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T/XMSSAL 0140-2024 供厦标准 茶叶中11种真菌毒素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方法 > 下载地址2
T/XMSSAL 0140-2024 供厦标准 茶叶中11种真菌毒素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方法
- 名 称:T/XMSSAL 0140-2024 供厦标准 茶叶中11种真菌毒素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方法 - 下载地址2
- 类 别:食品团体标准
- 下载地址:[下载地址2]
- 提 取 码:
- 浏览次数:3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目录| 新闻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资料介绍
ICS 71.040.40
CCS C53
厦门市供厦食品安全团体标准
T/XMSSAL 0140—2024
供厦标准 茶叶中11种真菌毒素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方法
Determination of eleven mycotoxins in tea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for Xiamen
2025-01-24发布2025-01-24实施
厦门市食品安全工作联合会 发布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厦门市食品安全工作联合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厦门市食品药品质量检验研究院、厦门海关技术中心、厦门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厦门市食品安全工作联合会、华祥苑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天福茶业有限公司、厦门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福建省鑫龙安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厦门市标准化研究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毛敏、施冰、郑莹媛、徐敦明、林伟琦、林先滨、刘智渊、陈志雄、卢秋华、孙佳、李振良、许晓春。
T/XMSSAL 0140—2024
1
供厦标准 供厦标准 茶叶中 11种真菌毒素的 种真菌毒素的 液相色谱 液相色谱 -串联质谱 串联质谱 测定 方法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红茶、黑茶和乌龙茶等茶叶中黄曲霉毒素B1、黄曲霉毒素B2、黄曲霉毒素G1、黄曲霉毒素G2、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玉米赤霉烯酮、赭曲霉毒素A、T-2毒素、伏马菌素B1、伏马菌素B2和伏马菌素B3等11种真菌毒素化合物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红茶、黑茶和乌龙茶等茶叶中黄曲霉毒素B1、黄曲霉毒素B2、黄曲霉毒素G1、黄曲霉毒素G2、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玉米赤霉烯酮、赭曲霉毒素A、T-2毒素、伏马菌素B1、伏马菌素B2和伏马菌素B3等11种真菌毒素化合物的测定。
2 原理
试样以乙腈-水-甲酸混合溶液作为提取溶液,经免疫亲和柱净化和富集,净化液浓缩、定容和过滤后,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检测,同位素内标法定量。
3 试剂和材料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符合GB/T 6682规定的一级水。
3.1 试剂
3.1.1 乙腈(CH3CN):色谱纯。
3.1.2 甲醇(CH3OH):色谱纯。
3.1.3 甲酸(HCOOH):色谱纯。
3.1.4 乙酸(CH3COOH):色谱纯。
3.1.5 氯化钠(NaCl)。
3.1.6 氯化钾(KCl)。
3.1.7 磷酸氢二钠(Na2HPO4)。
3.1.8 磷酸二氢钾(KH2PO4)。
3.1.9 氢氧化钠(NaOH)
3.1.10 盐酸(HCl)。
3.1.11 吐温-20(C58H114O26)。
3.2 试剂配制
3.2.1 磷酸盐缓冲液(以下简称PBS):称取8.0 g氯化钠(3.1.5),1.2 g磷酸氢二钠(3.1.7),0.2 g磷酸二氢钾(3.1.8),0.2 g氯化钾(3.1.6),用900 mL水溶解,用盐酸(3.1.10)调节pH至7-7.5之间,加水稀释至1000 mL,混匀。
3.2.2 0.5% 吐温-20-PBS溶液:称取5.0 g吐温-20(3.1.11),用PBS溶液稀释至1000 mL,混匀。
3.2.3 40 g/L氢氧化钠溶液:称取40.0 g氢氧化钠(3.1.9),用水溶解后稀释至1000 mL,混匀。
3.2.4 甲醇-乙酸溶液(98+2,v/v):取2 mL乙酸(3.1.4),加入98 mL甲醇(3.1.2),混匀。
3.2.5 乙腈-水-甲酸溶液(84+15+1,v/v):取840 mL乙腈(3.1.1)、10 mL甲酸(3.1.3),加入150
T/XMSSAL 0140—2024
2
mL水,混匀。
3.2.6 乙腈-水溶液(2+8,v/v):取20 mL乙腈(3.1.1),加入80 mL水,混匀。
3.2.7 乙腈-水溶液(1+1,v/v):取50 mL乙腈(3.1.1),加入50 mL水,混匀。
3.2.8 0.1% 甲酸溶液:取1 mL甲酸(3.1.3),用水定容至1000 mL,混匀。
3.2.9 甲醇-乙腈溶液(1+1,v/v):取50 mL甲醇(3.1.2),加入50 mL乙腈(3.1.1),混匀。
3.3 标准品
3.3.1 黄曲霉毒素B1标准品(AFB1,C17H12O6,CAS:1162-65-8):纯度≥98%,或经国家认证并授予标准物质证书的标准品或符合溯源性要求的标准品溶液。
3.3.2 黄曲霉毒素B2标准品(AFB2,C17H14O6,CAS:7220-81-7):纯度≥98%,或经国家认证并授予标准物质证书的标准品或符合溯源性要求的标准品溶液。
3.3.3 黄曲霉毒素G1标准品(AFG1,C17H12O7,CAS:1165-39-5):纯度≥98%,或经国家认证并授予标准物质证书的标准品或符合溯源性要求的标准品溶液。
3.3.4 黄曲霉毒素G2标准品(AFG2,C17H14O7,CAS:7241-98-7):纯度≥98%,或经国家认证并授予标准物质证书的标准品或符合溯源性要求的标准品溶液。
3.3.5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标准品(DON,C15H20O6,CAS:51481-10-8):纯度≥98%,或经国家认证并授予标准物质证书的标准品或符合溯源性要求的标准品溶液。
3.3.6 玉米赤霉烯酮标准品(ZEN,C18H22O5,CAS:17924-92-4)标准溶液(浓度):纯度≥98%,或经国家认证并授予标准物质证书的标准品或符合溯源性要求的标准品溶液。
3.3.7 赭曲霉毒素A标准品(OTA,C20H18ClNO6,CAS:303-47-9):纯度≥98%,或经国家认证并授予标准物质证书的标准品或符合溯源性要求的标准品溶液。
3.3.8 T-2毒素标准品(T-2,C24H34O9,CAS:21259-20-1):纯度≥98%,或经国家认证并授予标准物质证书的标准品或符合溯源性要求的标准品溶液。
3.3.9 伏马菌素B1标准品(FB1,C34H59NO15,CAS:116355-83-0):纯度≥98%,或经国家认证并授予标准物质证书的标准品或符合溯源性要求的标准品溶液。
3.3.10 伏马菌素B2标准品(FB2,C34H59NO14,CAS:116355-84-1):纯度≥98%,或经国家认证并授予标准物质证书的标准品或符合溯源性要求的标准品溶液。
3.3.11 伏马菌素B3标准品(FB3,C34H59NO14,CAS:136379-59-4):纯度≥98%,或经国家认证并授予标准物质证书的标准品或符合溯源性要求的标准品溶液。
3.3.12 同位素内标13C17-AFB1标准品(13C17H12O6)标准溶液(浓度):0.1 μg/mL。
3.3.13 同位素内标13C17-AFB2标准品(13C17H14O6)标准溶液(浓度):0.1 μg/mL。
3.3.14 同位素内标13C17-AFG1标准品(13C17H12O7)标准溶液(浓度):0.1 μg/mL。
3.3.15 同位素内标13C17-AFG2标准品(13C17H14O7)标准溶液(浓度):0.1 μg/mL。
3.3.16 同位素内标13C15-DON标准品(13C15H20O6)标准溶液(浓度):12.5 μg/mL。
3.3.17 同位素内标13C18-ZEN标准品(13C18H22O5)标准溶液(浓度):12.5 μg/mL。
3.3.18 同位素内标13C20-OTA标准品(13C20H18ClNO6)标准溶液(浓度):0.2 μg/mL。
3.3.19 同位素内标13C24-T-2标准品(13C24H34O9)标准溶液(浓度):0.5 μg/mL。
3.3.20 同位素内标13C34-FB1标准品(13C34H59NO15)标准溶液(浓度):5 μg/mL。
3.3.21 同位素内标13C34-FB2标准品(13C34H59NO14)标准溶液(浓度):5 μg/mL。
3.3.22 同位素内标13C34-FB3标准品(13C34H59NO14)标准溶液(浓度):5 μg/mL。
注: 同位素标准品浓度可适度变化,并在使用中依据标准溶液配制方法进行必要的稀释等。
3.4 标准溶液配制
T/XMSSAL 0140—2024
3
3.4.1 单一标准储备液:用乙腈-水(1+1)溶解或稀释FB1、FB2、FB3的标准品,用甲醇溶解或稀释其他8种真菌毒素的标准品,配制11种真菌毒素化合物单一标准储备液,分别置于10 mL棕色容量瓶中,FB1、FB2、FB3储备液在2℃ ~ 8℃下避光保存,其他真菌毒素储备液在-18℃下避光保存,有效期12个月。
3.4.2 混合标准储备液:分别移取一定体积的FB1、FB2和FB3单一标准储备液于10 mL棕色容量瓶中,用乙腈-水溶液(1+1)定容至刻度,混匀,配制伏马菌素混合标准储备液,浓度分别为75、75、75 μg/mL;分别移取一定体积的AFB1、AFB2、AFG1、AFG2、DON、T-2、OTA、ZEN真菌毒素化合物单一标准储备液于10 mL棕色容量瓶中,用甲醇定容至刻度,混匀,配制8种真菌毒素混合标准储备液,浓度分别为1.0、1.0、1.0、1.0、50、12.5、2.5、50 μg /mL。混合标准储备液分别转移至棕色玻璃瓶中避光保存,伏马菌素混合标准储备液在2℃ ~ 8℃下保存,其他8种真菌毒素混合标准储备液在-18℃下保存,有效期6个月。
3.4.3 混合同位素内标工作液:分别移取一定体积的13C34-FB1、13C34-FB2、13C34-FB3的同位素标准溶液于5 mL棕色容量瓶中,用乙腈-水溶液(1+1)定容至刻度,混匀,配制伏马菌素同位素内标工作液,浓度为0.5 g/mL;分别移取一定体积的13C17-AFB1、13C17-AFB2、13C17-AFG1、13C17-AFG2、13C15-DON、13C24-T-2、13C20-OTA、13C18-ZEN同位素标准溶液于另一5 mL棕色容量瓶中,用甲醇定容至刻度,混匀,配制8种真菌毒素同位素内标工作液,浓度分别为0.01、0.01、0.01、0.01、1.25、0.05、0.02、1.25 g/mL。混合同位素内标工作液分别转移至棕色玻璃瓶中避光保存,伏马菌素同位素内标工作液在2℃ ~ 8℃下保存, 8种真菌毒素同位素内标工作液在-18℃下保存,有效期3个月。
3.4.4 标准系列工作液:分别准确移取一定体积伏马菌素混合标准储备液1、8种真菌毒素混合标准储备液2、伏马菌素同位素内标工作液和8种真菌毒素同位素内标工作液,用初始流动相稀释配制成不同浓度点的系列混合标准工作液,标准系列浓度见附录A.1,临用现配。
3.5 材料
3.5.1 广泛pH试纸:pH范围1~14。
3.5.2 真菌毒素六合一免疫亲和柱(柱性能验证方法参见附录B)。
3.5.3 一次性微孔滤头:带0.22 μm PTFE微孔滤膜。
4 仪器和设备
4.1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配有电喷雾离子源。
4.2 天平:感量分别为0.1 g、0.01 g和0.1 mg。
4.3 涡旋混合器。
4.4 涡旋振荡器
4.5 高速离心机:≥10000 r/min。
4.6 固相萃取装置。
4.7 氮吹仪。
4.8 高速粉碎机:≥10000 r/min。
4.9 筛网:1 mm-2 mm试验筛孔径。
5 分析步骤
使用不同厂商的免疫亲和柱,在样品上、淋洗脱操作方面可能会略有应 该按照供使用不同厂商的免疫亲和柱,在样品上、淋洗脱操作方面可能会略有应 该按照供使用不同厂商的免疫亲和柱,在样品上、淋洗脱操作方面可能会略有应 该按照供使用不同厂商的免疫亲和柱,在样品上、淋洗脱操作方面可能会略有应 该按照供使用不同厂商的免疫亲和柱,在样品上、淋洗脱操作方面可能会略有应 该按照供使用不同厂商的免疫亲和柱,在样品上、淋洗脱操作方面可能会略有应 该按照供使用不同厂商的免疫亲和柱,在样品上、淋洗脱操作方面可能会略有应 该按照供使用不同厂商的免疫亲和柱,在样品上、淋洗脱操作方面可能会略有应 该按照供使用不同厂商的免疫亲和柱,在样品上、淋洗脱操作方面可能会略有应 该按照供使用不同厂商的免疫亲和柱,在样品上、淋洗脱操作方面可能会略有应 该按照供使用不同厂商的免疫亲和柱,在样品上、淋洗脱操作方面可能会略有应 该按照供使用不同厂商的免疫亲和柱,在样品上、淋洗脱操作方面可能会略有应 该按照供使用不同厂商的免疫亲和柱,在样品上、淋洗脱操作方面可能会略有应 该按照供使用不同厂商的免疫亲和柱,在样品上、淋洗脱操作方面可能会略有应 该按照供使用不同厂商的免疫亲和柱,在样品上、淋洗脱操作方面可能会略有应 该按照供使用不同厂商的免疫亲和柱,在样品上、淋洗脱操作方面可能会略有应 该按照供使用不同厂商的免疫亲和柱,在样品上、淋洗脱操作方面可能会略有应 该按照供使用不同厂商的免疫亲和柱,在样品上、淋洗脱操作方面可能会略有应 该按照供使用不同厂商的免疫亲和柱,在样品上、淋洗脱操作方面可能会略有应 该按照供使用不同厂商的免疫亲和柱,在样品上、淋洗脱操作方面可能会略有应 该按照供使用不同厂商的免疫亲和柱,在样品上、淋洗脱操作方面可能会略有应 该按照供使用不同厂商的免疫亲和柱,在样品上、淋洗脱操作方面可能会略有应 该按照供使用不同厂商的免疫亲和柱,在样品上、淋洗脱操作方面可能会略有应 该按照供使用不同厂商的免疫亲和柱,在样品上、淋洗脱操作方面可能会略有应 该按照供商所提供的操作说明书要求进行。 商所提供的操作说明书要求进行。 商所提供的操作说明书要求进行。 商所提供的操作说明书要求进行。 商所提供的操作说明书要求进行。 商所提供的操作说明书要求进行。 商所提供的操作说明书要求进行。 商所提供的操作说明书要求进行。
T/XMSSAL 0140—2024
4
警示:整个分析操作过程应在指定区域内进行。该避光(直射阳)、具备相对独立的台和废弃物存放 警示:整个分析操作过程应在指定区域内进行。该避光(直射阳)、具备相对独立的台和废弃物存放 警示:整个分析操作过程应在指定区域内进行。该避光(直射阳)、具备相对独立的台和废弃物存放 警示:整个分析操作过程应在指定区域内进行。该避光(直射阳)、具备相对独立的台和废弃物存放 警示:整个分析操作过程应在指定区域内进行。该避光(直射阳)、具备相对独立的台和废弃物存放 警示:整个分析操作过程应在指定区域内进行。该避光(直射阳)、具备相对独立的台和废弃物存放 警示:整个分析操作过程应在指定区域内进行。该避光(直射阳)、具备相对独立的台和废弃物存放 装置。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操作者应按照接触剧毒物的要求采取相保护措施5.1 试样制备
取不少于 取不少于 500 g样品 用高速粉碎 机将其用高速粉碎 机将其用高速粉碎 机将其用高速粉碎 机将其用高速粉碎 机将其用高速粉碎 机将其混匀 ,使其全部通过 ,使其全部通过 ,使其全部通过 ,使其全部通过 2 mm的筛网, 混合均匀后 混合均匀后 混合均匀后 储存于 储存于 样品瓶中,干燥密封保存用于检测。 样品瓶中,干燥密封保存用于检测。 样品瓶中,干燥密封保存用于检测。 样品瓶中,干燥密封保存用于检测。 样品瓶中,干燥密封保存用于检测。 样品瓶中,干燥密封保存用于检测。 样品瓶中,干燥密封保存用于检测。 样品瓶中,干燥密封保存用于检测。
5.2 试样提取
称取 2 g(精确到 (精确到 0.01 g)均质试样于 )均质试样于 )均质试样于 )均质试样于 50 mL离心管中, 离心管中, 加入同位素内标工作液 加入同位素内标工作液 加入同位素内标工作液 加入同位素内标工作液 加入同位素内标工作液 加入同位素内标工作液 1和同位素内标工 和同位素内标工 和同位素内标工 和同位素内标工 作液 2各 200 μL,涡旋 1 min,加入 20 mL乙腈 -水-甲酸 (84+15+1)(3.2.5),再涡旋振荡 再涡旋振荡 再涡旋振荡 (4.4)提 取 30 min。10000 r/min离心 5 min,准确移取上清液 ,准确移取上清液 ,准确移取上清液 ,准确移取上清液 ,准确移取上清液 5 mL,用 0.5% 吐温 -20-PBS溶液 (3.2.2)稀释至 稀释至 45 mL,用氢氧化钠 用氢氧化钠 溶液( 溶液( 40 g/L)(3.2.3)调节 pH至 6~8范围 ,最后定容至 最后定容至 最后定容至 50 mL,上清液备用 上清液备用 。
5.3 试样净化
临用前将低温下保存的免疫 临用前将低温下保存的免疫 临用前将低温下保存的免疫 临用前将低温下保存的免疫 临用前将低温下保存的免疫 临用前将低温下保存的免疫 亲和柱 亲和柱 (3.5.2)恢复至室温。 恢复至室温。 恢复至室温。
将注射器筒联接于免疫亲和柱上,述稀释后样液 转移至中调节下滴速度控制将注射器筒联接于免疫亲和柱上,述稀释后样液 转移至中调节下滴速度控制将注射器筒联接于免疫亲和柱上,述稀释后样液 转移至中调节下滴速度控制将注射器筒联接于免疫亲和柱上,述稀释后样液 转移至中调节下滴速度控制将注射器筒联接于免疫亲和柱上,述稀释后样液 转移至中调节下滴速度控制将注射器筒联接于免疫亲和柱上,述稀释后样液 转移至中调节下滴速度控制将注射器筒联接于免疫亲和柱上,述稀释后样液 转移至中调节下滴速度控制将注射器筒联接于免疫亲和柱上,述稀释后样液 转移至中调节下滴速度控制将注射器筒联接于免疫亲和柱上,述稀释后样液 转移至中调节下滴速度控制将注射器筒联接于免疫亲和柱上,述稀释后样液 转移至中调节下滴速度控制将注射器筒联接于免疫亲和柱上,述稀释后样液 转移至中调节下滴速度控制将注射器筒联接于免疫亲和柱上,述稀释后样液 转移至中调节下滴速度控制将注射器筒联接于免疫亲和柱上,述稀释后样液 转移至中调节下滴速度控制将注射器筒联接于免疫亲和柱上,述稀释后样液 转移至中调节下滴速度控制将注射器筒联接于免疫亲和柱上,述稀释后样液 转移至中调节下滴速度控制将注射器筒联接于免疫亲和柱上,述稀释后样液 转移至中调节下滴速度控制将注射器筒联接于免疫亲和柱上,述稀释后样液 转移至中调节下滴速度控制将注射器筒联接于免疫亲和柱上,述稀释后样液 转移至中调节下滴速度控制将注射器筒联接于免疫亲和柱上,述稀释后样液 转移至中调节下滴速度控制将注射器筒联接于免疫亲和柱上,述稀释后样液 转移至中调节下滴速度控制将注射器筒联接于免疫亲和柱上,述稀释后样液 转移至中调节下滴速度控制将注射器筒联接于免疫亲和柱上,述稀释后样液 转移至中调节下滴速度控制以每秒 以每秒 1~2滴的流速通过免疫亲和柱,直至空气进入中。依次用 滴的流速通过免疫亲和柱,直至空气进入中。依次用 滴的流速通过免疫亲和柱,直至空气进入中。依次用 滴的流速通过免疫亲和柱,直至空气进入中。依次用 滴的流速通过免疫亲和柱,直至空气进入中。依次用 滴的流速通过免疫亲和柱,直至空气进入中。依次用 滴的流速通过免疫亲和柱,直至空气进入中。依次用 滴的流速通过免疫亲和柱,直至空气进入中。依次用 滴的流速通过免疫亲和柱,直至空气进入中。依次用 滴的流速通过免疫亲和柱,直至空气进入中。依次用 滴的流速通过免疫亲和柱,直至空气进入中。依次用 滴的流速通过免疫亲和柱,直至空气进入中。依次用 滴的流速通过免疫亲和柱,直至空气进入中。依次用 滴的流速通过免疫亲和柱,直至空气进入中。依次用 滴的流速通过免疫亲和柱,直至空气进入中。依次用 10 mL 0.5% 吐温 -20-PBS溶液 (3.2.2)、10 mL PBS溶液 (3.2.1)淋洗免疫亲和柱,弃去全部流出液抽干小。 淋洗免疫亲和柱,弃去全部流出液抽干小。 淋洗免疫亲和柱,弃去全部流出液抽干小。 淋洗免疫亲和柱,弃去全部流出液抽干小。 淋洗免疫亲和柱,弃去全部流出液抽干小。 淋洗免疫亲和柱,弃去全部流出液抽干小。 淋洗免疫亲和柱,弃去全部流出液抽干小。 淋洗免疫亲和柱,弃去全部流出液抽干小。 淋洗免疫亲和柱,弃去全部流出液抽干小。 淋洗免疫亲和柱,弃去全部流出液抽干小。
加入 3 mL甲醇 -乙酸( 98+2)(3.2.4)洗脱亲和柱,控制 洗脱亲和柱,控制 洗脱亲和柱,控制 洗脱亲和柱,控制 1滴/秒的下滴速度, 秒的下滴速度, 秒的下滴速度, 秒的下滴速度, 秒的下滴速度, 抽干亲和柱, 抽干亲和柱, 抽干亲和柱, 收集 全部洗脱液至试管中 全部洗脱液至试管中 全部洗脱液至试管中 全部洗脱液至试管中 ,在 45 ℃氮气缓慢将洗脱液吹至近干 氮气缓慢将洗脱液吹至近干 氮气缓慢将洗脱液吹至近干 氮气缓慢将洗脱液吹至近干 氮气缓慢将洗脱液吹至近干 氮气缓慢将洗脱液吹至近干 ,加入 0.5 mL初始流动相复溶 初始流动相复溶 ,0.22 μm滤 膜(3.5.3)过滤,待进样。 过滤,待进样。 过滤,待进样。 过滤,待进样。
5.4 仪器参考条件
5.4.1 液相色谱参考条件:
a) 液相色谱柱:C18柱,3.0 mm×150 mm,2.5 μm,或同等性能色谱柱。
b) 柱温:35 ℃。
c) 进样量:5 μL。
d) 梯度洗脱条件:见表1,流动相A:含有0.1% 0.1% 甲酸的水溶液;流动相B:甲醇:乙腈(1+1 )。
表1 梯度洗脱条件
时间
min
流动相A
%
流动相B
%
流速
mL/min
0.0
80
20
0.4
1.0
80
20
0.4
3.0
60
40
0.4
4.5
60
40
0.4
11.1
0
100
0.4
12.1
0
100
0.4
12.5
80
20
0.4
15.0
80
20
0.4
5.4.2 质谱参考条件
T/XMSSAL 0140—2024
5
a) 离子源:电喷雾离子源;
b) 质谱参数:见表2;
c) 扫描方式:正离子模式(ESI+),负离子模式(ESI-);
d) 检测方式:多反应监测模式(MRM),化合物的离子对、去簇电压和碰撞能见表3。
表2 质谱参数
扫描方式
气帘气
(CUR)/psi
喷雾气
(GS1)/psi
辅助加热气(GS2)/psi
电喷雾电压(IS)/V
离子源温度(TEM)/℃
正离子扫描
30
50
65
5500
500
负离子扫描
30
50
65
-4500
500
表3 11种真菌毒素及其同位素内标的扫描方式和多反应监测模式(MRM)参数
化合物
母离子
(m/z)
子离子
(m/z)
去簇电压
(V)
碰撞能量
(eV)
电离模式
ESI
AFB1
313.1
284.9*/240.9
90
30/47
+
AFB2
315.0
287.1*/259.2
90
35/37
+
AFG1
329.1
243.3*/215.0
90
34/43
+
AFG2
331.0
245.0*/285.1
80
40/37
+
DON
297.1
249.0*/231.0
40
15/16
+
T-2
484.1
305.1*/185.0
40
19/27
+
FB1
722.3
352.1*/334.3
40
49/53
+
FB2
706.2
336.2*/354.3
40
49/44
+
FB3
706.2
336.3*/354.3
40
49/44
+
OTA
404.1
239.1*/358.1
40
32/20
+
ZEN
317.2
175.1*/131.3
−90
−30/−36
-
13C17-AFB1
330.3
301.2
115
31
+
13C17-AFB2
332.0
303.2
100
38
+
13C17-AFG1
346.3
257.1
70
40
+
13C17-AFG2
348.2
259.0
55
43
+
13C15-DON
312.2
263.2
60
17
+
13C24-T-2
508.3
322.1
40
19
+
13C34-FB1
756.3
356.4
50
43
+
13C34-FB2
740.4
358.4
50
53
+
13C34-FB3
740.4
358.4
75
53
+
13C20-OTA
424.1
250.0
50
34
+
13C18-ZEN
335.0
185.2
-90
-30
-
*为定量离子
5.5 定性测定
T/XMSSAL 0140—2024
6
试样中目标化合物色谱峰的保留时间与相应标准色谱峰的保留时间相比较,变化范围应在±2.5%之
内。同一检测批次,对同一化合物,样品中目标化合物的两个子离子的相对丰度比与浓度相当的标准溶
液相比,其允许偏差不超过表4规定的范围。
表4 定性时相对离子丰度的最大允许偏差
相对离子丰度 >50% 20%~50% 10%~20% ≤10%
允许的相对偏差 ±20% ±25% ±30% ±50%
5.6 标准曲线的制作
将标准系列工作液分别注入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中,测定相应的峰面积,以标准系列工作液中目
标化合物的浓度为横坐标,以目标化合物的定量离子的色谱峰面积与对应同位素内标化合物色谱峰面
积的比值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5.7 试样溶液的测定
将试样溶液注入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中,得到试样中各目标化合物的响应值与对应同位素内标化
合物响应值的比值,根据标准曲线得到待测液中各目标化合物的浓度。试液中待测物的响应值应在标准
曲线线性范围内,超过线性范围则应适当减少净化上样量后重新测定。
5.8 空白试验
除不加试样外,按5.2和5.3的步骤做空白实验。
6 分析结果的表述
试样中各目标化合物的含量按式(1)计算:
f
m
V
X
1000
1000
……………………………………(1)
式中:
X —— 试样中待测真菌毒素的含量,单位为微克每千克(μg/kg);
—— 由标准曲线计算得到的试样溶液中待测真菌毒素的浓度,单位为纳克每毫升(ng/mL);
V —— 试样的最终定容体积,单位为毫升(mL);
f —— 稀释倍数;
m —— 试样质量,单位为克(g);
1000 —— 单位换算系数。
计算结果时需扣出空白值,计算结果保留3 位有效数字。
7 精密度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20%。
T/XMSSAL 0140—2024
7
8 其他
本方法11种真菌毒素的检出限和定量限见表4。
表5 11种真菌毒素的检出限和定量限
名称
检出限(μg/kg)
定量限(μg/kg)
AFB1
0.03
0.1
AFB2
0.03
0.1
AFG1
0.03
0.1
AFG2
0.03
0.1
DON
1.5
5.0
T-2
0.3
1.0
FB1
1.0
3.0
FB2
1.0
3.0
FB3
1.0
3.0
OTA
0.1
0.3
ZEN
1.5
5.0
T/XMSSAL 0140—2024
8
A
A 附录A (资料性) 标准溶液参考浓度
A.1 标准系列工作液 标准系列工作液 标准系列工作液 参考浓度见表 参考浓度见表 参考浓度见表 A.1 。
表A.1 标准系列工作液参考浓度 标准系列工作液参考浓度 标准系列工作液参考浓度 标准系列工作液参考浓度 标准系列工作液参考浓度
化合物名称
系列1(ng/mL)
系列2(ng/mL)
系列3(ng/mL)
系列4(ng/mL)
系列5(ng/mL)
AFB1
0.1
0.5
1.0
2.0
5.0
AFB2
0.1
0.5
1.0
2.0
5.0
AFG1
0.1
0.5
1.0
2.0
5.0
AFG2
0.1
0.5
1.0
2.0
5.0
DON
5.0
25.0
50
100
250
T-2
1.25
6.25
12.5
25
62.5
FB1
7.5
37.5
75
150
375
FB2
7.5
37.5
75
150
375
FB3
7.5
37.5
75
150
375
OTA
0.25
1.25
2.5
5.0
12.5
ZEN
5.0
25.0
50
100
250
13C17-AFB1
1.0
13C17-AFB2
1.0
13C17-AFG1
1.0
13C17-AFG2
1.0
13C15-DON
125
13C24-T-2
5.0
13C34-FB1
50
13C34-FB2
50
13C34-FB3
50
13C20-OTA
2.0
13C18-ZEN
125
注: 可根据试样中待测毒素的浓度调整标准系列范围及中间点的浓度。
T/XMSSAL 0140—2024
9
B
B 附录B (资料性) 免疫亲和柱性能验证方法
B.1 验证方法 验证方法
分别准确移取伏马菌素混合标准储备液和8种真菌毒素混合标准储备液各120 μL,加入30 mLPBS溶液,混匀。取同一批次3根免疫亲和柱,每根柱的上样量为10 mL。经上样、淋洗、洗脱,收集全部洗脱液于50 ℃下氮气吹干,1 mL初始流动相复溶。微孔过滤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测定各真菌毒素的含量。
B.2 结果判定 结果判定
11种真菌毒素回收率均≥80%,说明满足柱容量、柱回收率和交叉反应率,为可使用商品。
T/XMSSAL 0140—2024
10
C
C 附录C (资料性) 11种真菌毒素及同位素内标化合物多反应监测(MRM)离子色谱图
C.1 11 种真菌毒素及同位内标化合物 种真菌毒素及同位内标化合物 种真菌毒素及同位内标化合物 种真菌毒素及同位内标化合物 种真菌毒素及同位内标化合物 种真菌毒素及同位内标化合物 种真菌毒素及同位内标化合物 种真菌毒素及同位内标化合物 多反应监测 多反应监测 多反应监测 (MRM) (MRM)离子 色谱图 色谱图 见 C.1 。
表C.1 11种真菌毒素及同位内标化合物 种真菌毒素及同位内标化合物 种真菌毒素及同位内标化合物 种真菌毒素及同位内标化合物 种真菌毒素及同位内标化合物 种真菌毒素及同位内标化合物 种真菌毒素及同位内标化合物 种真菌毒素及同位内标化合物 多反应监测 多反应监测 多反应监测 (MRM) (MRM)离子 色谱图 色谱图
T/XMSSAL 0140—2024
11
CCS C53
厦门市供厦食品安全团体标准
T/XMSSAL 0140—2024
供厦标准 茶叶中11种真菌毒素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方法
Determination of eleven mycotoxins in tea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for Xiamen
2025-01-24发布2025-01-24实施
厦门市食品安全工作联合会 发布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厦门市食品安全工作联合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厦门市食品药品质量检验研究院、厦门海关技术中心、厦门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厦门市食品安全工作联合会、华祥苑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天福茶业有限公司、厦门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福建省鑫龙安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厦门市标准化研究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毛敏、施冰、郑莹媛、徐敦明、林伟琦、林先滨、刘智渊、陈志雄、卢秋华、孙佳、李振良、许晓春。
T/XMSSAL 0140—2024
1
供厦标准 供厦标准 茶叶中 11种真菌毒素的 种真菌毒素的 液相色谱 液相色谱 -串联质谱 串联质谱 测定 方法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红茶、黑茶和乌龙茶等茶叶中黄曲霉毒素B1、黄曲霉毒素B2、黄曲霉毒素G1、黄曲霉毒素G2、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玉米赤霉烯酮、赭曲霉毒素A、T-2毒素、伏马菌素B1、伏马菌素B2和伏马菌素B3等11种真菌毒素化合物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红茶、黑茶和乌龙茶等茶叶中黄曲霉毒素B1、黄曲霉毒素B2、黄曲霉毒素G1、黄曲霉毒素G2、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玉米赤霉烯酮、赭曲霉毒素A、T-2毒素、伏马菌素B1、伏马菌素B2和伏马菌素B3等11种真菌毒素化合物的测定。
2 原理
试样以乙腈-水-甲酸混合溶液作为提取溶液,经免疫亲和柱净化和富集,净化液浓缩、定容和过滤后,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检测,同位素内标法定量。
3 试剂和材料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符合GB/T 6682规定的一级水。
3.1 试剂
3.1.1 乙腈(CH3CN):色谱纯。
3.1.2 甲醇(CH3OH):色谱纯。
3.1.3 甲酸(HCOOH):色谱纯。
3.1.4 乙酸(CH3COOH):色谱纯。
3.1.5 氯化钠(NaCl)。
3.1.6 氯化钾(KCl)。
3.1.7 磷酸氢二钠(Na2HPO4)。
3.1.8 磷酸二氢钾(KH2PO4)。
3.1.9 氢氧化钠(NaOH)
3.1.10 盐酸(HCl)。
3.1.11 吐温-20(C58H114O26)。
3.2 试剂配制
3.2.1 磷酸盐缓冲液(以下简称PBS):称取8.0 g氯化钠(3.1.5),1.2 g磷酸氢二钠(3.1.7),0.2 g磷酸二氢钾(3.1.8),0.2 g氯化钾(3.1.6),用900 mL水溶解,用盐酸(3.1.10)调节pH至7-7.5之间,加水稀释至1000 mL,混匀。
3.2.2 0.5% 吐温-20-PBS溶液:称取5.0 g吐温-20(3.1.11),用PBS溶液稀释至1000 mL,混匀。
3.2.3 40 g/L氢氧化钠溶液:称取40.0 g氢氧化钠(3.1.9),用水溶解后稀释至1000 mL,混匀。
3.2.4 甲醇-乙酸溶液(98+2,v/v):取2 mL乙酸(3.1.4),加入98 mL甲醇(3.1.2),混匀。
3.2.5 乙腈-水-甲酸溶液(84+15+1,v/v):取840 mL乙腈(3.1.1)、10 mL甲酸(3.1.3),加入150
T/XMSSAL 0140—2024
2
mL水,混匀。
3.2.6 乙腈-水溶液(2+8,v/v):取20 mL乙腈(3.1.1),加入80 mL水,混匀。
3.2.7 乙腈-水溶液(1+1,v/v):取50 mL乙腈(3.1.1),加入50 mL水,混匀。
3.2.8 0.1% 甲酸溶液:取1 mL甲酸(3.1.3),用水定容至1000 mL,混匀。
3.2.9 甲醇-乙腈溶液(1+1,v/v):取50 mL甲醇(3.1.2),加入50 mL乙腈(3.1.1),混匀。
3.3 标准品
3.3.1 黄曲霉毒素B1标准品(AFB1,C17H12O6,CAS:1162-65-8):纯度≥98%,或经国家认证并授予标准物质证书的标准品或符合溯源性要求的标准品溶液。
3.3.2 黄曲霉毒素B2标准品(AFB2,C17H14O6,CAS:7220-81-7):纯度≥98%,或经国家认证并授予标准物质证书的标准品或符合溯源性要求的标准品溶液。
3.3.3 黄曲霉毒素G1标准品(AFG1,C17H12O7,CAS:1165-39-5):纯度≥98%,或经国家认证并授予标准物质证书的标准品或符合溯源性要求的标准品溶液。
3.3.4 黄曲霉毒素G2标准品(AFG2,C17H14O7,CAS:7241-98-7):纯度≥98%,或经国家认证并授予标准物质证书的标准品或符合溯源性要求的标准品溶液。
3.3.5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标准品(DON,C15H20O6,CAS:51481-10-8):纯度≥98%,或经国家认证并授予标准物质证书的标准品或符合溯源性要求的标准品溶液。
3.3.6 玉米赤霉烯酮标准品(ZEN,C18H22O5,CAS:17924-92-4)标准溶液(浓度):纯度≥98%,或经国家认证并授予标准物质证书的标准品或符合溯源性要求的标准品溶液。
3.3.7 赭曲霉毒素A标准品(OTA,C20H18ClNO6,CAS:303-47-9):纯度≥98%,或经国家认证并授予标准物质证书的标准品或符合溯源性要求的标准品溶液。
3.3.8 T-2毒素标准品(T-2,C24H34O9,CAS:21259-20-1):纯度≥98%,或经国家认证并授予标准物质证书的标准品或符合溯源性要求的标准品溶液。
3.3.9 伏马菌素B1标准品(FB1,C34H59NO15,CAS:116355-83-0):纯度≥98%,或经国家认证并授予标准物质证书的标准品或符合溯源性要求的标准品溶液。
3.3.10 伏马菌素B2标准品(FB2,C34H59NO14,CAS:116355-84-1):纯度≥98%,或经国家认证并授予标准物质证书的标准品或符合溯源性要求的标准品溶液。
3.3.11 伏马菌素B3标准品(FB3,C34H59NO14,CAS:136379-59-4):纯度≥98%,或经国家认证并授予标准物质证书的标准品或符合溯源性要求的标准品溶液。
3.3.12 同位素内标13C17-AFB1标准品(13C17H12O6)标准溶液(浓度):0.1 μg/mL。
3.3.13 同位素内标13C17-AFB2标准品(13C17H14O6)标准溶液(浓度):0.1 μg/mL。
3.3.14 同位素内标13C17-AFG1标准品(13C17H12O7)标准溶液(浓度):0.1 μg/mL。
3.3.15 同位素内标13C17-AFG2标准品(13C17H14O7)标准溶液(浓度):0.1 μg/mL。
3.3.16 同位素内标13C15-DON标准品(13C15H20O6)标准溶液(浓度):12.5 μg/mL。
3.3.17 同位素内标13C18-ZEN标准品(13C18H22O5)标准溶液(浓度):12.5 μg/mL。
3.3.18 同位素内标13C20-OTA标准品(13C20H18ClNO6)标准溶液(浓度):0.2 μg/mL。
3.3.19 同位素内标13C24-T-2标准品(13C24H34O9)标准溶液(浓度):0.5 μg/mL。
3.3.20 同位素内标13C34-FB1标准品(13C34H59NO15)标准溶液(浓度):5 μg/mL。
3.3.21 同位素内标13C34-FB2标准品(13C34H59NO14)标准溶液(浓度):5 μg/mL。
3.3.22 同位素内标13C34-FB3标准品(13C34H59NO14)标准溶液(浓度):5 μg/mL。
注: 同位素标准品浓度可适度变化,并在使用中依据标准溶液配制方法进行必要的稀释等。
3.4 标准溶液配制
T/XMSSAL 0140—2024
3
3.4.1 单一标准储备液:用乙腈-水(1+1)溶解或稀释FB1、FB2、FB3的标准品,用甲醇溶解或稀释其他8种真菌毒素的标准品,配制11种真菌毒素化合物单一标准储备液,分别置于10 mL棕色容量瓶中,FB1、FB2、FB3储备液在2℃ ~ 8℃下避光保存,其他真菌毒素储备液在-18℃下避光保存,有效期12个月。
3.4.2 混合标准储备液:分别移取一定体积的FB1、FB2和FB3单一标准储备液于10 mL棕色容量瓶中,用乙腈-水溶液(1+1)定容至刻度,混匀,配制伏马菌素混合标准储备液,浓度分别为75、75、75 μg/mL;分别移取一定体积的AFB1、AFB2、AFG1、AFG2、DON、T-2、OTA、ZEN真菌毒素化合物单一标准储备液于10 mL棕色容量瓶中,用甲醇定容至刻度,混匀,配制8种真菌毒素混合标准储备液,浓度分别为1.0、1.0、1.0、1.0、50、12.5、2.5、50 μg /mL。混合标准储备液分别转移至棕色玻璃瓶中避光保存,伏马菌素混合标准储备液在2℃ ~ 8℃下保存,其他8种真菌毒素混合标准储备液在-18℃下保存,有效期6个月。
3.4.3 混合同位素内标工作液:分别移取一定体积的13C34-FB1、13C34-FB2、13C34-FB3的同位素标准溶液于5 mL棕色容量瓶中,用乙腈-水溶液(1+1)定容至刻度,混匀,配制伏马菌素同位素内标工作液,浓度为0.5 g/mL;分别移取一定体积的13C17-AFB1、13C17-AFB2、13C17-AFG1、13C17-AFG2、13C15-DON、13C24-T-2、13C20-OTA、13C18-ZEN同位素标准溶液于另一5 mL棕色容量瓶中,用甲醇定容至刻度,混匀,配制8种真菌毒素同位素内标工作液,浓度分别为0.01、0.01、0.01、0.01、1.25、0.05、0.02、1.25 g/mL。混合同位素内标工作液分别转移至棕色玻璃瓶中避光保存,伏马菌素同位素内标工作液在2℃ ~ 8℃下保存, 8种真菌毒素同位素内标工作液在-18℃下保存,有效期3个月。
3.4.4 标准系列工作液:分别准确移取一定体积伏马菌素混合标准储备液1、8种真菌毒素混合标准储备液2、伏马菌素同位素内标工作液和8种真菌毒素同位素内标工作液,用初始流动相稀释配制成不同浓度点的系列混合标准工作液,标准系列浓度见附录A.1,临用现配。
3.5 材料
3.5.1 广泛pH试纸:pH范围1~14。
3.5.2 真菌毒素六合一免疫亲和柱(柱性能验证方法参见附录B)。
3.5.3 一次性微孔滤头:带0.22 μm PTFE微孔滤膜。
4 仪器和设备
4.1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配有电喷雾离子源。
4.2 天平:感量分别为0.1 g、0.01 g和0.1 mg。
4.3 涡旋混合器。
4.4 涡旋振荡器
4.5 高速离心机:≥10000 r/min。
4.6 固相萃取装置。
4.7 氮吹仪。
4.8 高速粉碎机:≥10000 r/min。
4.9 筛网:1 mm-2 mm试验筛孔径。
5 分析步骤
使用不同厂商的免疫亲和柱,在样品上、淋洗脱操作方面可能会略有应 该按照供使用不同厂商的免疫亲和柱,在样品上、淋洗脱操作方面可能会略有应 该按照供使用不同厂商的免疫亲和柱,在样品上、淋洗脱操作方面可能会略有应 该按照供使用不同厂商的免疫亲和柱,在样品上、淋洗脱操作方面可能会略有应 该按照供使用不同厂商的免疫亲和柱,在样品上、淋洗脱操作方面可能会略有应 该按照供使用不同厂商的免疫亲和柱,在样品上、淋洗脱操作方面可能会略有应 该按照供使用不同厂商的免疫亲和柱,在样品上、淋洗脱操作方面可能会略有应 该按照供使用不同厂商的免疫亲和柱,在样品上、淋洗脱操作方面可能会略有应 该按照供使用不同厂商的免疫亲和柱,在样品上、淋洗脱操作方面可能会略有应 该按照供使用不同厂商的免疫亲和柱,在样品上、淋洗脱操作方面可能会略有应 该按照供使用不同厂商的免疫亲和柱,在样品上、淋洗脱操作方面可能会略有应 该按照供使用不同厂商的免疫亲和柱,在样品上、淋洗脱操作方面可能会略有应 该按照供使用不同厂商的免疫亲和柱,在样品上、淋洗脱操作方面可能会略有应 该按照供使用不同厂商的免疫亲和柱,在样品上、淋洗脱操作方面可能会略有应 该按照供使用不同厂商的免疫亲和柱,在样品上、淋洗脱操作方面可能会略有应 该按照供使用不同厂商的免疫亲和柱,在样品上、淋洗脱操作方面可能会略有应 该按照供使用不同厂商的免疫亲和柱,在样品上、淋洗脱操作方面可能会略有应 该按照供使用不同厂商的免疫亲和柱,在样品上、淋洗脱操作方面可能会略有应 该按照供使用不同厂商的免疫亲和柱,在样品上、淋洗脱操作方面可能会略有应 该按照供使用不同厂商的免疫亲和柱,在样品上、淋洗脱操作方面可能会略有应 该按照供使用不同厂商的免疫亲和柱,在样品上、淋洗脱操作方面可能会略有应 该按照供使用不同厂商的免疫亲和柱,在样品上、淋洗脱操作方面可能会略有应 该按照供使用不同厂商的免疫亲和柱,在样品上、淋洗脱操作方面可能会略有应 该按照供使用不同厂商的免疫亲和柱,在样品上、淋洗脱操作方面可能会略有应 该按照供商所提供的操作说明书要求进行。 商所提供的操作说明书要求进行。 商所提供的操作说明书要求进行。 商所提供的操作说明书要求进行。 商所提供的操作说明书要求进行。 商所提供的操作说明书要求进行。 商所提供的操作说明书要求进行。 商所提供的操作说明书要求进行。
T/XMSSAL 0140—2024
4
警示:整个分析操作过程应在指定区域内进行。该避光(直射阳)、具备相对独立的台和废弃物存放 警示:整个分析操作过程应在指定区域内进行。该避光(直射阳)、具备相对独立的台和废弃物存放 警示:整个分析操作过程应在指定区域内进行。该避光(直射阳)、具备相对独立的台和废弃物存放 警示:整个分析操作过程应在指定区域内进行。该避光(直射阳)、具备相对独立的台和废弃物存放 警示:整个分析操作过程应在指定区域内进行。该避光(直射阳)、具备相对独立的台和废弃物存放 警示:整个分析操作过程应在指定区域内进行。该避光(直射阳)、具备相对独立的台和废弃物存放 警示:整个分析操作过程应在指定区域内进行。该避光(直射阳)、具备相对独立的台和废弃物存放 装置。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操作者应按照接触剧毒物的要求采取相保护措施5.1 试样制备
取不少于 取不少于 500 g样品 用高速粉碎 机将其用高速粉碎 机将其用高速粉碎 机将其用高速粉碎 机将其用高速粉碎 机将其用高速粉碎 机将其混匀 ,使其全部通过 ,使其全部通过 ,使其全部通过 ,使其全部通过 2 mm的筛网, 混合均匀后 混合均匀后 混合均匀后 储存于 储存于 样品瓶中,干燥密封保存用于检测。 样品瓶中,干燥密封保存用于检测。 样品瓶中,干燥密封保存用于检测。 样品瓶中,干燥密封保存用于检测。 样品瓶中,干燥密封保存用于检测。 样品瓶中,干燥密封保存用于检测。 样品瓶中,干燥密封保存用于检测。 样品瓶中,干燥密封保存用于检测。
5.2 试样提取
称取 2 g(精确到 (精确到 0.01 g)均质试样于 )均质试样于 )均质试样于 )均质试样于 50 mL离心管中, 离心管中, 加入同位素内标工作液 加入同位素内标工作液 加入同位素内标工作液 加入同位素内标工作液 加入同位素内标工作液 加入同位素内标工作液 1和同位素内标工 和同位素内标工 和同位素内标工 和同位素内标工 作液 2各 200 μL,涡旋 1 min,加入 20 mL乙腈 -水-甲酸 (84+15+1)(3.2.5),再涡旋振荡 再涡旋振荡 再涡旋振荡 (4.4)提 取 30 min。10000 r/min离心 5 min,准确移取上清液 ,准确移取上清液 ,准确移取上清液 ,准确移取上清液 ,准确移取上清液 5 mL,用 0.5% 吐温 -20-PBS溶液 (3.2.2)稀释至 稀释至 45 mL,用氢氧化钠 用氢氧化钠 溶液( 溶液( 40 g/L)(3.2.3)调节 pH至 6~8范围 ,最后定容至 最后定容至 最后定容至 50 mL,上清液备用 上清液备用 。
5.3 试样净化
临用前将低温下保存的免疫 临用前将低温下保存的免疫 临用前将低温下保存的免疫 临用前将低温下保存的免疫 临用前将低温下保存的免疫 临用前将低温下保存的免疫 亲和柱 亲和柱 (3.5.2)恢复至室温。 恢复至室温。 恢复至室温。
将注射器筒联接于免疫亲和柱上,述稀释后样液 转移至中调节下滴速度控制将注射器筒联接于免疫亲和柱上,述稀释后样液 转移至中调节下滴速度控制将注射器筒联接于免疫亲和柱上,述稀释后样液 转移至中调节下滴速度控制将注射器筒联接于免疫亲和柱上,述稀释后样液 转移至中调节下滴速度控制将注射器筒联接于免疫亲和柱上,述稀释后样液 转移至中调节下滴速度控制将注射器筒联接于免疫亲和柱上,述稀释后样液 转移至中调节下滴速度控制将注射器筒联接于免疫亲和柱上,述稀释后样液 转移至中调节下滴速度控制将注射器筒联接于免疫亲和柱上,述稀释后样液 转移至中调节下滴速度控制将注射器筒联接于免疫亲和柱上,述稀释后样液 转移至中调节下滴速度控制将注射器筒联接于免疫亲和柱上,述稀释后样液 转移至中调节下滴速度控制将注射器筒联接于免疫亲和柱上,述稀释后样液 转移至中调节下滴速度控制将注射器筒联接于免疫亲和柱上,述稀释后样液 转移至中调节下滴速度控制将注射器筒联接于免疫亲和柱上,述稀释后样液 转移至中调节下滴速度控制将注射器筒联接于免疫亲和柱上,述稀释后样液 转移至中调节下滴速度控制将注射器筒联接于免疫亲和柱上,述稀释后样液 转移至中调节下滴速度控制将注射器筒联接于免疫亲和柱上,述稀释后样液 转移至中调节下滴速度控制将注射器筒联接于免疫亲和柱上,述稀释后样液 转移至中调节下滴速度控制将注射器筒联接于免疫亲和柱上,述稀释后样液 转移至中调节下滴速度控制将注射器筒联接于免疫亲和柱上,述稀释后样液 转移至中调节下滴速度控制将注射器筒联接于免疫亲和柱上,述稀释后样液 转移至中调节下滴速度控制将注射器筒联接于免疫亲和柱上,述稀释后样液 转移至中调节下滴速度控制将注射器筒联接于免疫亲和柱上,述稀释后样液 转移至中调节下滴速度控制以每秒 以每秒 1~2滴的流速通过免疫亲和柱,直至空气进入中。依次用 滴的流速通过免疫亲和柱,直至空气进入中。依次用 滴的流速通过免疫亲和柱,直至空气进入中。依次用 滴的流速通过免疫亲和柱,直至空气进入中。依次用 滴的流速通过免疫亲和柱,直至空气进入中。依次用 滴的流速通过免疫亲和柱,直至空气进入中。依次用 滴的流速通过免疫亲和柱,直至空气进入中。依次用 滴的流速通过免疫亲和柱,直至空气进入中。依次用 滴的流速通过免疫亲和柱,直至空气进入中。依次用 滴的流速通过免疫亲和柱,直至空气进入中。依次用 滴的流速通过免疫亲和柱,直至空气进入中。依次用 滴的流速通过免疫亲和柱,直至空气进入中。依次用 滴的流速通过免疫亲和柱,直至空气进入中。依次用 滴的流速通过免疫亲和柱,直至空气进入中。依次用 滴的流速通过免疫亲和柱,直至空气进入中。依次用 10 mL 0.5% 吐温 -20-PBS溶液 (3.2.2)、10 mL PBS溶液 (3.2.1)淋洗免疫亲和柱,弃去全部流出液抽干小。 淋洗免疫亲和柱,弃去全部流出液抽干小。 淋洗免疫亲和柱,弃去全部流出液抽干小。 淋洗免疫亲和柱,弃去全部流出液抽干小。 淋洗免疫亲和柱,弃去全部流出液抽干小。 淋洗免疫亲和柱,弃去全部流出液抽干小。 淋洗免疫亲和柱,弃去全部流出液抽干小。 淋洗免疫亲和柱,弃去全部流出液抽干小。 淋洗免疫亲和柱,弃去全部流出液抽干小。 淋洗免疫亲和柱,弃去全部流出液抽干小。
加入 3 mL甲醇 -乙酸( 98+2)(3.2.4)洗脱亲和柱,控制 洗脱亲和柱,控制 洗脱亲和柱,控制 洗脱亲和柱,控制 1滴/秒的下滴速度, 秒的下滴速度, 秒的下滴速度, 秒的下滴速度, 秒的下滴速度, 抽干亲和柱, 抽干亲和柱, 抽干亲和柱, 收集 全部洗脱液至试管中 全部洗脱液至试管中 全部洗脱液至试管中 全部洗脱液至试管中 ,在 45 ℃氮气缓慢将洗脱液吹至近干 氮气缓慢将洗脱液吹至近干 氮气缓慢将洗脱液吹至近干 氮气缓慢将洗脱液吹至近干 氮气缓慢将洗脱液吹至近干 氮气缓慢将洗脱液吹至近干 ,加入 0.5 mL初始流动相复溶 初始流动相复溶 ,0.22 μm滤 膜(3.5.3)过滤,待进样。 过滤,待进样。 过滤,待进样。 过滤,待进样。
5.4 仪器参考条件
5.4.1 液相色谱参考条件:
a) 液相色谱柱:C18柱,3.0 mm×150 mm,2.5 μm,或同等性能色谱柱。
b) 柱温:35 ℃。
c) 进样量:5 μL。
d) 梯度洗脱条件:见表1,流动相A:含有0.1% 0.1% 甲酸的水溶液;流动相B:甲醇:乙腈(1+1 )。
表1 梯度洗脱条件
时间
min
流动相A
%
流动相B
%
流速
mL/min
0.0
80
20
0.4
1.0
80
20
0.4
3.0
60
40
0.4
4.5
60
40
0.4
11.1
0
100
0.4
12.1
0
100
0.4
12.5
80
20
0.4
15.0
80
20
0.4
5.4.2 质谱参考条件
T/XMSSAL 0140—2024
5
a) 离子源:电喷雾离子源;
b) 质谱参数:见表2;
c) 扫描方式:正离子模式(ESI+),负离子模式(ESI-);
d) 检测方式:多反应监测模式(MRM),化合物的离子对、去簇电压和碰撞能见表3。
表2 质谱参数
扫描方式
气帘气
(CUR)/psi
喷雾气
(GS1)/psi
辅助加热气(GS2)/psi
电喷雾电压(IS)/V
离子源温度(TEM)/℃
正离子扫描
30
50
65
5500
500
负离子扫描
30
50
65
-4500
500
表3 11种真菌毒素及其同位素内标的扫描方式和多反应监测模式(MRM)参数
化合物
母离子
(m/z)
子离子
(m/z)
去簇电压
(V)
碰撞能量
(eV)
电离模式
ESI
AFB1
313.1
284.9*/240.9
90
30/47
+
AFB2
315.0
287.1*/259.2
90
35/37
+
AFG1
329.1
243.3*/215.0
90
34/43
+
AFG2
331.0
245.0*/285.1
80
40/37
+
DON
297.1
249.0*/231.0
40
15/16
+
T-2
484.1
305.1*/185.0
40
19/27
+
FB1
722.3
352.1*/334.3
40
49/53
+
FB2
706.2
336.2*/354.3
40
49/44
+
FB3
706.2
336.3*/354.3
40
49/44
+
OTA
404.1
239.1*/358.1
40
32/20
+
ZEN
317.2
175.1*/131.3
−90
−30/−36
-
13C17-AFB1
330.3
301.2
115
31
+
13C17-AFB2
332.0
303.2
100
38
+
13C17-AFG1
346.3
257.1
70
40
+
13C17-AFG2
348.2
259.0
55
43
+
13C15-DON
312.2
263.2
60
17
+
13C24-T-2
508.3
322.1
40
19
+
13C34-FB1
756.3
356.4
50
43
+
13C34-FB2
740.4
358.4
50
53
+
13C34-FB3
740.4
358.4
75
53
+
13C20-OTA
424.1
250.0
50
34
+
13C18-ZEN
335.0
185.2
-90
-30
-
*为定量离子
5.5 定性测定
T/XMSSAL 0140—2024
6
试样中目标化合物色谱峰的保留时间与相应标准色谱峰的保留时间相比较,变化范围应在±2.5%之
内。同一检测批次,对同一化合物,样品中目标化合物的两个子离子的相对丰度比与浓度相当的标准溶
液相比,其允许偏差不超过表4规定的范围。
表4 定性时相对离子丰度的最大允许偏差
相对离子丰度 >50% 20%~50% 10%~20% ≤10%
允许的相对偏差 ±20% ±25% ±30% ±50%
5.6 标准曲线的制作
将标准系列工作液分别注入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中,测定相应的峰面积,以标准系列工作液中目
标化合物的浓度为横坐标,以目标化合物的定量离子的色谱峰面积与对应同位素内标化合物色谱峰面
积的比值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5.7 试样溶液的测定
将试样溶液注入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中,得到试样中各目标化合物的响应值与对应同位素内标化
合物响应值的比值,根据标准曲线得到待测液中各目标化合物的浓度。试液中待测物的响应值应在标准
曲线线性范围内,超过线性范围则应适当减少净化上样量后重新测定。
5.8 空白试验
除不加试样外,按5.2和5.3的步骤做空白实验。
6 分析结果的表述
试样中各目标化合物的含量按式(1)计算:
f
m
V
X
1000
1000
……………………………………(1)
式中:
X —— 试样中待测真菌毒素的含量,单位为微克每千克(μg/kg);
—— 由标准曲线计算得到的试样溶液中待测真菌毒素的浓度,单位为纳克每毫升(ng/mL);
V —— 试样的最终定容体积,单位为毫升(mL);
f —— 稀释倍数;
m —— 试样质量,单位为克(g);
1000 —— 单位换算系数。
计算结果时需扣出空白值,计算结果保留3 位有效数字。
7 精密度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20%。
T/XMSSAL 0140—2024
7
8 其他
本方法11种真菌毒素的检出限和定量限见表4。
表5 11种真菌毒素的检出限和定量限
名称
检出限(μg/kg)
定量限(μg/kg)
AFB1
0.03
0.1
AFB2
0.03
0.1
AFG1
0.03
0.1
AFG2
0.03
0.1
DON
1.5
5.0
T-2
0.3
1.0
FB1
1.0
3.0
FB2
1.0
3.0
FB3
1.0
3.0
OTA
0.1
0.3
ZEN
1.5
5.0
T/XMSSAL 0140—2024
8
A
A 附录A (资料性) 标准溶液参考浓度
A.1 标准系列工作液 标准系列工作液 标准系列工作液 参考浓度见表 参考浓度见表 参考浓度见表 A.1 。
表A.1 标准系列工作液参考浓度 标准系列工作液参考浓度 标准系列工作液参考浓度 标准系列工作液参考浓度 标准系列工作液参考浓度
化合物名称
系列1(ng/mL)
系列2(ng/mL)
系列3(ng/mL)
系列4(ng/mL)
系列5(ng/mL)
AFB1
0.1
0.5
1.0
2.0
5.0
AFB2
0.1
0.5
1.0
2.0
5.0
AFG1
0.1
0.5
1.0
2.0
5.0
AFG2
0.1
0.5
1.0
2.0
5.0
DON
5.0
25.0
50
100
250
T-2
1.25
6.25
12.5
25
62.5
FB1
7.5
37.5
75
150
375
FB2
7.5
37.5
75
150
375
FB3
7.5
37.5
75
150
375
OTA
0.25
1.25
2.5
5.0
12.5
ZEN
5.0
25.0
50
100
250
13C17-AFB1
1.0
13C17-AFB2
1.0
13C17-AFG1
1.0
13C17-AFG2
1.0
13C15-DON
125
13C24-T-2
5.0
13C34-FB1
50
13C34-FB2
50
13C34-FB3
50
13C20-OTA
2.0
13C18-ZEN
125
注: 可根据试样中待测毒素的浓度调整标准系列范围及中间点的浓度。
T/XMSSAL 0140—2024
9
B
B 附录B (资料性) 免疫亲和柱性能验证方法
B.1 验证方法 验证方法
分别准确移取伏马菌素混合标准储备液和8种真菌毒素混合标准储备液各120 μL,加入30 mLPBS溶液,混匀。取同一批次3根免疫亲和柱,每根柱的上样量为10 mL。经上样、淋洗、洗脱,收集全部洗脱液于50 ℃下氮气吹干,1 mL初始流动相复溶。微孔过滤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测定各真菌毒素的含量。
B.2 结果判定 结果判定
11种真菌毒素回收率均≥80%,说明满足柱容量、柱回收率和交叉反应率,为可使用商品。
T/XMSSAL 0140—2024
10
C
C 附录C (资料性) 11种真菌毒素及同位素内标化合物多反应监测(MRM)离子色谱图
C.1 11 种真菌毒素及同位内标化合物 种真菌毒素及同位内标化合物 种真菌毒素及同位内标化合物 种真菌毒素及同位内标化合物 种真菌毒素及同位内标化合物 种真菌毒素及同位内标化合物 种真菌毒素及同位内标化合物 种真菌毒素及同位内标化合物 多反应监测 多反应监测 多反应监测 (MRM) (MRM)离子 色谱图 色谱图 见 C.1 。
表C.1 11种真菌毒素及同位内标化合物 种真菌毒素及同位内标化合物 种真菌毒素及同位内标化合物 种真菌毒素及同位内标化合物 种真菌毒素及同位内标化合物 种真菌毒素及同位内标化合物 种真菌毒素及同位内标化合物 种真菌毒素及同位内标化合物 多反应监测 多反应监测 多反应监测 (MRM) (MRM)离子 色谱图 色谱图
T/XMSSAL 0140—2024
11
相关推荐
- T/ZZB 3032-2023 锂电池用阻燃聚丙烯麦拉膜
- ZJM-001-4314-2014 汽轮机
- T/CESA 1151-2021 智能光伏云平台 系统集成方案
- T/QGCML 4183-2024 产业园项目管理运营平台
- T/ZSA 148-2023 产品碳足迹评价种类规则 风力发电机组
- T/CEA 021-2024 电梯电磁式制动器
- T∕CTWPDA 08-2019 木材与木制品供应商管理规范
- T/CSRME 012-2021 城市地下空间品质评价标准
- T∕CFA 0202044-2021 熔模铸造用煅烧高岭土砂、粉
- T/CIECCPA 055-2023 燃煤发电产品碳足迹量化与评价方法
