倍液或1500 倍液进行树冠喷施,每10 d ~ 15
d喷1次,连续喷药2 次。中度及以上发生区,于5 月上中旬即沙棘展叶前,可以提前预防性喷施一次。
农药安全使用按照NY/T 1276的规定执行。
6.4.2 沙棘丛枝病
5 月~7 月,盐酸四环素配成10 g/L与5 %浓度阿维菌素乳剂原液1:1复配成混合液,间隔1 周,连
续喷施2 次。20 d ~ 30 d后,喷施叶面肥,并剪除病枝。农药安全使用按照NY/T 1276的规定执行。
6.4.3 沙棘干缩病
T/SXSF 14—2025
3
5 月~ 8 月,以刮皮涂药为主要治疗方式,使用70 %甲基硫菌灵400 倍液或77 %硫酸铜钙可湿性粉
剂300 倍液进行树冠喷施,轻度发生区喷施1~2 次,中重度发生区喷施2~4 次,喷药间隔期1 周。农
药安全使用按照NY/T 1276的规定执行。
7 防治效果评价
7.1 调查方法
防治前和防治后20 d ~ 30 d采用样地法调查感病株数。
7.2 指标计算
感病株率,按照公式(1)计算。
A = B
C × 100% ·····················································(1)
式中:
A——感病株率,%;
B——发病株数,单位为株;
C——实际调查株数,单位为株。
感病株率减退率,按照公式(2)计算。
D = A1−A2
A1 × 100% ················································· (2)
式中:
D——感病株率减退率,%;
A1——防治前感病株率,%;
A2——防治后感病株率,%
7.3 效果评价
以感病株率减退率评价防治效果。防治效果达到80 %以上,达到防治要求。
8 档案管理
收集整理病害调查资料、防治措施技术资料、防治效果检查资料、影像资料和总结材料等,归档保
存。
T/SXSF 14—2025
4
附录A
(资料性)
沙棘主要病害危害症状及发病规律
A.1 沙棘锈病
A.1.1 危害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在叶片正面或背面长出黄绿色圆点,逐渐扩大成黄白色,长出白色粉状
物。秋季在叶、枝夏孢子堆周围的坏死组织上可产生褐色冬孢子堆,多角形,蜡状。病叶上密生夏孢子
堆,影响光合作用,使树体水分过量蒸腾,引致沙棘叶片褪绿变黄、枯萎并提早脱落。
A.1.2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在病芽和嫩枝表皮下越冬。翌年春沙棘萌芽时,越冬菌丝发育成夏孢子堆,在生长季中
进行侵染。每年5 月下旬~6 月上旬为发病始期,7 月~9 月为发病盛期。秋后夏孢子侵入幼芽中或嫩
枝表皮下越冬。多发生在实生育苗中期,在密植移植的成林中也发生。冬孢子虽常见,也易萌发,但尚
未发现转主寄主,在自然界发病过程中的作用不明。日平均气温19.1 ℃~25 ℃适于发病。降雨和灌溉
水是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
A.2 沙棘丛枝病
A.2.1 危害症状
该病主要发生在叶部上。主要症状为新梢顶端生长点的幼叶变形卷缩,叶片黄化,后逐渐向茎扩展,
造成小茎扭曲,大量受害叶片干枯脱落,树冠局部受害明显,严重会导致树势衰弱,结果量减少,造成
严重经济损失。
A.2.2 发病规律
该病可通过嫁接和根蘖繁殖传播,可通过带病苗木传播,也可通过刺吸性口器的叶蝉类媒介昆虫自
然传播。一般管理粗放、树势衰弱的园区发病多。沙棘丛枝病发生与品种有关,中国沙棘在山西发病轻,
而大果沙棘品种(深秋红)则发病重。
A.3 沙棘干缩病
A.3.1 危害症状
沙棘干缩病是一种系统性病害,主要在主干和大侧枝上病症多见,叶片和果实上也会出现。感病部
位初期出现零星分布的黄色斑,随后慢慢肿胀并形成橘黄色肿胀。感染的黄色斑互相交织造成感染部位
大面积肿胀,肿胀到一定程度后开始出现表皮破裂,裂纹不断加深,随后裂纹增大并慢慢缢缩腐烂、变
黑,逐渐干缩凹陷形成病斑,所以将此病称为干缩病。
A.3.2 发病规律
沙棘干缩病发病始于7 月中旬,为零星发病阶段。8 月中、下旬逐渐进入发病盛期,发病率不断提
高,病情指数增加,进入高峰期的时间为7 d ~10 d。8 a生以下幼龄树多表现因枝干日灼的部位先发病,
而侵染期、潜伏期、发病期均表现较长时间跨度,因而发病树一般3 a~4 a内不会死亡。
T/SXSF 14—2025
5
附录B
(规范性)
沙棘主要病害调查表
B.1 沙棘主要病害踏查记录表
沙棘主要病害调查踏查记录表见表B.1
表B.1 沙棘主要病害踏查记录表
地点: 踏查线路编号:
树种: 林分面积(hm2): 树龄:
调查时间: 调查人员:
踏查点位置坐标发生(危害)情况
备注
经度纬度高程有病害无病害病害种类
B.2 沙棘主要病害标准地调查统计表
沙棘主要病害调查标准地调查统计表见表B.2
表B.2 沙棘主要病害标准地调查统计表
标准地号: 标准地所在地: 经纬度:
标准地面积: 树种: 树龄: 高程:
病害种类: 调查人员: 调查时间:
样地号调查株数/株感病株数/株感病株率/% 备注
1
2
3
……
n
CCS B 16 SXSF
团体标准
T/SXSF 14—2025
沙棘主要病害防治技术规程
2024-12-30 发布2024-12-30 实施
山西省林学会发布
目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防治原则............................................................................ 1
5 病情调查............................................................................ 1
6 防治技术............................................................................ 2
7 防治效果检查........................................................................ 3
8 档案管理............................................................................ 3
附录A(资料性) 沙棘主要病害危害症状及发病规律........................................4
附录B(规范性) 沙棘主要病害调查表....................................................5
T/SXSF 14—2025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山西省林学会提出并监督管理。
本文件由山西省林学会团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山西省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 崔亚琴、张彩红、李好男、游崇娟、冯嵚、刘碧桃、孙永明、顾思思、冯丽娟、
李亚飞、杨建华。
T/SXSF 14—2025
1
沙棘主要病害防治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确立了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subsp. Sinensis Rousi)主要病害防治程序,规定了沙棘
主要病害防治原则、病情调查、防治技术、防治效果调查和档案管理等。
本文件适用于沙棘主要病害的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DB14/T 2616 沙棘经济林栽培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沙棘锈病
沙棘锈病,病原菌是Ochropsora hippophaes Y.M. Liang & S. Jia,其隶属于赭痂锈菌属Ochropsora,
发生在沙棘叶片上的锈病。沙棘锈病危害症状和发病规律见附录A。
3.2
沙棘丛枝病
沙棘丛枝病,又名叶片皱缩病,病原是泡桐丛枝植原体(Paulownia witches'-broom phytoplasma),
是发生在沙棘上的一种重要病害。沙棘丛枝病危害症状和发病规律参见附录A。
3.3
沙棘干缩病
沙棘干缩病,病原菌为拟枝孢镰孢菌Fusarium sporotrichoides Bilad.,是发生在沙棘枝干上的一种
重要病害。沙棘干缩病危害症状和发病规律见附录A。
4 防治原则
预防为主、分类施策、科学防治,运用营林、物理、生物、化学等综合管理措施,改善生长环境,
防止病原滋生。
5 病情调查
5.1 踏查
在沙棘分布区,沿林道、林缘进行踏查,观察有无整株枯死、树叶发黄、枝干腐烂和病斑等症状,
确定病害种类和发生范围。踏查记录内容填写附录B.1。
5.2 标准地调查
T/SXSF 14—2025
2
对沙棘锈病、沙棘丛枝病和沙棘干缩病发生林地设标准地调查,按照林分面积大小设置标准地,5
hm2以下(含5 hm2)设置1 块;6 hm2~50 hm2设置3~4 块,51 hm2~100 hm2设置5~6 块,100 hm2以上设
置8 ~10 块,每块标地面积0.1 hm2。在标准地内,采用对角线方法抽取20 株样株,逐株调查有无感病,
危害症状见附录A,计算感病株率。调查记录内容填写附录B.2。
5.3 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沙棘主要病害按轻度、中度、重度分为3 个等级,分级标准见表1。
表1 沙棘主要病害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统计单位
危害程度
轻度中度重度
叶部感病株率/% 1~20 21~50 51 以上
枝干感病株率/% 1~10 11~30 31 以上
6 防治技术
6.1 林分管理
6.1.1 日常管理
根据沙棘林分土壤墒情进行水肥管理,科学整形修剪,对修剪创口进行涂药保护。具体操作方法按
照DB14/T 2616的规定执行。
6.1.2 林分抚育
对轻度、中度危害的林分及时清除枯树、枯枝、病叶,并集中销毁;对重度危害林分进行平茬更新。
6.2 苗木检疫
严格实施苗木检疫,选用健康实生苗和嫁接苗。
6.3 物理防治
6.3.1 树干涂白
冬季或早春,进行主干或主枝涂白。
6.3.2 刮除病斑
针对沙棘干缩病,轻度发生区人工刮除枝干病斑;重度发生区直接剪除病枝。刮除和剪除的树皮和
病枝集中销毁。
6.4 化学防治
6.4.1 沙棘锈病
轻度发生区,5 月~ 7 月,使用20 %三唑酮乳油1000 倍液或1500 倍液进行树冠喷施,每10 d ~ 15
d喷1次,连续喷药2 次。中度及以上发生区,于5 月上中旬即沙棘展叶前,可以提前预防性喷施一次。
农药安全使用按照NY/T 1276的规定执行。
6.4.2 沙棘丛枝病
5 月~7 月,盐酸四环素配成10 g/L与5 %浓度阿维菌素乳剂原液1:1复配成混合液,间隔1 周,连
续喷施2 次。20 d ~ 30 d后,喷施叶面肥,并剪除病枝。农药安全使用按照NY/T 1276的规定执行。
6.4.3 沙棘干缩病
T/SXSF 14—2025
3
5 月~ 8 月,以刮皮涂药为主要治疗方式,使用70 %甲基硫菌灵400 倍液或77 %硫酸铜钙可湿性粉
剂300 倍液进行树冠喷施,轻度发生区喷施1~2 次,中重度发生区喷施2~4 次,喷药间隔期1 周。农
药安全使用按照NY/T 1276的规定执行。
7 防治效果评价
7.1 调查方法
防治前和防治后20 d ~ 30 d采用样地法调查感病株数。
7.2 指标计算
感病株率,按照公式(1)计算。
A = B
C × 100% ·····················································(1)
式中:
A——感病株率,%;
B——发病株数,单位为株;
C——实际调查株数,单位为株。
感病株率减退率,按照公式(2)计算。
D = A1−A2
A1 × 100% ················································· (2)
式中:
D——感病株率减退率,%;
A1——防治前感病株率,%;
A2——防治后感病株率,%
7.3 效果评价
以感病株率减退率评价防治效果。防治效果达到80 %以上,达到防治要求。
8 档案管理
收集整理病害调查资料、防治措施技术资料、防治效果检查资料、影像资料和总结材料等,归档保
存。
T/SXSF 14—2025
4
附录A
(资料性)
沙棘主要病害危害症状及发病规律
A.1 沙棘锈病
A.1.1 危害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在叶片正面或背面长出黄绿色圆点,逐渐扩大成黄白色,长出白色粉状
物。秋季在叶、枝夏孢子堆周围的坏死组织上可产生褐色冬孢子堆,多角形,蜡状。病叶上密生夏孢子
堆,影响光合作用,使树体水分过量蒸腾,引致沙棘叶片褪绿变黄、枯萎并提早脱落。
A.1.2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在病芽和嫩枝表皮下越冬。翌年春沙棘萌芽时,越冬菌丝发育成夏孢子堆,在生长季中
进行侵染。每年5 月下旬~6 月上旬为发病始期,7 月~9 月为发病盛期。秋后夏孢子侵入幼芽中或嫩
枝表皮下越冬。多发生在实生育苗中期,在密植移植的成林中也发生。冬孢子虽常见,也易萌发,但尚
未发现转主寄主,在自然界发病过程中的作用不明。日平均气温19.1 ℃~25 ℃适于发病。降雨和灌溉
水是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
A.2 沙棘丛枝病
A.2.1 危害症状
该病主要发生在叶部上。主要症状为新梢顶端生长点的幼叶变形卷缩,叶片黄化,后逐渐向茎扩展,
造成小茎扭曲,大量受害叶片干枯脱落,树冠局部受害明显,严重会导致树势衰弱,结果量减少,造成
严重经济损失。
A.2.2 发病规律
该病可通过嫁接和根蘖繁殖传播,可通过带病苗木传播,也可通过刺吸性口器的叶蝉类媒介昆虫自
然传播。一般管理粗放、树势衰弱的园区发病多。沙棘丛枝病发生与品种有关,中国沙棘在山西发病轻,
而大果沙棘品种(深秋红)则发病重。
A.3 沙棘干缩病
A.3.1 危害症状
沙棘干缩病是一种系统性病害,主要在主干和大侧枝上病症多见,叶片和果实上也会出现。感病部
位初期出现零星分布的黄色斑,随后慢慢肿胀并形成橘黄色肿胀。感染的黄色斑互相交织造成感染部位
大面积肿胀,肿胀到一定程度后开始出现表皮破裂,裂纹不断加深,随后裂纹增大并慢慢缢缩腐烂、变
黑,逐渐干缩凹陷形成病斑,所以将此病称为干缩病。
A.3.2 发病规律
沙棘干缩病发病始于7 月中旬,为零星发病阶段。8 月中、下旬逐渐进入发病盛期,发病率不断提
高,病情指数增加,进入高峰期的时间为7 d ~10 d。8 a生以下幼龄树多表现因枝干日灼的部位先发病,
而侵染期、潜伏期、发病期均表现较长时间跨度,因而发病树一般3 a~4 a内不会死亡。
T/SXSF 14—2025
5
附录B
(规范性)
沙棘主要病害调查表
B.1 沙棘主要病害踏查记录表
沙棘主要病害调查踏查记录表见表B.1
表B.1 沙棘主要病害踏查记录表
地点: 踏查线路编号:
树种: 林分面积(hm2): 树龄:
调查时间: 调查人员:
踏查点位置坐标发生(危害)情况
备注
经度纬度高程有病害无病害病害种类
B.2 沙棘主要病害标准地调查统计表
沙棘主要病害调查标准地调查统计表见表B.2
表B.2 沙棘主要病害标准地调查统计表
标准地号: 标准地所在地: 经纬度:
标准地面积: 树种: 树龄: 高程:
病害种类: 调查人员: 调查时间:
样地号调查株数/株感病株数/株感病株率/% 备注
1
2
3
……
n
相关推荐
- T/QGCML 2562-2023 企业内部项目管理跟进系统
- T/ZZB 3150-2023 5G基站信号控制核心器件(环行器、隔离器)用钐钴永磁体
- T∕CFLP 0027-2020 国有企业采购管理规范
- DZ∕T 0217-2020 石油天然气储量估算规范
- T/QLCY 001-2022 学校食堂大宗食品原料采购 食品安全管理规范
- T/ZZB 0125-2016 光学防抖手机摄像模块
- T/CSRME 012-2021 城市地下空间品质评价标准
- T/ZSA 148-2023 产品碳足迹评价种类规则 风力发电机组
- T/CSAE 263-2022 电动汽车驱动电机系统控制器 故障注入测试规范
- T/CPQS XF003-2023 灭火器产品维修、更换及售后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